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3 阶段性测验(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是从(B)开始的。 A、原始社会 B、奴隶制社会 C、封建社会D、近现代社会 2、以下( A)不是管理行为特点的正确描述。 A、管理是一种感性行为 B、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行为 C、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双边行为 D、管理就是对人、财、物等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的行为 3、根据法约尔的观点,以下(C)是管理的协调职能。 A、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 B、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C 、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D、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4、根据罗宾
2、斯的观点, (A)是管理的首要职能,一切管理活动从此开始。 A、计划 B、组织 C、领导D、控制 5、以下(D)不是古典管理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 D、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 “凡是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责任,应该规定其责任范围,使权力与责任统一起来” ,这体现了法约尔提出的(A)原则。 A、权责统一 B、劳动分工 C、统一指挥D、等级制度 7、科层制组织理论是( C)提出的。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巴纳德 8、以下(A)不是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 A、工作条件是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唯一因素 B、在正
3、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C、对职工来说,在群体中的融洽性和安全性比工资、奖金等物质因素有更重要的作用 D 、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 9、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以下(D)不是他所说的要素之一。 A、协作的意愿 B、共同的目标 C、信息联系和沟通 D、决策 10、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 ,他认为决策应以“令人满意的准则 ”代替“最优化”准则。 A、西蒙 B、巴纳德 C、德鲁克 D、戴尔11、权变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以“(D )假设”为依据的超 Y 理论。 A、经纪人 B、决策人 C、社会人 D、复杂人 12、组织的各级部门自上
4、而下实行垂直领导、不设职能部门实行专业分工的结构形式是(A ) 。 A 、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 、矩阵制13、 (B)组织结构是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在第二级机构按照不同职能实行专业分工,按专业分工设置若干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直接对上级领导负责,并在其业务范围内对下级有指挥、协调、监督、控制权力的组织结构形式。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矩阵制 14、 (D)是指定义组织中的职务以及履行职务所需的行为,具体包括职责是什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术与能力等。 A、人力资源需求评估 B、招聘 C、解聘D、职务分析 15、根据霍兰德职业选择的相斥原则,社会型人格类型
5、从事与其相斥的(C)型人格类型的职业,最难适应。 A、企业型 B、艺术型 C、现实型 D、研究型 16、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下(D )不属于保健因素。 A、人际关系 B、薪酬 C、政策 D、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 17、根据期望理论, (A )反映了期望值的大小。 A、努力绩效关系 B、绩效奖励关系C、奖励满足个人需要关系 D、效价 18、人们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其中属于内在、不稳定、可控制的因素是(B) 。 A、能力 B、努力C、任务难度 D、机遇 19、根据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对下属和工作都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是(A ) 。 A、1.1 型领导 B、1.9
6、 型领导 C、5.5 型领导D、9.1 型领导 20、根据费德勒的权变理论,当(D)时,关系导向型领导者的领导最有效。 A、领导与下属的关系恶劣或者非常友好 B、任务结构十分模糊或者十分明确 C、领导职位权力很缺乏或者很高 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结构、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处于中等程度 二、简答题 1、简述韦伯理想行政组织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答: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强调确定的目标、劳动分工、按等级制度形成一个指挥链、非人格化的人员关系(即一种指挥和服从的关系) 、人员的严格挑选、固定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管理人员的委任制;认为管理人员不应是组织的所有者,必须严格遵守组
7、织中的法规和法纪。理想的行政组织效率较高,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科层制容易导致信息垄断,在强调“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拒绝“个别问题区别对待, ”社会中不胜任和不称职的现象随处可见。 2、简述组织五项修炼的主要内容。 答: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组织的五项修炼,第一:自我超越,即组织个人不断学习和超越的意愿与能力。第二: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即个体认知和行动的模式,通过改善心智模式,使个体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第三:建立共同愿景,即组织应该设法以共同的目标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第四:团体学习。团队学习是指一个团队(或团体)的
8、整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配合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第五:系统思考,扩大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了解系统发生变化背后的整体互动关系。 3、简述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 “强化理论”由哈佛心理学家 B-F-斯金纳提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对个人工作环境的专门设计,并对业绩好的加以赞扬,而对业绩差的加以惩罚,来影响人们的行为,进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2、强化理论是一种行为主义观点,它认为强化塑造行为,同目标设置理论相对立,目标设置理论是一种认知观点,它假设一个人的目的指引他的行为。强化理论认为,通过外部的强化可以塑造行为。3、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把行为看成是由环境引起的
9、; B、认为不必关心人们的内部认知活动,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外部强化物;C、行为结束之后如果能马上跟随一个反应,则会提高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三、联系实际论述题 结合服务型领导理论,说明领导者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修养? 答:1、理论修养: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自觉把理论学习与自身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党的科学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发展理念,更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优化发展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作风修养:坚
10、持心系群众、服从人民,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坚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坚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坚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3、品德修养:牢固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4、纪律修养:要切实增强党的纪律观念,严守组织纪律,做到清正廉洁,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提高增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自觉性。5、能力修养: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和善抓落实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与思考题 中小学校的末位淘汰制 20 世纪 90 年代,基于“强制淘汰曲线理论”的末位淘汰制引
11、入我国,首先是在厂矿企业推行,接着是在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推广,然后是在中小学试行。在中小学的具体运作程序是:先制定教师绩效考核标准或教师业绩考核标准;然后,由全体教师或教师代表和所任教学生对述职对象(所有教师)逐一进行民主评议;最后,经过汇总统计,按照事先规定的比例(如 5%或 10%) ,把排名末位的或排名靠后的教师予以淘汰。 倡导者认为实行末位淘汰制,可以在学校中形成竞争机制,敦促教师不断提高个人工作绩效,提高学校工作整体效率和效益。反对者认为实行末位淘汰制,不符合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规定,容易产生法律纠纷;不符合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相关规定(一旦持证上岗、受聘未满,不能随意辞退
12、) ;不符合教师需求和劳动特点(知识性行业、专业性强、不易替代、创新性强、考核指标难以量化) ;并且我国学习组织不具备以“坦率和公开”为基石的组织文化,不利于推行强制淘汰,否则会助长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妨碍其合作,甚至在监督不力的学校中会演变为某些领导打击“异己”堂而皇之的借口,变成了某种内部利益交易。 案例分析与思考: 对于这种强迫排序、开除排名靠后的教师的做法,您如何看待其有效性和灵活性?应该如何对教师进行绩效管理? 答:“末位淘汰制”能够产生公平竞争。适者生存、激励教职员工淘汰后进、保护优秀等效果。但在中小学实施“末位淘汰制” ,也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经验表明, “末位淘汰制”是一种
13、过渡性的教师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下列情况:(1)新创立的组织。面对管理比较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竞争机制、员工素质不高的局面,实行“末位淘汰制”有助于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2) “人治”严重的组织。实施“末位淘汰制”有利于加强制度管理,创造一个公平竞争、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3)甄别、选拔和淘汰领导干部。现代社会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 ,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包括中小学学校在内的任何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提倡人性化的民主管理。 “末位淘汰制”的残酷后果,不利于创造和谐宽松、相互信任的组织文化。 不将不同学科岗位的教师进行绩效得分方面的比较。不机械地让所有年级执行 5
14、%的淘汰比例。而且淘汰的依据不再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而是将个人的工作结果和工作标准进行比较。再根据个人的工作成果与工作标准的差距,将教师分为A、B、C 、D 四类,其中 D 类教师被定义为:完成任务的情况与标准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岗位的绩效标准。如果教师连续三个月绩效考核结果为D,就需要离开岗位,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如果培训不合格,就将被淘汰掉。但是如果培训合格,仍有机会重新竞聘原来的岗位。 管理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5 阶段性测验(二) 一、单项选择题 1、 “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A)人性假设基础上的。 A、经纪人 B、文化人C、社会人 D、复杂人 2、文化管理
15、是建立在(C)人性假设基础上的。 A、经纪人 B、文化人 C、社会人 D、复杂人 3、以下(C)不是学校领导者具备的 “权威”的特点。A、与职位无关,来自于领导者个人 B、与领导者品格、知识等个人因素相关 C、具有强制性,靠强制力迫使教职工服从指挥 D、由于下属发自内心的敬佩和信任,而心甘情愿地服从 4、以下(C)是对显性知识特征的描述。 A、难以形式化和表达 B、是隐性的、主观的、经验的知识和智慧 C、可利用资料、公式、程序等方式或符号进行分享和传输的知识 D、主要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 5、以下(C)属于组织隐性知识。 A、个人所写的日记、随笔、著作、个人所做的演讲 B、组织文化、组织惯例、
16、组织与顾客或供应商间的关系 C、个人的经验判断、价值观、生活态度等 D、工作手册、操作手册、专利技术、发明、工作流程等 6、以下(D)属于知识管理的隐性过程。 A、储蓄和检索知识 B、将经验、思维模式等隐性知识外在化为文字、资料、信息等显性知识 C、将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分类重组产生新的显性知识 D、通过做中学、理解领悟等方式将知识进行个人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7、以下(D )不是对战略管理特征的正确描述。 A、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对象的管理 B、战略管理是对组织如何在未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进行的长远规划 C、战略管理要适应组织内外部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或变更,应具有动态性 D 、战略管
17、理是以组织局部为对象的管理 8、使组织在现有的战略基础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的目标发展的战略是(B) 。 A、稳定型战略 B、增长型战略 C、紧缩型战略D、混合型战略 9、组织在一个时期内,在目前的生产状态基础上,缩小经营规模,偏离原有起点的一种战略是(C) 。 A、稳定型战略 B、增长型战略 C、紧缩型战略D、混合型战略 10、SWOT 分析属于以下(A)时期的战略态势分析的经典工具。 A、古典战略管理理论 B、现代战略管理理论 C、新古典战略管理理论 D、后现代战略管理理论 11、战略管理的(B)认为环境影响组织战略,环境迫使组织进入某种状态,战略管理变成了一直被动的过程,是企业观察了解环境并保
18、证自己对环境的完全适应。 A、文化学派 B、环境学派 C、结构学派D、权力学派 12、以下( D)不是良好的组织使命和目标应该具备的特征。 A、能够满足组织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B、体现了普通员工的意愿,能够激起员工的组织承诺C、对组织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概括 D、有利于组织目前的发展即可,不用考虑组织的长远发展 13、以下(D)不是对危机特征的正确描述。 A、不确定性 B、突发性 C、危害性 D、确定性 14、根据芬克的危机管理阶段理论, (A )是解决危机的最容易的时期,但是却因没有明显的标志事件发生而不易被人察觉。 A、潜伏期 B、爆发期 C、延续期 D、解决期 15、企业处理危机时
19、不应该(D ) 。 A、考虑公众和消费者利益做出危机决策 B、保持良性顺畅的危机沟通 C、采取有效的危机善后复原 D、仅考虑自身利益做出危机决策 16、以下(D )不是公共管理特征的正确描述。 A、服务性 B、多元合作共治性 C、利益取向的公共性 D、仅限于政府管理公共事务17、以下(C)是对公共管理绩效评估采用的 “效益”标准的正确描述。 A、关注的是成本的付出是否最小化,侧重于成本的节约程度和政府服务的总支出能否降到最低 B、关注投入(使用的资源)与产生(提供的服务或公共产品)之间的比率关系 C、以产生和成效之间的关系来衡量,关注的是一定工作量完成之后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D、关注的是接受服务
20、的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得到公平的待遇,尤其是弱势群体是否能够享受更多的服务 18、以下(D)不是对新公共行政理论的正确描述。 A、其核心内容和关键性问题是 “政府及官员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B、核心价值和理念就是将“ 社会公平”价值全面运用到当代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 C、新公共行政学派除了追寻和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的还有代表性、回应性、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等行政价值 D、主张工具主义价值观,注重公共行政的效率至上19、以下(D)是对新公共管理实践特征的错误描述。 A、强调使用私人部门管理(工商管理)的理论、原则、经验、方法和技术 B、主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C、促进多中心治理 D、
21、注重过程管理而非结果或绩效管理 20、以下(B)不是对公共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描述。 A、多元性合作治理 B、公共行政更僵化 C、公众更多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 D、公共管理的服务导向更为彰显 二、简答题 1、简述职权和权威的区别。 答:职权是由上级权力机关委任的、管理职务范围内的权力。其特点有:职权同职务相当,是由于担任某种职务而存在,职务不同,职权也就不同。职权与领导者个人因素无关,是由上级机关给予的。具有强制性和威慑力。权威是领导者自身具有的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其特点有:权威同职位无关。权威与领导者个人因素有关,是由于领导者自身具有品格、知识、才能,而赢得下属的敬重和信任。权威具有自愿性
22、。 2、简述战略管理的过程和阶段。 答:战略管理是对一个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决策和实施这些决策的动态管理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分为七个阶段:确立使命和目标、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控制、战略评价。 3、简述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答: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有公共政策失效、公共产品供给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寻租”及腐败等。 三、联系实际论述题 联系纲要说明我国未来十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1、推行证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
23、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2、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3、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章程建设。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
24、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4、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四、案例分析与思考题 关闭打工子弟校 北京现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43.37 万人,70%以上在公办中小学就读,有约 10 万随迁子女在自办学校就读。自办学校中有 62 所为合法办学,114 所学校未经政府审批,涉及学生达 4 万人。未经审批的学校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 20 多所逐渐符合办学标准的学校,政府将会尽快审批;二
25、类是还需各方加大投入的学校,有 50 所左右,但改造没有具体截止时间,只能逐步提高、推进;三类是各种安全没有保证的学校,有 30 所左右。 随着城乡接合部改造、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设施也面临调整、改造。据北京市教委负责人介绍,2011 年,大兴、朝阳、海淀三个区共有 24 所流动人口自办校面临拆迁,涉及在校生 1.4 万余人。目前,三个区已制定和采取了分流学生的方案并且逐步到位。据介绍,此次关停的都是未经审批的不符合标准的学校,这些学校在保证学生食品和其他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北京市教委要求各区县详细掌握打工子弟学生数量变化,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按时、相对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学生办妥了相关借读证明
26、和证件(暂住证、居住证明、就业证、户口所在地无监护证明) ,可以进入公立学校就读。 截止 2011 年 8 月 31 日上午,朝阳区 4574 名分流安置学生中,3278 名学生已到分流接收校报到,其中公办中小学 477 人,委托民办学校接收 2801 人。海淀区目前到公办校报到的学生为 2000 余人;大兴区乡镇和教委表示将提供接受分流学位 2062 个。三区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前去公办校报到的学生人数为 8000 余人。还有将近 6000 余人将去哪儿?以朝阳区为例,朝阳区教委表示,除去公办校报到的学生外,其余 1296 名学生中,149 名学生自行联系新学校就读,271 名学生
27、仍选择在未批自办校就读,330 名学生已返乡回原籍,91 名学生经调剂后暂未到校报到,455 名学生信息不完整,仍在继续联系中 案例分析与思考: 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社会公平、正义、弱势群体保护等) ,讨论打工子弟校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解决了什么问题,但存在哪些问题和隐患,政府应该如何审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问题? 答:出现与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地方建设的需要,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从而造成无数跟随父母在他乡流浪的孩子不是没地方读书,而是交不起高昂的借读费!前些年,很多发达地区的学校收取择校费、借读费少则万元,多则十万八万元这需要打工者很多年的心血!而这些择校费、借读费
28、不是针对外地人才设的,而是学校用来赚钱的手段。主要针对本地有钱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读一个好的学校,将来能考更好的大学。因此,很多地方的孩子上小学、中学的费用比大学要高出很多倍! 借读费、择校费对于本地人来说,不是很大的困难,可是,对于一个千里迢迢来打工,月薪仅有千元左右的打工一族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对此,很多有同情心也有经济头脑的人看准了“打工者子弟读书”的市场,筹建了“打工子弟学校” 。 “打工子弟学校”的特点就价格便宜,能照顾到打工者的工作情况,同时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难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和隐患:1、外部环境恶劣;2、民工子弟学校都属于私人办学,办学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3、学校的开办十分简单;4、入学儿童的贫困状况严重;5、孤立生存。 政府的相关解决措施:1、出台规范打工子弟学校的政策,对办学标准、教师资格、教学活动给予规划指导,达标的合法化,不达标的取缔。2、输入地政府加大中小学校建设力度,在流动人口多的城乡结合部新建一批现代化学校,增加更多学位,满足随行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要取消公立校的赞助,取消这部分为学校创收而设立的门槛,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上学难的问题,从而使条件恶劣的打工子弟学校自行关闭。4、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办学经费。5、坚持公办学校接纳为主。6、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