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基本思路,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有力推动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考点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背景原因,1.国家的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制定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两弹一星”、“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等);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统计表,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趋势: 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
2、中的优势(由领先世界转为逐渐落伍),原因: 农耕经济占统治地位,使科技发展缺乏新的推动力; 明清时代的君主专制及其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隔了中外科技交流; 政府不重视发展科技; 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3年,中国卫星(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
3、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1996年,中国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2003年,“神州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是第三个掌握载人 航天技术的国家,(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年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曲折,(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国际背景: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4、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国家政策、国际竞争、时代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1)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3)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 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面临挑战。(4)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 意识形态领域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打击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不相适应的;(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三大改造完成后,知识分子已经变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方针有利于调动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6)知识分子的创作热情,1.“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考点2.双百方针,2、含义,1.“百花齐放
5、”: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 发展2.“百家争鸣”:学术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3、性质,“双百方针”是一个基本型、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5、过程,4、实质,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1. “双百”方针是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下去;2.贯彻“双百”方针,才能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放弃“双百”方针,科学、文化就会受挫、凋零;3.坚持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4.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杜绝将文艺、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5、经验教训,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
6、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的不同,(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发展,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2011年重庆卷,37)(32分)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
7、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6分),(1)史实: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6分,每点2分) 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6分,每点2分),材料二 (斯大林时斯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
8、,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4分),根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2分),特点:怀疑主义和独立思想受到严格限制;没有出版和结社自由;对宗教持有限的
9、宽容态度;艺术、文学、科学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作品遭到扼杀;创新性、试验性作品的作者等遭到“清洗”。(6分,每点2分),危害: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2分),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4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4分),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分),动机: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2分),影响: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