论体能体质体适能.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72916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体能体质体适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体能体质体适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体能体质体适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体能体质体适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体能体质体适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1皖 西 学 院 体 育 系2011 届 本 科 毕 业 论 文论 体 质 体 力 体 适 能兼 论 国 家 学 生 体 质 健 康 标 准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构 成 的 有 效 性姓 名 刘 愿 学 号 20072409 班 级 0 7 0 2 班 时 间 2011 年 5 月 15 日 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论 体 质 体 力 体 适 能兼 论 国 家 学 生 体 质 健 康 标 准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构 成 的 有 效 性作 者 刘 愿指 导 老 师 王 文 辉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评析比较体质、体力、体适能的概念内涵、属性特征以及评价

2、指标体系构成的特点,剖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更好地服务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地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关键词 体质 体力 体适能 国民监测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compare physique, physical strength and fitnes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aluation

3、index system, analyzed the constitutes a national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better service to the civil constitution monitoring and the nationwide fitness campaign, constantly

4、improving national physical health level.Key words : physical fitness national monitoring1 体 质 体 力 体 适 能 的 概 念 及 相 关 背 景 资 料1.1 体 质“体 质 ”是 一 个 古 老 的 名 词 ,东 西 方 关 于 体 质 的 学 说 都 可 以 追 溯 到 远 古 时 代 。 在 西方 ,公 元 前 400 多 年 前 ,希 波 克 拉 底 按 体 型 与 体 力 特 征 把 人 体 分 为 弱 型 、 强 型 、 肥 胖 型 与湿 润 型 。 在 中 国 关 于 人 体 体 质

5、的 学 说 也 可 以 从 2000 多 年 前 的 黄 帝 内 经 中 找 到 系 统的 阐 述 。 体 质 的 研 究 范 围 甚 广 ,各 学 科 均 有 涉 及 。 例 如 ,从 组 织 形 态 学 而 论 ,主 要 是 指 人体 的 形 态 结 构 特 征 ,包 括 人 体 各 个 组 成 部 分 及 各 组 织 、 器 官 和 各 功 能 系 统 的 形 态 特 征 与正 常 范 围 ; 从 生 理 学 而 论 ,体 质 是 机 体 所 具 有 的 各 种 特 性 的 总 和 ,不 仅 和 形 态 学 的 特 征有 关 ,尤 其 和 生 理 学 的 特 征 有 关 ,所 以 体 质

6、 是 机 体 在 形 态 、 生 理 上 的 特 性 和 本 质 ; 从 遗 传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3学 而 论 ,体 质 是 在 遗 传 素 质 的 基 础 上 ,个 体 在 发 育 过 程 中 ,内 外 环 境 相 互 作 用 而 形 成 的 整个 机 能 状 态 和 躯 体 形 态 特 征 ,其 更 侧 重 于 体 质 的 形 成 因 素 与 遗 传 及 生 活 环 境 相 关 性 的 研究 。 因 此 ,体 质 研 究 归 属 于 哪 一 类 学 科 范 畴 ,至 今 众 说 纷 纭 。中 国 体 育 界 的 学 者 认 为 , 体 质 是 人 体 的 质 量 , 它 是 在

7、在 遗 传 性 和 获 得 性 基 础 上 表 现出 来 的 人 体 形 态 结 构 、 生 理 功 能 、 运 动 能 力 、 身 体 素 质 和 心 理 因 素 的 综 合 的 、 相 对 稳 定的 特 征 。 并 把 体 质 分 为 身 体 的 发 育 水 平 、 身 体 的 机 能 水 平 、 身 体 的 素 质 和 运 动 能 力 水 平 、心 理 的 发 育 水 平 和 适 应 能 力 等 属 性 内 容 。 笔 者 把 体 质 概 念 与 健 康 概 念 做 了 比 较 , 认 为 二者 在 属 性 内 容 上 是 相 通 的 , 体 质 水 平 应 该 是 健 康 状 况 的

8、质 的 外 在 体 现 。1.2 体 力“百 度 百 科 ”关 于 “体 力 ”的 解 释 是 人 体 活 动 时 所 能 付 出 的 力 量 。 体 力 是 身 体 运 动功 能 强 弱 的 直 接 体 现 , 是 进 行 运 动 或 劳 动 所 需 要 的 身 体 能 力 。 它 既 包 含 运 动 能 力 , 也 包含 劳 动 能 力 和 其 他 形 式 的 身 体 运 动 能 力 。 “体力“ 这个词泛指身体运动的功能水平较为合适。在日本,学者一般对体力和体质不加区分,通称为体力。并将体力划分为行动体力与防卫体力两部分,是 由 形 态 、 机 能 、 精 神 三 种 属 性 构 成 的

9、 。 学 者 认 为 体力和健康不能互相替代,各有独立的含义,也不能分别单独代表体质。只有把体力和健康结合起来观察,才能完整地反映体质水平。例如健康良好者必有一定的体力水平,而体力良好者必定以一定的健康水平为基础和保证。体力和健康,是统一的体内矛盾运动的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健康反映了人体内部矛盾运动的统一性;体力是体内矛盾运动斗争性的反映,是体内矛盾运动在可控了限度内展开时,所可能达到的激烈程度的反应。因此,体力和健康是反映体质状况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应该说与我国体质属性研究是有较大出入的。1.3 体 适 能“百 度 百 科 ”对 “体 适 能 ”的 解 释 是 指 人 体 所 具 备 的

10、 有 充 足 的 精 力 从 事 日 常 工 作 而不 感 疲 劳 , 同 时 有 余 力 享 受 康 乐 休 闲 活 动 的 乐 趣 , 能 够 适 应 突 发 状 况 的 能 力 。“体适能” (physical fitness) 一词源起美国,指个人能力足以胜任日常工作以外还能有余力享受休闲,及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及压力的身体适应能力。但是其他国家在引进该概念的时候,各国学者依据本国国情,对此解释并不完全相同。日本是个重视国民体力的国家,因此将对检测健康的概念也解释为体力,它是人体和精神的能力,不仅表现在运动能力和工作能力上,也表现在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我国传统上用体质表述

11、西方的体适能,认为体质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的综合和稳定的表现,近几年更多学者越来越倾向于将体质用“体适能”这个概念来表达。尽管各国使用的定义上存在差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4异,但是它简单说就是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这一点是共性的。从生活层面看,它是积极适应生活的身体能力;从机能层面看,是人类身心特质机能的总体表现,并通过个人的活动能力、工作能力及抵抗疾病的能力显现出来;从结构层面看,则包括了身体发育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心理发展情形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体适能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体适能是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

12、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体适能是众多参数的综合,包括与健康相关的、与技能相关的以及与代谢相关的多个体适能参数,它直接与整体生活质量相关。应当说,体适能更多地是从人体机能和技能角度考察机体的健康, 是个体健康的综合评价。体适能是同个人高效工作的能力、享受闲暇、健康状态、预防运动不足性疾病以及应付紧急情况的能力等紧密相关。而需要指出的是,体适能的发展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结果,只有规律性的身体锻炼才能达到最佳的体适能,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2 体质 体力 体适能的属性特征及评价内容分析2.1 体质的属性特征及评价内容分析表一 体质的属性特征及评价内容属性特征 评价内容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体格

13、 体型 姿势 营养状况 身体组成成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及各系统、器官的工作效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身体运动能力心理状态 本体感知能力,个体意志力、判断能力适应能力 外界环境条件的抗寒、抗热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从体质属性特征以及评价内容分析认为,影响体质强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与遗传、外部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遗传性状只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前提条件,而非根本因素。体质的强弱在后天环境下有着较大的变化,良好的气候条件、营养补充、卫生服务条件以及科学的身体锻炼等因素则对体质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学的

14、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但在体质评价的具体实施中,由于心理状态、适应能力等评价内容的指标选择上缺乏可靠性、有效性以及客观性检验,故而,截至目前,还仅仅是对形态、生理机能以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检测与评价。由此可见,这是存在缺陷的,应该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52.2 体力的属性特征及评价内容分析表二 体力的属性特征及评价内容分类 属性特征 评价内容 身体要素 形态:体型、姿势 行动体力 机能:灵敏性 肌力 爆发力 耐力 平衡力 协调性 精神要素 意志 判断 意欲等 身体要素 构造:身高 体重 肩宽 坐高防卫体力 机能:温度调节 免疫 适应等 精神要素 精神

15、对应激反应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日本学者把体力分为行动体力和防御体力两类,在属性上仅提出了身体要素和精神要素两个方面,在评价内容上与我国体质评价较为相似,但体力在评价指标上更加突出了身体素质及对生命和健康有威胁的应激所产生的各种抵抗力,且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更为丰富。过去我国的认识主要侧重点在与运动能力有关的身体素质上,现在已重视对与健康素质有关的身体机能能力的研究。2.3 体适能的属性特征及评价内容分析表三 体适能的属性特征及评价内容分类 属性特征 评价内容健康体适能 身体成分 身高 体重 胸围 脉搏 血压肌力和肌肉耐力 立定跳远 引体向上 斜身向上握力心肺耐力 肺 量 活柔软素质 仰卧起坐 坐位

16、前屈技能体适能 运 动 能 力 灵 敏 平 衡 协 调 速 度 爆 发 力 和 反 应 时 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 。 健康体适能由身体成分、肌力和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软素质四个属性构成,是机体正常运转的基础,是维持基本健康状态的重要保证,是技能体适能的前提。 技能体适能主要体现在身体活动能力属性上,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6反应时间等,这些要素是从事各种运动的基础,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与健康和疾病有直接关系。 “体适能”可视为身体适应生活、运动与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体适能较好的人在

17、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从事体力性活动或运动皆有较佳的活力及适应能力,而不会轻易产生疲劳或力不从心的感觉。在科技进步的文明社会中,人类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营养摄取越来越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和休闲时间相对增加,每个人更加感受到良好体适能和规律运动的重要性。体适能在具体评价中,是 以 体 适 能 商 的 高 低 评 价 。 体 适 能 商 是 健 康 体 适 能 和 技 能 体 适能 的 综 合 反 映 , 体 适 能 商 的 得 分 是 两 者 之 和 , 即 健 康 体 适 能 和 技 能 体 适 能 各 占 50%为记 分 依 据 , 也 就 是 身 体 成 分 、 肌 力 和 肌 肉 耐 力

18、、 心 肺 耐 力 和 柔 软 素 质 总 共 占 50 分 , 而灵 敏 、 平 衡 、 协 调 、 速 度 、 爆 发 力 和 反 应 时 间 亦 共 占 50 分 。 体 适 能 商 越 高 就 代 表 身 体机 能 越 好 。2.4 体质 体力 体适能评价内容的横向比较体质、体力、体适能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在指标选择上都侧重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上,忽略了心理因素、适应能力方面对体质、体力、体适能的影响。总体上,评价表现出不全面的特性,还应加强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此外,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分析,认为尽管三者在评价内容上存在共性的一面,但在评价指标体系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体

19、质评价指标体系在数量与项目上要明显少于日本的体力测试指标以及美国的体适能测试指标,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日本的体力指标和美国的体适能指标更能较客观的反映健康状况以及身体承受外部压力的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在我国国民体质监测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贯彻实施中,应加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提高体质监测的有效性,客观反映体质的现状。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的有效性分析3.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贯彻落实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国家的国民体质是其综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国民体质的改善和增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1952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发展体育

20、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高度概括了体育与体质的关系 ,从此人们对体质这一名词有了初步和形象的认识。1995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章第 11 条中对体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7质工作又有了明文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 。2004 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就向全国各省各级各类学校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 方案,要求首先在国内高等院校展开试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 2007 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推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 , 标准的贯彻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我国学生体质

21、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标准的实施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对学生正确形成体质健康观,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3.2 标准中体质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的有效性分析测量的有效性是指测量的结果真实地反映测量目的的程度。换言之,就是测量指标能否客观有效地反映预测对象的属性特征。根据测验或测量的性质和目的,有效性可分为内容有效性、结构有效性、相合有效性和预测有效性。要保证对象属性特征测量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就要求该测量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构成能够较全面的、客观的反映对象的所有属性特征,这样,被测对象的评价才是客观、公正、公平的,

22、才能真实反映出对象的信息特征。前面笔者已经阐述了体质的概念和内涵,体质包含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属性特征。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体质健康状况,其评价指标体系在构成上就应该具有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属性。可现实是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构成的有效性上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以表四为例。表四 大学生(男、女)体质测试项目及权重系数体重属性 指标构成 权重系数形态指标 身体标准体重 0.1生理机能 肺活量体重指数(必测项目) 0.21000 米跑(男)800 米跑(女)台阶试验(选测一项) 0.3身体素质和 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 、引体向上(男)运

23、动能力 握力体重指数 (选测一项) 0.250 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足球排球 0.2注:此表来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3.2.1 标准中的体质评价指标体系未能有效反映出对象的心理及适应性属性以表四为例,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体质评价指标的构成上缺少心理及适应性属性特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心理及适应性属性在指标形成中存在一些测量可靠性较低的原因,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8不能像素质指标、形态指标那样能够客观有效地测量出需要的数据,往往仅能够通过一些自制的调查表格来进行检测,信息常带有偶然性特征,故而,给测量工作带来较大的信息误差,这可能是目前最主要的制约因素。笔者在体力评价指标体

24、系和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中也发现同样的问题。3.2.2 标准中的体质评价指标在选择和构成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特征标准中的体质评价指标一般仅反映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三个属性特征。在体质测量指标的选择和构成上一般只可选择五个指标,其中形态指标一个,生理机能指标一个,身体素质指标两个,运动能力指标一个,比如,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双手前掷实心球、800米或1000米。笔者横向比较了日本体力评价指标构成以及美国的体适能指标构成,认为用五个指标来评价体质状况,确实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在这一点上应该更多的参考体力和体适能在指标选择和构成上的优势,为了更科学有效地评价个体体质

25、状况,还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运动技能性指标以及生理指标,把体力与健康紧密的结合起来,真实反映体质状况。4 结论国民体质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的监测国民体质状况,不仅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有效地解决对策与措施,更有利于国民正确地认识、理解体质与健康的关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体质健康观,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国民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是国民体质监测中的重要一环,不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重要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体质、体力和体适能的概念内涵、属性特征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体系构成的比较分析,认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

26、的指标体系构成的有效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指标内容属性不全以及指标体系构成不合理两个方面,笔者提出应该积极借鉴日本体力指标和美国体适能指标的长处,适当增加一些运动技能类指标和生理机能指标,尽可能完善体质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皖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9参考文献: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俞继英论加强我国体育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1)3王学峰对“健康第一”和增强体质的指导思想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1)4龚忆琳何为体适能J体育学刊1992(2)5郜德强.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问题研究M中国学校体育2005(2)6唐宇钧试论体育对现代国民体质健康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1)7李淑娥对 2000 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的反思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2)8吕伟建试论素质教育下学校体育教学的构思与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9樊炳有辨识体育与健康的本质联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10张建平体适能概念辨析M体育文化导刊200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