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府藏珍】系列陶醉中国-发现石湾艺术陶塑之美作者:杨晓斌 1、石湾艺术陶塑的发展历程“石湾瓦,甲天下” ,位于广东佛山的石湾,千年窑火不断。其制陶史始于新石器晚期,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自清代中叶后, “石湾瓦脊公仔”畅销国内外。至今,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不少庙宇依然还保留有石湾的“琉璃花饰瓦”或“瓦脊公仔” ;在中国广东省内,则可在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悦城龙母庙等地看到保存完好的“石湾瓦脊公仔”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石湾陶艺。石湾陶塑技艺已于 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
2、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宋代石湾生产的日用陶器,造型及装饰手法都注入了艺术表现形式,器形饱满、均衡,线条流畅,富有变化,种类丰富,涉及器皿、文玩、动物、人物等各个陶塑类别。石湾陶器五弦琴,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是案头文玩类陶塑的佳作。佛山是中原移民的聚居地。他们把北方的陶瓷技艺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技艺相融合,大大地提高了石湾陶器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因此,石湾集宋代各名窑之大成,定、汝、官、哥、钧诸名窑产品被石湾模仿得惟妙惟肖,各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段也全被石湾消化吸收,从而成为南国“善仿“为特色的名窑,自明、清以来以生产陶胎钧、官等色釉器闻
3、名于世,特别是“广钧“。 不同于景德镇的官窑,作为民窑,石湾一直面向广大民众。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 5 大类。以达摩罗汉、观音、寿星、济公、八仙、钟馗、关公等等百姓熟悉与喜爱的神仙人物与历史人物造型为代表,以渔、樵、耕、读、牧、奕、饮、琴、游、戏乃至拍蚊、搔痒、挖耳等等百姓日常劳动、生活情景,各类花鸟虫鱼、野兽家畜与菜蔬瓜果等百姓熟悉的事物为题材的石湾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2、千年窑
4、火的龙窑陶瓷是泥、釉、火的结合。火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重要的一道工序。只有在窑炉里经过高温的洗礼之后,陶土才能完成从泥到陶或瓷的蜕变,获得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变成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制品。石湾从宋代开始便以龙窑烧制陶器。龙窑一般依山坡而建,取其倾斜顺应火势,宛似一条巨龙从天而降,因称“龙窑” 。华夏名窑南风古灶,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一条国内罕见、世界少有的古龙窑。五百年来一直窑火不绝,生产未断。2010 年 7 月国务院公布南风古灶及高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并被载入世界基尼斯记录,被称为“活的文物,移不动的国宝” 。南风灶的炉口正向南方,窑尾有榕树成荫,每至夏日,
5、凉风习习,故名为“南风灶” 。现窑体总长 37.8 米,窑墙外宽 6 米,窑内宽平均 2.3 米。窑面有火眼 34 排(每排 5 个) ,行活称一排为一下火,共 34 下火。火眼作为烧窑时投放木柴之用。窑侧有灶口 4 个,用于产品出入。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其中,在第七卷“陶埏篇”中,就记载了无论砖、瓦、瓶、罐、瓮等陶瓷器物,皆用薪柴为燃料。由此可知,“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历史悠久。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仅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种类、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会不
6、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部分掺有高岭土(或长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铜、氧化铁、氧化亚铅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于烧制时会自然在陶器表面结成一层薄釉。柴烧烧窑难度相当高,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把握,传统石湾烧制陶器都是用匣钵罩住烧,其釉色表现虽不如瓷器均匀,但柴烧过程中出现的釉面效果变化却有其独特的美感,不可完全由人力控制的釉色窑变,总是有出人意外的作品出现。3、石湾陶塑的代表人及特点素有美术陶瓷生产传统的石湾,其生产的美术陶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在美学价值上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特色。古代石湾陶塑的代表性人物如黄古珍,字鉴清,号樵谷山人
7、,石湾七星岗黄家庄人,卒于清末。工书画。擅塑各类人物型像,曾为多个店号制作人物花脊。他的作品,大多为花瓶,挂壁,笔筒及画筒等器皿类,多是低温烧成,常绘上有山水,诗文或金石文字等。他精于塑造器皿,也长于塑造人物、鸟兽。传世的作品大多是花卉、挂壁、笔简,造型独特,雅致美观。近代石湾陶塑的代表性人物有:陈渭岩、温颂龄、潘玉书、区乾等。潘玉书:原名麟,字玉书,南海县九江乡河清村人,民初期间石湾案头艺术陶塑奠基人之一。潘玉书所制之造像和人物,传统技法功底深厚,又擅吸东西方雕塑之长,均注重形像之刻划及衣纹主刀法,塑造人物之传神,形态如生,尤擅塑造仕女,从不制作反面人物。生平著名作品,以貂蝉拜月像(现藏佛山
8、市博物馆) ,踏雪寻梅(现存石湾美陶厂资料室) ,贵妃醉酒、大乔小乔、花木兰、文成公主等像。并曾为孙中山、陈炯明、张之英、江孔殷、邓清明、石湾名医罗惠良,作过全身或半身像。他的作品的下款,如手制(捏塑)者,有钤“潘王书制”,如印制加二者,则铃“潘玉书”造的印章,以资分别。他的作品,造型唯妙唯肖,现代世人推崇备至,亦为后辈艺人奉为楷模,他对石湾案头艺术陶塑之发展和繁荣有深刻影响,作为这种艺术形式的奠基人,潘玉书当之无愧。现代石湾陶塑的代表性人物有:刘传、庄稼、曾良等人。刘传:原名刘永传,号湾溪刘传,顺德县人,1916 年出生于石湾,祖辈几代均为制陶工人。刘传的成名作品有关公、 铁拐李 、 瘦骨仙
9、等,其中的芭蕉罗汉曾在伦敦世界博览会上获得极高评价。刘传堪称石湾陶艺泰斗,是“南国陶都“石湾一代陶塑大师的标志,在石湾陶艺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当代石湾陶塑的代表性人物廖洪标、刘泽棉等人。廖洪标男,广东佛山人,1936 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写意、豪放的独特艺术风格。他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地级、市级奖项,在 2015 年 6 月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其作品济公饮酒拍出 168 万元、原作释迦牟尼曾拍出 340 万元高价。四、发现石湾艺术陶塑之美石湾艺术陶瓷在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写实风格为主的基础上,融合了抽象艺术、中国画技法、雕塑技法、壁画和浮雕技法等
10、元素,使作品增添了新的活力。其艺术走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实用性和观赏性并重。产品不论人物、动物或器皿的刻划,都致力于艺术典型化的塑造。每件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各种造型达到了“百物百形,千人千面“的艺术境界,对物象的剖划细致入微,形象栩栩如生。第二个特点是名釉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学成就。胎釉浑厚朴实,釉色丰富多变。它有胎壁厚、釉层厚的古雅厚重的特色。传统的釉色就有七八十种,加上 1963年在国内首创的 12 种结晶釉,多达近百种釉色。这近百种釉色为石湾陶塑艺术增添了五彩斑烂的艺术美感,各种釉色均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如石榴红、翠毛釉、天目和东瓜皮等,在
11、国内享有名望。在产品的施釉技术方面,也是多法并用,经常采用的上釉方法有:搽、挂、挡、泼、滇、刮、雕等十多种技法,各种单色釉和复色釉灵活运用,艺术效果变化多端,窑变是石湾美术陶瓷工艺产品的一个主要特色。第三个特色是技法多姿多彩。陶塑制作成型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四种方法,使各种造型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陶器胎土的使用方面,石湾的红、白陶土混合使用,成了区别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主要标志。由于造型和釉色互相配合,使产品有深邃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第四个特色是表现手法的兼容性。中青年新一代的石湾陶艺师,在艺术表现的塑造技法上融合了绘画、雕塑、壁画、浮雕等其它艺术门类的表现语言
12、,使作品更具表现力。比如传统的石湾陶塑多用仿哥釉、仿钧窑变釉或仿钧红釉作人物的衣服,由于植物灰釉和矿物釉呈色较暗,现代的石湾陶塑人物衣服就增加了淡红、酱黄、淡黄、草绿、淡青等釉色,丰富变化。5、传承与创新,新一代陶匠的探索手工艺是灵魂技术的体现。留住情怀,才呈现精美之器,这便是艺术的魅力。中国的制瓷史已经有数千年,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也使人们对陶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重的是技术,而当代更加倾向于观念的重视,对人性自由的追求。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陶器时使用匣钵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
13、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 。然而在现代制瓷、烧制技术极为成功的条件下,新一代的陶匠却在追求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柴烧烧制作品时不再使用匣钵罩住,让木灰烬与土自然结合。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们此时关注的不是集中在明确的造型和装饰的设计上,而更多在于窑炉烧制时候的气氛、陶土的品类以及作为燃料的木柴品种、烧成的时间、温度的控制等对一件作品最终形态的影响。藏巧于拙,古朴内敛的柴烧之美。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火焰在窑炉内穿梭,陶泥沐浴在火焰之中,土胎与火交融,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过火炬及火痕引出红榴、
14、黑榴、胡麻、闪光银等颜色,甚至呈现七彩色泽,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不同,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常见的几种窑变效果,如火刺肌理、焦土肌理、狭雾肌理、芝麻点肌理、侵蚀肌理、流釉及垂釉等效果,在胚体表面形成不同的纹理及触感。这些多变的色彩及窑变效果,都是由泥土中的矿物成分、胚体在窑中位置、木柴种类、温度控制、火焰走向、灰烬落点、余烬堆砌、烧成时间、氧化还原强度技巧、降温方式及速度等所影响。新一代的石湾陶匠邓榕深,师从于当代石湾陶塑大师廖洪标,是非常有潜力的陶艺设计家,出离浮世,付命陶泥,潜心于石湾柴烧之研究与探索,善于结合原材质天然的特性与造型纹理,追求土、火、釉、艺混然天成的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和趣味性。在烧制陶瓷时既遵循传统的要求和严格把控设计制作质量,更讲究实用性及时代感,在传承延续石湾传统的陶塑艺术基础上不断去探索,让陶器更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