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尚书导读我们研究上古三代历史的基本材料,也是研究其后两千多年间政治思 想史、传统文化史的基本材料。? 所谓“书” ,在上古专指史官的记载。史官的职掌是记载君主的言论与 重大事件。史官的记录汇集成册,便称为书 。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左传 中已出现过 虞书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窃疑古时有尧典无舜 典 ,有夏书无虞书 ,而尧典亦夏书也。 ”孙氏志祖曰:“按 左传文十八 年明云虞书 ,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云云;安得谓之 有夏书无虞书乎?窃意古人盖以二典为虞书 , 大禹谟以下 为夏书也。 ”见 日知录集释 ,岳麓书社 1994 年版 73 页。 夏书 、 商书 、 周书的名称。 (战国时代,“书”有泛指书
2、写品,不必专指史官 所记者。 )到了汉代,学者们将幸存下来的这些书统称为尚书 。王充 论衡正说:“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 ” 如王充所说,其解有二: 一、尚指上古,由来久远;二、尚指帝王,高居在上。 这比那些“依违作意以见奇”的解说平实近真,可以信从。? 由于年代久远,它命途多舛;由于多人解说,它歧义纷出;由于辗转传 抄,它错讹百出;由于语言文字习惯的变迁,它字句古奥,难以诠释;又由于在 社会政治生活中影响巨大, 先秦文献与后世儒家的解说或编造混杂而下,真伪难 辨。尽管如此,历代学者不敢轻视、不予迴避,默默诵习,孜孜考索,终使尚 书不断流传,历 两三千年以至于今日。?
3、 尚书 之难读,是不争的事实。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首领韩愈曾有 “周 诰 、 殷 盘 , 佶屈聱牙”的感叹。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 与友人论 诗 、 书中成语云:? 诗 、 书为人人诵读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 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国学大师王国维,竟称于 书所不能解者近半!此虽自谦之词,实亦无奈之叹。? 尚书 研究之艰辛, 尚书命途之多舛,真可令人浩叹!过去两千 年间的情景,在后文介绍尚书文字今古、版本真伪、篇目存佚、章句疑惑时 自将涉及。我们仅以晚近学者的研究经历略举数例,可见一斑。? 清代尚书学之被誉为“集大成”者孙星衍,自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 二十年(179
4、41815) ,历时二十余年,撰成尚书今古文注疏 ,自知“必多 疏漏谬误之处” ;之所以匆忙付梓,实因:既有厥逆之疾,不能夕食,恐寿命之不长,亟以数十年中条记书义 编纂成书?人之精神自有止境,经学渊深,亦非一人所能究极。 (尚书今古 文注疏序 ) 匆忙出书,目的在“聊存梗概,以俟后贤” ,并且承诺“或炳烛馀光, 更有所得,尚当改授梓人,不至诒讥来哲也” 。? 山东栖霞人牟庭(17591832) ,穷毕生精力完成两部大著:一是诗 切 ,一是同文尚书 。后者自三十岁左右始撰,至基本脱稿时已六十三岁, 又继 续修改至七十四岁辞世,尚未定稿。其子牟房将书稿携至浙江刻版,遇太 平军攻浙,急将书稿移回山东
5、。数十年后王懿荣得到书稿,亦想校刻,因八国联 军入京,身死书亡。又数十年王献唐得到书稿,清抄一本,将要排印,七七事变 又作。 到了 1958 年, 献唐先生高兴地为之作序, 以为终将印行, 不料稍一耽搁, “文革”又 起。历时百余年,三位想刻印之人四遇厄逆,竟都未能如愿。所幸 者 1982 年,齐鲁书社终令此书问世,实现先贤遗愿。? 现代国学大师顾颉刚立志将 尚书 彻底整理一番, 编辑一部 尚书学 。 其先期工作分四步:? 第一是把各种字体的本子集刻成一编,看它因文字变迁而沿误的文句有 多少。第二是把唐以前各种书里所曾引用的尚书句子辑录出来,参校传本的 异同,并窥见 逸书的原样。第三是把历代学
6、者讨论尚书的文章汇合整 理,寻出若干问题的结论。第四是研究尚书用字造句的文法,并和甲骨金文 作比较。最后才下手 去作尚书全部的考定。 (尚书通检序 )? 而在此四步之先,还有尚书通检的编定,这是 1936 年的事。然顾氏 萃其大半生精力,亦未能完成宏愿。其四项任务中第一项,顾氏与版本目录学家 顾廷龙合作, 于 20 世纪三十年代已着手摹写刻版, 并于 1935 年发出 出版预告 (见 古史辨 五) , 有“着手已历三年” , “刊刻逾半, 年内可望出版”之语。 旋因日军深入华北,未能成书 (其惊险经过及同人顽强努力之情, 可阅顾廷龙 尚 书文字合编后记 ) 。其后动乱不止,至 1982 年顾廷
7、龙重新整理编纂,有上 海图 书馆孙起治协助,历时又十二年;在出版预告六十年之后的 1996 年, 终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顾氏计划中最后一项,其实只完成尚书中一篇大诰的译证工作。 尚书大诰译证历时八年,四易其稿,成书约 70 万字,惜又遇“文革” ,至 今尚未能按原貌出版。? 由此数例,足可见尚书诠释难度之超常和文化价值之超常。其所以 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不能缺少尚书这块宏大而 坚固的基石。? 二、 尚书的流传? 尚书既从上古传下,篇目自应极多,字形自是奇古。遥想当年官府 柱下,典册累积充栋。然竹木简册易为虫蛀断烂,而量大又难以重新抄写。年代 久远,史料难免残缺。
8、虞夏之世传下者,寥若晨星。商代传世史料亦不可多得。 周代文献本是很丰富的。王室衰微后,天子失官,礼乐卜史流散四方。凌夷而至 春秋末年, 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 于是论次 诗 、 书 , 修起礼乐” ( 史 记儒林列传 ) 。孔子整理古籍,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 ,上纪唐虞之 际,下至秦穆, 编次其事” (史记孔子世家 ) ,有学者认为孔子与书 关系不大, 认为史迁此语是汉武帝时社会上渐渐产生出的论调。我们认为既然孔 子“以诗 、 书 、 礼 、 乐教弟子” ,且孔子对诗、礼、乐都进行过整理, “序(编次) 书传 ”亦应可信。至于其所编次是否即汉初伏生传 出的本子,尚可讨论。然作为教材,亦不
9、可能有很大部头。? 到了战国时期,大国纷争,诸侯对典籍中不利于自己的部分自然不满。 汉书艺文志说:“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 其籍。 ”法家自商鞅便有“燔书”之议。韩非则认为世之愚学“多诵先古之书, 以乱当世之治” ( 韩非子奸劫弑臣 )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 “故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 ( 韩非子五蠹 ) 。 延及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 ,丞相李斯建言: ?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 书 、百 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
10、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 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始皇帝制曰:“可。 ” ? 此为中国上古文化之最大浩劫!始皇帝欲使其政权“传之万世”而焚书, 其实是使政权失去了精神支柱,使人人尽可为豺虎。烧书之后不到六年,秦王朝 土崩瓦解。? 汉王朝建立之后,有识之士便致力于先秦文献的搜集。正如西汉末年刘 歆所说: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 仲尼之道又绝, 法度无所因袭?至孝惠之世, 乃除挟书之律, ?至孝文皇帝, 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 尚书 ?天下众书, 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 赵,颇有诗 、 礼 、 春秋先师,皆起于建
11、元之间。 (汉书楚元王 传附刘歆 移让太常博士书 ) ? 又史记儒林列传云:? 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及今上即位,赵 绾、 王臧之属明儒学, 而上亦乡之。 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自是之后, 言 诗 , 于鲁则申培公, 于齐则辕固生, 于燕则韩太傅; 言 尚书 , 自济南伏生; 言 礼 , 自鲁高堂生;言易 ,自淄川田生;言春秋 ,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 仲 舒。 ?由史迁此处所列, 可知武帝之世已立有五经博士。 诗 有鲁 (申公) 、 齐(辕固)、韩(太傅)三家, 书有伏生, 礼有高堂生, 易有田生, 春秋有胡毋生、董仲舒两家。? 以上诸家博士,皆“诸子传说” ,
12、即由先师传讲,用汉时流行之隶书写 成(后世为区别隶书写成的书与出于“山岩屋壁” 、用先秦文字写成的古书,即 称博士所掌隶 书所写为“今文经” ) 。诸家各有所掌,其师从有自,不敢有一 字之出入。 且其老师之列于学官, 往往经过出生入死的政治斗争。 例如传鲁 诗 的申公,得罪楚王刘戊,遭腐刑;其弟子王臧(景帝时为太子少傅,武帝时为郎 中令) 、赵绾(武帝时为御史大夫) ,因窦太后好老子言,迁怒至绾、臧, 下狱死。又如齐诗 辕固生,景帝时博士,因贬老子书为“家人言” (犹 今人说是“农夫之见” ) ,窦太后怒,令“入圈刺豕” (试以“家人”之事) , 幸有景帝给以利刃得免一难。这里表面是一语惹祸,
13、实质上涉及治国方略。窦太 后死后,儒学得兴。各级官吏,多用能诵儒经者。西汉初年公卿大臣如绛、灌之 属,多介胄武夫;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之后, “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 文学之士矣” (史记儒林列传 ) 。 ? “今文” 尚书 ,出自济南伏生。伏生,秦时博士,遇焚书,藏书壁中。汉立,求其书,得二十九篇;(尚书篇目问题,详见第三节)教授于齐鲁之 间,传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文帝欲召伏生进京,时伏生九十余岁,老不能行,于 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即晁错或作鼂错)往受之。其后,以尚书得显 者,有兒宽、 周霸、孔安国、贾嘉等。? 武帝之后,宣帝、元帝时,五经博士续有增列,皆为“今文” ,计十四 家;其
14、中尚书为欧阳、大小夏侯三家。? 伏生之孙曾以治 尚书 见征召, 然其不能讲诵, 故无“伏氏” 尚书 , 而由欧阳生与张生传下。 欧阳生, 名容, 字和伯, 清人张金吾 两汉五经博士考 卷三 20-21 页引欧阳修族谱。见丛书集成初编 。授千乘(今山东广饶附 近)兒宽。宽以尚书教欧阳生之子,其后累世相传,因此尚书欧阳氏学 最有势 力。济南张生教夏侯都尉,传夏侯始昌;始昌传胜,胜又学于兒宽门人 简卿。 胜为学务于精熟, 又能打破门户之见, 故自成一家。 胜传从兄之子夏侯建。 建又受学于欧阳高,且又向五经诸儒请教与尚书有关内容,遂自成一家。大 (胜) 、小(建)夏侯于宣帝甘露三年(前 51)列为尚书
15、博士。? 再说景帝时之孔安国,为孔子后裔,曾从兒宽受伏生所传“今文” 尚 书 。景帝前元三年(前 154)景帝子刘余徙封于鲁,是为鲁恭王。王好治宫室, 欲广其宫,坏孔子宅,于屋壁得古文尚书及礼记 、论语 、 孝经 等凡数十篇,皆先秦古字;安国为孔子后人,悉得其书。安国以古文尚书与 伏生今文二十九篇对照,发现多出十六篇。武帝建元之后,儒学大兴,安国将书 献于朝廷,不巧适逢陈皇后巫蛊之案,相连及诛死者三百余人,仓促之间未及讨 论,更未能列于学官。不久安国卒,古文尚书遂藏于中秘,外人不复得见。 陈皇后巫蛊案在元光五年(前 130) 。此用白新良说,见孔安国献书考 , 中 国历史文献研究 集刊第四集,
16、岳麓书社 1984 年 3 月版。? 古文尚书的发现,本为学术史上一大收获。但因今文尚书已流行达数十 年, 在学术界取得统治地位, 而时人多不识古文, 又未列于学官, 尽管安国曾“以 今文字读之” (汉书儒林传 ) ,或在民间已有所流传,今文经学家们却不 予注意。? 至西汉成帝时,刘歆受诏与父刘向领校中秘图书。刘歆发现中秘所藏左 氏春秋 、毛诗 、逸礼 、古文尚书 ,内容详于今文,文字多有不 同,便想促其列于学官。哀帝时,令歆以古文与五经博士讲论经义,诸博士竟不 肯置对。歆愤然寄信责让诸位太常博士,其中说:? 孝成皇帝闵学残文缺,稍离其真,乃陈发秘藏,校理旧文,?以考学 官所传, 经或脱简, 传或间编。传问民间,则有鲁国桓公、赵国贯公、 胶东庸生之遗, 学与此同, 抑而未施。 此乃有识者之所惜闵、 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往者,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