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677068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美国 380 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在意大利,形成了 199 个产业集群,每年 200 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 66 个产业集群生产。印度在 2000 年就有 350 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 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 60%。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

2、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2001 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1 产业集群的概念1.1. 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波特首先于 1990 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 (Clusters )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在1998 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

3、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 2。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 (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 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2

4、、其他国外学者给出的定义贝察蒂尼(Becattini,l991 )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 4。派克(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 5。斯茨米特茨(Schmitz,1995)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 6。JATheo、 Rolelandt 和 Pim den Hertog(1998)对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

5、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集群 7。巴格拉沙(Bagella .M)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存在投入产出关系、受共同的社会规范约束、相互之间充满正负两种溢出的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的企业网络 8。3、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王辑慈教授最早将机群的概念和理论引入国内。她认为认为,认定集群与否的关键是其中的行为主

6、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9。在 2001 年创新的空间一书中她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企业集群,是指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成群,集聚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并在市场交易与竞争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密集的合作网络(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协同创新,并且创新的网络根植并融入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系统或柔性生产地域系统(flexible production territorial system )10。在 2006 年的一篇论文中,她又提出: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 11。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

7、副教授陈文华(2006)将产业集群定义为:是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群集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的,有效率的中间体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 12。戴双兴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和同业交往等关系,大量与某一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 13。 1.2 产业集群的特征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集群含义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产业集群一般特征:(1)地域性强,空间位置相对集中;(2)产业领域相对集中,多数是围绕一个核心产业;(3)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关系

8、密切,以价值连为核心;(4) 相关资源集中,方便共享等。它是特殊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和价值链等的集中、融合,其实质是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 1415。研究表明,对于集群的具体特征,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学者对此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本文认为通过研究总结成功的产业集群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可以更好地对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伊萨克森等人通过对各国案例的研究,总结出成功的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1)由一个或多个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专业化;(2)集群内企业通常以生产系统的形式构成本地化网络,并通过网络中的学习相联系;(3)拥有本地化的研发和教育机构,使得创新在一定程度上

9、有正规的科学基础;(4)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5)有融资渠道;(6)成功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的,能产生相互信任和共同愿景;(7)拥有能够补充本地能力的知识和技能的供给渠道;(8)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16。1.3 产业集群分析层次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产业集群分为三个分析层次, 国家层次-联系经济结构的产业集团;部门或产业层次-产业间和产业内生产链的不同阶段的联系;企业层次-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 16。如表一 7所示。表一: 不同层次的集群分析方法分析水平 集群概念 分析重点宏观层次(国家)经济结构中的产业关联度 国家/地区的专业化模式;大量的产

10、品、工艺升级和创新中观层次(产业)在相似最终产品的产品链上,不同阶段的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关联度产业的 SWOT 分析和基准分析;探索创新的需求微观层次(企业)企业间关联;专业供应商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周围战略性业务发展;链的分析与管理;合作创新项目开发资料来源:Roelandt et al,1997由于不同层次的集群所需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不同的,可以认为国家层次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多数来源于政府意志下的制度安排,即组织设计模式,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体现了作为设计主体的政府发展目标与战略意图。而产业和企业层次的集群可看作是自发生成的类型,依据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产业联

11、系和市场集聚而建立。以传统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自发生成的特点,如意大利东北部的 70 多个工业区,我国浙江、广东省的服装、陶瓷、五金、玩具、家具等几百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区和专业镇 16。1.4 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区别企业集群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定义是由仇保兴给出的,他在 1999 年出版的小企业集群研究一书中把企业集群定义为:由一组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 17。对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两个概念的使用学术界存在十分混乱的局面。虽然二者都强调成员间的产业联系,但是无论从构成主体、数量规模、地理空间等方面分析,就不难发现二者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1)构成主

12、体上的区别。从两者概念上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构成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企业,也包括公益性的大学、科研机构、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甚至政府。企业集群构成主体则比较单一,企业集群内任何组织都是营利性的组织或其派生组织,群内非营利组织通常是因群内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而内生的,企业集群仅仅是“企业的集群”。(2)数量规模上的区别。产业集群概念并没有强调企业数量,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有时也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没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是不能称为企业集群的,并且企业集群内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企业集群有时也叫中小企业集群 8。因此二者在数量规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3)地理空间方面的区别。产业集群概念更多强调的是其成员间

13、的产业关联性,其对地理空间的界定往往服从于产业联系的需要。企业集群概念对企业地理空间集中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在某一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如村、镇)必须达到一定密度才能称为企业集群 17。1.5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区别早在一个世纪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其优点是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聚主要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14、重点。产业集聚可以分为同一类型和不同类型两种产业的集聚1819。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但是两者又有区别。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而产业集聚可以使不同产业的企业的简单集中;产业集群注重的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产业集聚并不要求企业间一定要具有产业关联性;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因此,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混淆。1.6 研究产业集群的意义1、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大量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之间提供互为

15、需求的产品和劳务自然会降低运输成本。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制度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建起起来的信任,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了监督成本和机会成本,增强了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竞争能力。(2)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又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劳动高度分工,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可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从而扩展了集群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3)产业集群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信息和新思想在集群

16、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集群内成员之间进行细致的分工与合作,极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4)产业集聚可以共享劳动力市场。产业集群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一方面,集群内容易形成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从而吸引新企业迁入,也吸引了拥有丰富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人才的涌入。另一方面,劳动力快速流动促进了信息、知识、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并增加了创新的机会 14。2、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1)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

17、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2)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 19。 (3)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区位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0。3、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创新(1)产业集群有

18、利于降低企业风险。集群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集群内的网络组织也可以获得学习上的优势,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14。(2)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3)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各种企业的相互集中以及顺畅的市场组织网络,将有利于信息和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并提供学习

19、的机会。(4)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20。2 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自 19 世纪末马歇尔论述了产业区问题以来,至今已有近 120 多年的历史了。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是伴随着产业集群实践的发展一步步深入展开的,由最初的适应于传统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扩展到目前适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前期,集群研究主要集中

20、于企业间的物质投入关系;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集群研究主要关注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交易费用、竞争合作关系等;第三阶段是知识经济时代,集群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关注文化、知识对集群的影响和集群的创新等 21。2.1 工业化前期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企业大量涌现。产业组织形式由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为主转向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间的物质联系也日益密切起来,企业在追求内部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不断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这一时期的集群理论,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时代前景,强调企业之间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系,聚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取得外部规模经济。2.1.1 产业区

21、理论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A.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1890)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的是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集群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曾把规模经济划分为两类,一是内部规模经济,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组织及其管理的效率;二是外部规模经济,指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 21。马歇尔(1920)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称为金

22、钱性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是技术性外部经济 7。马歇尔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这种生产要素,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马歇尔据此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个重要概念,并强调外部经济的重要性。他的这些论述经常被认为是集群经济研究的“权威性探索”,尤其是“外部规模经济” 、 “产业区” 、“产业氛围”等,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性概念。但他的研究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对产业集聚的功能、度量和效应等问题均未涉及 18。2.1.2 区位集聚理论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

23、在其著作工业区位论(1909)中,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问题。韦伯通过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大小的分析,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通过对工业生产活动区位原理的探索,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 22。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因素,主要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另一类是集聚因素,也就是使企业在某一地点集中产生优势的因素。集聚一方面表现为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和利润增加;另一方面又表现为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分布上指向性相同的企业,按一定比例规模集中

24、分布特定优势的区位,会产生比分散布局更大的效益。产业集聚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自发形成的,是自下而上产生的。韦伯的论述处于传统的古典理论占据主流的时代,政府干预尚不如日后盛行,因此他的集聚理论被称为古典理论 21。他用抽象和演绎方法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体系,在区位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揭示了工业区位形成的基本动力在于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工业的吸引力。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素”概念,并系统地分析了运输、劳动力和聚集几个最重要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然而,韦伯的理论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25、:一是他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是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三是仅仅从局部和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单个企业区位决定问题,缺乏对区位的宏观分析和动态研究;四是对劳动力供给和工资率的假定存在着矛盾和非现实性等等。但是,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其所作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 18。2.1.3 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Perroux)鲁在 1958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曾经集中讨论了对经济增长产生诱导作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产业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二是空间集聚 15。佩鲁其增长极理论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

26、间的“经济空间” 。 佩鲁把经济空间区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均匀空间三种类型。增长极是在佩鲁的第二类经济空间极化空间中出现的,极化空间是“由中心和向心、离心力的通道”组成的集合体。为了分析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非均衡增长,Perroux 引入了 “推动性单位 ”(Propulsive Unit)及“增长极”(Growth Ploe)的概念 22。佩鲁认为,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推动性单位对被推动性单位的支配效应,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随着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推动性单位的支配是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3。1966 年,保德威勒(Boudeville )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城区

27、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并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诱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组产业。从此,以保德威勒为代表的一派区位理论就把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增长中的推动性工业的集合体。这个概念被不断流传、固定化。增长极概念被移植转化后,增长极理论由此产生 15。其实,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合成理论,是通过解释地区的发展过程,分析说明在增长中的都市区确有诱使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各种理论假说。其中包括缪尔达尔(Myrdal )和卡尔多 (Kaldor)的循环因果积累原理、赫希曼(Hirschman )的联系理论等 24。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这些观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尽管如此, “把推

28、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地域经济的增长” 25是增长极理论各思想的共识。2.1.4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前苏联的一些知名学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十年代是苏联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三六年短短的六年时间, “查波罗什工程” 、 “贝加尔沿岸综合工程”等一些大型项目相继动工完成,虽然这些工程的建设内容不尽相同,但从性质上来说都属于综合体建设。在对这些建设成就加以总结的基础上,科洛索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彭德曼以及苏联科学院研究人员分别对地域生产综合体进行了理论分析,苏联学者的研究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由一些具有不同功能的部

29、分组成,包括:经营类,关联类,依附类和基础设施。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组成结构表明,它是一种典型的产业集群,集群的核心是专门化企业,围绕着这一核心的是关联类企业、依附类企业,企业之间具有生产投入产出联系,所有企业共同享用各类基础设施。科洛索夫斯这样定义地域生产综合体:“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个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相互制约的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 。涅克拉索夫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经济区、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基础

30、设施” 。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稳固和正式的投入产出关系。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型本质上是静态和可预测的,主要考虑成本节约和可见的生产联系。这种产业集群仅考虑形成综合体的关键产业联系(这些联系是可以在规划决策中预见到的),以及相关的距离费用最小化。该种类型的产业群相对来说是封闭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综合体建设是要由国家投资完成的,其集聚经济倾向被更显著的政治目的所掩盖,在苏联多年的实践证明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16。2.2 工业化后期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20 世纪 70 年代后,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垂直分离

31、基础上的多品种、少批量、定制式的柔性生产方式,使企业间与物质联系相伴的信息沟通越发重要,即时生产更使得供应商、生产商、顾客三位一体,相互靠近,此时产业集聚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运费考虑,而且还包括交易费用的减少。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集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发展到动态的竞争优势。2.2.1 新产业区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末,意大利的社会学家别卡提尼(GBacattini)在系统考察了意大利中部的 Tuscany 地区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并将这些产业区定义为“产业区是具有共同

32、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与社会意义的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 26。后来学者为将其与马歇尔的产业区加以区别,称其为“新产业区” 。新产业区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本地网络和根植性。本地网络是指区内行为主体间的正式合作,以及它们在长期交往中所发生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交流的关系。当代复杂的技术系统的建立都需要扎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接近目标用户,考虑当地原有技术的基础和联系的界面,适应当地的法律和行政法规27。后来的学者继续研究新产业区理论,如 1989 年伯兰第(Bellandi)提出,产业区经济源于小企业群与当地社区间紧密的人际网络,要将新产业区看作是一个社会与经济相结合的整体。皮埃尔

33、(Michae Piore)和萨贝尔(Churles Sabel)将新产业区看作是弹性专业化的区域,并列举其特征。1991 年挪威学者格罗费里(Garafoli)认为新产业区本质上是一个中、小企业群构成的网络生产系统 12。Harrison 指出,对于产业区发展来说,企业在本地结成创新网络的根植性显得尤其重要。Pyke 和 Sengenberger 认为“第三意大利” 的新产业区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且新产业区应该是“社会经济综合体” ,即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空间紧密相连。Park S.O.和 Markusen 提出将“新产业区概念一般化” ,并且总结出了九种类型的新产业区

34、,推动了从新产业区理论向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26。2.2.2 新经济地理理论克鲁格曼(P.Krugman)以传统的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他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进而发展了集聚经济的思想。Krugman 设计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

35、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 28。Krugman 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强调的是与自然禀赋无关的集中优势,一个中心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自我组织和自我增强的功能,从而与初始的区位优势相比,集聚于自身的自我维持的优势变得不重要了。1991 年 Krugman 建立了他的中心 -外围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经济思想是: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

36、有利于集聚。“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 29。Krugman 工业集聚理论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收益递增、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等因素,证明了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 22。2.2.3 新竞争经济理论波特在他的 1998 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认为,产业集群之所以对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是因为:第一,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产业集群内企业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专业化的劳动力和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并且各企业

37、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形成集体效率;第二,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第三,产业集群有孵化器的作用,能够降低企业进入和退出的风险,促进集群新成员的发展和生产。产业集群的这种拓展强化了集群自身的发展能力,使得各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性条件下获得只有大企业的规模优势 2。波特在 1990 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他提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这些要素为国家特色产业持续创新和升级创造条件。以上四个要素构成了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 。此外,还有影响国家竞争力的

38、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政府行为,二者通过各自的方式改变着四个关键因素,从而影响国家竞争力。波特强调,该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因此地理集中是必要条件。地理集中造成的竞争压力可以提高创新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将使四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形成产业国家竞争优势 24。2.3 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其特有的聚集机制,它们对劳动质量与效率的要求远胜于对劳动成本的考虑,成功的高技术产业聚集都无一例

39、外地伴随着一种协同作用,只有具备创新环境的地区才有可能并产生成功的产业聚集。此时,集群研究的重点是集群与创新过程、组织学习、企业绩效及经济发展的关系。2.3.1 区域创新环境理论创新环境研究是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学术界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创新环境论最先是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 的学者们提出来的,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一系列或主要的非正式的社交关系的复杂网络,经常决定一特定外在形象和一特定内部表征和归属感,透过集体式的学习过程以提升当地创新能力” 。 根据 GREMI 的观点,可以把企业看成是环境的产物,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环境是创新所必需的,在环

40、境中是否能够得到技术诀窍、地方性联系和地方性投入,是否接近市场,能否得到高素质劳动力,都是决定区域创新性的因素 30。梅拉特(Maillat ,1995)认为创新环境,一是指本地化的网络结构;二是指从外部的学习和企业内部创新相结合,并以此来制定经营和创新战略的组织体集合;三是动态的学习过程 31。帕特卯等(Padmore,1998)建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联系起来,并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构成三要素六因素。三类要素分别是环境(Groundings)、产业(Enterprises)和市场(Markets),并称之为 GEM 模型 32。波特(Poter, 1998)认为相对于孤立的地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创新元素而快速创新;同时要面对同行竞争、持续性比较以及基本环境相似(如劳动和设备成本)的压力,迫使厂商必须以有创意的方式使自己有别于他人,使得创新压力节节升高 33。拉托塞维克(Radosevic,2002)从决定性要素、组织者和联盟三个维度对中东欧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四个决定性要素框架模型。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四类要素:一是国家层次要素;二是行业层次要素;三是区域层面要素;四是微观层面要素 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