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与环境,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高柳成,4,全球气候变暖:在医学上有重要作用的是气温变暖有利于啮齿动物、昆虫等生长繁殖,从而一些虫媒疾病的发病率将会增加。
臭氧层破坏;其结果太阳紫外线长驱直入,将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不同程度地增加。
酸雨:酸雨除对水生、陆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外,对于人类健康还可产生直接危害,人体长期吸入酸性气溶胶将使呼吸道疾病增加,肺功能下降。
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5,第一节 环境与健康概论,6,一、环境,(一)概念
环境(environment),通常是指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外部条件。
WHO:环境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卫生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7,在环境卫生学的范畴内,一般把环境狭义地限定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 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 如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等。
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活环境,它们都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8,,(二)环境的分类
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分为: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为:
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9,,自然环境:指人类周围的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阳光、空气、水、陆地、海洋、河流动植物、微生物等,是人类及其他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环境: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卫生服务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构成,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为环境:指经过人类加工改造,改变其原有面貌、结构特征的物质环境,如城镇、乡村、农田、机场、铁路公路等。,10,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是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原生环境中有很多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因素,人类从其中可以获得清洁和适宜人体需要的化学组成的水、空气、土壤以及太阳辐射、微小气候和绿化的环境等,对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原生环境中也有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长期存在:如由于地理地质原因,某些地区的地层中某些化学因素含量过高或过低,致使生活在该地区的居民出现某些特异的生物地球化学生物性疾病,如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等。,11,,原生环境问题又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指由自然力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干旱、洪涝灾害、台风、山体滑波等所带来的环境的异常变化;,12,,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的环境,其中物质的转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对人类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次生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生态资源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13,,(三)环境的要素
1、按存在形态与组成划分的环境要素
空气
水
土壤
食物,14,大气层,对流层:气温递减,主要气象变化在此层,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多数也在此层活动。
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
中间层
热层
逸散层:外大气层,15,,,,,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逸散层,10-16km,-56 °C,50km,-2 °C,80km,-92 °C,500km,
1700 °C,,非电离层,电离层,60km,16,,,,,,UVA,UVB,UVC,200nm,275nm,320nm,400nm,色素沉着,红斑、
抗佝偻病,杀菌,,,,17,水源的种类,降水
地面水
地下水,18,降水:即雨、雪水,水质含矿物质少
水量无法保证
空气中的物质易溶入,19,地面水,水质软,自净能力强
丰水期和枯水期
浊度较大,易受地面污染物的污染
江河水水量大,自净能力强,取用方便
湖泊、水库水流速慢,水生生物易繁殖
池塘水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差,20,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地表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易受污染,自净能力差。
深层地下水:地表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之下的地下水。
水质好,水温水量稳定,细菌数少。
常被用作供水水源。
泉水:由地表裂隙自行
涌出的地下水。,21,土壤,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
表层。
岩石 风化、生物作用 自然土 灌溉、施肥、耕种 农业土,,,22,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微生物
固相、液相、气相
腐殖质: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
转化又重新合成有机胶体。
(疏松暗褐色),23,食物,营养素:食物中的有效成分。
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水。,24,,2、按物质属性划分的环境要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25,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 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大气、水、土壤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其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危害面大。
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文化发展、人口特征及医疗保健体制等。,26,,(三)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土壤圈。通常指海平面以上10km到海平面以下11km的范围。,27,,(四)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
定义:
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特征:
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例如,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山脉或其一部分都是生态系统;农田、水库、城市则是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等级结构,即较小的生态系统组成较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8,,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由于长期进化过程而逐渐地建立起了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偿的关系,使得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被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然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29,二、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间物质的统一性
人与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
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两重性,30,三、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1、人群健康反应谱
由健康向疾病发展的一般过程
正常调节
代偿状态
失代偿状态,31,,,,,,,,死亡
患病,准病态,健康,正常调节,代偿,失代偿,b,a,剂量,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a持久性损害 b可逆性变化,32,,,,,,,,,条件可逆,死亡,患病,生理变化不明显,生理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对健康有影响,对健康有潜在影响,受影响的人群,,,,,,,,,,对环境异常的人群健康反应谱,33,,2、影响环境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因素
污染物因素:理化特性、作用条件(剂量、时间)
机体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营养状况、遗传易感性等
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温度、湿度、多种有害因素,34,,3、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
环境化学物的吸收
环境化学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蓄积
环境化学物在体内的转化
环境化学物的排泄,35,,1、下列各项中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自然灾害 B.环境污染 C.生态破坏 D.生物恐怖 E.社会暴力
2、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 )
A.吸收 B.分布 C.转移
D.蓄积 E.代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