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筑史上的空间理论与实践及其对比,The spac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ir comparison in architectural history,,建筑空间的由来,●,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实体的壳,而是空间本身。,,●,原始人类为了避风雨、御寒暑和防止其它自然现象或野兽的侵袭,需要有一个赖以栖身的场所——空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空间特点,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要求的建筑空间。,●,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栱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对比,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故多用于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而穿斗式柱子排列密,只适用于小尺度建筑空间,如住宅等。,,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组合的特色,●,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院落空间是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由于气候与地形条件的不同,院落空间的大小、形式也存在差异:例如北方的住宅有开阔的前院,以求得冬天充足的阳光;南方做得很小的“天井”是为了减少夏天太阳暴晒之苦。,●,在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组合中,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空间的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宫殿和民居是运用院落空间最典型的例子。,,中国古代典型建筑空间之“宫殿”,清北京故宫总平面图,北京故宫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宫殿,它以院落空间为建筑群的基本组合手段。在1.6km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从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院落空间而后到达主殿:大清门北以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空间,再接一个300余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进入天安门是一较小的庭院空间,进入午门后是太和门庭院空间,宽度达200余米,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空间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的正方形,至此达到空间序列的最高潮。,,中国古代典型建筑空间之“民居”,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落空间为特征,建筑空间和环境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了“天人合一”观念。建筑按照中轴线布置,其间穿插许多大小不一的院落空间,极具中国礼教特色。,北京四合院合理利用点线面的手法营造出了整体空间的均衡感,并结合了借、分、隔等手法使整个院落空间显得错落有致。以三进院落为例,由大门沿倒座房于垂花门围合的空间是一进院落;由垂花门沿东厢房,正房至西厢房间围合成的是二进院落;由正房到后罩房又形成了三进院落,这3 个大面积的露天空场院落与院落内的回廊和便道形成了面与线的呼应。在东西厢房与耳房之间留多处小块空地,加上庭院中种植的树木,可抽象为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点。形成了以点为装饰,面与线有韵律、有节奏的呼应在一起的特点。(注:摘自《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空间与环境探析》),北京典型三进院四合院鸟瞰图,北京四合院的点、线、面空间组合图,,西方建筑结构体系演进对建筑空间的影响,在古代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并发展演变为古典的三柱式。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很小的,因此建筑空间也是狭小的。建筑作为单体强调的是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的内部狭小空间的神秘化。,到古罗马时期,人们创造了拱券结构。罗马人利用混凝土这种新建筑材料创造一种新筒形拱、交叉拱、十字拱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继而获得了连续的复合的建筑空间。新的结构形式的产生获得了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古罗马的大角斗场,西方建筑结构体系演进对建筑空间的影响,欧洲中世纪以哥特式的教堂为主。在中世纪时期继承了罗马的十字拱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将罗马的十字拱发展成为四分肋骨拱,同时将单圆心的拱变成双圆心的拱,形成了框架式的双圆心的尖拱,同时拱顶所产生的侧推力由新力学构件飞扶壁传到外侧的横墙上。因此,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工业革命后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使建筑在空间设计上有了极大的自由,在建筑高度和跨度上都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大量的人工材料(如钢和混凝土)的出现使建筑向框架结构演变,建筑空间的设计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德国科隆主教堂内部,英国伦敦“水晶宫”,,现代派建筑大师的空间理论与实践的对比,1.勒﹒柯布西耶,柯布西耶在住宅设计中提出了“新建筑五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的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的立面。这些在他的作品萨伏伊别墅中都得到了运用。,,萨伏伊别墅总的形体是简单的,但是内部空间却相当复杂,在楼层之间,采用了在室内很少用的斜坡道,增加了上下层的空间连续性。它如同一个内部细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器。(注:“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勒﹒柯布西耶),柯布西耶称“设计不应是自外而内,而应是自内而外” 。对于整个建筑而言,他认为外部是内部的结果 ,内部空间的构成决定了外部的建筑形式。,柯布西耶在设计住宅时,常将两个不同的建筑空间原型以建筑特有的技法来展示其丰富的表情。像斜路、小面积的中庭、屋顶花园、空洞及透光的中空体、楼梯顶部的天窗、柱和墙体的组合,所有这些细小的元素均被引用、贯穿于这些建筑中,各种各样的空间构造被导入、分布、固定在一个住宅构成中,所有的这些元素均与人的活动有关。,柯布西耶对其他学派的做法,即以建筑空间内部图形般的错觉来围绕某些抽象的点组织的活动,这样一种设定秩序进行了反思。
柯布西耶提倡以人的运动这一准则在当时加速了古典主义形式的解体。,建筑的内部循环在柯布西耶的眼中应该是背离人造的秩序(僵硬的秩序布置),不但要从功能的角度思考,更多的是应该是出自情感上的理由。在柯布西耶看来,所有建筑空间的不同的变幻,都取决于赋予内部循环以完美无瑕的秩序,人行为的本身是形成这一要素的根本,建筑不但是要给予人以居住的自由,更多的是应该给予人以想象的自由,甚至是美学与诗意的追求,这种空间秩序同样是创造与体验的结果。(注:摘自《柯布西耶建筑空间释读》),2.密斯﹒范﹒德﹒罗,密斯在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flowing space)理论,倡导简洁精确的建筑处理手法。,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建筑作品中运用流动空间的一个典型。整个德国馆立在一片不高的基座上面,主厅部分有八根钢柱,上面顶着一块薄薄的简单的屋顶板,隔墙有玻璃的和大理石的两种。墙的位置灵活,纵横交错,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由此形成了一些既分隔又连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的分界, 形成了一个似乎流动着的建筑空间。,密斯在长期的建筑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风格,被人们称之为“密斯风格”——以“少就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其设计原则是“功能服从空间”。主张功能追随形式,创造大的没有阻碍的可以供自由划分的使用经济的空间,再使功能去实用它。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讲求条理,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以产生没有屏障、或屏障很少的可用作任何用途的空间;二是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建筑不附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仅是由玻璃和钢组成的方盒子。,例如密斯为女医生范斯沃斯设计的住宅,造型类似于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盒子,建筑外观也简洁明净,高雅别致。袒露于外部的钢结构均被漆成白色,与周围的树木草坪相映成趣。由于玻璃墙面的全透明观感,建筑视野开阔,空间构成与周围风景环境一气呵成。,3.赖特,赖特的“有机建筑论”认为:建筑应该是一个可以适应人的活动的空间,且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建筑空间充满着动态,寻求表现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动本身,强调建筑空间的自由性、连贯性和一体性,主张“开放式布局”。,赖特的建筑作品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别墅共三层,以二层(主入口层)的起居室为中心,其余房间向左右铺展开来,别墅外形强调块体组合,使建筑带有明显的雕塑感。两层巨大的平台高低错落,一层平台向左右延伸,二层平台向前方挑,出,几片高耸的片石墙交错着插在平台之间,很有力度。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像是由地下生长出来似的。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堪称典范,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赖特认为,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它的内部空间。他倡导着眼于内部空间效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无”,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地位,应服从所设想的空间效果。赖特一生对建筑的摸索经历了从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再发展到四度的序列展开的动态空间,最后达到戏剧性的空间。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注:摘自《赖特与建筑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形式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漩涡”融合着时间与空间。建筑空间由三大部分组成:入口空间(包括上部连接平台)、主展空间(大螺旋体)和辅助空间。时空连续的第四维——时间因素,即在于建筑的开窗。环形窗带,置于墙壁顶部,利于隔热隔噪。顶棚玻璃窗与墙壁高窗形成自然采光,再加上白色墙壁的漫反射,使整个展馆内光线明亮柔和。透明的玻璃窗将城市景色引入博物馆内,一年四季博物馆内部光线、色调千变万化,这样空间也就随着时间在改变。,现代主义之后对建筑空间的新探索,1.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空间理论及实践,与现代主义建筑的简洁相对立,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的表达有着复杂、含混的思想,它强调各个空间要素之间关系的暧昧和变化,讲究不同空间形式和内容的混杂变化。为表现复杂、含混的建筑空间,后现代建筑在空间处理上运用了拼贴、破碎的手法。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复杂、含混并不等于空间的混乱或“大杂烩”,而是体现了“困难的复杂的统一”。在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践中,它以空间单元作为拼贴元素,将各个不同意义的拼贴元素并置,并允许局部的破碎变异呈现出来,在更高审美层次上把握空间的统一,产生新的秩序,同时各个空间单元的独立性和明确性被削弱。这样使得建筑空间产生复杂、含混不清的效果。,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认为,空间的流动和渗透是通过层叠和转换的手法获得的。他们将空间平面层层叠加,并加以转换,以使各个空间之间产生深度感和流动感。如意大利喷泉广场。,建筑形象是情感的载体。形象与个性比简洁抽象更有传播情感的魅力,大众甚至更乐于接受视觉形象的信息。要与审美者达成共鸣。格雷夫斯为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中心设计的天鹅旅馆和海豚旅馆就是独特地表达了形象化、个性化的情感空间的建筑实例。,这是用天鹅和海豚命名的两座旅馆及附属建筑和规划。天鹅旅馆以屋顶上两只巨大的天鹅为标志,而它背后的海豚旅馆的建筑中部则是巨大的三角形状,两座旅馆除了外观用色大胆外,其内部也是一派童话王国的氛围。在天鹅旅馆的内部中庭中,设置了以天鹅形象为主的喷泉。,房间和走廊的布置也呼应迪斯尼卡通文化的格调。这两座旅馆很好地在空间上体现了迪斯尼主题公园式的奇幻表情,创造了一个有灵魂、有个性的空间境界。,在空间的处理上,后现代主义建筑较现代主义建筑更自由。可以说是随心所欲的。它可能不是直的,甚至是扭曲的。也更注重对自然的追求。在设计中运用天然材料,追求空间环境的自然化,追求返朴归真的效果,使人感觉在室内如在室外。这种注重自然品格的空间设计手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另一方面,天然材料所特有的质感和色彩也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动,使人们的审美感知与审美表象结合在一起,获得舒心愉悦的感受。,例如J.斯特林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的州立美术馆扩建工程。建筑采用花岗石和大理石为建筑材料,局部采用古典主义的细节,如拱券,天井。但整体上的古典主义又加上了戏谑的局部处理,如扭曲的玻璃幕墙,粉红色的巨大扶手,莫名其妙的结构细节等。,,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主张建筑空间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并且要求能够凭自己的感觉去感知这种空间的存在,而不是用物质的手段去表现它们。因此,对内部空间的分割则希望用活动家具,而不用活动隔板。这与现代派建筑师所提倡的空间的灵活性是有区别的。现代建筑空间的形成,立足于建筑的性质及其功能要求。灵活性则表现为使各种空间去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即空间服从于功能。而后现代主义的空间理论,则主张‘形式唤起功能’,从创造一种用途模糊的空间出发,使得各种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功能要求都去适应它,甚至可以抛开功能的需要于不顾。,建筑师彼得艾森曼的住宅Ⅵ,柱网和楼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含混不清。使人对空间形象琢磨不定。在他看来,墙是可以移动的,直到最合适的位置。室内楼梯,一绿一红,绿色的是真的交通梯,而红色的却是做成楼梯模样的储藏空间。柱子,,也有真有假,有的用来承重,有的用作管道。这些造成了含混的空间。(注:摘自《浅论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空间 》),2.解构主义建筑对传统建筑空间的颠覆,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出现了解构主义的建筑新思潮。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 。,在解构主义建筑中,形态与空间的设计可以用诡异奇特来形容,以不同角度搁置,非理性穿插,形成错位的空间构成。运用不规则、不对称的构图,突兀的外观让人产生错觉,像是没完工或者是随意搭建的。破裂、畸变、扭转等都频频出现。,在F·盖里的建筑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中,建筑由曲面体块组合而成,室内空间设计极为精彩,尤其是入口处的中庭设计,被盖里称为“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声欢呼”,它创造出以往任何高直空间都不具备的、打破简单几何秩序性的强悍冲击力,曲面层叠起伏、奔涌向上,光影倾泻而下,直透人心,使人目不暇给,百不能指其一。,解构主义建筑在室内设计中扭转的内部空间构成的自然、粗野的原始造型,具有伸手可及的质感,与主体建筑的外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空间体具有混沌的形式与结构,连续但不统一,具有生命体的特征,用到很多高低交错的地面,目的在于将不同的功能卷进一个充满循环的连续表面,正如一个混沌系统的生命体。(注:摘自《解构主义的建筑造型与空间设计》),例如在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建筑中,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颠覆了建筑的地面,在室内创造出起伏错落的丘陵地形,形成了连续的室内奇异空间。,3.当前非线性建筑空间的活跃发展,20世纪60年代非线性科学理论(即复杂科学理论)建立后,一些建筑师有意或无意地引入了非线性科学的基本原理来拓展建筑创作的理论和方法。起初因为缺少有效的计算机手段而并未实现,90年代后,归功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科学的建筑设计方法迅速地在世界各地蔓延。,非线性建筑的建筑空间是不规则的、动态的、随机的、流动的、非标准的、柔软的。它是一种自由形态的建筑空间。,北京鸟巢—赫尔佐格&德梅隆,玛丽莲·梦露大厦—马岩松,广州歌剧院—扎哈·哈迪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