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四篇汇编学习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少一人不落从机关走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对扶贫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有几个关键点要把握,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不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必须下决心实施移民搬迁,面对空心化、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地区,首先要规划集中居住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土地流转,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避免浪费,方便民生;二是要发展增收产业。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我们帮扶的盐池县双圪垯村没有灌溉水源,常住人口的80从事滩羊养殖,但一家一户养殖规模小、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议
2、价能力弱。针对这些问题,村里成立养殖协会及合作社抱团发展,集中建设养殖园区,培育致富带头人,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把滩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让农户通过产业持续增收;三是要建强基层组织。村两委班子强,村里的各项事业就干得好。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充实一线扶贫力量,适当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促进村干部责任担当,提高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村级事务公正、公开、公平。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坚定信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扎实推进;还要克服超越实际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倾向
3、,不搞层层加码、急躁冒进,防止“数字脱贫”“被脱贫”。目前我区的返贫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在推进脱贫攻坚中,要把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这样才能经得起检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包括产业扶贫、金融扶贫、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等,但最关键的是要在稳定可持续上下功夫,完成贫困群众收入这个“硬指标”,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这个“软实力”,形成贫困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结合农村改革,探索解决插花移民存在问题,在稳定和发展上持续发力,促进移民增收。必须采取更加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办法、清晰的思路,凝心聚力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首先,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通过金融扶贫和技能培
4、训,让贫困群众获得一技之长,拥有发展资金,从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中获得实惠。其次,加大健康扶贫力度。构建新农合、大病医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保障制度“四道防线”,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第三,强化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第四,推动文化扶贫,树立文明乡风。加强教育引导,移风易俗,改变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陋习。第五,利用大数据助力扶贫。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大数据不仅为贫困地区干部与群众转变观念提供信息资源,而且为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提供数据分析与决策。贫困县区要立足地方的特色,着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发展肉牛养殖、马铃薯、枸杞等,另外,要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
5、作社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还要加强技能培训,使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成为纺织、电工、电焊、烹饪、家政服务等领域持专业资格证上岗的劳动者。高度重视发展教育扶贫,从娃娃抓起,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满足小孩上好学的愿望;同时,对于上不了大学的贫困家庭孩子,引导他们免费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还要做好大病预防,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引导重点人群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学习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脱贫是底线,是政治任务,必须坚决打赢宁夏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减贫290万人。目前剩下的418万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
6、中之难。到2020年,我们不能一面宣布与全国同步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一面还没有解决好这部分人的脱贫问题,这样的小康,中央不会答应,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可。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把贫困群众的民生问题当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始终把全区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展现了自治区党委彻底解决贫困人口民生问题的决心。宁夏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要实现山川共济、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与全区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主要原因是十八大以
7、来,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出行难、吃水难、住房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这些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而且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弱,目前还没有脱贫的贫困人口是自我发展能力最弱的群体。还有,贫困人口中有近15的人因病致贫,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患有大病或慢性病。他们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医疗费用的报销门槛高,一些家庭背负着较重的医疗负担。贫困人口数量大、生活水平低、脱贫难度大,是民生工作的最短板,同时也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统筹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消除
8、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学习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富民是关键,是根本目的,必须持续用力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民生工作的关键来抓,主要是因为我区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够明显。我区人均GDP在全国排名15位左右,但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排在第26位和25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相称。因此,要大力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切实把各县(区)的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富民优势,发展稳定的可持续的致富产业,同时,政府要制定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鼓励更多有劳动能力的人积极就业创业,使人民群众在就业创业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享受自己劳动的丰硕成果。现
9、在老百姓最关注的就是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我们不仅要关注GDP增速,更要让城乡居民收入跑赢GDP,提高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才是根本目的。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全区长期性的重要工作,目前正在戮力从扶危济困向保障民生战略转变,从扶危救助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从满足老百姓的生存需求向更加关注老百姓的发展需求转变,从解决老百姓的现实利益问题向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转变。要实现这几个转变,关键还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也可以说,这四个转变成功与否,标志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是否实现了稳步增长。民生易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发展成果
10、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抓民生就是抓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是促进消费,拉动增长,是过好小康生活的前提,因此,我们要围绕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农村改革中,我们要不断探索盘活农村各类资源,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村各类产权抵押融资权能,解决农民和经营主体融资难题,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学习宁夏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在公共服务领域,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公共服务需求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在公平理念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核对
11、工作要有先行一步的意识。以“精准扶贫、精准救助”为抓手,以扶贫、救助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归依,做好基础性识贫工作。在提“社会救助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之前,全区扶贫开发和低保制度两个政策的对象分别以贫困线和低保线进行认定,部分属于低保对象的无劳动能力者滞留在扶贫开发对象的范围,占用了扶贫资源。同时,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则又停留在低保范围,占用了救助无劳动能力者维持基本生活的资金。核对介入后,本着“应保尽保”原则,在精准核对的动态管理下,经过对其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后,符合救助的全部纳入救助范围,救助线上的将转入扶贫开发对象范围。如此一来,尽力做到精准扶贫的公平、正义,助力打赢全区脱贫攻坚战。推进基本
12、公共服务必须紧紧抓住“促进城乡、区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根主线,坚持普惠性,优化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使城乡人民享受到同等公共服务供给。平罗县结合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配套规划,探索多渠道筹资机制和农村产权自愿有偿退出转让机制,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对全县主干道路沿线和农田中心区村庄集中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有偿退出、分类整治、合理利用,既增加退出产权农民财产性收入,又实现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让农民享受改革红利。公共
13、服务均等化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近年来国家农业政策倾斜、加大投入,我们村水、电、道路自不必说,电信网络入户,手机用上了无线网络,农村大妈们也像城里人一样跳起了广场舞,这样的幸福感、获得感,实实在在下一步应把重点放在教育公平和社会保障待遇上。一是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少年教育问题,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二是提高农民社会保障待遇,农民工要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并推动跨地区转移、缴纳,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水平,确保农村人口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也存在着“补短板”的问题。要以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补齐公共服务不足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教育方面,重点在于保证公平和扩大优质供给,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方面,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综合医改,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和健康服务;同时要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这张网,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