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科学事实是能够被反复验证的,同一个科学事实也是能够被多种不同的方法验证的。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教材分析: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光当中第 3 课的内容。是对前面光和影 、 阳光下的影子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对后一课光的反射的一个前概念的铺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共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 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这个部分由学生猜测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子的,意图在于挖
2、掘学生对于光是怎样传播的已有认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验证光的传播路径。提供三张孔在同一位置的卡纸和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通过变换孔的位置由学生验证光式直线传播的,并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什么方法也能帮助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呢?教材给出了一组带有转接头的 PVC 管材料进行实验。我想,这部分的设计意图可能是想渗透“科学事实是能够被反复验证的”这一科学真理。 总结:光是直线传播的,它的传播速度很快,能够达到每秒 30 万千米。并能够运用这堂课建构的科学概念解释:影子时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学情分析:“光”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物质,但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光的
3、传播路径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可能会激起学生一定的探究兴趣。但四年级的学生或许对“路径”这个词不太理解,所以学生在猜测“光的传播路径”的时候可能会有些摸不着头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所接触到的科学实验往往通过观察比较就能获得相应的结论,而本课则要求学生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这个实验还必须要通过本证和反证的方法来排除光除直线传播外的其他猜测的可能的传播方式。这个实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要求较高,这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过程与方法:1、用本证和反证的方法设计实验验证猜测并排除其它的可能。
4、2、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情感态度价值观:1、继续加强小组间成员的合作。2、科学事实是能被反复验证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教学难点 用本证和反证的方法初步验证猜测。教学设计:一、猜测光是怎样传播的(一) 、 (教师演示,打开光笔开关)看到了什么?师:墙上的小红点,看到了没有?我们把出现红点的墙也叫做“屏”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屏上出现了小红点”。(二) 、那光源发出的光是怎么到屏上的呢?(板书课题)请小朋友们在记录单上画一画,并写一写你这样画的理由。(三) 、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猜想的?(四) 、要证实光线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找一找证据。二、初步验证光
5、是怎样传播的(一) 、实验指导:1、介绍实验材料:光源、屏、纱网挡板,2、介绍实验步骤分三步:读 做 记3、实验过程:(1)把光源和屏放在相应的位置,打开 1 号按钮,让光 照在屏上。画一画你看到的现象。(2)接着在 1 号位置放入一块纱网挡板,让光照在屏上。画一画你看到的现象,比一比第二步实验和第一步实验有什么不同的发现。(3)再在 2 号位置放入一块纱网挡板,让光照在屏上。画一画你看到的现象,比一比第三步实验和第二步实验有什么不同的发现。(4)再在 3 号位置放入一块纱网挡板,让光照在屏上。画一画你看到的现象。(5)再在 4 号位置放入一块纱网挡板,让光照在屏上。画一画,你看到的现象。(6
6、)再在 5 号位置放入一块纱网挡板,让光照在屏上。画一画你看到的现象。(7)仔细观察“光源、5 个纱网挡板、屏”之间的光点有什么联系?(二) 、学生实验活动,教师点拨指导:(三) 、汇报交流:实验过程中,我们都发现了什么?汇报:(1)你们是怎么做的?(2)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四) 、推理:刚才我们在光源和屏的中间放了 5 个纱网挡板,出现了 5 个红点,如果再多加 5 个纱网挡板,会多加几个点呢?多加 10 个纱网挡板呢?如果继续多加很多很多个纱网挡板呢,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小结:很多很多个点可能会连成一条直线。三、延伸拓展(一) 、现在老师有办法能让这条直线(在白天)显现出来,想看吗?(教师演示:在收有水的密封罐中加入加少量的牛奶,打开激光笔,横向水平照射密封盒。 )(二) 、为什么在水中加入几滴牛奶就能让光显现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回家查查资料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