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中人物评价.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05066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中人物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烛之武中人物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烛之武中人物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烛之武 1.志士 深明大义, 长期未被重用,却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仍然愿意舍身救国,以国家利益为重. 2.勇士 义无返顾出使秦师,两军交战 ,这一去有可能生死未卜,他仍挺身而出,坚定的去了. 3.辩士 机智善辩 ,身处秦营,面对强敌,不卑不亢, 侃侃而谈,善于抓住对方的性格弱点.一字未提郑国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又让秦兵护郑防晋,一举两得。 危难之时挺身行, 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佚之狐:伯乐为人诚恳,无嫉妒之心,善于发现人才,以国家为重 (一)晋文公有仇必报、恩怨分明、顾全大局为何晋国要联合秦国对郑国大举进攻呢?其根源是:复仇与争霸。而“复仇”只是战争的借口,“争霸

2、”才是实质。而“复仇”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因为,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甚至在公元前 632 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文公对郑国的势利以及“骑墙”行为深为不满,再加上自己称霸的需要,以“复仇”为借口再好不过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晋文公的确是有仇

3、必报,恩怨分明。其次,他又非常顾全大局。公元前 651 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卸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原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在这件事上,秦国对晋国有恩。而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原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 6

4、51 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晋国的出尔反尔,使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而今,秦国又废弃与自己的盟约而与郑国结盟,面对两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在子犯力谏攻打晋军时,晋文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由此可见,晋文公还是念着秦国对本国的恩情,可谓恩怨分明。而他在情急之下,仍能从两国的关系出发,考虑到“仁”、“知”、“武”等方面,真的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国君。(二)秦穆公行事谨慎、重利轻义、意志不坚晋国攻打郑国,本来与秦国无关。秦 国 之 所 以 出 兵 , 一 是 与 晋 国 有 同 盟 关系 , 二 是 秦 穆 公 想 借

5、此 捞 一 把 , 以 扩 张 自 己 的 势 力 。 而 在 这 两 个 原 因 之 中 ,又 以 后 者 为 重 。 理 由 有 : 其 一 , 秦 、 晋 虽 是 联 合 行 动 , 但 貌 合 神 离 , 既 没 有驻 扎 在 一 起 , 彼 此 的 行 动 也 不 需 要 通 知 对 方 。 而 两 军 的 驻 扎 地 也 值 得 我 们注 意 。 原 文 说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秦 军 的 驻 扎 地 氾 南 , 比 晋 军 的 驻扎 地 函 陵 更 接 近 郑 国 。 由 此 可 见 , 秦 穆 公 并 非 真 心 实 意 地 帮 助 晋 国 攻 打 郑 国 ,而 是

6、 伺 机 而 动 , “进 水 楼 台 先 得 月 ”, 万 一 郑 国 有 什 么 风 吹 草 动 , 都 可 依 据自 己 的 有 利 位 置 , 采 取 适 当 的 对 策 。 其 二 , 文 章 末 尾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为何秦郑既然都已结盟,秦国只要遵守与郑国的约定,不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就可以了。但秦穆公为何还要派朝中的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大将驻守在郑国呢?按照传统的理解方式,是说这样能帮助郑国对抗晋国,从而使得晋国不敢轻举妄动。这只是浅显的表面理解,从更深层次而言,这是秦穆公的“小算盘”,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他不惜冒着得罪晋国的风险,放弃了与晋国

7、一同攻打郑国的初衷,使得郑国的压力有所减小。而在与郑国结盟之后,他未免节外生枝,再生变故,就派三员大将留在离郑国最近的地方,若生出什么意外,也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秦穆公,实乃谨慎者也。凡事三思而后行,以国家利益为重,总是为自己留有后路。而 说 他 重 利 轻 义 、 意 志 不 坚 , 又 是 显 而 易 见 的 。 本 来 秦 穆 公 作 出 决 策 ,欲 与 晋 文 公 共 进 退 , 联 手 对 付 郑 国 的 , 可 是 , 在 剑 拔 弩 张 的 关 键 时 刻 , 在 听了 烛 之 武 的 一 番 “利 害 之 语 ”后 , 再 三 衡 量 利 益 得 失

8、 , 决 定 放 弃 与 晋 国 的 联合 , 转 而 与 原 来 的 “对 手 ”郑 国 结 盟 , 这 不 能 不 说 他 重 利 轻 义 、 意 志 不 坚 。公元前 637 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由于郑文公缺乏政治远见,重耳过郑时,未以礼相待,导致晋国后来的记恨,同时也给了晋国攻打自己的理由。在看到郑文公缺乏政治远见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还是能够知错就改,同时善于纳谏,颇具领导艺术。在兵临城下、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机情况之下,整个郑国摇摇欲坠。这时,佚之狐进谏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郑文公采纳了他的谏言。面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他能主动检讨自己之前的“过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使得一个善于检讨自己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烛之武也无话可说。在此基础上,郑文公采用“激将法”: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此来进一步达到让烛之武心甘情愿担任使者的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