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刘俐俐教授课件.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68911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4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刘俐俐教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刘俐俐教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刘俐俐教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刘俐俐教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刘俐俐教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文学经典文本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若干知识点,1文学研究的两种模式2文学作品是如何存在的?3文学经典问题域的基本问题4文学经典重读的三个层面5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区分6文学作品文本分析的性质7何为文学经典?,1文学研究的两种模式 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o)在他的理论著作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1997年出版)中关于文学研究两种模式的说法。,“在文学研究中也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基本区别,就是两个课题的区别:一个根据语言学的模式,认为意义就是需要解释的

2、东西,并且努力证明为什么意义会成为可能。另一个与其相反,它从形式开始,力图解释这些形式,从而告诉我们这些形式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诗歌学和解释学的对比。,诗歌学以已经验证的意义或者效果为起点,研究它们是怎样取得的。 (由果溯因)语言学模式认为,意义就是需要解释的东西,并且努力证明为什么意义会成为可能。也就是力争搞明白作品是怎样收到现有效果的。,2文学作品是如何存在的?,此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韦勒克(Renz Wellek) 沃伦(Austin Warren)文学理论中在“文学作品的存在形态”一章中提出来的。,与此问题相关的理论资源有 :英加登Roman Ingarden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3、韦勒克(Renz Wellek) 沃伦(Austin Warren)文学理论弗莱( Northrop Frye )批评的剖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知音: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述既形,则优劣见矣。,文学作品存在于语辞构成的多层次结构中。这些层次依次为:,语辞所具有的语音和语义句子和句子所组成的意群已经形成的形象或者意象及其隐喻文学作品的客体世界“形而上性质”,3文学经典问题域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为:文学经典的性质、生成、流变、拓宽、消解等。,业已达成的共识:文学经典是建构的产物,文学经典的建构起码需要如下六个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

4、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变动;(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6)发现人。,4、文学经典重读的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微观,宏观的“重读”:既有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批评理论,表明对优秀文学作品之与人类意义的确认和定位,人类的文学批评行为作为整体以及文学经典化的过程都是宏观的“重读”;,中观的“重读”:各种文学史以及各种文学选集,文学史是文学史家秉承特定文学观念,在品评作家作品基础上,给予其文学史的一个特定地位,各种文学选集,亦是根据特定文学观念与标准,经过遴选编辑成各类文学经典选集,选集是“重读”的产物;,微观的“重读”:对已经被认

5、定的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予以阅读,即借重于既有选集,而且有反复细细品味的意思,由此而成为“重读”。我们的文本分析即是微观层面的“重读”。,5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区分,存在着两种阅读。审美阅读和研究目的的阅读。,以审美态度完成的阅读,即一般读者的阅读,这种阅读在审美经验中产生审美价值。出于研究目的的阅读,是为了发现那些使它成为一部艺术作品的特性和要素,这种东西永恒地存在于作品文本中,是具有价值的,可称之为“艺术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审美价值因时代以及读者个人经验不同而相异。审美价值随着审美经验而不断延伸。艺术价值是中性的。等待被发现和被表述。对艺术价值的发现和表述始终处于过程中。,6文学作品文

6、本分析的性质,文本分析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活动,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这种文学研究活动注重以自觉的方法意识为指导,采取与文本相应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学理性分析,在分析中自然地转换为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7何为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是那些能够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文学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也可概括为具有易感性、普遍性、永恒性、正极性和给予性。,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永远的游园与梦醒时分的痛苦,游园惊梦艺术效果描述,具有浓重感伤情绪,表达了诸如青春不再、世事沧桑、人生如戏的感慨。也隐约地表达了某种似乎说不清的哲思。而且因读者阅

7、历的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又各有区别。,如此效果即艺术价值如何形成?理论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总述 : 我采用了叙事学、意识流和互文性的思想及方法分析游园惊梦,发现其本质上是诗性的,因为它采用的是隐喻艺术构思。隐喻艺术构思又主要依赖于游园惊梦与汤显祖的牡丹亭所构成的互文关系。,一、叙述角度的自如转换与意识流手法 三个层次的叙述, 1、叙述视角的变换与意识流手法,由于中国传统小说脱胎于话本而擅长于叙述。传统小说的叙述视角基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自然地融合于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这个叙事传统滋养了古代小说家,也被现代小说家所娴熟。白先勇既充分地继承传统叙述的自如便捷,又富有创造

8、性地拓展了叙述视角,达到了传统手法与现代手法的圆融,突出体现在三个层次叙述的递进。,意识流(Sream of Consciousness )“这是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里所使用的一个词组,特指在一个清醒的头脑中,源源不断地流动着的思想和意识。意识流现在表示现代小说的一种叙述方法自20年代始,意识流就成了文学叙述的一种模式。作家利用它来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范围和轨迹。在这一过程里,人的感觉认知与意识的和半意识的思想、回忆、期望、感情和琐碎的联想都融合在一起”。 (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

9、出版社1990年版),2、分析 第一个层次。 游园惊梦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中加入局部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并且两种叙述视角互相结合、穿插,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小说开头和前半部分。,游园惊梦,第二个层次。钱夫人出场后,虽然没有“我”这样的标志性第一人称叙述者出现,但是因为频繁地采用钱夫人视角,在实际上已经采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来叙事了。于是,叙述视角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即出现了叙事学所指出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游园惊梦,第三个层次。钱夫人的人物视角叙事,仿佛在积蓄力量。当酒力上来,钱夫人的感情也蕴积到相当程度时,意识流呼之欲出:完全中断窦公馆宴请宾客唱昆曲的现实线索,在钱夫人意识流动中回到当年在南京酒

10、席清唱会的情境中去,游园惊梦的圆熟精致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半部分采用意识流手法且转换自然。,游园惊梦,重要的不是作家采用了意识流手法,而是如何采用意识流手法。以上三个层次交错和递进,可以看作是作家将意识流置于了其他叙述手法的和谐使用中。 或者说 ,叙述视角的变化,是为了进入意识流状态。,二、中国文学的丰厚传统造就了优秀的“互文性”小说艺术,1、互文性概念。朱力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 )提出的互为指涉(intertextuality )这一术语,表示任何一部文学文本应和(echo)其他的文本,或不可避免地与其它文本互相关联的种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是公开的或隐蔽的引证和

11、引喻;较晚的文本对较早的文本特征的同化;对文学代码和惯例的一种共同积累的参与等”。,2、隐喻的概念。 雅各布逊在隐喻与转喻的两极一文中提出,在一般的语言行为中,通过话题相似性的对话延伸,是隐喻的方式,通过话题接近性的对话延伸,则是转喻的方式。这两种方式总是持续地起作用。“隐喻和转喻这两种方式彼此竞争,并且表现在任何象征方式中,或是个人内心,或是社会的”。(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卷“作品系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互文性在这个作品文本中贯穿在全篇。人物关系与互文性。唱词、曲牌名、戏剧名与互文性。人名、物名、曲名、地名与互文性。,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

12、过叙述视角的转换而进入意识流,目的何在?引入牡丹亭的唱段,也是一种互文现象,意识流与这种互文现象有怎样的关系? 所有互文性现象中,最为核心的互文性现象,则是的“内核”牡丹亭中“惊梦”中的“皂罗袍”唱段:,杜丽娘游弋了后花园之后颇有感悟,唱的那段“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是游园惊梦隐喻的核心。,游园惊梦,互文而产生的“戏中戏”艺术效果。 以“皂罗袍”为核心,以戏中戏的形式,让相似的情境和人物感悟内涵多次互文关系,每形成一次互文关系,其抽象的哲理意味就得到了一次提升,“皂罗袍”唱词的隐喻功能就得到了一次强化。,意识流本身不是艺术旨归,意

13、识流的作用是为了形成戏中戏的结构关系并最终产生隐喻效应。所以,互文是游园惊梦的根本手法,叙述视角的若干层次,以及意识流手法都是互文统帅下的具体手法。通过互文的根本手法形成的以“皂罗袍”为核心的隐喻,具有怎样的阐释空间呢?,三、梦醒时分的阐释空间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形而上学特征。是作家用自己的体验抵达形而上。 多次反复“互文”后所产生的抽象哲理意味。,1)互文营造了“戏中戏”,寓意人在戏中,人在演戏,人生就是一场戏。2)“姹紫嫣红开遍”也好,“良辰美景”也好,“赏心乐事”也好,作为客观的存在,都不固定地属于哪个地点,哪个时间,哪个人家,是永远的“物自体”,以此映照出人世的变迁和短暂。,3)寓

14、意了人永远都在游园,游园是常态,而人们又偏偏没有意识到这个玄机。游园中偶尔惊一次梦,是对人生的一次感悟,有感悟就有痛苦,所以,永远的游园伴随着梦醒时分的痛苦。痛苦而收获。,赵树理的催粮差,今天怎样阅读赵树理的小说?,催粮差,一、为什么选择催粮差 ? 1、选择催粮差的第一个思考,来自对于赵树理中短篇和长篇小说的总体把握和不同评价。,短篇小说的篇幅限制无法“解决问题”,只允许作家提出问题,这在客观上往往成就了作家,即篇幅逼迫作家无法“解决问题”,因而使小说更符合艺术规律。催粮差就是因为只“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因此更具有艺术分析的价值而进入我们研究视野。,2、选择催粮差的第二个思考,是来自

15、赵树理执着地继承了中国小说传统叙述模式。他的小说一般都采用连贯叙述,全知叙述视角,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仿佛说书人说出来的。如果按西方叙事学的话语类型理论划分,赵树理的小说当属于叙述性的话语类型。,二、分析催粮差的结构主义总体思路1、三合一体的模式: 成功 可能性的实现敞开一个可能性的情景 失败 可能性的非实现,催粮差,2、小说文本中成功与失败的两种情形。让两种情形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脱胎于民间故事类型的人物及魅力 1、笨人形象:我们发现,这个被崔九孩雇用的催粮差,是在中国几个民间故事模式基础上形成的。 A、“乡下人进城”的故事模式, B、“笨拙的模仿者”的故事模式。 C、 “刻舟求剑”的故

16、事模式。,催粮差,2、聪明人形象聪明人的故事分为三个阶段展开。首先是崔九孩先去二先生家赔礼道歉,索要催粮票。其次,是崔九孩去红沙岭路上的形象,第三个阶段,是到了红沙岭村以后,这部分作家充分利用了一个场面,在场面中描绘几个人物相互之间关系和性格。,催粮差,四、意义在组合中得到呈现 结构主义提醒我们,重视各个元素自身独立存在的性质和可能,同时也注重整体中各元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事实上,催粮差固然分别重复了笨人和聪明人的民间故事,但又是将两个故事组合在一个文本整体中。,催粮差,我们的问题是,是什么力量让崔九孩成为聪明人?又是什么因素让那个被雇用的人成为笨人?这问题必须联系社会现实才能回答。,赵树理是最善于发现社会问题,提出问题的作家,小说展示给我们的生活画面蕴含的逻辑是,崔九孩是司法员警,以往借催粮对乡村无助的农民敲诈勒索,恃强凌弱,鱼肉乡民已经屡试不爽,这就是社会现实,聪明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施展的,那个被雇用的煎饼铺的伙计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成为笨拙的模仿者。赵树理干预生活、提出问题就是通过将笨人和聪明人的故事放在一个整体框架中实现的,作品的社会意义也由此实现。,提示:1、(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2、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