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ppt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685713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13.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药学--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药学--总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药学--总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药学--总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药学,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中药教研室贾贫慧13756469574,课程概况,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入门课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 中药化学。地位和意义: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知识实用性,课程概况,考试课 考查课植科专业 7137 动物药专业 7122上课时间1-10周 上课时间1-8周课时数40 课时数30闭卷考试 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20% 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 考试成绩占80%考试时间(待定 ) 考试时间第8周1-2节,教材,前言,起源与发展 四性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毒性 命名 产地 采集 炮制 中药的应用 配伍 用药禁忌 剂量 煎煮方法 服法 按照药物的功效分

2、类(章、节),总论,中药的性能,各论,(注意:粉色及橙色的重点内容),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原始社会“药食同源” (1)采集天然动植物以食用 (2)以动物为师; (3)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 (4)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二、中药的含义: 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一)中药的特点: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产于中国。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二)人们习惯把中药叫“本

3、草”本,草木的根、茎、干。草,野草。中药的种类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中药以植物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最普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叫“本草”(三)对中药片面认识的3种观点: 中国出产的药物 天然药物 中医使用的药物,三、中药学的含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中药学的发展概况1.秦汉时期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年代:成书于东汉末年. 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内容: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七情、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药法度等.记载药物3

4、65种;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三品分类法)。 意义: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奠定中药的药性理论,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有文献价值和使用价值。,2.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1: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南朝梁代. 内容:总结本草学发展概况,补充鉴别、采收、炮制、制剂及合理取量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记载药物数730种, 按自然属性分为七类 (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书写格式:朱(本经)墨(名医别录)别书、 大(正文)小(注解)结合. 意义: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标志着

5、综合性本草模式的确立。,代表作2:雷公炮炙论,简称炮炙论 (1) 年代:南朝刘宋时期 (2) 作者:雷敩 (3) 内容:介绍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涉及了水飞、蒸、煮、炙、煨、制霜等十多种炮制技术。 (4)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标志着本草中一种新兴分支学科的出现,对中药的炮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隋唐时期 代表作: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1)作者:国家组织李勣、苏敬等23人撰写。(2)内容:全书54卷,载药844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 这种图文并茂的编写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3)意义: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官修本草) 因此是我国也是世

6、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其他代表作:本草拾遗(1)年代:唐代(2)作者:陈藏器编撰。(3)内容:分序例、拾遗、解纷三部分,前者中记述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成为日后中药、方剂按性能、功效分类的发端。李时珍:“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隐幽,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千金方作者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后者中有药录纂要和本草两章,前者讨论药物采集、贮藏、栽培等内容;后者记述药物713种,分9类,又各分上、中、下品。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多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海药本草李珣

7、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为外来药。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保昇。增补药物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内容包括唐本草及其图经 、韩氏增补部分组成。,4.宋、金元时期宋代时期1.官修本草:(1)开宝本草(983种);(2)嘉祐补注本草(载药1082种);(3)本草图经 苏颂绘制药图933幅,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绘的刻版药物图谱。,2.个人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1)年代:宋代 (2)作者:四川名医唐慎微 (3)内容:全书33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集前人著作之图文并茂形式,开创了方药对照先例。资料丰富,内容广博,保存了大量医学文献和古代民间用药经验,起到

8、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李时珍:“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3.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所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药局的设立,对于成药的处方、配伍、合药制作、炮制方法、辅料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将配伍禁忌的药物进行了总结。,金元两代均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5.明代代表作1:本草

9、纲目(1)年代:明代(2)作者:李时珍(3)内容:该书共52卷,分16纲(部)、62目(类);载药1892种, 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4)意义: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代表作2:本草品汇精要 (1)年代:明代唯一官修本草。 (2)作者:由刘文泰等49人编纂。 (3)内容: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分上、中、下品;绘有精美药图1358幅。药物记述分24项: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

10、、性、气、臭、主、行、助、制、治、合、禁、代、忌、解、赝。 (4)意义: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后一部官修大型综合本草。,6.清代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 年代:清代 作者:赵学敏。 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意义: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7.民国时期 1. 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寿颐 本草正义 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 实验药物学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秦伯未 药物学 2.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收录词目4300条,包含有关中药的古代论述和当时研究成果,资料丰富,查阅方便,但错误较多。 3. 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麻黄、延胡索、贝母等所含的生物碱,三七、羊角拗

11、等所含的甙类等)。,8.当代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毛泽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 -江泽民,(一)文献整理方面,成绩卓著 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著作。对亡佚本草的缉复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本草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二)出版了诸多大型中药学专著: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7版,最新的为2005年版。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

12、8488种。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2202种。6.中药志:原载药500余种,后有增补。,(三)中药的开发利用,取得较大的进展: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有12809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11146种植物,占中药材87%,1581种动物,占中药材12%;矿物药80种,占中药材0.62%。 原来靠进口的沉香、马钱子、安息香、阿魏、萝芙木等已在国内引种成功。,(四)改进中药研究手段,深化学科分化: 传统方式文献考证;性状鉴别;临床验证。 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栽培、饲养、良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

13、析、药剂学、炮制学、传统本草考证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 临床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等分支学科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五)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培养大量的中药学专门人才 自1956年起,相继成立中医学院,中医教育纳入了现代正规高等教育行列,自1978年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后,不少高等院校和药学科研机构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我国的中药教育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层次培养的完整体系,为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生力军。,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一、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

14、中药理论的核心。二、中药性能的内容(一)基本内容: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五个方面。,(二)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不同的概念(1)含义不同: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前后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中药的性状是描述药材的各种天然物理特性。(2)观察对象不同:中药的性能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的性状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3)内容不同: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五个方面。中药的性状包括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第一节四性 (四气),一、四性的含义 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15、” 。 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二、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四气,寒凉温热,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平性:作用平和的药物,三、四气的作用四气歌四气寒热与温凉,寒凉属阴温热阳。温热助阳又补火,温里散寒功效彰。寒凉清热并泻火,毒热能解血能凉。寒者热之热者寒,用药大法此为纲。1.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等作用。,四、四气的运用原则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16、。,第二节 五味,一、五味的含义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五味,指药物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但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种,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常与“四气”合称“性味”。,二、五味的确定1. 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2. 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三、五味的作用五味作用歌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疗作用不同焉,辛行气血又发散,甘和补中急能缓,苦燥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且软坚,酸能固涩又收敛,淡渗利水要记全。 1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 (活血)作用2甘:能补、能缓

17、、能和,具有补益、缓急止 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4涩:能收敛固涩 5苦:能泄、能燥6咸: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7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五味,辛 甘 酸 苦 咸 淡,能散能行,能补能和能缓,能收能涩,能泄能燥,能下能软,能渗能利,能散、能行,辛,发散、发汗,各种表证,行气、行血,气滞、血瘀证,能补、能和、能缓,甘,补益,调和,缓急,诸虚证,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拘挛疼痛,能收 能涩,酸,收敛,固涩,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缩尿,固崩止带,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能泄、能燥,苦,通 降 清泄、泄、泄,燥湿,

18、清热燥湿,湿热证,实热火毒,便秘淋证,咳嗽气喘,能下、能软,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瘰疬瘿瘤癥瘕痞块,大便秘结,能渗、能利(淡渗利水),淡,渗利小便,水肿,小便不利,四、五味的实际意义1. 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2. 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第三节升 降 浮 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改善或消除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的病情趋势及病证所具有的作用的趋向性。二、升降浮沉的作用升浮: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具有上行向外的性质,称为升浮性。沉降:一般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具有下行向内的性质,称为沉降

19、性。,向内收敛,向外发散,下达降逆,升,降,浮,沉,升降浮沉,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病势(例),中气下陷,咳嗽气喘,风寒束肺,久泻久咳,上升提举,三、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1. 药物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称“归经”。2. “引经药”:指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且还能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 如桔梗、牛膝。二、归经的确定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 以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三、归经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2.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四、对

20、归经进行现代研究应注意的事项1.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药物 性味 归经 应用黄芩 苦寒 肺经 清上焦肺火黄连 苦寒 胃经 清中焦胃火黄柏 苦寒 肾经 清下焦相火 由此可见,性味皆同,归经不同,疗效各异。,例:药物的归经与性味的关系,例:药物的归经、性味与疗效的关系,第五节毒性,一、中药“毒”的含义 1古代毒性的概念西汉以前是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又指药物的偏性。东汉以后的毒药主要是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2现代毒性的概念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

21、性。包含了毒性反应与副作用,毒性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毒药 剧毒药 副作用 过敏反应,二、毒性分级(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三、中毒原因(1)剂量过大(2)服用太久(3)炮制不当(4)配伍失误(5)制剂不妥(6)外用失控(7)误食误用(8) 药不对证(9) 乳母用药(10) 个体差异,四、怎

22、样对待有毒及无毒的药物? 1.临床使用有毒中药应该防止两种片面观点:使用无毒药物,盲目加大剂量使用有毒药物过分谨慎2.保持“有毒观念,无毒用药态度”3.有毒药物有可利用的一面4.正确对待古代文献中有关毒性的记载五、预防措施1.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2.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严格控制使用剂 量和服药时间。3.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毒副反应,早 诊断、早处理。催吐、洗胃、输液、对症处理。,出现毒性,无效,第一节 命名1.以产地命名:如阿胶、川黄连、怀山药。2.以生产特性命名:如夏枯草、忍冬藤。3.以形态、颜色、气味命名:如钩藤、红花、麝香。4.以功效命名:如防风。5.以入药

23、部位命名:如苏梗、葛根、桃仁、桑叶。6.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如何首乌、杜仲。7.以进口和译音命名:如苏合香、番泻叶。,第三章 中药的应用,第二节 产地一、道地药材的概念 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第三章 中药的应用,二、确定依据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均有关系,但是判定道地药材的至关重要依据是临床疗效。三、常见的道地药材 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江苏的薄荷、苍术;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山西的党参,宁夏的枸杞子,广西的肉桂等均是著名的道地

24、药材。,注意: 1、道地药材并非一成不变,可随历史的变迁,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如三七原产广西,称为广三七或田七;云南产者后来居上,称为滇三七,因而成为三七新的道地产区。 2、进行人工养植,是发展的趋势。,第三节 中药的采集原则: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进行。抓住时机,选好部位,适时采收。一、植物药1、全草: 多在枝叶生长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进行。 特殊:幼嫩全草入药(嫩苗),如茵陈蒿、 夏枯草。 2、叶: 多在植物生长茂盛、花蕾将放或盛开时进行 。 特殊:“冬桑叶”或“霜桑叶”,则需在深 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3、花类: 多在花盛开时采收,有的在含苞欲放时采集。 (1)多数为分批次采集。

25、(2)特殊: 红花宜在花冠由黄变为橙色时采收。 金银花、槐花、辛夷,必须采取含苞待放 的花蕾。 月季花在刚开放时候采摘最好。 蒲黄等花粉类药材应当在花朵完全盛开后 采收。,4、果实和种子类:(1)多数应在果实成熟时或将要成熟时采摘, 如枸杞子、山楂、川楝子等。(2)特殊:以幼果入药,不能待成熟后采收,如枳实、 青皮、藏青果等,应按要求及时采收。浆果容易变质,最好在略成熟时清晨或傍晚 采收,如枸杞子、桑葚、女贞子等。以种子入药者,通常在果实完全成熟后采 收,如沙苑子、菟丝子、车前子等。种子成熟后易脱落,或外壳易裂开,种子散 失,应当在刚成熟时采集,如牵牛子、小茴 香等。,5、根和根茎类:(1)一

26、般在于秋末或春初采集(农历二、八月)。因为此时植物的根或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高,这时采集产量和质量均佳。如天麻、葛根、苍术、桔梗、大黄等。(2)特殊:有个别药物其采收时节不同,如半夏、延胡索等,多于夏季采收为宜。,6、树皮和根皮类:(1)树皮:一般于春、夏时节(清明到夏至之间)植物生长旺盛,体内浆液充沛,且树皮易于剥离的时节采收,如黄柏、杜仲、厚朴等;但是肉桂除外,多于十月,含油多时剥离。注意:有些草本植物的生产周期长,要注意保护药才资源,避免伐树取皮或者环剥树皮。(2)根皮: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收,如地骨皮、牡丹皮、桑白皮等。,二、动物药: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

27、、牡蛎、蛤壳、瓦楞子等。(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三、矿物药:多随时采收。,第四节 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含义: 炮制,是药物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二、炮制的目的: 1、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适应病情需要。 4、除去非药用部分,纯净药物。 5、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三、炮制的方法(自学):(一)修制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1、纯净处理:挑、拣、簸、筛、刮、刷。 2、粉碎处理:捣、碾、镑、锉。 3、切制处理:切、铡。(二)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

28、理药材的方法。 1、洗 2、润 3、泡 4、漂 5、水飞。(三)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1、炒:炒黄、炒焦、炒炭、烫炒。 2、炙:蜜炙、酒炙、醋炙、姜汁炙、盐水炙、童便炙 3、煅:明煅、密闭煅。(四)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1、煮 2、蒸 3、单 4、淬。(五)其它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1、制霜 2、发酵 3、发芽。,第五节 中药的配伍,一、配伍的含义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配伍”。,二、配伍的意义1、适应病情的需要;2、增强药物的疗效(1)累加(2)互补(3)协同作用(4

29、)质变3、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4、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适应证5、减少避免耐药性,三、配伍关系(七情)1.含义:七情,是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之间的七种配伍关系的总称,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单行:不经配伍,用单味药物治病。如独参汤。,鸦胆子,治疣:鸦胆子去皮,取白仁之成实者,杵为末,以烧酒和涂少许,小作疮即愈。,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相须:,麻黄桂枝,辛、温发汗解表,增强疗效,同属辛温解表药,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相近药物合用以增效,相使:,茯苓(主药)白术(辅药),利水渗湿补气利水,脾虚水肿,提高疗效,两药合用,主辅相配,辅药提高主药功效,相畏,半夏

30、(有毒),生姜,半夏畏生姜,相杀,生姜杀半夏,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抑制,使其减轻或消失。,一药能清除另一药的毒副作用。,莱菔子,相恶:一药能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 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配伍,减弱,人参,人参恶莱菔子,人参补气,莱菔子降气,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用药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用单味药治疗疾病,配伍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性能功效相同或相近药物合用,:主辅相配,辅药提高主药功效,: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抑制,:能清除另一药的毒副作用,:能减弱或消除另一药的功效,:两药合用产生毒副作用,四、配伍原则,1.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效;2.相畏

31、、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3.相恶: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功效;4.相反: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常用的配伍方法相恶、相反配伍禁忌,一、配伍禁忌“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第二句:半(半夏)蒌(瓜蒌与天花粉)贝(贝母)蔹(白蔹)及(白及)与乌(川乌、草乌和附子)相反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相反第四句:诸参(人参、党参、沙参、玄参、苦参、丹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反,第六节 用药禁忌,“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

32、,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烘浸炙莫相依。 硫黄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憎,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牙硝畏三棱 ,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 官桂畏赤石脂,二、妊娠用药禁忌,妊娠期间,除为了中断妊娠外,禁忌使用的某些药物。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堕胎作用强的药物,如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等。慎用药: 活血祛瘀药: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丹皮

33、 行气药:枳实,枳壳 攻下药:大黄、蕃泻叶、芦荟、芒硝 温里药大辛大热部分:附子、肉桂 性质滑利之品:冬葵子、滑石、薏苡仁,不利于母体不利于胎儿不利于优生优育,均为用药禁忌,三、证候用药禁忌,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和归经等特点,因而一种药物只适用于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证候,而对其他证候无效,甚或出现反作用。此时,对其他证候而言,即为禁忌证。如:热结便秘大黄适用。阴虚便秘大黄禁忌。阳虚便秘大黄禁忌。,四、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期间禁忌进食某些食物,俗称“忌口”。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1)病证食忌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寒凉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2)服药食忌

34、常山忌葱;鳖甲忌苋菜;茯苓忌醋;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一、剂量的含义: 达到一定治疗目的,所应用的单味药的剂量,又称为用量。 剂量的内容: 单味药常用有效量 药物间的相对用量 药物的实际利用量(一)单味药的常用有效量1.含义:药物作用于机体后,能够产生特定生物效应的量。2.确定:获得最大效应,且不良反应最小的量,第七节 中药的剂量,二、剂量单位换算: 1斤500g 1两30 g 1钱3 g 1分0.3 g 1厘0.03 g,三、确定剂量的依据确定中药的剂量,应根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来考虑。1、药物性质:毒性大、作用峻烈者用量宜小。2、药物配伍:复方中,君药比辅药重;单方剂量比复方重。3、

35、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量重;南方用量宜轻。,第八节 汤剂的煎煮方法一、煎药法 (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最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2)煎药用水:自来水、井水均可。(3)煎煮火候:补益药宜用文火慢煎;解表药宜用武火急煎。(4)煎煮方法:先加水浸泡3060分钟,每剂煎煮23次,分23次服。,二、特殊要求:1.先煎(1)介壳、矿石类,因其质重,难煎,应打碎先煎半小时以上。如石膏、龙骨、牡蛎等。(2)植物药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3)某些毒性药物,如附子、川乌、草乌等药

36、宜先煎1小时以上。,2.后下(1)气味芳香之药物, 借其挥发油取效,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2)有效成分不耐煎煮,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3.包煎(1)花粉类药物,如蒲黄;细小种籽类药物,如葶苈子;药物细粉,如青黛等等均应包煎。(2)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3)对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4.另炖或另煎(1)某些贵重药,为保存其有效成分,往往单煎23小时,以便能更好地煎出有效

37、成分。如人参、西洋参。(2)贵重而又难于煎出的药,如:羚羊角、鹿茸等。,5.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入煎粘锅,宜加热后熔化兑服。如阿胶、饴糖、龟胶、鹿角胶、鳖甲胶等。,6.泡服 含挥发油,易出味,用量又小的药,如西红花、肉桂、番泻叶、胖大海。,7.冲服 散剂、丹剂、小丸,如琥珀末、珍珠末、牛黄末、芒硝、玄明粉、田三七末、紫雪丹、六神丸。,第九节 中药的服法,一、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服。急性病不拘时间;慢性病定时服。补益药早晚空腹服。消食药、对胃有刺激的药物饭后服。泻下药、驱虫药空腹服。宁神安眠药睡前0.51h服。截疟药疟疾发作前服用,二、服药方法 汤剂宜温服。 解表药宜偏热服。 药力峻猛中病即止 呕吐病人少量频服 服丸剂用温开水吞服,服散剂用温开水冲服 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冷服。,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