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体-散文,一、概念:,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它要求写真人真事,并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二、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 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 务。,三、散文的分类:,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
2、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藤野先生,鲁 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藤野先生,名叫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先生.,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简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社戏,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3、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此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本文记叙的是作者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断,当时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
4、到日本求学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离别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于厦门大学写作此文。,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作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忱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今日的厦门大学,理解字词,绯红( fi hng ):鲜红 油光可鉴(jin) 标致( bio zh ) 驿站(y) 芋梗汤(ygng) 解剖学(pu) 落第( lu d )
5、 畸形(j) 不逊(b xn) 诘责(ji z) 托辞(tu c) 杳无消息(yo) 教诲(hu) 瞥见(pi) 抑扬顿挫(y yng dn cu) 深恶痛疾(w):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希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绯红:,ln mn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烂熳:,fi 红色,鲜红。,油光可鉴:,jin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镜子,这里作动词用.,宛如:,wn 好象。,发髻:,j 头顶脑后梳成的各种型。,积累字词,斗乱:,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标致:,du 同抖,飞腾杂乱。,驿站:,y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途中换马,休息,住宿的地方.,客死:,死在异国
6、他乡。,芦荟:,lhu,物以稀贵:,把稀少的当作贵重的。,芋梗汤:,y gng,解剖:,pu 破开,顿挫:,cu 和下文的“抑扬”都是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畸形:,j 生物某一部分发育不正常,不逊:,xn 无理。逊:谦逊。,匿名:,n不具名或隐藏真名.匿:隐藏,诘责:,ji 质问并责备,杳:,yo 远得不见踪影,1、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2、变换了几个地点?找出相应的语句。3、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 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4、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围绕什么选材的?,理清文章思路,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的。,2.作者在日
7、本变换了几个地点?,“我”在东京,“我”在仙台,“我”离开仙台后,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东京,仙台,北京,相识,相处,离别,第二部分(435) :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第三部分(3638) :对藤野的怀念。,第一部分(13):,见藤野前,在东京。,3、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主体部分),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4、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选材:,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刻画:,1.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阅读课文,并勾画出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看看作者是
8、怎样刻画藤野先生的。,要写好一个人,可以从侧面、正面去描写,在事件中更好地表现、刻画人物。,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动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抓住特征,目睹印象,耳闻亲见,治学严谨,生活俭朴,学者形象,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小结:写人手法,白描手法勾画人物典型特征.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小活动:,猜猜我是谁,学习本文“写人抓特征 ”,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学.,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住特征。,文章记叙
9、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添改讲义,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关心实习,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 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小结,这是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过的讲义,鲁迅对这样一位先生持怎样的感情? 从文中找出原句。,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生的照片多写文章,把怀念之
10、情化为斗争和力量.,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最让鲁迅感动的:,( 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内容),理解感情,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依次写了哪些内容?,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D.“匿名信”事件;E.看电影事件。,在 东 京,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丑态百出,作者对他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修辞:夸张、比喻、反语,爱
11、国,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去 仙 台,去仙台,日暮里:,水户:,触发忧国之情,反清志士客死之地,爱,国,念念不忘,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在 仙 台,爱国,得到优待,“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弃医从文的原因,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了作者立志 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让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真实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爱,国,在仙台,离开仙台,怀念先生,直抒怀念之情,
12、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付诸行动,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爱,国,在东京,所见所闻-,憎恶至极,日暮里、水户-忧国忧民,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弃医从文-救国救民,暗线 感情线索,爱国,理清线索,双线结构:,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思 考,其他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陪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由藤野先生订
13、正讲义而来。,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小 结,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形散神聚,总结主题,主题思想,课文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自我小结,两条线索,四个典型事例,一次思想的转变,两种真挚的感情,学会整理,藤野先生,(一)见藤野之前(13) (在东京),(二) 相识、相处、离别 (在仙台)(435),(三)对藤野的怀念(3638),(1)往
14、仙台、初到仙台(45),(2),相识(610),相处(1123),(3)离别(2435),匿名信事件,看电影,惜 别,明线: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爱国情感,形散而神不散,拓展迁移,体味语言,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1.精读12段,思考:,(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只不过”的意思,(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
15、以吗?,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2.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希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2)“居然睡安稳了”
16、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3.精读第24-31段,思考:(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这不是反语,只是一种愤激之辞。这个推理,省略了一个中间环节弱国的人是低能儿(小前提)正是这个环节判断失误,正是这种浅薄,偏狭的认识,才导致了结论的荒唐。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受辱时极大的愤怒。,(2)“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
17、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彩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
18、思想上的觉悟。,(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
19、的麻木。,“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我的意见”指。 “变化”指。“变化”的原因是:,弃医从文,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学医救国,爱 国,4.精读第38段,思考:“良心发现”指“增加勇气”指“正人君子”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这句话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尾有何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
20、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语言品味:,(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
21、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原是“漂亮”之意,这时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讽刺一些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注重容貌打扮的丑态。,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2)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
22、学跳舞。”,精通时事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了一些“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生活丑态。,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爱国青年是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1、品味课文似褒实贬的讽刺手法:找出下列句子中明似褒义实为贬义的词语,并体会所表达的讽剌意味。 (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
23、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这是反语,用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正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人。,体会文中使用副词来增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只不过”的意思,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
24、神麻木的痛恨。,从以上例子能看出,调动一些语言因素,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大有益处的。,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形成一座富士山。” 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抓住特征是:头上盘着辫子,揭示心理是“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揭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效忠满清王朝。,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抓特征运用比
25、喻、反语等修辞写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得震天”,“污浊”,“油光可鉴”,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也藤野先生交往的缘由。,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由此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但是“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这就促使鲁迅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由此可见,选择学医,又弃医从
26、文,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写人的文章的要点:,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叙事应该有详略;3、上下文注意过渡;4、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背景,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
27、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及格,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