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革命活动.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71145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化名中山樵,即以中山为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 家庭。小时候,他常听“太平天国军中残败之老英雄”所讲的故事,心中对太平 天国的英雄们很佩服。12岁(1878)时他跟随母亲漂洋过海,到檀香山( 火奴鲁鲁,今为美国夏威夷州的首府)去。他的哥哥孙眉在檀香山经营畜牧业,是 个富有的资本家。在哥哥的帮助下,他先后入英、美教会创办的学校学习,接 受西方文化教育。,孙中山在檀香山生活了5年,直到17岁才回国。那时的夏威夷是个 已经建立了宪法制度的独立王国,但各方面受到美国的控

2、制,并时刻有被美国吞并 的危险,因此夏威夷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很激烈。他深受这种民族主义情绪的 感染,回国以后,看到腐败的清朝把一个地大物博的中国,闹得竟不及人家小 小一国,他很伤心,“以为国家为什么这样衰,政府为什么这样遭,推究其故, 就是政府的权柄,握在异种人满洲人手里。如果拿回来,自己去管理,一定可 以办好。”这使他更加痛惜半途失败的洪秀全,心中便有了“以洪秀全第二自命的 志向”。他的民族主义思想(其中也夹杂着种族主义思想)就这样初步树立起来。,孙中山在檀香山学习时,也接触到一些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主义思想,但是他 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初步树立则是在香港时期。从1884年入香港拔萃书室,至1

3、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他在香港生活了近8年(有半年在檀香山),年龄 从17至26岁,是他思想渐趋成熟的时期。他看到香港距离香山县不过50英里, “香港整齐而安稳,香山反是”,这促使他作市政研究,进而作政治研究,最后得 出结论:必须“改革中国之恶政治”。他从中西社会生活、市政设施和政治制度 的比较中,认识到必须从政治上改造中国,这就意味着要变中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 主义制度。,从民族主义(这里主要指排满思想)或者从民主主义出发,不一定就产生民主 革命思想,因为如果只赞成排满而不赞成民主政治,那是地主阶级狭隘的种族主义; 如果只赞成民主政治而不赞成排满,那是“君宪”论的改良主义。只有把民族主义

4、和民主主义相结合,才能产生民主革命即共和革命的思想。孙中山从檀香山到香港, 既有了民族主义思想,也有了民主主义思想,于是共和革命的思想就萌生了。他自 述说:“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中法战败之 年是1885年,孙中山时年19岁,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这时产生的共和革命 思想当然还只是萌芽,但它确定了孙中山以后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虽然不无曲折。,在香港读书期间,孙中山已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都有 反清思想。其中陈少白、尤列、郑士良还和会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当时孙中山、 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人常住香港,朝夕往还,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 欢,数年如一

5、日”。年,孙中山从西医书院毕业,在澳门、广州行医,继续联络同志。他 们经常在广州圣教书楼的礼拜堂和广雅书局的抗风轩聚谈时势政治。这种政治性聚 谈已有筹组革命小团体的倾向。年冬,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等人在 抗风轩集会,孙中山建议创立团体,以“驱逐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众人表示 赞同,但没有议定会名。这次集会是孙中山立党的尝试,它为后来兴中会的成立 打下了基础。,孙中山这时虽然有了革命思想,但并不牢固,他同时还存在着改良主义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他上书当道的活动上。1890年,他在致郑藻如书中表示他要 找机会上书总理衙门。1894年春,他草拟了一封上直隶总督李鸿章的书稿,在 陆皓东的陪同下,到上

6、海,走访著名改良主义者郑观应,请他修改文稿,并在他的 帮助下,勾通盛宣怀、盛宙怀等的关系,疏通上书门径。夏天,他到天津向李鸿章 上书。上书近万言,其中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 而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 经,治国之大本也。”这些内容没有超出洋务活动的范围。他很希望李鸿章“采择施行”他的建议,并任用他,但李鸿章没有理睬他,这使他非常失望,“知和平 之法无可复施”,进一步促使他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1894年10月,孙中山从上海赴檀香山,11月,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 级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参加兴中会的有20多个华侨,主要是经营小商店和小

7、 农场的反满人士。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就着手准备进行武装反清斗争,他一面积极筹款,一面训练武装人员,他挑选了20多个会员,请一个丹麦教官进行军事训练。1895年初,孙中山回到香港,联合杨衢云领导的辅仁文社,成立兴中会总 会,对外用“乾亨行”的名义作掩护,并发布经过修改的兴中会章程。发展会 员120多人,主要分布在香港和广州,其成分主要是商人、农场主、银行经理、 工人、会党分子,以及医生、教员、翻译、传教士、学生等,而其核心人物则多是 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兴中会总会成立后,就开始筹划夺取广州的武装起义。按照分工,杨衢云、黄 咏商等驻香港负责后勤工作,孙中山带领陆皓东等驻广州主持起义事宜。关于

8、这次 起义的目的,兴中会没有发布公开宣言,但在孙中山与日本驻香港领事中川恒次郎 在1895年月和月的两次谈话中有所透露。据中川事后向日本外务省通商局 长原敬报告说,孙中山告诉他,起义之后要使“两广独立为共和国”,但谁为总统, “尚未考虑及此”。这说明广州起义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反清起义,而是要进行共 和革命,虽然还很蒙胧。,孙中山等计划于10月26日(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在广州发难。26日清 晨,各路人员都到达广州,只有杨衢云的一路未能如期到达,他电告孙中山说须迟 两日人员和武器才能运到。同时,广州将发生起义的消息也已泄露,孙中山觉察到 已被跟踪,他只好发出“止办”的通知。但是清两广总督谭钟麟已派

9、兵勇搜捕起义 人员了,陆皓东等人被捕。起义未及举行就被镇压下去了,陆皓东等人死难。“广州之役”当时对国内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孙中山等被国内舆论视为“乱 臣贼子,大逆不道”之人。但是这次起义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 命运动的开始。,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郑士良、陈少白逃离广州,先到香港,后赴日本。11 月12日,他们乘船抵达日本神户,登岸后买了一份日文报纸,发现有一条题为 支那革命党领袖孙逸仙抵日的新闻,孙中山便对郑陈二人说:“革命二字出于 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 称革命党可也。”(有学者对于这条史料提出怀疑)从此孙中山等就以“革命党”的旗号

10、开展活动,并在20世纪 初年鼓起汹涌的革命风涛,使“革命”成为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二、新型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及其革命倾向,20世纪初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也出现了。这个群体,或说是阶层,主要是由海外留学生和国内新式学堂学生构成。清政府首次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是在1872年(同治十一年),是为了外交和洋务运动的需要。留学生的数量不多,起初是派往欧美,后来渐及日本。到世纪末,中国派往欧美的留学生总共不到100人,在日本的留学生最多时也不过80多人。1898年戊戌变法时,清政府曾准备实行“奖励游学”政策,因变法失败而中辍,但一批湖南青年学生追随逃亡日本

11、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也东渡日本,到1900年,留日学生增加到100多人。,八国联军之役以后,清政府决定实行新政,奖励游学是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在20世纪初年形成留学热。当时去日本留学的最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留学费用较省,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学习西方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一时间出现了“父遣其子,兄勉其弟,航东负笈,络绎不绝”的热闹景象。据统计,至1902年,留日学生激增到500多人,1903年达1300多人,19051906年达8000多人。,20世纪初年,留学运动兴起,中国人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主动去接触外国先进文化。留学生取代了传教士,成为输入外国文化的主体,输入的

12、重点也改变了,从以自然科学为主变成以社会科学为主了。据东西学书录所载,在1900年以前中国所译的西方和日本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的47部,占总数的75.3,社会科学类的80部,占总数的13.9。而据译书经眼录所载,在20世纪初年的译书中,自然科学类的164部,占总数的19.6,社会科学类的327部,占总数的60.9。另据日本译中国书综合目,录一书的统计,从1868至1895年,中译日文书共有种,而从1896至1911年出版的中译日文书激增到958种,其中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的172种,社会科学类的786种。 一批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介绍过来,如路索民论(杨廷栋译,即卢索的民约论)、孟德斯

13、鸠的万法精理(张相文译,严复译本名法意)、穆勒的自由原论(马君武译,严复译本名群己权界论)、保尔孙的伦理学原理(蔡元培译)、培根文集、美国独立檄文(即美国独立宣言等,严复的“八大名译”也至1909年全部出版,“八大名译”除了前面已提到的几部外,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甄克思的社会通诠、穆勒名学(上半部)、耶芳斯的名学浅说。这些著作主要宣传天赋人权说和自由平等思想,起到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在海外留学生队伍迅速扩大的同时,国内新型知识分子群也形成了。 随着国内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也迅速形成。据统计,1902年在校学生人数为6912人,1905年为258873人,19

14、08至1909年为163884人,1912年为2933387人。这是官方的统计数字,它还不包括未经申报立案的公私学堂、军事学校、外国人兴办的教会学校和非教会学校,如果把这些学校的学生人数也统计进去,估计在1911年国内学生总数在300万左右。,拒俄运动,20世纪初年知识分子从爱国向革命的转变,不仅是受新思想影响的结果,更由于受到时势的刺激和他们本身参加政治斗争实践的结果,他们在斗争中不断提高了觉悟。在留学生比较集中的日本,不断发生政治事件。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也不断闹学潮,波澜迭起。国内国外的学生运动互相影响,互相激动,极大促进了知识分子的革命化。,拒俄运动。它的起因是俄国违背1902年4月中俄

15、签订的东三省交收条约,拒不按时撤退在义和团运动时侵入东北的俄军,不但不撤军,反而增兵,并于1903年4月18日向中国提出七项无理要求,妄图永远占领东北。七项要求中包括“东三省置于俄国监督之下,不许他国干预”等内容。日本东京各报于4月28日报导了俄国的七项要求,有的报纸还报导了俄国驻日代理公使檬兰孙对记者的谈话,其中说:“从来俄国对满洲政策,欲取而未取,致有生杀之嫌,故各国生出种种之障碍。今宁断然取之,归入俄国之版图。”留日学生在报章上得知这些消息后,即于日早晨在留学生会馆召开干事和评议员会议,有多人参加。决议组织义勇军,赴东北拒俄。,留学生的拒俄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其中少数激进学生隐含

16、有革命意图,但没有公开表露。在4月29日大会上,曾决议致电北洋大臣袁世凯,请将义勇队隶属在他的麾下,在5月2日的大会上,规定了学生军的“体制”是“在政府统治之下”。这都表明它并不反对清政府。,但是腐败、虚弱的清政府却惧怕学生的爱国运动,视之为洪水猛兽,极力破坏。驻日公使蔡钧首先给两江总督端方拍发密电,告知:“东京留学生结义勇队,计有二百余人,名为拒俄,实则革命。现已奔赴内地,务饬各州、县严密查拿。”端方立即咨告各督抚及海关税务司查拿。江苏巡抚得电后,拍案大叫:“此等举动,明明又是一班富有会匪(指自立军)。拿获后,务必正法,决不宽贷!”蔡钧旋即又致电外务部,密告留日学生“以拒俄为名,实图不轨”。

17、清廷当即谕令各地督抚:“于各学生回国者,遇有行踪诡秘,访闻有革命本心者,即可随时拿到,就地正法”。学生军因此未能回国。,清政府的倒行逆施给留学生以极大刺激,“爱国有罪”的事实,促使许多爱国学生丢掉对清政府的幻想,倡言革命排满。张继当时就发表了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署名自然生)一文,发泄心中的愤恨。他写道:“五月初九日,见苏报有严拿留学生之密谕,我脑筋受其刺激,于是手不忍舍,口不忍闭,忽作细声读之,忽作大声读之,忽作狼声读之,忽作鬼声读之,心为之动,足为之跃,血为之沸,气为之涨。吾怪留学生,吾怪满洲人,吾不得不以绝大之希望,奉诸我最敬爱之国民。”,为什么要怪留学生呢?他说:“向日之诸君,以中国未

18、来之主人公自期,铸革命之脑,造民族建国之魂,诸君之志愿,非不广大也,何今忽出此矛盾之举,代满洲人而拒俄,乞怜于满洲政府,愿为前驱,甘为牛马?仆仆哀求之旨,一见于军国民教育会之宣言;堂堂忠君之士,二见于义勇队之特派员。而政府更不怜诸君之苦心,而发今之上谕,以反叛朝廷定诸君之罪,以就地正法为处诸君之刑,是诸君自作之灾,于满政府不足骂也。留学生诸君乃汉人,非满人也我以热血待人,其如人冷遇我何!是吾不得不怪于留学生诸君者。”他,又说:“吾愿吾汉人自今之后,莫言排外矣。非因不去,良果不结;小丑不除,大敌难却。对今之满洲,既能张复仇主义,以光复我有,则他日之大英、大法、大俄、大德之来主我者,亦可张复仇之气

19、以驱逐之也何难!故吾敢以一大语奉于我同胞曰:不顾事之成败,当以复仇为心;不顾外患之如何,当以排满为业。”他批评留学生满清政府存有幻想,并认识到首要任务是排除满洲,否则就不能完成反帝的任务。因此,拒俄运动之后,排满思潮大盛。拒俄运动在学生运动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苏报案,在留学生不断革命化的时期,国内新型知识分子也正经历同样的过程。国内学生运动以上海为中心展开。自从19世纪40年代上海开阜以后,它迅速发展为一个近代化大都市,新文化比较发展。20年代初,它成为新型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1902年,蔡元培、章太炎、黄宗仰等人在上海创立中国教育会,“以教育中国国民,高其人格,以为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

20、”,主要活动是办学堂和编教科书。随后,各地也成立起教育会这类组织,“咸奉海上诸志士为全部之中心” 。,苏报案是由苏报宣传革命思想引发的。苏报原是一家“经营性质的小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胡璋,但用他的日本籍妻子的名义在租界工部局注册。因经营不善,于1900年盘给陈范。陈范是湖南衡山人,曾任江西铅山知县,因教案问题免官,移居上海。他办报的目的是“思以清议救天下”,所以苏报此后成为一份宣传新思想的报纸,它先是追随康有为、梁启超鼓吹维新变法、保皇立宪,1902年变得激进起来,1903年5、6月间公开鼓吹排满革命,成为国内最早的一份革命派的报纸。苏报的转变不是孤立现象,它与学潮和学生爱国运动

21、有直接关系。,1902年冬,南洋公学发生学潮,苏报立即予以报导,并开辟“学界风潮”专栏,报导各地学潮,加以鼓动。它因此受到知识界的欢迎和重视。南洋公学学潮后,教员蔡元培等将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爱国学社。爱国学社经费很困难,陈范“月赠百金”以支持,但要求爱国学社的教员为苏报撰写“每日论说”。蔡元培、章太炎、吴稚晖等就轮流给苏报写文章,苏报无形中成为爱国学社的机关报,言论日趋激烈。拒俄运动兴起,苏报即用相当篇幅报导这一热点问题,它独家披露了几件清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密旨秘闻,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1903年5月底,爱国学社学生章士钊受聘担任苏报主笔,苏报更为激进,连续刊登鼓吹排满革命的文字。6

22、月1日发表康有为,3日发表客民篇,9日发表读革命军和介绍革命军,10日有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18日有贺满洲人,22日有杀人主义,29日有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这些文章后来都被清政府指为罪状,说它们“故意污篾今上,挑诋政府,大逆不道,欲使国民仇视今上,痛恨政府,心怀叵测,谋为不轨” 。,苏报的革命宣传,为革命思潮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政府对于革命思想在国内外学生中日益广泛的传播,感到惊恐,对于身居海外的留学生,它鞭长莫及,无可奈何,但对于国出现的“革命邪说”,则决不容情。它决定拿苏报开刀,因为学潮、拒俄运动,都不容易找到镇压的口实,而苏报的排满言论则白纸黑字,易于罗致罪名,而且也可以连带

23、打击学潮和拒俄运动中的中坚分子。,早在月初,上海就风传要捕拿“少年热心者”,并开列了蔡元培、章太炎、吴稚晖、黄宗仰等人的名单,但是苏报馆在租界内,清上海地方当局必须经过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才能采取行动。而工部局在传讯了蔡元培等人之后,认为他们只是“读书与批评,没有军火”,所以要给予“保护”。两江总督魏光焘无奈,奏报清廷,请求指示。外务部即于6月21日电旨东南沿江沿海各省督抚,要他们对于爱国学社等“猖狂悖谬,形同叛逆”的学生“严密查拿,随时惩办”。23日,兼湖广总督端方致电魏光焘,建议他处置苏报,说:“上海苏报悍谬横肆,为患非小,能设法收回自开至妙。否则,我办一事,彼发一议,害政惑人,终无了时。”魏

24、光焘当即下令封闭苏报馆,并派候补道俞明震会同上海道袁树勋与上海领事团交涉,上海领事团提出条件:“所拘之人须在会审公堂由中外官会审,如果有罪,亦在租界内办理。”,6月29、30两天,巡捕到苏报馆和爱国学社去搜捕,在搜查爱国学社的帐房时,只有章太炎一个人在场,巡捕拿着拘票指名向他查问,他说:“余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就是我。”于是被带走。章太炎被押进拘捕房后,又写信给邹容和龙积之,叫他们自首。于是两人就去自首。邹容到了捕房,英国警察问:“你来做什么?”他回答说:“我是邹容。”警察说:“你是个小孩子。”他说:“我就是满清政府要捕拿作革命军的邹容。”随即入狱。至7月1日,章太炎、程吉甫、钱允生、陈仲彝

25、、龙积之、邹容六人被捕。,清政府本想将章太炎等引渡到南京审讯,但被工部局以维护“治外法权”为理由拒绝。清政府又想判除章、邹二人永远监禁,上海领事团又不同意,理由是“不人道”。结果,审讯断断续续,历经10个月,于1904年5月21日才最后判决。程吉甫等四人已经开释,只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期满逐出租界。邹容在监禁期满前两个月,病死狱中,年仅20岁。当时有传闻,说他是被毒死的。他在监禁期间有病,在期满前病重,当局已答应提前释放他,并确定了日期,但在释放前一天,他服了医生给的药,便“遽死”。所以外间怀疑他是被毒死的。,章太炎于1906年6月29日出狱。清政府制造苏报案,本想镇压国内刚兴起的

26、革命思潮,但适得其反,革命思潮因此而更迅速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当章太炎等还在受审时,一篇题为苏报案的文章就写道:“自唱民族、讲公理、羞亡国、求独立之宗派出,而思潮之所鼓荡,风声之所趋驰,遂如急湍迅速,浸人脑际。此盖国民之大幸,而政府之不幸也。自此一原,遂造出满清无数之变幻风云,愈经营,愈狼狈,,愈压制,愈激昂,而革命之先声,独立之影响,愈有一日而千里之势。由是野蛮之政府,计穷力尽,乃转求其所以异我者而芟锄之,而苏报一案于是乎出世。吾不意革命舞台中,乃有此如火如荼之新活剧也。奇哉异乎!以一报馆,六党人,积极而震动全球,无端孕出此一大交涉,清廷不能强索,满奴不能反噬,遐迩闻其事,妇孺识其名,一切官者

27、、民者、新者、旧者、腐败者、文明者,齐注目而观此案之结果,验此案之前途,奇哉苏报!异哉党人!”苏报案一时成为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关注的焦点,革命党人因此而扩大了影响。,三年后,章太炎出狱时,革命风潮已大盛。且看他出狱的情景:6月29日一早,蔡元培、叶浩等10多人已在工部局门口等候,见章太炎出来,都鼓掌欢迎。同盟会已派人预订了船票,当晚就陪章太炎乘船赴日本。留学生在神田锦辉馆为他举行盛大欢迎会。据报导:“是日至者二千人,时方雨,款门者众不得遽入,咸植立雨中无隋(?)容。迨九时许,先生至,人人致其诚款,”章太炎、宫崎寅藏、留学生相继发表演说,大谈民族主义,“议论激昂,至十二时散会”。,这是年月的情景,

28、此距苏报案的发生已有三年,这三年中,中国的政治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为骨干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已经建立,革命思想正取代改良思潮而成为时代的主潮。,三、同盟会的成立,随着革命力量的聚集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成立全国统一革命政党的任务就提出来了。1903年,在新型知识分子向革命方向转变时,就已经有人提出建立会国性政治团体的建议。汉声杂志上有一篇题为论中国合群当自地方自治始的文章,就主张“由小群而进为大群”,“由此而联为一最大之团体”。13邹容则在上海筹划成立一个“绝大合法团体”“中国学生同盟会”,领导全国的学生运动,14后因邹容被捕入狱,未成。安徽学生也曾计划成立“国民同盟会”。

29、这些计划中的“同盟会”组织还不是革命政党,而是有革命倾向的政治团体。,1904年前后,革命小团体纷纷建立,它们在斗争实践中已感到有联合的必要,并且也实际上做了一些联合或配合性工作。华兴会在策划长沙起义时,主动和科学补习所、光复会联络,请它们配合行动,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一致响应。这一次配合行动虽然由于长沙方面的失败而未能实现,却为它们进一步联合打了下基础。1904年底至1905年上半年,这三个团体的一些中坚分子先后到达日本东京,继续鼓吹革命,发展革命力量,于是就把建立统一政党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1905年上半年,宋教仁和白逾桓、田桐、吴昆、程家柽等30多人创办鼓吹排满革命的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

30、也汇集了各省籍的留学生,实际上已成为一个革命团体。这份杂志后来改作同盟会的机关报,它的大多数成员都加入了同盟会。这些情况表明组织统一政党的时机已经成熟,革命骨干和干部的条件也已具备。因此,组党活动一直在留学生中酝酿和筹划中,只是因为还缺少一位为各方所推服的革命领袖,而未能组织起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知识分子的革命化,孙中山所开创的革命事业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承认,他的威望迅速提高,并被奉为“革命始祖”和领袖。年,章士钊节译日本白浪庵滔天的三十三年的梦,题为孙逸仙,介绍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秦力山、章太炎、章士钊并且在书中加了高度赞扬的评语。秦力山写道:“四年前,吾人意中之孙文,不过广州湾

31、之一海贼也,而岂知彼独以一人图祖国之光复,担人种之竞争,且欲发现人权公理于东洋专制世界,得非天诱其衷天赐其勇者乎?”,章太炎则说孙中山的反清业绩超过郑成功和洪秀全,说他是四万万人民的“天子”(“民辟”)。章士钊说:“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始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之所同认。”秦力山是从改良派转向革命派的,章太炎是从著名学者转变成革命派的,章士章是从新型知识分子成长为革命派的,他们对孙中山的认识和评价可以代表革命知识分子的共同看法。,孙山中也的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革命领袖。他最先创立了革命小团体兴中会,最先发动了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的反清起义,他屡仆屡起,坚韧不拔,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革命

32、声誉,而且,他最早提出了完整的革命纲领。1903年8月,他在日本东京青山创立革命军事学校时,首次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1903年12月,他在一封复友人的信中,说明已将十六字作为“联盟革命人”的誓词。这封信在1904年4月26日发表在上海警钟日报上,为广大知识分子所了解。这是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在同一时期中,其他革命小团体的领导人黄兴、宋教仁、吕大森、陶成章、蔡元培等都没有提出这样明确、这样完整的纲领,他们对于排满是明确而坚定的,但是对于新的社会制度和基本社会政策却还是比较朦胧的,只有一个民主制度的模糊轮廓罢了。,1905年7月30日,在日本黑龙会的

33、办事机关东京赤坂区桧町内田良平家中举行建党筹备会,孙中山、黄兴、张继、陈天华、宋教仁、冯自由、田桐、程家柽、但焘、曹亚伯、宫崎寅藏、内田良平等70多人参加。会上,孙中山、曹亚伯、黄兴先后发表演说,阐述革命理由、革命形势和革命方法及革命后如何建设等问题,“听者皆为奋发”。然后讨论建党问题,孙中山提议取名中国革命同盟会。有人主张叫对满同志会。孙中山不同意,理由是: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黄兴则认为这是个秘密团体,不宜用“革命”二字。于是议决称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又建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纲领,讨论中有人对“平均地权”提出怀疑,经孙中山等人

34、解释,遂无异议通过。,然后,黄兴就请与会者签名入会,宫崎寅藏随即拿出一卷日本信纸放在大家面前。会场一时出现沉默。曹亚伯见状,愤然而起,持笔写上曹亚伯三个大字,并说:“凭吾良心签名!”程家柽第二个签名,也说:“我亦凭我良心签名。”于是次序签名。最后有两个年纪大些的头上盘着辫子的北方人不肯签名,反而挑刺,说曹亚伯所写的三个字太大,不恭敬。曹亚伯说:“今日之会,非考翰林。”黄兴补充说:“老兄欲考翰林,则请向满洲政府投考。”其他人则进行劝解,这两人也终于签了名。,签字之后,进行宣誓。每人先在一张纸上书写誓词,然后举右手宣誓。誓词是:“联盟人省府县人某某,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有渝此盟,任众处罚。天运年月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某某。”宣誓完毕,孙中山向会员传授相见时的握手暗号:问“何处人”,答“汉人”;问“何物”,答“中国物”;问“何事”,答“天下事”。传授完毕,孙中山向大家庆贺说:“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满清人矣。”最后,推举黄兴、宋教仁、陈天华、马君武、汪兆铭(精卫)等人起草同盟会章程,为成立大会作准备。会议结束时,忽然有一段地板塌坏,众人不由一惊,孙中山笑着说:“此乃颠覆满清、革命成功之兆。”大家听了,鼓掌欢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