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境四 老年时期常见心理问题及处理,主讲人:袁枫健康管理教研室,老年心理学,目录,子情境一 情绪的“杯具子情境二 空巢!空巢!子情境三 当白发人送黑发人子情境四 我没有用了!子情境五 远亲不如近邻?子情境六 “不好相处”的老年人子情境七 我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子情境八 难以启齿的闺房之乐,子情境一 情绪的“杯具”,01,引导案例,PART,一、现实情境,引导案例:母亲的情绪P83参与式学习互动讨论话题1:老人的不良情绪有哪些?互动讨论话题2:如何帮助老年人调节不良情绪?,二、理论依据,1.焦虑2.抑郁3.悲伤4.愤怒5.厌恶,二、理论依据,1.焦虑神情慌乱、坐立不安焦虑焦虑是指个体的内心感受到的
2、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要发生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对的消极情绪体验。,二、理论依据,1.焦虑表现:生理症状,包括头晕心慌、胸闷气短、手脚出汗等;认知症状,包括担心受伤或大难临头;情感症状,包括紧张难安、精神痛苦;行为症状,包括不知所措、行为退缩。,二、理论依据,1.焦虑诱因:突然发生的急性应激(心理应激理论详见本情境子情境三)、长期存在的慢性应激或重要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等;但也有部分老年人的焦虑体验因为并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具体社会心理诱因,而不被家人或朋友所理解。,二、理论依据,1.焦虑表现形式:整日提心吊胆、不安和担忧、精神痛苦、心烦意乱、脾气急躁、伤心落泪,容易被误认为其他的情绪问题。焦虑的老年
3、人多数眉头紧锁、表情慌张、在屋内来回走动、坐立不安且难以平静。处于焦虑情绪中的老年人、甚至有时会全身发抖、身体运动功能不协调,导致在走动过程中频繁碰撞物品或在做事过程中反复出错。焦虑状态的生理症状和体征如4-1所示。,二、理论依据,1.焦虑表现形式:,二、理论依据,焦虑情绪焦虑障碍(焦虑自评量表见附录1),二、理论依据,知识链接常见焦虑障碍的定义P85(1)惊恐障碍:在一段特定时期内突然发生强烈的担忧、害怕及恐惧,并常伴随着即将死去的感受。发作时常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梗阻感或窒息感、害怕即将发疯或失去控制等症状。(2)广泛性焦虑指持续3个月(DSM-IV为6个月)以上的多数日子中,伴
4、有下列症状和体征,即运动性紧张增加(疲乏、颤抖、坐立不安、肌肉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兴奋(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口干、手冷、头昏),但无惊恐发作;警觉增高(神经紧张感、易惊跳、注意缺损)。,二、理论依据,知识链接常见焦虑障碍的定义P85(3)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其特征是暴露于某些类型的社交场合或工作情境时会触发临床明显的焦虑,常导致畏避性行为。(4)场所恐惧症:对某些地方或情境焦虑或畏避,害怕在此地方或情境一旦发生惊恐发作或惊恐样症状,会逃脱困难(或令人困窘)或得不到救助。(5)特殊恐惧:对某种特殊物体或场景的恐惧,如昆虫、鼠、蛇、高空、黑暗、雷击等。,二、理论依据,知识链接常见焦虑障碍的
5、定义P85(6)强迫症:以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二者兼存为特征,造成患者显著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但症状并非由药物或躯体疾病所致。(7)一般医学状况造成的焦虑障碍:有着显著焦虑症状,并可断定是一般医学状况的直接生理后遗症。(8)物质所致的焦虑障碍:有着显著焦虑症状,并可判断是药物滥用、临床用药、暴露于毒素的直接生理后遗症。,二、理论依据,2.抑郁抑郁是人们常见的情绪体验之一,表现为沮丧失望、缺乏愉快感和自信心、对人和事物的兴趣下降等。,二、理论依据,2.抑郁在抑郁情绪影响下的老年人,会在面对问题时倾向于悲观消极,在遇到挫折时多将责任归于自身原因,时常感觉到生活缺乏趣味和意义,日子变得缺乏生机甚至没
6、有希望。,二、理论依据,2.抑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有情绪的产生都是认知过程、环境刺激和生理改变相互作用的结果,抑郁也不例外。,二、理论依据,2.抑郁每个人对于自身和外界的看法决定着抑郁情绪的产生与否。多数人都能理解,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健康的、成功的、受人尊重和喜爱的,那么发生抑郁的可能性就很低;如果总觉得自己乏善可陈,无足轻重,那么抑郁情绪肯定会在某个适当的时刻找上门来。,二、理论依据,2.抑郁老年群体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逐渐下降,由较为有害的环境变化或精神刺激所引起的负性情绪体验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这种情况下抑郁体验折射的是老年人内心的无助和无望感。(抑郁自评量表见附录2),二、理论依
7、据,3.悲伤悲伤具有悲痛、哀伤之意,是多数高级哺乳动物所共有的情绪体验,而人类的悲伤情绪在形式和内容上最为丰富。,抑郁具有消极和无望的意味,悲伤强调的是丧失和痛楚,悲伤与抑郁的区别?,抑郁具有消极和无望的意味;悲伤强调的是丧失和痛楚;处于悲伤情绪的人,把注意力投注到自己所失去的人或事物;处于抑郁情绪中的人,往往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和事物都不甚关注;悲伤的人体验的是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丧失;抑郁的人体验的是生命中无穷无尽的绝望。,二、理论依据,3.悲伤老年群体的悲伤情绪失去至亲孤苦伶仃、凄惨无比没有了你,我可怎么办?极度的悲伤带来的负性体验,一方面来自于对失去的人和事物的珍视态度,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对自
8、身未来的担忧和顾虑。普通悲伤,如亲密关系的中止(失恋、离婚)、重大的财产损失(被窃、投资失败)、长期的病痛折磨及中等程度的丧失(宠物丢失及死亡)等。,二、理论依据,3.悲伤对老年群体而言,慢性疾病是导致悲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肿瘤是老年身心健康的主要杀手。,二、理论依据,3.悲伤失去宠物所带来的悲伤情绪。很多人在家中饲养猫、狗和鸟类等各种各样的宠物,在得到快乐的同时也与宠物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联系。,二、理论依据,4.愤怒愤怒是当个体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有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所引起的紧张而不快的情绪体验,包含敌对、怒意、委屈不平等综合感受。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和不满都会
9、引起人们的愤怒情绪,特别是自我保护能力明显不足的弱势群体,更易于体会到不时发生的愤怒。,二、理论依据,4.愤怒老年人的愤怒多来自于观念与时代相脱节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听到老年群体对社会风气、生活环境及时尚潮流的负面评价,而且这种激烈的讨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愤怒情绪。,二、理论依据,4.愤怒内容多集中于年轻人道德体系的失败、社会对老年人权益的漠不关心、持续上涨的物价及人心不古的产品质量等。,二、理论依据,4.愤怒为什么老年有愤怒情绪?多数老年人的认知观念逐渐趋于保守和固化,而且老年人对社会环境变化的接受和适应能力普遍偏低。老年群体习惯用过去时代中的优点与当前时代中的缺点进行比较,或通过放大过
10、去时代个别的优势,以证明当前时代存在普遍的劣势。当然也不排除部分老年人在生活中长期体验到挫折和不如意,其愤怒情绪是由外界环境刺激和应激性事件所造成的。,二、理论依据,5.厌恶厌恶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对人或事物作出负面评价之后所表达出的一种情绪,其态度体验集中于反感、憎恶和拒绝。,二、理论依据,5.厌恶人们每天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作出负面的认知评价,当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出对此的厌恶。老年人对于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弱于其他年龄人群,在形成对人和事物的观念过程中,收集到的准确信息往往并不足够,但据此形成的看法和偏见会使老年人很容易生成负面印象,厌恶之情也溢于言表。或者老年人正处于某种生活事件的折磨之下
11、,他人无意间提起一些相关的话题时,直接触发该老年人内心的痛处,于是强烈地对自身体验的负性情绪也以厌恶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医疗机构的老年病房中会经常遇到此类问题。,三、常见误区,(一)人生应该只追求正性情绪,而排除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也是有其正性的功能的。举例!消极情绪在一定条件下,反而是利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条件优秀、从未经历过挫折和情感痛苦的人,在面临突然的精神打击之时会身心崩溃、无法应对的根本原因,所以负性情绪是人生所必须要经历的体验,而且人们可以从中汲取很多的经验和财富。,三、常见误区,(二)老年人情绪低落就是得了抑郁症抑郁问题按照对健康的损害程度及主观感受,可由轻至
12、重分为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及抑郁障碍。抑郁情绪特指的是正常人因具体明确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一过性或短暂的抑郁体验,症状虽然丰富,但对工作生活无严重和持续的影响,通过家人及朋友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调节并恢复健康状态。,三、常见误区,(二)老年人情绪低落就是得了抑郁症抑郁症是抑郁障碍中的主要类型,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其核心特征是破坏人的社会功能,使其生活自理能力、工作操作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均呈现出全面下滑的趋势,甚至导致人的自伤、自杀行为,所以抑郁症必须依靠专业的治疗和干预方有可能得以改善。抑郁状态,是介于抑郁情绪和抑郁障碍之间的一种情绪状态,具有绝大多数抑郁障碍的症状表现,但社
13、会功能受损情况不明或不甚严重,未见自杀意念及行为,通过社会心理支持有一定改善的可能。,四、处理建议,(一)处理原则(1)加强科普宣传教育(2)早期识别和处理(3)超出心理问题范畴的情绪障碍须进行专业干预,四、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1.预防远胜于治疗开展科普宣传和专业知识讲座与媒体进行深度合作,借助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情绪的心理学知识加以普及让老年人的子女、亲友及照料者能从多种渠道对负性情绪增进了解。这样就有可能在加深理解的前提下,有效地、及时地对老年人的情绪状态加以掌握,达到先期防控的目标。,四、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2.加强老年人的情绪自我管理老年心理工作者也应当对老年群体展开系
14、统、专业的培训,在教授情绪识别的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引领老年人掌握对自身情绪的管理。内容: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培训的最低目标是使老年群体学会适当表达情绪和合理宣泄情绪,这样才不至于使问题走向更为严重的境地。,五、后续思考,(1)情绪问题和情绪障碍的区别是什么?(2)如何进行自我的情绪管理?,必读概念,(1)负性情绪又称消极情绪或不良情绪,是指人类个体由于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使人感受到不快、不满的态度体验。负性情绪往往对人的认知功能和行为反应具有负面的影响,常见的有焦虑、抑郁、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2)应激是机体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
15、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所有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统称为应激源。同时,应激也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所引发的情绪高度紧张状态。,必读概念,(3)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变动,如结婚、离婚、生子、升学、就业、失业、破产、意外损伤和亲友的疾病、亡故等。生活事件包括了正性与负性两方面的身心影响,不单独指对人有负面影响的事件。(4)焦虑状态:是介于焦虑情绪和焦虑症之间的一种状态,比焦虑情绪重而较焦虑症轻。焦虑状态有明显的焦虑情绪,伴有睡眠障碍及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但这些症状一般时间较短,可有一定的诱因,而且波动性强,富于变化,通过自我调
16、节可一定程度地得到缓解。,必读概念,(5)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调节,充分挖掘和培植自身情绪智商、培养理性情绪的掌握能力,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对人际关系施加良性影响。生活中的情绪管理就是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认识、了解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整和放松的过程,是人完善自己,处理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技能。,子情境二 空巢!空巢!,01,引导案例,PART,一、现实情境,引导案例:一个空巢老人的自白参与式学习互动讨论话题1:空巢现象是怎么发生的?互动讨论话题2:空巢老人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二、理论依据,空巢,描述的是众小鸟长大后离巢而去,只留下老鸟孤苦
17、无依的凄凉情景。,二、理论依据,一般意义上的空巢老人,多指离开工作岗位、生活以居家为主、子女距离较远或无法照顾的老人(包括丧偶独居或夫妇双居)。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空巢期”这一名词在美国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定义子女离开家庭后父母独自生活的时间阶段。,二、理论依据,空巢综合征:空巢状态下的老年人,因与子女相见时间少,双方的亲子关系被迫长期中断,使老年人容易产生被忽略和嫌弃的感觉。由此更是会出现孤单、寂寞、空虚、悲伤、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等一系列心理症状,这些负性情绪体验的集合多被媒体和大众称为“空巢综合征”。(UCLA孤独感测试见附录3),知识链接,空巢老人的发展趋势P92,二、理论依据,(
18、一)”空巢综合症“产生的原因(1)老年人对全新的生活节奏不能适应。(2)老年人生活料理能力下降。(3)老年人从情感上对子女过于依赖。(4)老年人具有退缩、内向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悲观的认知结构。(5)老年人对躯体健康的维护及生命安全保障不力。(6)老年人以不给子女增加压力为最高目标。,二、理论依据,(二)空巢老人的偏僻变境况1.无事可做,无人可依老年人一方面失去能为社会做事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失去能为子女做事的机会,空巢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空巢老人肯定无法立即适应这种生活,进而出现悲观失落、心情低沉、烦躁不安等负性情绪。,二、理论依据,(二)空巢老人的偏僻变境况2.无处倾诉,无话可说处于空巢期的
19、老年人,如果婚姻结构完整、夫妻感情稳固且共同生活经验良好,抵御子女离巢的心理损伤的能力就会较好;反之,丧偶而独居、夫妻关系长期不良、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精神或躯体功能残疾等类型的老年人,非常可能面临着社会交往完全或大部分中断的窘境。,二、理论依据,(二)空巢老人的偏僻变境况3.无法排解,无力摆脱子女离家造成的空巢现象,对老年人构成了较重的精神压力,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应激”。应激状态下的老年人,受情绪状态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必然产生多种负性情绪,以其郁、焦虑、失望、愤怒等为主要类型。,二、理论依据,(三)空巢老人突然的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突出方面:其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缺少子女的日常照料,尤其是一些患有躯
20、体疾病,他们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甚至出现了老人在家中死亡多日才被发现的悲剧;,二、理论依据,(三)空巢老人突然的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突出方面:新闻:60多岁独居老人家中死亡多日 邻居闻恶臭才发现杭报在线讯 今天下午14:00,网友周大伯曝料:江城路水门南弄,一出租房里,有一位60多岁的大伯死在家中已经好几天了,刚被发现。,二、理论依据,(三)空巢老人突然的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突出方面:其二,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普遍不佳,子女的成家立业或异地求学、工作,让老年人持续几十年的忙碌生活突然中断,老年人必然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并伴随着强烈的孤独感、失落感和衰老感,情况严重成为引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因素。,二、理论
21、依据,(四)空巢老人的特殊安全问题1.人身安全难保障生活照料缺失,极为容易因跌倒、撞伤等导致躯体损害。因为反抗能力弱、警觉性不高、社交关系差等不利因素,近年来经常受到犯罪分子的威胁。火灾、水灾等突发灾难性事件。2.求医看病无人管,二、理论依据,(四)空巢老人的特殊安全问题2.求医看病无人管错服和误服,或应用过期的药品。在病情发作时不能及时、正确服药。小病不治,大病小治。,三、常见误区,(一)老人不愁吃喝就满足(二)工作太忙,离得太远,陪伴父母有心无力能够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是最好的办法,但是如果条件不允许,子女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父母感受到温暖。,四、技术训练,1.训练目标空巢老人的心境体验及心
22、理支持技术训练。 2.训练过程(1)角色扮演步骤1分组。请全体同学随机分为6个演绎组。步骤2任务。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一名老年心理服务工作者及一名空巢老人。步骤3表演。各组经过商讨后分别到台前现场模拟一段老年心理服务工作者支持空巢老人的工作片段。提示各组可自行设定场景使空巢老人表现出平日可能出现的困扰状态及行为表现。老年心理服务工作者要体现出对空巢老人的支持、帮助。,四、技术训练,2.训练过程(2)分析点评步骤1表演者自我陈述。在本次演示过程中,陈述意图展现的主要内容。步骤2各组相互点评。在其他组的演示中,点评其核心内容及更全面的表现方式。步骤3教师总结。总结各组演示的亮点,并讲授标准应对
23、规程。,五、处理建议,(一)处理原则(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2)辅助空巢老人与子女建立常态化的亲子交流模式。(3)扩展空巢老人的社会交往,建立人际资源储备。,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1.定期访谈,及时评估2.宣传空巢老人现状,引起离巢子女的关注3.探索老年人生活照料的人性化互助合作模式4.建立心理联防网络,提供专业心理支持,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1.定期访谈,及时评估目的是让其感受到有人陪伴、有人倾听,并且最重要的是根据访谈内容及老人当时表现来评估其心理状态。,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2.宣传空巢老人现状,引起离巢子女的关注作为老年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则有义务帮助民众多了解空巢老人
24、的困难和需要,引导空巢家庭的子女多思考父母的境况,以及引起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3.探索老年人生活照料的人性化互助合作模式我国当前的社区环境是大多数老年人活动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建议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并完善其结构和功能,增加文娱活动项目,便于老年人相互交流,有目的地减轻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4.建立心理联防网络,提供专业心理支持老年心理服务人员应该以老年人的子女为核心,把社区服务人员、社区其他空巢家庭、非空巢老人及全科医护人员都纳入到联防网络中来,使空巢老人在不同的心理和躯体维度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从而避免发生不良事件,导
25、致难以挽回的后果。,六、后续思考,(1)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需求是什么?(2)心理工作者为什么要重视空巢现象?,子情境三 当白发人送黑发人,01,引导案例,PART,一、现实情境,引导案例:失独老人的孤苦P96参与式学习互动讨论话题1:失独老人一般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互动讨论话题2:应从哪几方面来帮助失独老人?,二、理论依据,失独老人?失独老人是指因独生子女的死亡而失去仅有的儿女,不得不面临孤独、痛苦的晚年生活的老年群体。,二、理论依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显示截止到2010年:中国大陆地区15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达到1.9亿左右,该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每年在40人/10万人以
26、上。每年至少新增7.6万个失独老人家庭,经过多年积累,全国失独家庭已经超过百万。,二、理论依据,养儿防老,养儿送终,二、理论依据,(一)失独之痛与应激障碍影响心理学状态亲人(配偶、子女及父母)的亡故。老年群体由于身心全面的老化、自身照料能力的持续下降及对儿女心理依赖的增强,当子女的意外亡故发生后,因心理应激所受到的精神打击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均大大超过其他年龄段人群。,二、理论依据,(一)失独之痛与应激障碍几乎所有的老年人在失去儿女之后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症状,这些症状或许会在一段时间之后减弱或消失,或许一直持续而加重地进展,最终导致失独老人产生由心理所致的精神心理问题,其中较为常见和突出的是急性
27、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慢性)应激障碍。,二、理论依据,(一)失独之痛与应激障碍,二、理论依据,1.失独之痛与急性应激障碍失独之痛的表现:震惊、否认及慌乱地放声大哭;一脸茫然、答非所问、分不清现时的地点和时间、也不认识熟悉的人、对外界表现得陌生而失措;停发心慌、大汗、肢体发抖及面色发红等躯体表现;,二、理论依据,1.失独之痛与急性应激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会产生没有目的性的愤怒,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绝望的恐惧感、声嘶力竭地哭泣和呼喊及类似“发疯”一样的行为紊乱状态。这种状态被临床心理学称为急性应激障碍。,二、理论依据,1.失独之痛与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旧称急性应激反应,是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
28、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为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二、理论依据,1.失独之痛与急性应激障碍(2)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二、理论依据,1.失独之痛与急性应激障碍(3)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4)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周,通常在1个月内缓解。(5)排除标准:排除
29、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二、理论依据,2.失独之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此这般在生活中来回往复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被称为“闪回症状”。,二、理论依据,2.失独之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社交生活中,失独老人表现得更为退缩和畏惧,特别是当看到别人家庭美满、儿女双全的时候,往往不敢直视,不得不马上离场,否则极易情绪失控,重新引发或许刚刚平静一些的伤痛。,二、理论依据,2.失独之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表情木讷、待人淡漠、回避接触,二、理论依据,2.失独之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1)定义。创伤应激障碍是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二、理论
30、依据,2.失独之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信心。,二、理论依据,2.失独之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2)症状标准。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幻觉;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二、理论依据,2.失独之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2)症状标准。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入睡
31、困难或睡眠不深;易激惹;集中注意困难;过分地担惊受怕。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二、理论依据,2.失独之痛与创伤后应激障碍(3)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4)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的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5)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二、理论依据,(二)
32、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二、理论依据,(二)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关键的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记忆阴影。,老无所养,老无所依,二、理论依据,(二)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生存问题!,二、理论依据,(二)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二、理论依据,(二)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目前,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三、常见误区,(一)如果我.,孩子或许不会死如果我那天不让他出去,
33、孩子就不会出车祸了!如果我早点发现她胸口难受,孩子就不会突发心脏病了!如果人们直接去北京的医院,孩子的病或许就有救了!如果我不逼着她学艺术,孩子就不会打工的时候被坏人,三、常见误区,(一)如果我.,孩子或许不会死秋瓷炫自己很小的时候妹妹溺水身亡,母亲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以至于母亲总会对自己很严厉,甚至说出“应该是你替她去死”。,三、常见误区,(二)是那家的父母”克“死了孩子会有人风传:“他们家的父母命硬,把孩子给克死了!”他们家父母平时都不积德行善,孩子死了肯定是报应!他们家祖上肯定不是好人,所以要绝后!,三、常见误区,(二)是那家的父母”克“死了孩子增强科普教育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倡导和引导当
34、前急需的生命观、人性观和价值观,不能把愚蠢当作善良,把故意当作无意,只有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尊重,才会把诚挚的关爱引人每个社会单元。,四、技术训练,1.训练目标 2.训练过程,四、技术训练,1.训练目标失独老人的心境体验及心理支持技术训练。2.训练过程(1)角色扮演步骤1分组。请全体同学随机分为4个演绎组。步骤2任务。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分别扮演一名老年心理服务工作者及一名失独老人。步骤3表演。各组经过商讨后分别到台前现场模拟一段老年心理服务工作者支持失独老人的工作片段。,四、技术训练,2.训练过程(2)分析点评步骤1表演者自我陈述。在本次演示过程中,陈述意图展现的主要内容。步骤2各组相互点评。
35、在其他组的演示中,点评其核心内容及更全面的表现方式。步骤3教师总结。总结各组演示的亮点,并讲授标准应对规程。,五、处理建议,(一)处理原则(1)加强关注及心理支持。(2)通过多种渠道讨论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引发全社会的持续关注。(3)辅助社区及非政府组织对失独老人进行综合帮扶。(4)对建立失独老人心理支持体系进行有益探索。,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1.定期访谈,及时评估2.提供心理救助3.加强经济援助4.着力健康教育5.掌握创伤干预,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1.定期访谈,及时评估针对失独老人承受的独特的重大丧失(如独生子女死亡),访谈的核心目标是尝试评估和处理心理创伤。,五、处理建议,
36、(二)处理方法2.提供心理救助老年心理工作者不仅要在特定机构内设置专门的老年心理咨询室或诊室,更要定期、定区域地走访失独老人相对集中的社区街道,与社区相关主管人员建立长期联系,当有失独老人需要初步心理评估和危机干预时,可通过社区进行联合救助。专业的创伤治疗!,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3.加强经济援助定期与媒体机构展开合作,面向社会征集捐助;深人到企事业单位,争取企业家对此项慈善事业的理解和支持,不定期为失独老人的生活和医疗提供扶持;争取影响民政部门投人的部分倾斜。,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4.着力健康教育(1)对失独老人加强健康教育。(2)对社会民众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解决所有社会
37、心理相关问题的重中之重。,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5.掌握创伤干预熟悉创伤的处理原则及一定的危机干预技巧,是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保证。心理创伤处理的原则包括:提供安全保障,即保证失独老人的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提供稳定保障,即帮助失独老人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恢复平稳状态;建立和保持富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关注社会文化习俗对失独老人的影响并及时处理。,六、后续思考,(1)对失独老人进行心理服务时要特别注意什么?(2)深入理解心理应激理论,思考减少应激相关心理损害的措施有哪些?,子情境四 我没有用了!,01,引导案例,PART,一、现实情境,引导案例:郭老退休后参与式学习互动讨论话题1:案例中郭
38、老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互动讨论话题2:如果你是老年心理服务工作者,将从哪些方面对郭老提供帮助?,二、理论依据,离退休综合症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它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二、理论依据,(一)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深受离退休后适应不良困扰的老年人,可能会表现出在家里心情焦躁、坐立不安;整天无所事事,不知做点什么才好;有时勉强能做点家务,却行为忙乱,机械重复;甚至需要对生活中的事务有所决定时,变得优柔寡断,许久也不能决断;,二、理论依据
39、,(一)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集中,在生活中经常出错;待人接物缺乏原有的耐心,时常表达不满,性情急躁易怒,对某些事务较为敏感;疑心重,非常介意他人谈论有关自己工作的事;对晚年生活中的人和事形成一定的偏见。,二、理论依据,(一)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大多数老年人在适应不良的过程中,深受人睡困难、早醒多梦、心慌气短、燥热多汗等生理症状的苦恼。退休后的适应不良或许会放大老年人原本并不严重的一些躯体不良感受,如头晕、头痛、周身酸胀及呼吸不畅等。,二、理论依据,(一)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如果老年人本身就患有一些特定的慢性疾病,如心脏问题、高血压、糖尿病及胃肠道疾病等,那么脱离岗位后的适应困难则
40、会加重这些躯体不适或慢性疾病的症状。,二、理论依据,(一)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1.无力感2.无用感3.无望感4.无助感,二、理论依据,(一)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1.无力感许多老人离开上作岗位时,无论从体力、精力和实际经验等方面来说,都处严事业的巅峰时期,人为地用年龄来划分离岗的统一标准,其实并不能解决人尽其才和岗位轮替之间的矛盾。,二、理论依据,(一)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2.无用感由于人际互动是基于双方的实际需要,而且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或多或少地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在离退休前,位高权重、事业有成、资源丰富、八面玲珑,所以习惯于生活在受人敬重和赞赏的环境之中。,二、理论依据,(一)离退休综合
41、症的表现3.无望感离退休后的老人一方面要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全面老化,另一方面还要承受事业终结及人际交往动荡的精神痛苦,有可能对于自己的晚年生活感到失望,或认知判断中时常带有绝望的色彩。,二、理论依据,(一)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4.无助感离开原有的单位、岗位和工作内容,老年人的社交圈子急剧缩小,同事几乎不再来往,业务伙伴联系得少了,知心朋友见面的机会也不多。,二、理论依据,(二)离退休综合症的影响因素1.老年人的性格特征2.老年人的职业特征3.老年人的人际关系4.老年人的个人爱好,三、常见误区,(一)离退休心理问题就是老人自找的人们都习惯以自身的角度来看待别人的问题,当年轻群体面对家庭中的老年人产生
42、离退休心理问题时,也难免会存有各种各样的主观臆断。,三、常见误区,(二)对生活的适应不良就是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是一种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的定义,它界定的是由于某种明显的生活处境变化或应激性生活事件,个体所表现的身心不适的综合反应,是一种性质明确的精神心理障碍。,三、常见误区,(二)对生活的适应不良就是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强调老年人社会功能所受到的严重损害,即不只存在明显的精神痛苦,更使老年人照顾自己、人际互动、料理家务、接受信息、外出活动、言语交谈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发生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才考虑以精神障碍的角度来看待。而一般情况下,离退休的老年人所发生的不适反应,在让老年人经受精神痛楚的同时,对
43、生活中各种基本功能的影响较为有限。,三、常见误区,(三)退休之后就什么也做不了,完全没有用了这种悲观的认识在离退休心理问题较严重的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四、技术训练,1.训练目标P109 2.训练过程,五、处理建议,(一)处理原则(1)充实老年人的生活内容(2)密切关注身心健康动态的变化,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1.定期访谈,及时评估2.鼓励部分老年人尝试再就业3.开发老年人的兴趣爱好4.倡导积极心态,着力调整观念,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4.倡导积极心态,着力调整观念(1)调整认知结构,顺应自然规律。(2)扩展人际交往,重视心理需求。(3)加强科学养生,生活健康规律。(4)保持心理平
44、衡,适时主动求医。,六、后续思考,(1)如何帮助老年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2)为某老年大学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心理课程。,子情境五 远亲不如近邻?,01,引导案例,PART,一、现实情境,引导案例:邻里间关系的变化P参与式学习互动讨论话题1:案例中钱老先生出现了什么心理问题?为什么?互动讨论话题2:如果你是老年心理服务工作者,将从哪些方面对钱老先生提供帮助?,二、理论依据,高楼住宅综合征,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到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异常反应的疾病。,二、理论依据,(一)高楼综合症的表现患有高楼综合征的老年人精力不足、虚弱无力、面
45、色苍白、免疫力差、消化不良,对外界环境和不良生活事件的适应能力较弱,因社交功能退化表现得孤僻和封闭等。虽然这本身不能称为明确的疾病,但也可能成为某些慢性老年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二、理论依据,(二)高楼综合症产生的原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长足的改善,特别是多层及高层住宅的普及,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生存空间,是人类社会面临人口持续增加、资源逐年减少的严峻现实所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人际交往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类个体均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互动可以减轻孤独感,满足人们对于交往的强烈渴求。人际交往还能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实现躯体和心理的双重保健功能。,三、常见误区,(一)老年人只有
46、呆在楼里才安全(二)老年人即使下楼聚在一起也没趣(三)父母和子女贪心就足够了,四、技术训练,1.训练目标高楼综合征老人的心境体验及心理支持技术的训练。 2.训练过程,五、处理建议,(一)处理原则(1)增加老年人室外活动的时间和内容(2)推动社区内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互动,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1.定期访谈,及时评估对高楼综合征老人要定期访谈,熟练应用心理访谈技术,给予其理解和心理上的支持。根据访谈内容及老人当时表现来评估及心理状态,如发现老人可能存在心理或精神问题,应针对其出现的症状进行疏导和干预,并及时告知其配偶和子女,且与之沟通后续事宜。,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2.重视室外活动具有
47、较为自如的活动能力的老年人,建议应该经常走下高楼,呼吸自然环境中的新鲜空气,增加晒太阳的时间。即使在寒冷的冬季,老年人也须坚持适度运动,理想情况下应每日外出活动1次以上。根据气候条件、自身健康和兴趣爱好等现实情况,加以选择活动项目。,五、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3.多参加社会交往居住高楼的家庭应尽量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多参加以同龄人为主的社会活动,拓宽和深化人际交往,可以定期与左邻右舍谈天说地,交流内心的感受,以增进友谊、开阔视野。要积极培养老年人相互照顾、相互关心、分享生活事件带来的喜悦和忧伤的习惯,一旦有老年人家里发生困难,人们要以群体的形式施以援手,建立起真正具有社会支持意义的人际环境。,五
48、、处理建议,(二)处理方法4.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如果在老年人无法外出或因特定原因减少外出的时期,高楼住宅内的家庭应每天保持一定量的开窗时间,保持空气的新鲜洁净,减轻室内空气污染。在室内或阳台等老年人易于观察得到的地方,有意识地增植绿叶植物和色彩鲜艳的花卉,对安抚老年人的情绪具有一定作用。,六、后续思考,(1)老年群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困难有哪些?(2)如何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子情境六 “不好相处”的老年人,01,引导案例,PART,一、现实情境,引导案例:儿媳的烦恼P117参与式学习互动讨论话题1: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问题?互动讨论话题2:哪些因素影响着老年人的人际态度?互动讨论话题3:与老年人相处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二、理论依据,对于处于安居养老的老年群体而言,与家人、朋友和其他人进行良性的人际互动,是获取重要信息、沟通内心感受、建立和维护友谊、丰富晚年生活的必然渠道。,二、理论依据,(一)老年人”固执“的原因进人老年期之后,人们仍然会受到多年以来形成的各种人生信念的左右,会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持有相对固定的认知评价体系,而且这种认知的结构很难发生变化,让外界感觉到老年人所特有的“固执”和难以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