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航天成就.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69779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之航天成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之航天成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之航天成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之航天成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改革开放之航天成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改革开放成就之航天成就载人飞船1999 年 11 月 20 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 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3 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2008 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神舟一号 1999 年 11 月 20 日 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神舟二号 2001 年 01 月 09 日 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

2、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神舟三号 2002 年 03 月 25 日 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 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神舟四号 2002 年 12 月 29 日 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 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神舟五号 2003 年 10 月 15 日 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神舟六号 2005 年 10 月 12 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神舟七号 2008 年 0

3、9 月 25 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神舟八号 2011 年 11 月 01 日 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 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 年 11 月 3 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神舟九号 2012 年 6 月 16 日下午 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3 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 月 18 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 月 24 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

4、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 2013 年 6 月 11 日 17 时 38 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 15 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探月卫星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59 分 57 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

5、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天宫系列: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 2011 年 9 月 29 日 21时 16 分 3 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 10.4 米,最大直径 3.35 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 年 11 月 3 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 年 6 月 18 日下午(14 时 14 分)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13 年 6 月 13 日 13 时 18 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6、天宫二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打造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发射时释放伴飞小卫星。未来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2016 年中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天宫三号发射时间:约 2016 或 2017 年。(准确时间暂未确定)发射目的: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

7、试验。其他资料“嫦娥奔月”,“万户飞天”,“太空漫步”几千年来,对广袤的太空,中华民族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向往。今天,中国航天用一个个飞天壮举不断为国人圆梦,为民族争光。如果把我国科技事业比作一条奔腾的巨龙,那么航天事业无疑就是龙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这个龙头始终高高昂起,将中国科技事业不断抬升到新高度,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跃升到新水平。飞天梦圆,九霄揽月中国航天跃上历史新高度许多经典瞬间已经为历史所定格。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问鼎苍穹,浩瀚太空,从此有了中国人的身影。两年后,中国将两名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

8、”,中国载人航天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2008 年 9 月 27 日下午,随着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舱门的徐徐开启,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穿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进入茫茫太空,并挥舞国旗向人们致意。太空舞动的五星红旗告诉世界:中国,正式成为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而此时,距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只有 16 年。在距离地面 343 公里的太空轨道,人们见证着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但是,中国航天的视线并没有停留在这个高度。2004 年,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距地球 40 万公里的月球成为中国太空探索的新目标。2007 年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升空; 11 月 5 日,嫦娥一号被月球捕获;11

9、 月 26 日,中国第一幅月球图像正式发布像是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谈笑间,“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从梦想走进现实。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从此新增了一座闪光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而从工程立项到圆满成功,这个时间跨度在中国只经历了不到四年。30 年间,以载人航天和绕月探测为引领,从一箭双星到一箭多星,从服务国内到服务全球,中国航天一步步搭建起迈向太空的天梯,在航天科技这个世界科技的高峰领域稳稳占据了一席之地。自主创新,协力攻关中国牢牢掌握航天发展主动权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抢占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

10、未来发展的主动权。1992 年,党中央做出了发展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策,并且明确了一个前提中国载人航天以飞船起步。这年 9 月,中央专委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脉络从此坚定而清晰。而此时,距离美、苏发射飞船已经过去了 40 年。“起步虽晚,但起点不能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王永志回忆当时决策的情景时说,“我们的大思路是要跨越式发展。”但是,“跨越式发展”谈何容易。载人航天是战略高技术,而高技术用钱是买不过来的。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自主创新。创新无处不在。人们惊喜地发现,横空出世的中国飞船长得跟别人不一样,它有“三个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而且具有

11、更先进、更完善的逃逸和救生系统。自主创新又何止飞船一家,载人航天由 7 大系统组成,无论是火箭改进、飞行控制,还是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我国瞄准的都是世界科技最前沿,确保关键技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16 年时间,4 艘无人飞船和 3 艘载人飞船,中国载人航天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赶。探月工程更是一项全新的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是一项自主创新的工程。我们所开展的各方面工作,一定是中华牌。”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介绍说,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既是对我国探月技术路线的生动肯定,更是对我国航天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科学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业。”航天工程是复

12、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以载人航天为例,需要上百个研究院所、几千个协作配套单位、十余万名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大协作出生产力,出战斗力,出凝聚力。”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合力,不断创造着新的航天奇迹。改革开放 30 年来,立足于和平利用太空,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立足于自主创新、协力攻关,中国航天事业没有走错路,没有走弯路,更没有走回头路,每一步都使中国航天事业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自主、科学、高效地发展航天事业,这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为世界贡献的重要经验。人才辈出,奋发有为中国航天未来发展将更加美好“最重要的科技实力在于人才。”评价我国航天事业走过

13、的路,除了为一项项突破、一个个跨越而自豪外,我们更为一批批年轻队伍的茁壮成长和年轻科技领军人才的脱颖而出而欣慰。在一个个航天任务现场,尤其在一些关键岗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70 后”勇挑重担,“80 后”奋勇争先。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员队伍中,35 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 70以上。在绕月探测工程队伍中,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 40 岁以下年轻人逾七成,平均年龄不足 30 岁;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试验队 188 人,40 岁以下的占 60以上。“我们的队伍比较年轻,应该说是相当年轻!”谈起航天队伍中的年轻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充满了兴奋,“更为可喜的是,很多年轻同志担任

14、的是领导职务,他们很多其实也是久经锻炼的。”“我相信,依靠这支队伍、这批人才,我们的航天事业一定可以冲到和世界航天大国并驾齐驱的位置。”对中国航天的这批接班人,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信心十足。中国航天越来越年轻的秘密在哪里?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甘当人梯、提携后学,新一代科学家勇挑重担、奋发向上,才使中国航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着主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载人航天”精神,正成为这批年轻航天接班人的生动写照。而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新动力。“我们的优势是航天队伍。”谈起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高兴地说,“我们是一个年轻力壮的队伍,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利用这个优势提升我们的能力。”年轻孕育着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航天事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