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特点,1、重点考查时空观念 都城示意图 地域示意图(社会典型特征、或封国、或中枢机构)2、各个历史时期典型历史现象 政治、经济、文化3、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宏观认识4、史学研究方法,政治制度“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定,或者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机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上与许多邦是一种平等关系” “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是其中之一邦
2、。”“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1、先秦时期 从邦国林立-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逐渐衰落(春秋时期)诸侯自立为王,群雄割据争霸特点: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尚未形成个人集权。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建立(商鞅变法)秦
3、的统一、大一统局面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也体现分权与制衡)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六部制(秦) (汉初) (隋唐) (宋) (元 ) 内阁六部 承明制,内阁、六部(军机处) ( 明 ) (清)1、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状况与时空结合(朝代、都城、示意图等)2、中枢权力机构,背 景职 能运 作作 用认 识,君相矛盾,相权逐渐被削弱、丞相制度被废除,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到达顶峰,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郡县制郡国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州郡县(基层三长制)(秦) (两汉) (
4、北 魏)州(郡)县,唐末变为道(节度使府)、州、县路、州县 ( 唐) (宋)特点: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约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趋势:直到宋代,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取得绝对上风。作用和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弊端:地方权力过大,割据一方,威胁中央。,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总体认识,特点: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农耕经济的理解1、生产工具的创制和改进2、耕作技术的提高3、兴
5、修农田水利工程4、土地制度的变化5、农业物种的改进6、总结推广农业经验7、耕作方式的变化,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核心的中国农业文明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比同时期的西欧中古农业发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成就:金属冶炼、制瓷业、纺织业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返回,几个重要问题,1、不同历史时期商业发展表现、原因、特点2、商品经济发展作为分析历史现象的背景知识3、商业发展的趋势4、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面貌、格局和功能演变)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情况6、古代经济思想与商业政策,2016年北京高考试题,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
6、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难度市0.41,东城0.51) 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重理解和整体认知,拓展出来的几个重要问题,1、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认识 角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问题(中外交往)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问题4、人口流动问题,人口流动问题,人口增减经济发展、生产工具与技术的传播、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政府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问题城市化问题思想文化交流与社会变迁,城市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特
7、定历史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特点和社会变迁的浓缩。思考的角度:城市面貌(经济、人口、布局规划等)、城市功能、 发展原因、 反应的历史现象和社会变迁(与历史背景相联系),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与交流两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前138年、前119年)开通丝绸之路(唐中期以前的主要商路);海上丝绸之路(唐中期后)东汉: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97年)隋唐: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云集来自西域、东亚和欧洲各国商人两宋:海上贸易发达,海上丝稠之路(海上陶瓷之路)兴盛元:马可波罗来中国,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的描述,成为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成为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明清:利玛窦来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海上丝
8、稠之路达到鼎盛 ;闭关锁国 明史郑和传:“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影响:经济、文化、宗教、科技、天文、医学等方面的交流物品的交流: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欧洲,西方的香料、纺织品等传入中国 物种的传播: 葡萄、苜蓿(唐)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明中后期)生产技术:农政全书记载欧洲水利方法 科技:四大文明传入欧洲,对欧洲影响深远宗教:佛教传入,中国文字、文化、宗教传入日本、朝鲜等对外交往的原因、目的、影响对外交往的特点:由开放转向封闭(闭关锁国) 由陆路转向海路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认识与思考:政府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几个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改革措施 影响或评价
9、,一点四面(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历史可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历史科可以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考查我国法律的历史发展变化,以及法律在世界各国的重要作用、意义和影响,通过对比,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提升学生对我国宪法的认同感,实现对青少年热爱宪法、保护宪法、自觉遵循宪法的法治教育作用。,重点关注几个方面:1、基础知识2、注重理解 (历史、历史与现实)3、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学科基本素养和方法) (独立思考与创新)4、题型的外在形式不是第一位的,服务于内在理念和本质。5、关于阅读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