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引言,一、教学内容1、名家之精神世界、文学观念、创作特色研究(从评传、传记、传、序跋、文论等入手,研究被忽视或争议性问题)。2、名家之作品研究(代表作、争议之作或被忽略之作)。,第一讲 胡适第二讲 鲁迅第三讲 沈从文第四讲 张爱玲第五讲 曹禺,二、教学目的,目的之一: 文学史是由一个个作家及其创作构成的,通过研读作品与传记,较深入地了解名家,并最终了解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为今后可能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的之二: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将听课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三、教学方法与安排,讲授、研读、讨论1、
2、讲授:胡适侧重谈自叙类散文及其文学观念;鲁迅侧重谈其精神世界和小说艺术性评价;沈从文侧重谈沈从文之为沈从文的种种;张爱玲侧重谈其小说雅俗品质;曹禺侧重谈雷雨争议性问题。,2、研读:,结合课程内容,自选感兴趣的现代作家。通读文集,精读名篇; 阅读评传、传记、自传、序跋等,了解名家之精神世界、文学观念与其创作特色之关联; 阅读研究论著,了解学界研究状况。从中发现可以研究的选题。,3、讨论(读书报告、发言、课程论文):,撰写书面读书报告:1篇以上(1)唐德刚胡适杂忆华文出版社1998(2)沈从文从文自传有多种版本(3)黄乔生:度尽劫难周氏三兄弟 群众出版社1998年 发言和课程论文 选定作家后,11
3、周起每人发言约15分钟,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课程论文。,第一讲 胡适自叙类散文研究,第一节 自叙文章 文史资源 -胡适自叙类散文的学术研究价值第二节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胡适自叙类散文中的文学通变观念,第一节 胡适自叙类散文的学术研究价值,一、胡适自叙类散文的定义及其代表作品二、胡适自叙类散文的学术参考价值三、漠视胡适自叙类散文所带来的学术缺陷,一、胡适自叙类散文的定义及代表作品,定义:指胡适带有自叙自传性质的文章,其中主要是指自传、回忆、书信、日记、序跋、导言、演讲等等。胡适自叙类散文代表作品:我的信仰四十自述逼上梁山中国新文学大系 建设理论集 导言 胡适口述自传胡适留学日记等等。北京大学出
4、版社胡适全集(1)1998年版安徽教育出版社胡适留学日记(下)1998年版,二 胡适自叙类散文的学术参考价值,1、具有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学研究的文献参考价值2、具有文体学研究尤其是新诗创作及理论研究的参考价值3、具有作家生平思想观念研究参考价值等等,为何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参考价值?,因为胡适是文学革命最主要的倡导者,是当事人,与一般作家的自传自叙类散文不同。他侧重于回答为什么要进行文学革命?为什么要出现新文学?什么是文学?而且是原汁原味的陈述,读了这些资料,就可以明白文学革命为什么会发生,现代文学为什么会出现,就可以理解那代人的理论所为,在诠释历史的过程中不会过度诠释、错误诠释。其他作家,如鲁迅的
5、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郭沫若的我的青少年、沈从文的从文自传等等,都是宝贵的资料,但相比之下,一般更多地具有作家生平思想及其创作关系的研究价值,而不会或极少具有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学、文体学的参考价值。,三、漠视胡适自叙类散文所带来的学术缺陷,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描述空洞抽象。二是五四文学发生期倡导者的面目模糊不清。三是对胡适的误读。,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描述空洞抽象,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五四文学革命的论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表现:只有史,没有人!效果: 学生听后无法真正理解文学革命为何会发生,胡适自己关于文学革命的描述其实是非常具体而又
6、有趣的,用这些材料来介绍文学革命,不但有历史有人物,而且史料非常翔实,让人能够理解胡适为何要倡导文学革命,为何能倡导文学革命,文学革命为什么会发生等等。,二是五四文学发生期倡导者的面目模糊不清,如:关于五四的启蒙,有文章写到胡适与学衡派诗论区别:胡适重启蒙,学衡重学理(对吗?)一般地说五四文学倡导者重在启蒙是对的,但要具体到作家就不一定了 。鲁迅从事文学确为启蒙 呐喊 自序胡适倡新诗是为了启蒙,就很牵强。胡适留学日记明明白白写着,他之所以要思考文学革命,之所以要提倡用白话写诗,最早是因为他思考中国汉字如何易于教授,从思考汉字改革进而思考文学的变革。如果说胡适诗歌理论重在变革是对的,说重启蒙,就
7、牵强了。,三是对胡适的误读,如:胡适彻底否定传统 郑敏为什么会说胡适“唐宋诗词一笔抹消”“弃祖传文化精华如粪土”,就因为没有读胡适自叙类文章。,如: 胡适只重文学形式,不重文学观念变革 实际上胡适不仅为文学形式,同时为文学观念的变革也做了很多努力 五四的反“载道”、否“团圆”、倡“通变”,都与胡适密切相关,如:否“团圆”,五四时胡适引进西方的悲剧理论,打破以往审美上单一的“团圆迷信”,为现代文学建立起多元的审美观念,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审美观念影响很大。当然不只胡适一人做这个工作,从王国维、蔡元培到鲁迅都批过“大团圆结局”,但胡适做得最深入。可以说我们今天多元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形成与胡适有很大关系。
8、,为何漠视胡适的自叙类散文?,与胡适本身存在偏颇有关,与胡适过去几十年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关,更与学界治学不严谨,学风不正有关。一般多提文学改良刍议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而这恰恰是胡适全集中最偏激的文章。,本课之所以首先谈胡适自叙类散文,希望养成严谨治学的良好学风。避免互相参考,以讹传讹,而不读原始资料。避免少说错话,作有价值评价。对于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胡适自叙类散文是我们初入门者必读的文献 。,第二节 胡适自叙类散文中的文学通变观念,自传自叙类文章往往是作家自己观念的直抒,最能看出作家的文学观念。论胡适五四时期的反“载道”(文学本质观)论胡适五四时期的否“团圆”(文学审美观)论胡适五四
9、时期的倡“通变” (文学发展观)胡适对传统文学观念有变革也有借鉴,并非一味地批判传统。,第二节 胡适自叙类散文中的文学通变观念,一、通变观文学革命速胜的重要武器二、胡适对传统通变观的借鉴与发展三、胡适通变理论观照下的新旧文学评价问题,一、 通变观文学革命速胜的重要“武器”,先驱者做好持久作战的心理准备:废文言用白话“非一蹴可几”(刘半农)要做三五十年的努力 (胡适) “要在三五十年年内替中国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活文学。” -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反对者不屑于与之应战:“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严复、林纾)令对立双方都始料不及的是,文学革命竟速战速决了!,引出一个历经大半个世纪仍令人兴味不减的
10、话题,旧文学为何如此轻易地被变革?文学革命为何短短几年大战告捷?胡适等先驱者手中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曾有的答案:,朱光潜持“政体变革影响说”:辛亥革命后,结束了“二千余年来中国文学在大体上是宫廷文学”的历史状况,文学不再是读书人“取禄获宠”的工具,“读者群变了”,服务对象从皇帝高官变为平民大众,其内容、形式、技巧乃至语言于是也要跟着变。 鲁迅主“西洋文学影响说”:“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司马长风有“五四运动影响说”:“五四”运动是一个意外的因素,它给予文学革命的助力超乎当事者的想象”。在“五四”运动“全国大响应过程中,白话文成了传播主张、鼓动群众的利器”,
11、“一年之内出现了四百多份白话报刊,而原来仅有三份白话杂志”,“白话文已经事实上被全国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使用了,政府不能不跟着不可抗的大势走,文学革命到一九二零年一月已宣告胜利。” 其结论:“如果没有五四运动,这一切的变化起码要在十年以后发生,即使发生,也不可能这么彻底。”,文学革命能够速胜,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着它更为重要的内在原因通变观的倡导及其对国人的征服。胡适、陈独秀等先驱在“五四”时所大力倡导的“通变”的文学史观,是文学革命能够速胜的最重要的“秘密武器” 。,在那破坏方面,我们当时采用的作战方法是“历史进化的文学史观” 我们要用这个历史的文学观来做打倒古文学的武器,所以屡次指出古今文学变
12、迁的趋势 -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导言,胡适屡次指出古今文学变迁的趋势:,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初提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 1917年5月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再提 居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应注重“历史的文学观念”。一言以蔽之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此时代与彼时代之间,虽皆有承前启后之关系,而决不容完全抄袭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1918年9月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重申 文学乃是人类生活状态的一种记载,人类生活随时代变迁,故文学也随时代变迁,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的文学,汉魏
13、有汉魏的文学,唐有唐的文学,宋有宋的文学,元有元的文学。1922年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1935年 建设理论集导言:总结 历史进化的文学观用白话正统代替了古文正统,就使“宇宙古今之至美”,从那七层宝座上倒栽下来这是我们的“哥白尼革命”。,胡适所实施的其实是“观念先行”的策略。其付诸行动前,先晓示文学通变之必然性,而后每当文学革命推进一步,都以通变的观念作为破除阻力、扫除障碍的秘密武器,从而令文学革命“以奔涌之势澎湃起来”,又以不可遏制之势迅速获胜。,时代需求和外来影响可短时间内促成文学的巨大变革吗?,1917年前: 已发生1889年前后的晚清文学改良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
14、,西方文学已大量引进,外来对比令人们对旧文学有所不满。但一般的中国文人仍然笃信旧文学为“宇宙古今之至美”。 如果仅仅是时代的需求及外来的影响便能在短时间内促成文学的巨大变革,那么,早在1917年之前便应该完成新旧文学的转折。可见,重要的是还应从主观的思想观念入手,让“势不得不革新文学”的思想深入人心。,通变观的倡导是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在时代需求和外来影响的基础上,这种通变观能令国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清楚地看出了旧文学所固有的种种弊端,诸如体式古旧落后、语言晦涩难懂,情趣贵族化以及对小说盲目鄙薄等等,从而“觉得中国文学有变革的必要”。 ”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则给予文学革命以助力。,二、胡适
15、对传统通变观的借鉴与发展,(一)胡适的通变理论取自传统。(二) 胡适通变理论与传统通变观的共同点(三)胡适通变理论与传统通变观的区别,(一)胡适的通变理论取自传统,倡通变并非胡适发明,它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学批评史上的主潮理论和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念。,刘勰文心雕龙:“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公安袁氏三兄弟不满明以来的复古思潮而力倡“时变说” 。清代诗人袁枚在标举“性灵”的同时提出“当变而变” 。近代王国维先生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倡通变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学批评史上的主潮理论和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念。,(二) 胡适通变理论与传
16、统通变观的共同点,古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胡适:“文学者,随时代变迁者也。”古人:“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胡适:“决不可谓古人的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古人:“事今日之事,则亦文今日之文。” 胡适:“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古人:“文章之道,必师古人,而不可袭乎古人。” 胡适:“此时代与彼时代之间,虽皆有承前启后的关 系,而决不容完全钞袭。”焦循: “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王国维: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胡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对历史通变理论非常熟悉,“很爱读随园集中论诗的变迁的文章。”“这种思想固然是达尔文以来进化论的影响,但中国文人也曾有很明白的
17、主张文学随时代变迁的。最早倡此说的是明朝晚期公安袁氏三弟兄清朝乾隆时代的诗人袁枚赵翼也都有这种见解。” “古人如袁枚、焦循多有懂得此理的。”他还曾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中向读者推荐王国维新著宋元戏曲史一书。而众所周知,王氏正是在此著中引用焦循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言作为分析元剧艺术的理论根据,并据此得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精彩结论的。,可见,除了进化论的影响外,主要来自古人的启迪 。,(三)胡适通变理论与传统通变观的区别,古人通变观:一是文因世变(胡适“文学随时代变迁”)二是反对袭古(胡适“不模仿古人”)三是代有所胜 (胡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与古人见解似乎非常接近,但实际
18、内涵已有所区别。,古代通变观侧重:代有所胜,强调艺术本体在不同的朝代应有不同的发展变化及其不同的体貌特色。王国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此所谓一代文学”。“焦氏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欲自楚骚以下,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萧子显“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其所谓“胜”和“雄”,是指不同的体貌特色。,古代:一种以顺应艺术发展的自然趋势,承认其自然进化规律为主的关于个别文体的变迁观。胡适:一种自觉变革的甚至不无偏激的整体的变迁观。 “单靠自然趋势是不够打倒死文学的权威的,必须还有一种
19、自觉的、有意的主张,方才能够做到文学革命的效果。”自然进化与自觉变革, 局部改良与整体变革。,如:与梁启超、王国维比较,由于他们“接受的西方文化浸染的量和度”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局限,他们连想也没想过要彻底变革亘古不变的旧文学。他们或是从功利的目的出发,想对旧文学做些局部的改良,或是如叶嘉莹所言,是要“以西方的观念纳入中国的旧传统”。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胡适等五四先驱却是要整个儿变革中国旧文学。,胡适的倡通变为何被接受?,丹纳:“必须有某种精神气候,某种才干才能发展,否则就流产。” (艺术哲学1983年版)“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赋予其一种特别的“精神气候”,令这一文学观念
20、的提出不仅正适逢其时,且比历代的各种通变理论更得以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并在变革旧文学的活动中起到了神奇的作用。,三、胡适通变理论的当代意义,胡适的通变理论今天还有意义吗?给予我们的启迪其实远不止“五四”文学革命之时,在当今,它还能引导我们走向更为深层的思考。,新旧文学的评价问题,新旧文学孰优孰劣?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新文学已在事实上出现,那么,人们对于新文学的评价理应高于传统的旧文学。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在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目中,传统文学的地位其实是远胜于新文学的。尽管人们大都承认新文学有着旧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崭新适时的一面,小说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但说起诗,说起古文,今不如昔的感觉还是会在不少
21、中国人的心头油然而生的。,应当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这是否意味上一世纪初对传统文学的变革是一次错误的历史选择?是否意味着胡适倡通变的失误?答案自然是否定性的。,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基本的事实:我国传统文学曾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试想想,当我们徜徉在祖先留下的浩如烟海的诗词曲赋中,当我们沉浸于古人历尽劫难仍流传不绝的美文华章里,我们能不为我们传统文学博大丰厚的积蕴和独有的优美意境、动人音韵、雅洁文句及过人的智慧所深深倾倒么?,然而,中国人仍然选择了变革(放弃),放弃了传统的文学观念,放弃了旧有的文学体式,更放弃了古雅的文学语言。中国的文学不再“代圣贤立言”,不再倡导“文以载道”,不再单一地追求“大团
22、圆结局”,不再坚守原有的定型化、程式化。,这一切,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无论古人的文学是多么的优雅精致、美不胜收,它也只能属于过去。生活的快节奏和社会的激烈竞争已不容许今天的人们优哉游哉、气定神闲地品赏慢节奏、缓发展的戏曲评话,更无闲暇于古代文人最为热衷的吟诗作赋、抒发闲情逸志。生活于以民主开放和急剧变化为基本标志的现代社会中,心境难免浮躁的今人,只能有别一种选择。,因此,以胡适的通变理论作为观照文学的标尺,我们就不能简单化地评说新文学、旧文学孰优孰劣。只能说,古老的旧文学虽积蕴丰厚,但因其古老而无法掩饰其某些不合时宜的弊端,而年轻的新文学虽生气勃
23、勃,却因其年轻也就难免有稚嫩的表现。不足百年的新文学不可能与数千年的文学积累相比较。但如果从文学“舍旧谋新”的需求角度看,从文学创新的本质规律看,新文学的出现本身,已是一种超越了传统通变意味的令人激赏的行为。,胡适不但在变革文学形式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他还注意文学观念的变革。胡适对传统文学观念有变革也有借鉴,并非一味地批判传统。,第二讲 鲁迅及其小说研究,鲁迅故居,绍兴:18811898 (18岁前)南京:1898-1902 (18-22岁)日本:19021909 (22-29岁)北京:19121926 (32-46岁)厦门:1926-1927 (46岁)广州:1927-1927(47岁)上海:
24、19281936 (48-55岁),绍兴:古越之地 文物之邦,远古 大禹(大禹陵)春秋 勾践(越王殿)2400年前晋 王羲之(兰亭)唐 贺知章宋 陆游 (沈园)明 徐渭清 袁枚现代 蔡元培 鲁迅 周作人,开头语,一、为什么还谈鲁迅?鲁迅本身是一座能让研究者从中受益无穷的富矿。鲁迅生前死后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及由此形成的文学观念的差异,使鲁迅研究呈现出一种斑驳的色采。希望有针对性地了解鲁迅。,二、多年来有关鲁迅的争议与非议,1、怎样看鲁迅的改造人生的文学观? 这种文学观是否应肯定?2、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否如苏雪林所说“鲁迅的人格,是渺小,渺小,第三个渺小;鲁迅的性情是凶恶,凶恶,第三个凶
25、恶;鲁迅的行为是卑劣,卑劣,第三个卑劣。更以一言概括之,是个连起码的人的资格都够不着的脚色” ?3、鲁迅小说是否“蔽于療救病苦的信条? 鲁迅是否因为改造人生的文学观局限了他的艺术创作?阿Q正传是否艺术精品?是否如夏志清和司马长风所说艺术上有很多缺陷?,三、鲁迅生平、作品及研究资料,鲁迅:“呐喊“自序1922年 (北京)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1925年(北京)“阿Q正传”的成因.1926年(厦门)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上海) 黄乔生:度尽劫难周氏三兄弟 群众出版社1998年,作品:呐喊彷徨研究专著: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鲁迅部分)2、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鲁迅部分
26、),针对有关争议,正面论述:,第一节 呐喊几声 慰藉猛士 -呐喊 自序与鲁迅的启蒙文学观第二节 心连广宇 血荐轩辕 -从斯巴达之魂等诗文看鲁迅的大爱胸怀第三节 古法妙用 别出心杼 -关于阿Q正传艺术处理的几个问题,第一节 呐喊几声,慰藉猛士 -呐喊 自序与鲁迅的启蒙文学观,一、 从呐喊 自序看鲁迅文学观的形成呐喊 自序讲什么:为什么要写呐喊袒露了许多有关鲁迅自己心路历程的事件,尤其是与之相关的“改变精神”的启蒙文学观的形成。细读进去,我们会了解很多事情:鲁迅为什么要写呐喊,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小说,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文学观,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作家?等等。,开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
27、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1922年 为什么要写呐喊,1、家道中落:(启蒙文学观孕育),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
28、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呐喊“自序1922年,祖父科举案:(1893年 13岁)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少年生活的苦难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接触了农民,看到社会不平等,也看到世态炎凉,使他对残留在民众身上的缺点有很深的感触,故后来作品以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为主,重在启蒙。南京求学:(18981902 18-22岁 ) 接受维新思潮,培养爱国爱民的思想。,2、弃医从文(1906),为何学医(1902 22岁)
29、“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 “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呐喊“自序“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 -1933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说明直到1902年,鲁迅还没想过要从事文学工作,更说不上以文疗救和启蒙,但已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弃医从文(1906)(启蒙文学观形成)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
30、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 -“呐喊“自序但一个幻灯片就能使鲁迅弃医从文?,3、新生流产:,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
31、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呐喊“自序,新生流产辛苦译出域外小说集卖不出(1909年)写出文章没人呼应 丹纳:“必须有某种精神气候,某种才干才能发展,否则就流产。” -艺术哲学当时的反满革命不重视思想启蒙,只注意推翻专制。,1920年回忆域外小说集卖不出,我们在日本留学时候,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绍外国新文学这一件事。但做这事业,一要学问,二要同志,三要工夫,四要资本,五要读者。第五样逆料不得,上四样在我们却几乎全无:于是又自然而然的只能小本经营,姑且尝试,这结果便是译印域外
32、小说集。 当初的计画,是筹办了连印两册的资本,待到卖回本钱,再印第三第四,以至于X册的。如此继续下去,积少成多,也可以约略绍介了各国名家的著作了。于是准备清楚,在一九九年的二月,印出第一册,到六月间,又印出第二册。寄售的地方,是上海和东京。,半年过去了,先在就近的东京寄售处结了帐。计第一册卖去了二十一本,第二册是二十本,以后可再也没有人买了。那第一册何以多卖一本呢?就因为有一位极熟的友人,怕寄售处不遵定价,额外需索,所以亲去试验一回,果然划一不二,就放了心,第二本不再试验了但由此看来,足见那二十位读者,是有出必看,没有一人中止的,我们至今很感谢。 至于上海,是至今还没有详细知道。听说也不过卖出
33、了二十册上下,以后再没有人买了。于是第三册只好停板,已成的书,便都堆在上海寄售处堆货的屋子里。过了四五年,这寄售处不幸被了火,我们的书和纸板,都连同化成灰烬;我们这过去的梦幻似的无用的劳力,在中国也就完全消灭了。 -1920年,4、参加新青年:,钞古碑: “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 -“呐喊“自序住绍兴会馆,任教育部佥事,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荟集研究古代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还纂辑和校勘中国文学古籍,成书有谢承后汉书嵇康集等。,金心异来访:参加新青年,写小说杂文 (1918 40岁)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
34、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呐喊“自序,钱玄同(1887一1939)浙江湖州人,文字学家。清光绪末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师范科,经章太炎介绍加入同盟会,同
35、时听章太炎讲文学音韵学。1913年到北京高等师范执教,连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任专任教授二十余年。长期在北京大学兼课。,还因为陈独秀催促:“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得记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 -1933我怎么做起小说来,5、文学观自述,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922年“呐喊“自序,其他文章自述文学观:,1920: “我们在日本留学时候,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 -1920年域外小说集序,1925: “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
36、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1925年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1933:“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
37、,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33年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结尾:,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为什么要写呐喊:呐喊几声,慰藉猛士,文学观的实践
38、:,独特的视角: 始终关注着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的病苦农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知识分子: 革命的不彻底,激烈得快也平和得快 不被理解,屈服于环境与经济的压力 觉醒后无路走的悲哀 旧式知识分子的虚伪、做作或可叹可怜,二、怎样看鲁迅的改造人生的文学观?,这种文学观是否应肯定?,鲁迅的改造人生的文学观是否应肯定?,一是从文学功能的多元性来看:文学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消遣娱乐功能、补偿功能等等。 梁启超、胡适、吴芳吉、吴宓均有论述,梁启超认为小说对人具有四种力熏、浸、刺、提,叶嘉莹解说 熏、浸、刺、提,熏就好比烧香,那烟慢慢地向你笼罩过来。浸是浸染,煮红豆汤时红豆不容易烂,你要是
39、头一天把它泡在水里,让那水分慢慢地浸入,明天再煮就烂了。所以熏和浸的感染是慢慢的、不知不觉的。刺和提就不同:刺,就象针扎了一下;提,是一下子就把你提起来。所以刺和提的感染都是比较强烈的。梁启超所提出的就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其中也包括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胡适强调文学多种功用,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夐绝千古也。 -文学改良刍议文学不当与人事全无关系。凡世界有永久价值之文学,皆尝有大影响于世道人心者也。我们以为文学是社会的生活的表示,故那些
40、“与社会无甚关系”的人,绝对的没有造作文学的资格。(但对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文学之优劣,果在其能 济用与否乎?作为文词者,果必有所讽乎? 老杜之石壕、羌村诸作,美感具矣,而又能济用。其律诗如“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则美感而己。作诗文者,能兼两类,上也。白香山抹倒一切无所讽谕之诗,殊失之隘。 -留学日记,吴芳吉强调思想性,“文学作品譬如园中之花,道德譬如花下之土,彼游园者固意在赏花而非以赏土,然使无膏土,则不足以滋养名花。土虽不足供赏,而花所托根,在于土也。”,吴宓论诗的功利观,诗为社会之小影,诗人莫不心在斯民。凡为真诗人,
41、必皆有悲天悯人之心,利事济物之志,爱国恤民之意。,二是从当时民族危机需要思想启蒙来看三是从有无处理好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关系来看这种文学观应该肯定。司马长风为什么会有看法?,司马长风论鲁迅,魯迅的作品篇篇都經千錘百練,絕少偷工減料的爛貨,但是郁達夫則有一部分失格的作品;在謹嚴一點上,郁達夫不及魯迅。但是,郁達夫由於心和腦無蔽,所寫的是一有情的真實世界,而魯迅蔽於療救病苦的信條,所寫則多是沒有佈景,缺乏彩色的概念世界;在文學的濃度和純度上,魯迅不及郁達夫。 -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司马长风为何认为鲁迅蔽於療救病苦的信條?,与司马长风的文学观有关。在整本史著中,他评价作家作品的标准是一种纯文学观,主
42、张文学应是纯文学,认为五四新文学“以载道始,以载道终” 。他将与“文以载道”有关的一切,如文学的功利作用、作家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家的责任感道义心等统统否定,理由是:文学“不应与任何功利打算混为一谈”。于是在他的议论中,用文艺“改良社会”的鲁迅和“为人生的文学”都有了“载道”的嫌疑。,从整体批评来看,司马长风并非完全无的放失,其中多少指出了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某些过于强调功利作用的弊端。但司氏文学评价有绝对化之弊。因为文学的功能是多元的,作家可以有的重道义审美,有的偏娱乐消遣,还有的重人性探索,有的重艺术美感,不能说重那一点就不允许,关键还是看作家的艺术处理。,魯迅所寫的多是“概念世界”?,鲁迅
43、是否因为改造人生的文学观局限了他的艺术创作?鲁迅的小说并非每一篇均精品,但说“魯迅蔽於療救病苦的信条,所寫則多是沒有佈景,缺乏彩色的概念世界”,则值得商榷。香港的其他学者都不能同意他的观点。阅读与思考: 阅读:呐喊彷徨 思考:鲁迅是否“蔽於療救病苦”的信条?,第二节 心连广宇,血荐轩辕 -从斯巴达之魂等诗文看鲁迅的大爱胸怀,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作家?一个胸中有大爱,心里有小爱,对家人、友人有情有意的作家。,有小爱有情有意,从他对母亲、兄弟、妻子的态度看从他对许多年轻作家(柔石、萧军、萧红、殷夫、叶紫、沙汀等)的态度看。,为何说鲁迅是一个胸中有大爱的作家?,因为他的胸怀很宽阔,他的精神世界极其丰富。
44、所以要真正地了解鲁迅,我们还要深入鲁迅的精神世界。从斯巴达之魂等诗文和接受的思想看。,青年鲁迅接受的思想,一是进化论二是尼采的超人哲学三是个性解放 四是斯巴达精神,进化论,一种发展变化的历史观,从“物竞天择”的规律看待社会和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认为将来比现在好,年轻的比年老的好。希望中国能够维新,国家能够强盛。,鲁迅自述接受进化论影响,“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伍佰文正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法那么新鲜?再读下去“物竟”“天择”也出来了” 鲁迅朝花夕拾琐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进化论被
45、轰毁。因为他发现大量的青年学生被杀害,而杀害年轻学生的都是年轻人。但早期接受进化论的影响,以此作为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一种武器。希望中国能够维新,国家能够强盛。,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把人分为少数超人和大多数庸众,鲁迅受影响,寄希望于少数知识分子启蒙民众,但鲁迅对民众是充满了爱,充满了同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0年代后期开始对人民看法有改变,意识到人民的力量。,从哪儿看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1907年文化偏至论(坟) “掊物质而张灵明”:破除对物质文明的迷信,转向张扬精神的力量。批判洋务派“竟言武事” “船坚炮利”的主张。“任个人而排众数”,要强调少数天才的作用,排斥庸众的意见。因为他觉得人民没有觉醒。,“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因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1925年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