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哲部分 章节结构,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重点有: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难点有:
2、列宁的物质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历史唯心主义辩证法(联系、运动、矛盾)世界存在状态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
3、。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统一性唯心主义问题客观唯心主义二元论(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 物质与意识的唯一区别就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物质的唯一特性
4、就是客观实在性。,(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1.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客观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任何运动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时间的特征是一
5、维性,也就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在空间中的运动,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实践能力的人。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
6、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产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真题演练,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201510】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
7、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201510】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D 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201404】A.一元论 B.二元论 C.唯物论 D.唯心论4.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201404】A.生命物质的共性 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 D.一切物质的共性5.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 )【201310】 A世界的统一性 B世界的物质性 C世界的可知性 D世界的多样性,第
8、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忽视间接联系(眼前的经济利益与生态破坏;除四害,灭麻雀),(二)世界的运动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所谓的新事物就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就是指丧失利是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必然趋势;新事物优越于旧事
9、物;人民群众的支持,(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二、世界联
10、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者的辩证统一,要求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坚持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面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得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相互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
11、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斗争是一种矛盾共同体向另一种矛盾共同体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方法论意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处在不同阶段的矛盾又各不相同;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和同一矛盾的诸多方面在整个矛盾共同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和特
12、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两种情形:(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矛盾):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一个矛盾):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二)质量互变规律,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别的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 量就是指
13、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述的规定性。度就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的界限。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识上,实践上 量变与质变区分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相互渗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远大理想与稳步前进结合起来。,(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哲学意义上的肯定和否定是指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进行的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3
14、.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是: 1)原因与结果 2)必然性与偶然性 3)可能性与现实性 4)现象与本质 5)内容与形式,1.原因与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引起一定现象的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对立统一:二者相互对立,原因是原因,结果是结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法论意义2.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
15、就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对立统一:两种不同的趋势,产生的原因不同;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避免走向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方法论意义,3.现实性与可能性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对立统一: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 4.内容
16、与形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事物的内容活跃易变,形式则相对稳定) 对立统一方法论意义5.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对立统一方法论意义,真题演练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201510】A.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201404】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3.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201404】A.逻辑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
17、析法 D.精神分析法4.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依据的是( )【201404】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B.辩证否定的原理C.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 D.对立统一的原理5.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201401】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6.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梁、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 )【201310】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规律和自然规律: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两个特点:客
18、观性和普遍性(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二)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要正确发挥人的
19、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跃进”),真题演练1.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表明( )【201510】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B 意识是客观事物本身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201304】A学习科学理论 B.投身社会实践C.了解实际情况 D.制定周密计划,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实事
20、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1.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2.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真题演练 简答 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201404】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201401】3.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201310】论述1.论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心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201510】2.试述矛
21、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201304】,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主要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22、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自然的物质基础;社会性;历史性;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 2、认识客体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对象性。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4、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真题演练 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201404】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3、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201310】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绝对观念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神秘天意的启示,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本质的、间接的、概括的 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经验论(经验主义)、唯理论(教条主义)3、由感性认识
24、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简言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真题演练1.“感
25、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 )【201510】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D.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感性认识2.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201404】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 D.识记、联想、假说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 )【201310】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第三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属性1、真理和谬误2
26、、真理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a.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a.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客观性);b.人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a.广度上;b.深度上。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第一,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第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
27、、相对的,是确定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2、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真题演练1.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实践标准( )201510】A.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C.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D.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2.真理的
28、发展是一个( )【201404】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3.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 )【201304】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一、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 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
29、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三,“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真题演练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30、 )【201510】A.黑格尔 B.费尔巴哈C.马克思 D.恩格斯简答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01510】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201010】3.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201101】论述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201104】,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阐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重点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难点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的本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
31、会意识(一)社会存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2、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二)社会意识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32、、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为两种情况: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生
33、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4、。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
35、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一)经济基础(二)上层建筑1、政治上层建筑,即实体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监狱等设施。2、观念上层建筑,即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上层
36、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一)社会形态的划分: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四)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
37、性和多样性,真题演练1.“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句话强调的是( )【201510】A.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存在根源于社会意识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201510】A.产品的分配方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C.产品的交换方式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3.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201404】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201404】
38、A.经济关系 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 D.血缘关系,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一)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当生产力高度发展,阶级就
39、必然消灭。(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是指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二)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
40、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真题演练1.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 )【201510】A.经济范畴B.政治范畴C.文化范畴D.交往范畴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201310】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B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C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改变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两个阶段之间( )【201307】A.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B.道德观念的巨大差异C.政治理念的根本对立D.文化水
41、平的巨大差异,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人性和人的本质先前思想家把人性看作先天的、抽象的、不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劳动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42、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一,历史主义原则。第二,阶级分析。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第四,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历史上其他杰出人物的作用无法比拟的。,真题演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20
43、1510】A.人的道德品性B.人的经济地位C.人的价值追求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简答:1.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201510】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201401】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01304】3.简述上层建议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201307】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201104】论述:1.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201404】2.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201310】3.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