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能愿动词句.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69829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Comment 鸿1: 注意:一是能愿动词“愿” 、 “欲”表示主观愿望,所带的宾语是动词性宾语。二是动词性词语与谓词性词语有着明显的差别。Comment 鸿2: “与子从政” 是连谓短语作宾语。也是动词性词语作宾语。Comment 鸿3: 注意:能愿动词 “敢”、 “肯”也表示主观上的愿望,也带动词性词语做宾语。但与能愿动词“愿” “欲”有所不同的是, “敢”“肯”主观上还表示“胆量” ,同时还常在句中,构成否定句或反问句。Comment 鸿4: 卞庄子:春秋时鲁国卞城大夫,以勇敢著称。1文言文能愿动词句目 录: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句1、愿、欲、敢、肯 12、得、获、能 2二、构成说明句

2、的能愿动词句1、可 3 2、足 6能愿动词句能愿动词是一组特殊的动词,有些可以构成叙事句,有些可以构成说明句。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能愿动词:“愿” 、 “欲” 、 “敢” 、 “肯”以及“得” 、 “获” 、 “能”构成叙事句。1、愿、欲、敢、肯这四个动词的主语一般都是施事。注意 1:“愿” 、 “欲”主要表示主观意愿,常带动词性词语做宾语。例如:左传定公元年:季孙愿与子从政。(季孙愿您一起参与政事)本例主语“季孙”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愿” ,带动词性词语“与子从政”做宾语。榖梁传僖公二年:晋献公欲伐虢。本例主语“晋献公”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欲” ,带动词性词语“伐虢”

3、做宾语。注意 2:“敢” 、 “肯”主要表示主观上的胆量、愿望,也常带动词词性词语做宾语,在句中常构成否定句或反问句。例如: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齐国人想攻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所以不敢经过卞地。 )本例中的主语“齐人”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过卞”做宾语,由“不敢”构成否定句式。荀子性恶: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不肯做君子。 )Comment 鸿5: “又谁敢怨? ”: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地。可理解为“又敢怨谁”Comment 鸿6: “乘利而退其身 ”:连谓短语作宾语。Comment 鸿7: 夫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4、这里指季氏Comment 鸿8: 野:即皇野,宋国大夫,司马子仲。Comment 鸿9: 私:即以私人身份和左师谈谈。Comment 鸿10: 注意:“以乘车逆子 ”:其中“以乘车逆”是以宾短语作状语的状中短语。 “以乘车”是工具状语,而“以乘车”可理解为“以一乘车” ,省略了数词“一” 。Comment 鸿11: 子大叔:姬姓,游氏,名吉,字大叔,其名游吉。Comment 鸿12: 贪昧:贪财昧利。Comment 鸿13: “于诸侯”于宾短语作交际对象补语。介词“于”可译为:对。Comment 鸿14: 以: 表结果。可译为:来、用来。Comment 鸿15: 注意:这里的 “天子”不是施事

5、主语,而是当事主语。Comment 鸿16: 官守: 杜预注:“官守,王之羣臣。 ”Comment 鸿17: 先轸,即原轸,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第一位元帅,军事家。姬姓,先氏。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Comment 鸿18: 自讨:自我责罚;自请处分。2本例中的主语“小人”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为君子”做宾语,构成否定句。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埋怨谁呢?)本例中主语“臣”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怨”做宾语,疑问代词“谁”作情态动词“怨”的宾语前置,并构成疑问句。韩非子孤愤:奸邪之臣安肯乘利而

6、退其身?(奸臣的臣子又怎肯趁着有利时机而自行引退呢?)本例中主语“奸邪之臣”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乘利而退其身”做宾语。疑问代词“安”和能愿动词“肯”构成疑问句。注意 1:除了以上的特点外,这四个动词还各有特点。 “愿”常带主谓性宾语之后构成祈使句,与此有关的内容,请参看第七章第二节祈使句。 “欲”常带“之”做宾语, “之”常表示“这样(做)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欲之:想要这样做)(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做,哪里能避开这个祸害呢?” )本例主语“姜氏”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之”做宾语,代词“之”表示“这样(做) ”。论语季

7、氏: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欲之:想要这样做)(主人想要这样做,我们二人都不主张呀!)本例主语“夫子”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之”做宾语,代词“之”表示“这样(做) ”。注意 2:“欲”有时还可以带“速” 、 “久”等形容词做宾语。例如:左传衰公十四年:野曰:“尝私焉,君欲速,故以乘车逆子。 ”(野说:“我试着私下和他谈谈。 国君想要快一点,所以用一辆车子来迎接您。 ”)本例中主语“君”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形容词“速”作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大叔)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正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游吉曰:“楚王要死了!不修明他的国政和德行,

8、反而贪图诸侯的进奉,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想要活得长久,能办到吗?” )本例中主语“楚子”是施事,能愿动词“欲”带形容词“久”作宾语。注意 3:在反问句中“敢”常表示“不敢” 、 “岂敢” ,此时其后的宾语中往往有副词“不”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 (敢不:岂敢不)(臧文仲回答说:“天子在外边蒙受尘土,岂敢不赶紧去问候左右。 ”)本例反问句中的能愿动词“敢” ,带有否定副词“不” ,表示“岂敢不”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 (敢不:岂敢不)(先轸说:“一个普通人在国君面前放肆而没有受惩罚,岂敢不自己惩罚自己?”

9、 )Comment 鸿19: 使动用法,即: “使莒及郯平” 。平: 媾和、和好。Comment 鸿20: 注意:“及 ”:连词,可译为:和、跟。莒、郯:春秋时的两个国家。Comment 鸿21: 注意:得、获、能表示能愿动词时,均可翻译成:能、能够、应该。Comment 鸿22: “得没于地” :得葬于地下,即寿终。Comment 鸿23: 其: 可、当Comment 鸿24: “悔祸于许” :后悔加祸在许国。Comment 鸿25: 无宁:宁可、不如。Comment 鸿26: 卫在晋:在字句,当事主语句。Comment 鸿27: 中微:射中微小的目标。注意:“以中微”是省略了“之”的以宾短

10、语,其中“之”指代的是“弓矢” 。以宾短语作状语限制中心语“中微” 。3本例反问句中的能愿动词“敢” ,带有否定副词“不” ,表示“岂敢不” 。注意 4:在不带宾语时, “肯”时常构成否定句。例如:左传宣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鲁宣公四年春季,鲁宣公和齐惠公让莒国和郯国讲和,莒人不肯)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肯”不带宾语,构成否定句。左传文公十六年:公有疾,使季文子会齐侯阳谷,请盟,齐侯不肯。(文公生病,派季文子和齐懿公在阳穀会见。 (季文子)请求盟誓,齐懿公不肯。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肯”不带宾主,构成否定句。2、得、获、能1) “得” 、 “获”主要表示客观上的可能

11、性,主语通常不是施事。这两个动词一般只带动词性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十一年: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假如我能够善终,上天可依礼而懊悔并撤回加于许国的祸害,愿意许公再来治理他的国家。)本例中的主语“寡人”是郑庄公的自称,因为是否能“得没于地”不是主观上能决定的,而是决定于外部条件,所以这里他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只带动词性宾语“没于地” 。左传昭公三年:大叔曰:“吉贱,不获来,畏大国,尊夫人也。 ”(不获来:不能来)(大叔说:“吉的地位低下,不能前来,这是害怕大国、尊敬夫人” 。 )本例中的主语“吉”是大叔的自称,他之所以不能来,是身份决定的,在这里“吉”也不是

12、施事,能愿动词“获”只带动词性宾语“来” 。注意:“得”有时还表示从情理上看是否可以、应该,此时的主语也不是施事。例如:榖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 (得:可以)(周王畿内的诸侯,没有天子的命令,不能随意出国拜会诸侯。 )本例中的主语“诸侯”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表示“可以” 。左传成公三年:卫在晋,不得为次国。 (得:应该)(卫国对晋国来说,不应该是次国。 )本例中的主语“卫”不是施事,能愿动词“得”表示“应该” 。2) “能”大多表示主观能力上的可能,有时也可以表示客观、情理上的可能,在这两种情况中,主语都不是典型的施事。例如:孟子告子上:(孟季子问公都子)公都

13、子不能答。本例的主语“公都了”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主观上的不能,并带动词性词语“答”做宾语。荀子议兵: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弓与箭不协调,那么羿也不能用它射中微小的目标)本例主语“羿”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客观上的不可能荀子礼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人一出生就有欲望,如果欲望达不到,就不能不去追求。 )本例中主语“人”不是典型的施事,能愿动词“能”表示情理上的不可能。Comment 鸿28: 注意:例句中 “可”与“矣”组合构成说明句,表肯定,而且是在原本不可以的基础上,表述现在可以了。Comment 鸿29: 以: 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14、Comment 鸿30: 圉: 阻止、防范。Comment 鸿31: “以其罪” ,以宾短语做工具状语,可译为:“按他的罪”Comment 鸿32: 注意:在“ 可”前用否定副词“不” 、 “未”的区别,即“可”前用“不” ,句末不用决断词“也” 。 “可”前用“未” ,句末有时用决断词“也” 。4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能愿动词“可” 、 “足”多用在说明句中评议可否,主要是指说明行为是否可行,这其实也是在说明一般见解。在这两个词中, “可”最常用,用法也比较多, “足”远不及“可”常用,用法也比较单纯。由于“可” 、 “足”本身应有评议作用,所以在评议可否时,句末既常用“也” 、 “矣”

15、 ,有时也可以不用“也” 、 “矣” 。1、能愿动词“可”构成的说明句由“可”构成的这种说明句有四种不同的形式,前两种形式都是“可”单用,后两种形式是“可”后加动词或介词。以下分别介绍。1) “可”能够单独与决断词组合在一起构成说明句。在表示肯定的时候,它的后面最常用“矣” 。这种句子常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本例能愿动词“可”与决断词“矣”组合,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左传隐公元年: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动手除掉他了。 ”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来攻打京城

16、。 )本例能愿动词“可”与句末决断词“矣”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原来不可以,现在可以了。注意 1:有时也可以单用“可” ,表示完全可以。例如:战国策韩策二: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 ”(楚王问:“楚国盗贼很多,正名可以用来防范盗贼吗?”史疾说:“可以。 ”)本例中单用能愿动词“可” ,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可以。晏子春秋外篇: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一一数说,再按罪杀他。 ”景公说:“行。 ”)本例中单用能愿动词“可” ,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可以。注意 2:在表示否定时, “可”前可以用“不”或“未

17、” 。在用“不”时,其后通常不用决断词,表示完全不可以;在用“未”时,其后可以用“也” ,也可以不用“也” ,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可以。例如:史记周本纪: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燿德不观兵。 ”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不” ,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没用“也”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子贡问道:“乡党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呀。 ”)本例能愿动词“可”前加“未” ,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用“也” 。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不可以。 ”)本例能愿动词

18、“可”前加“未” ,构成评议可否句,表示完全不可以,句未没用“也” 。2) 在“可”的前面有主语时,其前的主语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或主谓短语。注意 1:在“可”前是体词性词语时,最常用来评议人,是说某人是否适宜于某事;有时也Comment 鸿33: “于赵衰” ,于宾短语做补语,介词“于”可译为:对、向Comment 鸿34: 郤縠:晋国大夫Comment 鸿35: 王季历:周太王之子。Comment 鸿36: 以: 表结原因,引入原因状语。可译为:因为、由于。Comment 鸿37: 以: 表原因,可译为:为了。Comment 鸿38: 注意:这时的能愿动词“可” 、 “足”

19、后,所涉及的事体,与宾语前置的方式有点相象。5用评议物。句末一般不用决断词,有时可在句中或句末用“也” 。例如:国语晋语四: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郤縠可。 ”(晋文公向赵衰征询谁可以担任晋军统帅的意见,赵衰回答说:“郤縠可以” )本例中能愿动词“可”前加有主语“郤縠” ,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没用决断词“也” 。左传襄公三年: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正在这时羊舌职死了,晋侯曰:“谁可接替中军尉佐羊舌职的职位?”对曰:“羊舌赤可以辅佐中军尉。 ”)本例中用能愿动词“可” ,并在前加有主语“赤” ,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用决断词“也” 。吕氏春秋首时:王季

20、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王季历被困于殷纣而死,其子周文王很痛苦,又不忘自己被殷关在羑里的耻辱。 (之所以不及时拙作雪恨) ,是因为时机未到的缘故。 )本例中用能愿动词“可”前加有主语“时” ,构成评议可否句,在句未用决断词“也” 。注意 2:在“可”的主语是主谓短语或谓词性词语时, “可”表示对其前的行为是否可行作出评议。在这种句子的句末可用“也” ,表示静态评议;也可用“矣” ,表示动态评议。例如:左传文公十八年:叔仲曰:“死君命可也。 ”(叔仲说:“死于国君的命令是可以的。 ”)本例中用能愿动词“可” ,其前加谓词性短语“死君命”作主语,句末加决断词“也” ,对“死

21、君命”这种行为作出静态评议。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苑羊牧之曰:“君过之!乌存以力闻可矣,何必以弑君成名?”(苑羊牧之说:“君王过去吧!乌存由于勇力过人而出名就行了,何必为杀死国君来成名?”)本例中能愿动词“可”前加主谓短语“乌存以力闻” ,句未加决断词“矣” ,对“乌存以力闻”这种行为作出动态评议。3) 以上两种形式都是“可”单用,在“可”之后带有动词性宾语时, “可”后动词所涉及的事体,常位于“可”前面做主语。由于“可”后动词所涉及的事体在前面,所以这种句子中的动词之后通常没有宾语。在这种句子中, “可”表示对主语所表示的事体采取某种行动是否可行。句末可以用表示静态的“也” ,也可以用表示动态的

22、“矣” 。例如:左传文公十年:或谓子舟曰:“国君不可戮也。 ”本例说明句用能愿动词“可” ,其前所加“国君”作主语,是动词“戮”所涉及的事体前移,“可”对主语所表示的事体采取“戮”的行动不可行,而句未加决断词“也”表示静态。史记留侯世家:(老父)曰:“孺子可教矣。 ”本例说明句用能愿动词“可” ,其前所加“孺子”作主语,是动词“教”所涉及的事体前移,“可”对主语所表示的事体采取“教”的行动可行,而句未加决断词“矣”表示动态。注意:在“可”后加动词时, “可行”是一种常见形式。 “可得”之后常可以直接用“也” ,也可以构成“可得+而+ 动”的形式之后用“也” 。例如:孟子万章上:弥子谓子路曰:“

23、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弥子瑕对子路说:“如果孔子住到我家里,便可得到卫国的卿相之位” )本例说明句中用能愿动词“可” ,并在“可”后加动词“得” ,组成“可得”形式, “可得”之后直接用决断词“也” 。Comment 鸿39: 注意:这里讲明了“可以”的两种含义,即有可能是能愿动词“可”加介词“以” ,也有可能是一个词“可以” 。Comment 鸿40: 注意:不是介词以后带宾语,而是“以”后的动词带有宾语。Comment 鸿41: 注意:这里的介词“以”后省略了代词“之” 。即:可理解为“可以(之)逃难” 。因为介词一般不带谓词性词语做宾语。 而以宾短语做工具状语,限定中心语“逃”的范

24、围。Comment 鸿42: 于宾短语“ 于岑楼”是形容词“高”的补语,是比较补语。“高于岑楼群”述补短语,可理解为:“比岑楼群高” 。岑楼(cn lu):高楼。Comment 鸿43: 动词“为” 带双宾语,近宾语“之”表示对象,是间接宾语;远宾语“宰”表示与物,是直接宾语。Comment 鸿44: 注意:当“ 谓”是祈令动词的命令类动词和命名类动词时,“谓”都可以带双宾语。而只有“谓”是感知动词时,才不带双宾语。Comment 鸿45: “战而取笑诸侯 ”是不带标志的被动句。6论语公冶长: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本例说明句中用能愿动词“可” ,并在“可”后加动词“得” ,组成

25、“可得”形式,构成“可得+而+闻”的形式后用“也” 。4) 在以上三种形式中, “可”构成评议句时句末通常要用“也” 、 “矣” ,但是在“可”后使用介词“以” 、 “与”及动词“使” 、 “谓”等构成说明句时,句末大多不用“也” 、 “矣” ;如果用“也” 、 “矣”似乎有强调的作用。其一,在“可”后使用“以”时, “可以”既可能是由能愿动词“可”加介词“以”构成的一个短语,也可能只是一个词“可以” 。注意 1:不管“可以”是短语,还是词,其后的动词都可以带有宾语。例如:榖梁传庄公九年:十室之邑,可以逃难。 (可以:可以凭借它)(有十户人家的小城,就可以凭借它避难)本例中的“可以”中, “可

26、”为能愿动词, “以”为介词,构成能愿动词短语“可以”的动词“逃”后,带宾语“难” 。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本例中的“可以”是一个词,构成评议与可否句,其后的动词“为”带宾语“尧舜” ,句末没加决断词“也” 。吕氏春秋爱类: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 ”本例中的“可以”是一个词,句末用“也” ,其后分别带宾语“王”和“霸”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本例中的“可以”是一个词,句末用“矣” ,其后的动词“为”带宾语“师” 。注意 3:“可”后加介词“与”时,通常都是短语。 “可与”的用法与“可以” 、 “足以”的用法基本相同。例如:

27、礼记乐记: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对于不懂得音的人,就没法和他再进一步谈乐。 )本例中能愿动词“以”后加介词“与” ,构成评议可否句,句末不用决断词“也” 、 “矣” 。其二, “可”后用“使” 、 “谓”时,其后的动词也可以带宾语。注意 1:“可”之后如果是使令动词“使” ,其前的主语往往相当于“使”后没有出现的小主语。例如: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寸大的木块,能使它比高楼还高。 )本例说明句中的能愿动词“可”后加使令动词“使” ,构成评议可否句,主语“方寸之木”是“使”的小主语。论语公冶长: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本例说明句中的能愿动词“可”后加使

28、令动词“使” ,其前的主语“求”是“使”的小主语。注意 2:由于“谓”可以带双宾语, “可”后用“谓”时, “谓”还可以带有宾语。 “可谓”之后一般不用“也” 、 “矣” ;有时用“矣” ,很少用“也” 。例如:国语晋语三: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7(打赢战争反而被诸侯取笑,不能说这表现了武力)本例说明句中的能愿动词“可” ,加动词“谓” ,其后带宾语“武” ,句末不用决断词“也” 。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本例说明句中的能愿动词“可” ,加动词“谓” ,其后带宾语“知兵” ,句末用决断词“矣” 。荀子臣道:韩之张去疾,赵之奉阳,齐之孟尝,可谓篡臣也。本例说明句中的能愿动

29、词“可” ,加动词“谓” ,其后带宾语“篡臣” ,句末用决断词“也” 。1、能愿动词“足”构成的说明句由“足”构成的这种说明句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前一种形式都是“足”与决断词“也” 、 “矣”配合使用,后两种形式是“足”后加动词或介词。以下分别介绍。1) “足”主要是从价值的角度或数量的多少上说明可行性,句未通常用“也” ,偶尔用“矣” 。例如:左传宣公元年:郑穆公曰:“晋不足与也。 ”(郑穆公说:“晋国不值得亲近。 )本例说明句中用能愿动词“足”后,用动词“与” ,句未用决断动词“也” ,表示从价值的角度说明动词“与”的可行性,是否定式。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古时候的男人

30、是不耕种的,草木的果实就足够吃了。 )本例说明句中用能愿动词“足”后,加动词“食” ,句未用决断词“也” ,表示从数量的角度说明“食”的可行性。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孔子曰:“其礼与其辞足观矣。 ”(孔子说:“他们的礼仪和他们的语言很值得一看啊!)本例说明句中用能愿动词“足”后,用动词“观” ,句未用决断词“矣” ,表示从价值的角度说明“观”的可行性。2) “足”后用“以”时,与“可”后用“以”的用法大体相同,只是用“足”有从价值或数量上加以评议的作用。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足以:完全能。不足以:不能。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足”后加“以” ,表示从数量上加以评议,句末不用决断词“也” 。孟子万章下:禄足以代其耕也。 (足以:完全能。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足”后加“以” ,表示从数量加以评议,句末用决断词“也。 ”孟子尽心上: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足以:完全能够。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足”后加“以” ,表示从数量上加以评议,句末用决断词“也。 ”3) “足”后加介词“与”时,通常都是短语。 “足与”的用法与“足以”的用法基本相同。例如: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 ”本例中的能愿动词“足”后加的是介词“与” ,构成评议可否句,句末后用决断词“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