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通史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680771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通史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通史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通史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通史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古代通史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农业汉代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技术(耦犁);兴修水利(西域坎儿井)。2手工业丝织:汉朝丝绸远销欧洲,被称“丝国”。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矿冶:西汉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盐铁官营陶瓷:东汉晚期出现青瓷。3商业和城市商业:秦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汉开辟丝绸之路;政府重农抑商。城市:长安城繁荣;丝路沿线城市兴起。市的概况,田庄经济,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形成大规模田庄,田庄里有大量依附农民;经济上自给自足,农工商兼备,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实力强大。,文化史部分,【近六年考试中心命题】1(2016国标)汉代崇尚儒学,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不在“五经”之中的合理解释2(2014海南)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2、3(2013海南)(图片)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C图)4(2015国标)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主观题),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提出: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确定“五经”为儒家经典;提出君臣、父子、夫妻“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结果: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影响: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造纸术,发明: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开始推广。传播: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影响:它推

3、动文化普及,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为欧洲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3文字秦朝:统一“小篆”为官方标准文字,后来民间出现“隶书”。汉朝:“隶书”成为官方标准文字;东汉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艺术开始形成。4汉赋:带赋散文,气势恢弘,反映了政治统一、经济繁盛。著名作者有司马相如等。,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内外朝、刺史制度等)。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和垦荒;推广犁耕,修水利;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

4、术);科技领先(造纸术);文字统一,文化发展(书法、汉赋等),第四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六年考试中心命题】1(2016国标)三国曹魏三体石经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2.(2016海南)贾思勰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表明3.(2014海南)北朝均田制,规定按户缴纳赋税,男达女子达到一定岁数,必须嫁娶,目的是4.(2016国标)孝文帝庙号改革(选修1)5.(2014国标1)魏晋法律改革(选修1)(儒学对法律的影响)6(2014国标)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选修1)(江南开发),朝代更替简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大动荡,三国:200年,曹操的儿子

5、曹丕废汉献帝自立,改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益州(今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之后孙权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南京)。西晋: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晋灭吴,短暂统一全国。316年,西晋为匈奴人所灭。东晋十六国:317年,晋皇族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定都建康(今南京),的史称东晋。北方及西南地区也相继出现十六个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420年,刘裕废除晋帝自立,改国号宋,后为齐、梁、陈先后取代,史称南朝。439年,鲜卑族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继之以北齐、北周,史称北朝。南朝、北朝

6、并立,合称南北朝。,士族和庶族,魏晋以来的政权大多依靠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支持,他们的家族不仅拥有强大经济实力,而且垄断仕途,累世占据中央到地方的高官,拥有政治特权,形成了“士族”阶层。其它普通地主或农民称为“庶族”。,九品中正制:,魏晋以来的主要选官制度。把人才按德、才标准分为九品,由地方“中正”官定品举荐到中央拟任官职。后来逐渐只重视“门第”出身,仕途为世家大族垄断。,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背景 北方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社会矛盾:北魏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个人因素:孝文帝和冯太后深受汉族文化影响,顺应趋势,锐意改革。,主要内容,均田制和租调

7、制:485年。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其中“桑田”可继承(私有),“露田”在农民死后由政府收回(国有);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整顿吏治:制定官吏的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度,严惩贪官污吏。迁都洛阳:493年。镇压了反对迁都的旧贵族,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坚定决心。移风易俗: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辨析 均田制下的土地所有制分析,均田制只是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现有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并没变动,原有的土地私有制没有触动。“桑田”可以继承转让,这部分土地属于农民私有性质;“露田”在农民死后由政府收回,这部分土地属于国有性质。有些“露田”被农民私自转卖或被地主兼并,也逐

8、步转为私有。最终,政府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导致均田制无法实施。,辨析 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主要是对政府的负担,一是税,按土地多少和等级(有时包括财产)交纳;二是赋或调,按户或人口、丁口交纳,三是役,包括徭役(每年一段时间无偿参加国家工程建设)和兵役,一般是按男丁轮派。有时政府允许农民纳物或钱代替徭役,称为庸或免役钱。无地佃农不纳税,但要向地主交地租;均田制下的农民实际也是国家的佃农,要向国家交“租”(含税)。,赋税制度春秋鲁国初税亩,中国赋税制度的开始;北魏、隋租调制;初唐租庸调法,交谷物叫租,调是交绢、绵或布、麻,以绢或布代役叫庸。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中唐两税法。分夏秋两季交税,

9、由按丁征税变为按田亩和资产征税。改变了税收方式, 由人丁税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收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宋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由政府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杂税合并为一,一律折银交纳,改按丁数和田粮摊派。简化了征收名目和手续,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吏隐田逃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折银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清康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中国古代赋税演变趋势,主要趋势:(1)由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2)

10、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为主(3)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4)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历史作用,均田制使农民获得土地,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后代土地制度影响深远。 吏治得到改善,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迁都洛阳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移风易俗有利于鲜卑民族社会文化发展,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1农业:土地制度:主要为均田制。工具:曹魏时出现灌溉工具翻车。2手工业:南北朝时发明了生铁、熟铁合炼的灌钢法;出现白瓷。3.商业:草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整合简化)1书法:晋代盛行“行书”,以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为代表;此外还有“草

11、书”等。(整合简化)2绘画:文人画凸显个性,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洛神赋图等。(补充)3思想:佛教兴盛,道教发展,冲击儒家正统地位;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4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原因:北方战乱,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政治中心南移(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定都今南京,史称“六朝”),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概况:江东地区(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发展较快,四川和江南其它地区也不同程度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影响,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人口分布发生变化。,人才教育相应变化。,民族关系。,推动后来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时代特征:社会大动荡、大变革。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士族势力强大。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江南开发;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3文化:书法、绘画成就显著(行书、草书、文人画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