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04459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摘要: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与北方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三窟为世界著名的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地处河南省洛阳伊水河两岸,于北魏太和年开凿,历时400 多年。其中以古阳洞、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国“四大名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一座集美学、绘画、创建于一身的艺术宝殿,是留给中华民族不朽的瑰宝。关键词:龙门石窟 兴建 历史背景 雕塑 艺术成就石窟,即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为雕凿的洞窟,原用作人们贮藏食物和物品的地方。此龙门石窟中的“石窟”乃是“石窟寺”的缩写,因为原本同石像一起的木架结构经长年风化已被毁灭,便形成

2、今天所看到的只有石像而无寺的情形。我国佛教是由古印度传入的,用石块雕像来传递佛法并将其作为僧侣、信徒礼佛和修行的场所亦是随古印度的兴起而出现的。据魏书释老志中记载,龙门石窟的兴建由北魏 396 年起至唐朝907 年历时 400 多年才成就如规模宏大的石窟造像。龙门石窟以其地理位置和闻名遐迩的佛龛、石像不仅是绝佳的旅游胜地,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歌咏的地方,更是中国的艺术宝库。一、 龙门石窟开凿的原因(一) “龙门”传说龙门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如同盘古开天辟地一样,经历千百年的历史,它的形成众说纷纭,亦不乏很多奇妙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相传,远在 4000 多年以前,龙门一带洪水泛滥,人民生活苦

3、不堪言,溺死者不计其数。帝尧命大禹的父亲崇伯鲧治水,因鲧采取错误的方法,治水不当被帝尧处死。后帝舜又命大禹继承父志继续治水。禹亦深知洪水为患人民,深受其害,便带领人民“疏川导滞” 、“合通四海” ,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迫使洪水流入大海,这就是后人所铭记的“大禹治水” 。另有这样一种传说,很久以前,龙门山上有一放牛娃,他常年与牛为伴。一次,他骑坐于牛背上牛突然一阵疾奔,将他带到一个石洞前,他出于好奇走了进去,结果听到洞的深处不断传出“开不开”的声音,放牛娃很是惊奇,回家将此事告知他母亲,他母亲意识到这可能是神灵体恤百姓受洪灾之苦,特来解救。于是告诉放牛娃:如果在听到“开不开”的声音就回答“

4、开” 。放牛娃谨记母亲的话,果真回答了“开” ,顿时一阵巨响,堵塞水流的大山裂开了口。伊水便汹涌的向北流去。从此龙门山上的人们再也不用为洪灾烦恼了。龙门的形成是否真如传说的那样,我们尚无从查证,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龙门山经过数世纪流水的冲刷和自然风化,天然形成一道峡谷,后因大禹率众开凿使得流水得以畅流无阻,解决水患,也就形成现在的龙门险势。(二)龙门石窟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给雕刻提供了先决条件龙门又称“伊阙” ,位于河南洛阳伊水两岸,东临香山,西望龙门山,伊河之水从中向北穿流而过,从而形成许多长流不息的山泉和瀑布。再者,龙门山由林木覆盖,洞内冬暖夏凉是人们栖息和储蓄的好场所,且龙门山石比其他地

5、方的普通山石更加坚硬耐久,不易风化、毁损,适于雕凿,这一切便利条件共同成就了这以大规模的洞窟的问世。二、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龙门石窟由北魏始建,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 400多年共同营造。其中窟龛 2100 多个,佛塔 50 多座,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 3600 多块,另有造像 10 万多尊。自三国分裂到隋朝统一,社会动荡不安,生活陷入苦难中的人们总希望找到思想上的寄托,而东汉末年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便大行其道,给无助和失望的人民心灵和思想上的寄托。随后北魏国泰民安,历代皇室统治者对佛法极为崇尚和重视,使得佛教艺术得以快速发展。(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给人们带来深远影响

6、,本国民族文化趋向大融合,加之外来佛教文化的侵入,给这一时期石窟造像活动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形式。北魏孝文帝从大同迁都洛阳后,开始大兴雕塑之风,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技艺,持续了 50 年之久。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是古阳洞,这时的雕塑在云冈石窟风格上发生了变化,由粗狂雄浑变成“秀骨清相” ,由衣着厚实变为“褒衣博带” ,印度特色的多姿异态、形体粗壮向中国化的转变使得魏晋乃至其后期的造像更世俗化,更贴近生活,这些都表现出当时人民“神人沟通”的愿望。(二) 隋唐五代时期隋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法礼教,对宗教文化的发展大力支持,隋朝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足也为扩建龙门石窟提供了条件。隋文帝生于

7、尼姑庵,由其养母智千抚养长大,为报其养母养育之恩,隋文帝命人按照其养母的容貌雕刻佛像无数。唐代宗李世民自称“菩萨戒弟子”他对佛法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被称作“弥勒佛下世” 。因前朝李氏信奉“道先佛后” ,武则天掌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打击李氏势力,首选改信“佛先道后” ,这一观点在她集中三年时间修建奉先寺上展露无遗。龙门石窟群像的雕塑到隋唐已经到了鼎盛时期,龙门石窟窟洞在隋唐五代时期的雕塑占全部雕塑的 60%,并且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构图上创新,采用立体感手法使得唐朝造像不仅里那个大而且经典之作众多。三、 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龙门石窟是众

8、代皇家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集中体现。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塑精湛、内容丰富,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体现了我国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古阳洞,所有洞窟中最早开间的,洞高 11 米,正壁雕一佛二菩萨二石狮。南北两壁分为三层,主像是释迦牟尼像,龛楣、龛额设制精巧,造型奇异。宾阳洞,耗时 23 年,共费修建人工 80 万以上。宾阳洞中以宾阳中洞最具代表性,是典型的“秀骨清相”风格。宾阳中洞前壁的浮雕之一皇后礼佛图 ,刻画的是文昭皇后礼佛行进的场景,整个雕塑生动传神,以皇后为中心,宫女侍从们衣着鲜丽,顾盼呼应,有的手执莲花,有的回首顾盼,有的面含笑意前簇后拥向前行进。而后壁

9、则描绘了皇帝礼佛图以构图精美设计巧妙,堪称传统浮雕的经典之作,现分别藏于纽约市博物馆和美国纳尔逊艺术馆。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由唐朝武则天时期开凿,历时三年。提到奉先寺,我们不得不提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了,她通高 17.14 米,是奉先寺主像,她面容端庄、目光和善,嘴角微翘,呈微笑状,俨然一位睿智善良的妇女形象,此座造像是由武则天“捐粉钱二万贯”修得,可见她与武则天有密切关系,又因武则天被称为“弥勒佛下世” ,所以将此卢舍那大佛雕刻成武则天的形象,为其歌功颂德。卢舍那大佛两端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供养人。左侧侍立摩诃迦叶,是一个稳重严谨的老者形象,右侧侍立佛

10、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最年轻的弟子的阿难。这组群像性格鲜明,一反北魏雕像的清秀,以雍荣华贵为美,浓重的反映了盛唐时期的风俗和习尚。除此三洞以外另有万佛洞、极南洞、和火烧洞亦很具艺术特色。龙门石窟又以“龙门二十品”著称, “龙门二十品”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以魏碑体篆刻,气势刚健有力,记录了当时碑刻、题记以及造像者姓名、造像日期和缘由,是后代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书法的经典之作。龙门石窟是集合了窟龛、造像、宗教、美术、书法、雕刻、医药、服饰于一体的文化殿堂,代表了我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作为中国艺术的“里程碑” ,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它为我们研究北魏至隋唐五代提供了实物史料,龙门石窟的雕塑技艺、绘画及创造均给现代雕塑带来深远影响,它将作为中国的艺术宝库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参考文献:【1】 沈海泯.中国工艺美术鉴赏【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2):143【2】 刘田,悦野,李钱,金丽萍.图说中国雕塑艺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4):74,101,150【3】 杨祥民.点塑艺术大匠之风【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2【4】 百度网: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