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高良敏-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ppt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南昌航空大学环化学院,主讲人:段吴燕,第五章 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常规分离过程,,,凝聚与絮凝,,基本概念 胶体颗粒的基本性质 絮凝动力学 水处理中的凝聚与絮凝,沉淀实验,离散颗粒的沉淀试验 絮凝颗粒的沉淀试验 浓悬浮液的沉淀试验 Kynch的沉淀理论,,浓缩池,,利用Kynch理论确定浓缩池面积 利用固体通量曲线确定浓缩池面积,滤床过滤,,滤床过滤的流体力学 水处理中的滤床过滤,膜分离,,膜分离法概述 反渗透 超滤 膜生物反应器,本章结构框架,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程称为混凝, 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凝聚:胶体失去稳定性的过程称为凝聚。相当于给水处理中加药混合后的极端一段时间,可能在一秒钟以内。 絮凝:脱稳胶体相互聚集称为絮凝。主要在絮凝设备中完成。 本节主要涉及涉及:①胶体的性质与结构;②絮凝动力学;③水处理中的絮凝与凝聚。,5.1.1 基本概念,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5.1.2 胶体颗粒的基本性质,① 水处理中常见胶体:粘土颗粒(对于d<4μm),大部分细菌(0.2~80nm),病毒(10~300nm),蛋白质。 ② 稳定性:胶体颗粒在水中保持分散状态的性质。 ③ 憎水性胶体,亲水性胶体或介于两者之间。 ④ 对憎水性胶体,其稳定性可用双电层结构来说明。 对于亲水性胶体,其稳定性主要由于它所吸附的大量水分子所构成的水壳来说明。,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5.1.3 (憎水性)胶体的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① 固相表面对水中某种离子的特异吸附;(例:AgI胶体颗粒表面电势决定Ag+离子在溶液中的活度。) ② 极难溶的离子型晶体与它溶解下来的离子产物之间有一平衡关系,(这一平衡关系由溶度积来确定),这使得晶体表面有了一定符号的电荷。铁、铝、氢、氧化物颗粒表面电荷可以是依此机理产生的。由于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溶解沉淀反应与溶液pH值有关,因此,这类颗粒的表面电荷和电势受pH控制;,1.颗粒表面电荷的产生 水中胶体表面都带有电荷,在一般水质中,粘土、细菌、病毒等都是带负电的胶体。而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铁等微晶体都是带正电的胶体,其表面电荷的产生有如下四个机理:,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③ 颗粒表面离子化官能团的离解,特别是高分子有机物因其极性 能团的酸碱离解而使表面带上电荷;(受pH控制)(如蛋白质: COOH – R – NH2) ④ 某些离子型晶体(结晶物质)的Schottky缺陷在晶体表面产生 过量的阳或阴离子,而在其表面呈带正电或负电。(粘土及其它铝 硅酸盐矿物晶体的表面电荷成因),以上四个机理不是截然可分的,不同情况下由其中一个或几个机理起作用。,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图5-1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2. Gouy-Ghapman扩散双电层理论,,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双电层一般包括内层和外层两部分,内层为Stem吸附层,外层为离子扩散层。 扩散双电层的电势分布: (5- 1) 对于球形颗粒的扩散双电层电势分布: (5- 2),,,,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3. Stem-Grahame 吸附层,在颗粒表面与扩散双电尼之间存在一离子的专属吸附层。由于强的静电作用和表面对离子的专属吸附力,使离子束缚在这一吸附层中。当表面吸附过量的反离子时可引起颗粒表面电荷变号。 在吸附层中存在两个与表面平行的平面,即内Helmholtz面(IHP)和外Helmholtz面(OHP)。 OHP面是扩散双电层的起点。,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图5-2 Stem-Grahame双电层模型示意图,负电荷表面吸附阴离子,正电荷表面过量地吸附了反离子(负离子),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在颗粒表面与IHP平面间和在IHP平面与OHP平面间的电位降呈线性规律。,,,(5- 4),(5- 3),σ0+σ1+σd=0 (5- 5),式中:ψ0、ψi、ψd分别为颗粒表面、IHP面和OHP面处的电势;σ0、σ1、σd分别为该三处的表面电荷密度;C1、C2分别为上述两个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4. 憎水胶体的稳定与脱稳,胶体颗粒表面存在双电层是其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当两个颗粒足够靠近以致扩散双电层相重叠时它们之间产生静电排斥力。,图5-3 两平板双电层叠加示意图,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边界条件为:在z=0和x=h时ψ=ψ0。x=h/2时, 。由此得两平行平板中间位置处(x=h/2)的电位:,,(5- 6),两平板间可列静电力和静水压力之间的平衡方程,即:,,(5- 7),式中:P为平板间的静水压强;ρ为平板间空间电荷密度;ψ为平板间电势分布。,,(5-8),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5-9),,在x=h/2时, 。因此,该处只存在静水压强(Pm)。两平板 因扩散双电层叠加产生的静电斥力(Fdl)就等于(P m—P0)之差,即:,,(5- 10),两平板间范德华引力势能 :,,(5- 11),图5-4 胶体化学势能作用曲线示意图,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范德华引力是颗粒凝聚或平板间粘附的主要作用力。静电双电层斥力部分地甚至全部地抵消范德华引力的作用,而使颗粒保持稳定。静电双电层作用势能VDL和范德华引力势能VL0的合成称为相互作用势能。,,一般存在一极大值Vm称为斥能峰。这样,当两个颗粒在靠近斥能峰时,在静电斥力作用下将重新分开,不能发生凝聚。,,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结论: ① 根据胶体化学作用势能曲线的变化趋势,扩散双电层厚度大致可取为1/k的3倍。因此,较强的胶体化学相互作用将发生在6/k的距离范围之内。 ② 范德华引入势能曲线决定于Hamaker常数值,因此对给定的胶体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不变的。然而,双电层作用势能曲线却随着溶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该势能决定于n0和k-1等受溶液条件控制的参数。 ③ 当双电层作用足够强烈时,VT-h曲线上存在一正的极大值Vm,见图5-4中曲线1。随着双电层作用减弱,即双电层作用势能曲线下移,极大值减小以致最终消失成为负值,见图5-4中曲线2。这时,颗粒间将发个脱稳而凝聚。水处理中的混凝过程就是为了实现这样的转变。,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5. ζ电势,由上述讨论可以得出: ① 胶体颗粒在水中.由于表面官能团的解离,电势决定离子的吸附以及晶格缺陷等原因产生表面电荷及电势。颗粒表面电荷大部分情况受水的pH控制,并存在一电荷零点的pH(PH0)。 ② 固液界面处静电场受到吸附层中的吸附反离子和扩散层中的反离子的屏蔽作用。吸附层内电势导线性降低而扩散层的电势则呈指数函数降低。 ③ 影响胶体颗粒稳定件的主要参数是扩散层电位ψd和厚度(由参数k-1代表)。增加溶液离子强度可使k值增大,表现为扩散双电层变薄。当吸附层内过量吸附反离子可引起电荷反号,使表面电位ψ0与扩散电位ψd符号相反。这些都会引起肢体颗粒脱稳而凝聚。,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ζ电势的大小和符号与扩散层电势ψd相近。 ζ=ψd (5- 14),当对电泳槽两端施加直流电压时,可通过显微镜观测到电泳槽中胶体颗粒在水中向正极(带负电胶体)或负极(带正电胶体)运动的迁移率。颗粒电泳辽移率uc定义为 :,,(5- 15),uc与ζ电势的关系为 :,,式中,ξ为水的介电常数;μ为水的粘度;f(ka)为修正系数。a为颗粒半径。,(5- 16),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电解质对亲水胶体起凝聚作用的特点: 第一,离子的价数对凝聚无重要作用;例如,带负电的胶体明胶分子,加氯化钠不沉淀,加氯化钙同样也不沉淀。 第二,使亲水胶体凝聚沉淀出来起重要作用的是阴离子,阴离子个仅对带正电的亲水肢体起凝聚作用,同样也对带负电的亲水胶体起凝聚作用。 阴离子起凝聚作用的 Hofmeister 顺序:,,,,, 柠檬酸根, 酒石酸根,CH3COO-,Cl-, ,Br-,I-,各种阳离子起凝聚作用的能力差别,不如阴离子那样明显。,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憎水胶体间的 互凝沉淀,亲水胶体间的 互凝沉淀,同带相反电号的亲水肢体互相凝聚而沉淀,正负离子相中和而沉淀,带正电胶体与带负电的胶体互相凝聚,两种带负电荷的亲水肢体混合后,其中一种沉淀出来而只一种保持分散,带带负电荷的强亲水胶体与带正电荷的强亲水胶体混合而不凝聚,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5.1.4 絮凝动力学,1. 三种物理传输过程 :,同向絮凝,差降絮凝,异向絮凝,胶体颗粒由于布朗运动相碰而凝聚的现象(这里指颗粒已处于脱稳状态,所以相碰后可粘在一起)在胶体化学中称为异向絮凝。,使细小颗粒凝聚主要靠搅拌的作用,原因有二:其一是,靠布朗运动来使颗粒凝聚.速度太慢,不能单独使用;其二是,颗粒相碰凝聚逐渐长大后,布朗运动就会停止,相碰的机会就会降得很低,凝聚过程就会停止。这种藉搅拌使胶体颗粒相碰后的凝聚作用称为同向絮凝。给水处理中的絮凝池即为体现同向絮凝的设备。,对于两种不同尺寸的颗粒之间的絮凝,除同向、异向絮凝之外,还存在着所谓差降絮凝。大的颗粒以较快速度下降过程中,能赶上沉速较小的小颗粒,因而发生碰撞,产生絮凝现象。,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2. 异向絮凝,(5-17),式中:n为t时刻的颗粒浓度;n0为颗粒的初始浓度;ap为颗粒间粘附效率因数;μ为水的粘度;k为Boltzmann常数;T为绝对温度。,粘附效率因数ap与斥能峰Vm及扩散双电层厚度k-1有关。压缩双电层和降低ζ电势从而降低斥能峰可使ap值提高。,(5-20),(5-19),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3. 同向絮凝,水中两种颗粒由于搅拌作用,在每秒钟内相碰Jij次:,表明:每秒钟每立方米水中两种颗粒相碰的次数与搅拌产生的速度梯度成正比。 n个颗粒的半衰期:,(1)加大搅拌所产生的速度梯度du/dz可以缩短t1/2 , 但它所起的作用并不太大;(2)同样数日的大颗粒与小颗粒相比,其t1/2相关的数量级为(d大/d小)3;(3)在搅拌的过程中,随着颗粒的不断长大, t1/2也就迅速缩短;(4)如果在搅拌开始,就有较大的颗粒存在,总的颗粒数下降速度必然会很快。,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反应器中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搅拌,产生速度梯度G:,(5-21),(5-22),时间tn用T表示,与G相乘则得—个无量钢数GT数:,GT数反映了在时间T时颗粒数n的值,也反映了颗粒的大小。,,,,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4. 差降絮凝,结论: ① 颗粒直径越小,扩散传递速率越大。 ② 对于大颗粒,速度梯度传递相差降传递作用为主,而且颗粒直径越大,这些作用越显著。 ③ 存在一个特定的颗粒直径使传递速率最小。,传递速率应为扩散、梯度和差沉传递速率的叠加: Km=kD+kI+kS (5-23),总的絮凝速率常数: kT=kma (5-24),絮凝速率:,(5-25),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5.1.5 水处理中的絮凝与凝聚,1. 水处理中的混凝特点,(1) 水处理要求颗粒尽快长大到一定的粒度,以便能从沉淀设备中去除掉.而胶体化学往许只是在烧杯中的—种试验,没有对于粒度和沉淀时间的较严格要求。 (2)絮凝的颗粒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而胶体化学所研究的,一般都是单一的胶体,颗粒大小基本是均匀的,这种差别特别大。 (3) 由于有机和无机混凝剂的使用,水处理中的凝聚与絮凝机理要比压缩双电层脱稳凝聚机理复杂得多。,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2. 常用的混凝剂,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3. 凝聚和絮凝过程的四种作用,(1)双电层压缩:胶体化学中双电层压缩专指金属离子对于带负电憎水胶体的作用,在水处理中,这相当于混凝剂所离解的Al3+和Fe3+的作用。但脱稳凝聚不只是Al3+和Fe3+的作用,所有中间产物中的带正电的高价离子,也同样能起到促使胶体脱稳凝聚的作用。 (2) 吸附中和:指胶核表面直接吸附带异号电荷的聚合离子、高分子物质、胶粒等,来降低ζ电位。其特点是:当药剂投加量过多时,ζ电位可反号。 (3)吸附架桥:吸附架桥作用是指高分子物质和胶粒,以及胶粒与胶粒之间的架桥。 (4)絮体网捕:金属氢氧化物在形成过程中对胶粒的网捕与卷扫。所需混凝剂量与原水杂质含量成反比,即当原水胶体含量少时,所需混凝剂多,反之亦然。,包括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指高分子絮凝剂把许多较小的胶体吸附起来,形成更大的颗粒。 第二种情形是指,在两个大的同号胶体中间,由于有一个较小的异号胶体而连在一起。,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4. 无机混凝剂,对于某一种原水,①一个最佳的剂混凝剂量,最佳剂量可获最佳的混凝效果,处理后水的残余浊度最低。②每一种混凝剂都有一个使用的PH范围。,无机混凝剂的最佳剂量的确定主要靠烧杯实验。辅助手段有:颗粒电泳测定,尺寸分布测定及可滤性测定。,投加混凝剂的剂量与原水浊度和TOC有密切关系 。,无机 高分子 絮凝剂,聚合铝,聚硅酸铝盐,是人工控制设备下制备的铝盐水解聚合-沉淀反应动力学过程的中间产物。聚合铝中最佳凝聚形态主要是由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的Alb或Al27及核磁共振法(NWR)所检测的A113O4(OH) 247+形态(简称Al13),其含量的多少大致反映出产品的絮凝效能。,是另一类新型无机高分子混凝剂,是在活化硅酸(即聚硅酸)及铝盐混凝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硅酸与铝盐的复合产物。带有负电荷的聚硅酸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对水体中的胶粒具有很强的吸附架桥能力;而铝盐在水溶液中水解可形成系列带有正电荷的水解羟基铝离子.具有较强的电中和能力。把二者复合成一种产品,可使其成为同时具有电中和作用及吸附架桥能力的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5. 加药混合与絮凝池设计,Kolmogoroff涡旋微尺度:,,(5-26),,式中,ε为单位质量的流体在紊流中的能量耗散;v为水的运动粘度,且v=μ/ρ。,,(5-27),,微尺度η大于颗粒直径d1的1.33至2倍时,碰撞速率最小,在选择 值时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对于絮体网捕凝聚过程,高 值使停留时间可以缩短,这是比较经济的。,混合设备中紊流的平均速度梯度 亦与能量耗散ε和水的运动粘度v有定量关系 :,通过控制 值就可以调整涡旋微尺度η的长短。,第一节 凝聚与絮凝,絮凝池的设计:,(1)原水颗粒物质尺寸广泛分布 :,,(5-28),式中,ni、nj分别为i级颗粒和j级颗粒的浓度;β(i,j)为i级颗粒与j级颗粒间絮凝的速率常数;β(i,k)为j级颗粒与k级颗粒间絮凝速率常数。 上式可理论上计算出任意时刻絮凝池内颗粒尺寸分布以及它们的浓度。,(2)颗粒尺寸,,微小颗粒以扩散传递为主,温度控制很重要。 大颗粒以流速梯度和差降传递为主, 值的正确选择及增加絮体的密实程度很重要。,第二节 沉淀实验,5.2.1 基本概念,如果颗粒在整个沉淀过程中由于絮凝作用而不断结成新的、粒度较大、沉淀较快的颗粒,从而原始的颗粒不复存在时,则称为絮凝颗粒。 经过混凝过程的悬浮物以及活性构泥的絮体,都属于絮凝颗粒。,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保持其原始的大小形状,彼此间不发生粘结现象时,称为离散颗粒。 泥砂大都是属于离散颗粒一类。,,,第二节 沉淀实验,5.2.2 离散颗粒的沉淀实验,1. 离散颗粒的沉淀试验在圆管内进行。整个水深中悬浮物的百分数为:,,(5- 29),2. 沉淀试验的两条重要性质: ① 沉淀试验的高的h可以选用任何值,对于沉淀去除百分数并不发生影响; ② 当沉淀管高度h与沉淀他的水深一样时,t*即等于活塞流沉淀他的停留时间,v*为从水面能够100%地去除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速度。,第二节 沉淀实验,3. 沉淀试验的P-v曲线实际上是悬浮物粒度的分布曲线.,图5-5 沉淀试验的P-v曲线,第二节 沉淀实验,4. 活塞流模型,用活塞流模型表示沉淀池中悬浮颗粒下沉的轨迹,如图5-6所示:,图5-6 活塞流沉淀池模型,位于水面能够100%地去除的最小颗粒沉速v*实际就是沉淀池的设计溢流率(也称表向负荷或过流率)。,,,第二节 沉淀实验,5.2.3 絮凝颗粒的沉淀试验,1. 离散颗粒的去除百分数,图5-7 离散颗粒的去除百分数,,当去沉淀时间为t*时去除悬浮物的百分数可表示为:,第二节 沉淀实验,2. 絮体颗粒沉淀试验的去除百分数,由于颗粒在下沉的过程中不断与其它颗粒相碰而粘结在一起,粒度不断加大,沉降速度也就不断加大,下沉的轨迹线,即去除百分数线 等曲线,必然是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图5-8 絮体颗粒沉淀试验的去除百分数等值线,,去除的百分数表示为:,第二节 沉淀实验,5.2.4 浓悬浮液的沉淀试验,沉淀过程中,清水区高度逐渐增加,压实区高度也逐渐增加.而等浓度区的高度则逐渐减小,最后不复存在。变浓度区的高度开始是基本不变的,但当等浓度区消失后,也就逐渐消失。变浓度区消失后,压实区内仍然继续压实,直至这一区的悬浮物达到最大密度为止。 当沉降达到变浓度区刚消失的位置时,称为临界沉降点。 整个沉降过程各区的变化见图5-9。,1. 浓悬浮液的沉淀,第二节 沉淀实验,图5-9 浓悬浮液的沉淀过程,第二节 沉淀实验,2. 固体通量曲线,图5-10 固体通量曲线,固体通量φ的定义为:,,(5- 30),当ρρi时, 值为负,但其绝对值随ρ值增加而减小。,第二节 沉淀实验,5.2.5 Kynch的沉淀理论,悬浮液的浓度分布包括连续均匀的、从顶部到底部连续增加的以及含有不连续浓度的三种情况。Kynch理论中有关连续均匀的悬浮液浓度的部分后来成为浓缩池设计的基本理论。 Kynch沉淀理论的基本假定: (1)在总浮物区的任何水平层内,悬浮物的浓度是均匀的,这一水平层内的全部颗粒以同样的速度下沉。颗粒形状、大小以及成分的任何差别都不会改变这一性质。 (2)颗粒的下沉速度只是颗粒附近局部悬浮物浓度的函数。 (3)整个沉淀高度的初始浓度为均匀的,或者是沿深度逐渐增加的。,1. Kynch理论介绍,(5- 31),第二节 沉淀实验,上式中d h/dt代表位于高度h处,浓度ρ为常数的面的运动速度v,按上述假定①,d h/dt即为这一等浓度面内颗粒运动的速度。,图5-11 ρ>ρi的浓度传播过程线,在悬浮物区高度h处的颗粒运动规律:,当ρi>ρ>ρm时,斜率dφ/dρ为负值,等浓度面的运动速度dh/dt必然为正值,因此h高度随时间增加,说明等浓度面应该以等速度上升。等浓度面高度h的变化与时间t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通过原点0、斜率为v与沉淀过程线相交的—段直线。特殊情况:在这一区内只有一条拐点为ρi的浓度上升的过程线,这一条直线实际也是ρ>ρi区的一族等浓度上升过程射线的边界线。,当0<ρ<ρm时,斜率dφ/dρ为正值,则dh/dt为负值,因此h高度是随时间而降低的,说明等浓度面应该下沉。由于dφ/dρ为已给浓度ρ的斜率,是一个定值,则等浓度向下沉的速度v也必然是一个常数,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了实际中所观察到的等浓度面下沉速度不变的现象。,当ρ>ρi时,斜率dφ/dρ为负值,但dφ/dρ的绝对值是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在这一区内,每一个浓度都能够从管底开始,以其所特有的上升速度dg/dt上升,最后都能达到恳浮物区表面,互不干扰。因而出现一族以0为原点的射线,如图所示。,第二节 沉淀实验,2. Kynch理论应用,图5-12 公式推导图示,,当大于ρP的一个浓度ρ0的沉淀过程线已知后,通过这一曲线上的不向点作切线,可求出高于ρ0浓度的等浓度沉淀速度up,因此,由一个ρ0浓度的沉淀试验的资料就可能得出从ρ0到ρ∞的固体通量曲线φ-ρ来,在初始浓度ρ0>ρi的沉淀过程线上等浓度区消失后的某一点P(浓度为ρP)作切线。与沉淀水深OA线交于B点,令OA及OB的高度分别为h0及h p,则: 在高度h0内均匀浓度为ρ0的悬浮物总量,与高度为h p内均匀浓度为ρP的悬浮物总量完全相等。,第二节 沉淀实验,图5-13 相似关系公式推导图示,,不同水深的等浓度沉淀过程线间存在相似关系。如图5-13所示,A1P1Q1及A2P2Q2分别为水深h1及h2的等浓度ρ0的沉降过程线,由时间零点O引OP2P1及OQ2Q1分别与A2P2Q2及A1P1Q1,交于P2、Q2及P1、Q1两点。则存在下列相似关系:,第三节 浓缩池,5.3.1 基本内容,1. 定义:处理高浓度悬浮物液体的设备。 2. 功能:双重功能。一个是在池子上部生产清液,其流量称为溢流流量;另—个是从池子底部排出浓缩液,这部分流量称为底流流量。 水处理中,一般用浓缩池来获得澄清水,底流属于废弃部分。其它工业中往往利用浓缩池来获取浓缩液,以回收其中所含固体物质,清液则属于废弃部分。仅水处理中也利用浓缩池来浓缩污泥。 3. 浓缩池的设计:包括确定它的面积及深度。最主要的是确定面积。 确定浓缩池面积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利用沉淀过程曲线结合Kynch理论来定面积;另一个是利用固体通量曲线来定面积。,第三节 浓缩池,4. 工作过程:,图5-14 浓缩池的工作过程,液体流量及固体流量的衡算关系分别为:,,,Q0、Qe及Qu分别为进水、溢流及底流的流量;ρ0、ρe及ρu,分别为进水、溢流及底流中的悬浮物浓度。,浓缩池与一般沉淀池不同之处也在于:图5-14(b)所示的浓度分布特点。 这个纵向浓度分布图反映了整个池子所容纳悬浮物的总量。这样,不断进入池子的悬浮物就必须不断地完全排掉。,第三节 浓缩池,5.3.2 利用Kynch理论确定浓缩池面积,图5-15 沉淀过程曲线的应用,,Si及Su分别为断面处液体及底流液体的相对密度。Su/ρu为给定值,Si/ρi值和vi值都随浓度ρi的增加逐渐减小,可知面积Ai是变化的。存在—个极大值Aimax,即为浓缩池所需的面积。,第三节 浓缩池,5.3.3 利用固体通量曲线确定浓缩池面积,图5-16 φt-ρ曲线,用固体通量求浓缩池面积的方法可以总结为: ① 由试验得到悬浮物浓度ρ与相应沉淀速度V的资料; ② 选用底流速度u; ③ 按图5-27作φt-ρ曲线; ④ 求出最小固体通量φmin值及相应的底流浓度ρu; ⑤ 浓缩池面积A应大于Q0ρ0/φmin。,1. 方法一:,第三节 浓缩池,2. Yoshioka求φmin法:,图5-17 Yoshioka求φmin法,如图5-17,图中只用了φb-ρ曲线,然后在浓度轴上取底流浓度值,得ρu点。从ρu点在φb曲线极小值点一侧作切线,延长这条切线与φ轴所得的交点即φmin值。这样,一次作图可定的φmin值 。,第四节 滤床过滤,5.4.1 滤床过滤的流体力学,定义:滤床过滤是通过原水流经孔隙滤床使水中颗粒物质沉积在滤料表面而被去除。滤床属于一种孔隙介质。 主要参数:水头损失H和出水水质(出水颗料浓度n或浊度)。 悬浮颗粒在滤床中沉积和所导致的滤床水头损失的增长都与孔隙滤床中的流体力学特性密切相关。即使按滤速为20m/h计算,孔隙滤床属低流速流动。流态为层流,符合Darcy定律:,,(5- 34),式中△p为滤层厚度为△L的压强差;K为孔隙滤床的渗透系数,它主要与孔隙率f和滤料直径d*有关。,第四节 滤床过滤,3. 两种孔隙介质流态的模型: 一种是常用的Kozeny-Carman模型。认为孔隙介质是由不同弯曲和形状的孔道组成,其流态基于直圆管内的Poiseuille流动方程来分析; 另一种是Happel模型,集中分析单个球形滤料的粘性流场。,,,孔隙介质的渗透系数 : 沿滤床深度的水头损失:,式中:△H为滤床深度;△L 为水头损失;ρ1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U为滤速;rs为滤料颗粒的半径。 上式表明,滤床水头损失与滤料直径的平方成反比,与滤速U和(1-f)2/f3值成正比。该式只适于清洁滤床或过滤初期的情况。,,,渗透系数K与孔隙率f关系为: 滤层的水头损失为:,对于滤床孔隙率f=0.4~0.7时,Kozeny-Carman模型与模型与Happel模型对水头损失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由于Happel孔隙流态模型给出了单个滤料的流场的微观理论描述,因而它可用来分析悬浮颗粒在滤料上沉积过程的机理。,第四节 滤床过滤,5.4.2 水处理中的滤床过滤,快滤池的设计和运行营理仍需要借助于半经验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基于实验研究对过滤过程中水头损失及出水浊度的变化进行规律性的总结获得的,主要是建立水头损失及出水浊度与滤床比沉积量σ之间的半经验公式。从而定量地描述这些参数在过滤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滤床比沉积量σ:单位体积滤床中沉积的颗粒物质的体积,是一无量纲参数。它随着过滤时间t的延长而不断增加。,随着过滤的进行,颗粒物质不断在滤床孔隙内沉积改变了孔隙内流动状态和颗粒传递效率,从而改变滤床水头损失和去除颗粒物质的效率。同时,随着颗粒物质的不断沉积也改变了滤料表面状态和性质,从而也使粘附效率因数a发牛了改变。,第四节 滤床过滤,1. 过滤的半经验理论,滤床内的质量守恒关系:,(5- 59),滤床出水浊度的残余率以n/n0表示。它与过滤时间t构成过滤的泄漏曲线:,图5-18 典型的过滤泄漏曲线示意图,Ⅰ段为滤床成熟期.经过两个峰值后浊度迅速下降,达到水质标准。该段占整个过滤周期很小部分,可以忽略。,Ⅱ段为滤池有效运行期。由于沉积到滤料表面的颗粒具有很高活性,能商有效地收集水中颗粒,因此,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能够保证出水水质。,随着沉积量不断增加,孔隙内流速逐渐增大,水力冲刷作用越来越强烈。使已沉积在滤料表面的颗粒解脱出来重新进入水中的趋势增强,到一定时候,出水浊度达到泄漏点,即最大的允许值。这时滤池必须停止运行,进行反冲洗的操作。,第四节 滤床过滤,据泄漏曲线所反映出的规律,可建立滤床系数λ与比沉积量σ的关系:,(5- 35),式中:β,x,y,z为实验确定的参数; λ0为过滤初期滤床系数;σμ为饱和比沉积量。即滤池达100%泄漏率时的比沉积量。,滤床水头损失H随比沉积量的增加而增加:,,(5- 36),式中: 为过滤初期水头损失; k为比例系数,经过实验确定k与滤料直径和滤速有关。,第四节 滤床过滤,2. 过滤的预处理,过滤工况条件除了滤床本身的状态(滤床厚度、滤料直径以及滤速等),还应注意滤前水中颗粒物质的最佳状态。包括颗粒物质的尺寸分布和表而电性两方面。,滤前水中颗粒物质达到最佳状态要靠预处理来完成,而最重要的预处理手段是凝聚与絮凝,使原水中颗粒在混凝过程中形成大的絮体。然而过大的絮体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太大的絮体将被阻截在滤床表层,引起水头损失迅速增长。同时,大的絮体不能通过孔隙而深入到滤床深层。这也不利于发挥整个滤床的截污能力。,对于成熟的滤床,在混凝操作中通过改变原水化学条件(如选择最佳混凝剂和调整pH)以使颗粒脱稳凝聚过程的σ值达到最佳,这对混凝预处理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在加药混合和絮凝反应等环节中达到了脱稳凝聚的最佳条件,就满足了过滤单元的要求。,第四节 滤床过滤,不同尺寸颗粒的传递效率与速率相差很大。 水中的颗粒尺寸分布都遵循指数法则:,(5- 37),式中,n(di)是颗粒直径为di的体积粒子数;Q,β都为常数,且对一种确定的原水或絮凝池出水β值是确定的。,β值的大小正好反映颗粒传递的不同机理。测定和控制β值在过滤预处理过程,即加药混合、絮凝池以及沉淀池中的变化,将能更好地保持过滤池的有效运行。原水的颗粒物质的β值可通过对颗粒尺寸分布的测定来获得。絮凝池和沉淀池出水的颗粒物质的β值除可以直接测定外,还可运用絮凝动力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预测,从而做到根据原水的β值及在预处理过程中β值的变化以确定过滤的最佳工况。,§5-13 膜分离法概述,1、定义 膜分离法是微孔过滤、超滤、反渗透、渗析、电渗析方法的统称。,2、几种膜分离法 微孔过滤、超滤和反渗透是以压力差作为驱动力的膜分离法。 渗析是以浓度差作为驱动力的膜分离法。 电渗析是利用离子交换膜对水中离子的选择性,以电位差作为驱动力的膜分离法。 其中电渗析、超滤、反渗透是目前给水与废水处理常用的三种膜分离法。超滤和反渗透的应用范围及工作压力见图5-46。,§5-13 膜分离法概述,3、半透膜 (1)半透膜是一种只能通过溶液中某种组分的膜。反渗透作用所用的滤膜就是半透膜,它厚约几个m到0.1mm,可以分为平膜和中空纤维膜两种。 (2)半透膜的断面分为表皮层、过渡层和多孔层三层。如图5-47,§5-13 膜分离法概述,表皮层:一种微晶片结构,含有结合水。具有透水而又不被堵塞的特性。 过渡层:一种凝胶体的海绵状结构,含有结合水和毛细管水。 多孔层:一种凝胶体的海绵状结构,含有结合水和毛细管水,空隙大,起支撑 作用。,(3)膜的半透性的几中解释 第一种,筛除作用,即膜孔大小介于水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因此水能透过,而溶质不能透过。但这不能解释盐离子不能透过的原因,因为这些离子和水分子的大小基本—样。 第二种,是在半透膜孔的壁上吸附了水分子,因此堵塞了溶质分子的通路, 水分子可以自由运动通过膜孔,而溶质分子则需要把水分子顶下来后才能通过,这需要较大能量,因此,在通常溶液的情况下就不能通过半透膜。 第三种,认为膜的聚合物上有带电荷部位,这些电荷阻挡了电解质的离子通过,起了渗透膜的作用。但是,大多数的反渗透用膜,都不具有带电荷部位。 第四种,有一种机理认为是由于水能溶解于膜内,而溶质不能溶解于膜内。 但是以上的四种都不能解释全部渗透现象。,§5-14 反渗透,1、渗透与渗透压,如图5-48所示,在联通管中所装的半透膜的两边分别装不含溶质的水和含溶 质的溶液。水(溶剂)透过膜扩散到溶液一侧,结果使溶液一侧的液面逐渐上升,直至达到某一水位高度的平衡状态为止.此所谓渗透过程。,溶液渗透压:阻止渗透过程进行所需外加的压力或使纯溶剂不向溶液一侧扩散而必须外加在溶液上的压力。,§5-14 反渗透,,,,理想溶液中水的化学位可以表示为: (5—131) 式中: --------指定温度、压力下溶液中水的化学位 0-------指定温度、压力下纯水的化学位 R--------摩尔气体常数(8.314J/mol·K) T--------热力学温度 x--------溶液中水的摩尔分数 由于x恒小于l,故式(5—131)右边的第二项为负值,说明溶液中水的化学位小于纯水的化学位0。于是,纯水的分子通过膜向溶液一侧渗透,或者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一侧通过膜向高浓度溶液一例渗透,直至两边的化学位相等,即在半透膜的两边产生渗透压力∏为止。此时,溶剂与溶液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渗透是一种自发过程。水分子从化学位(或化学势)较大的一侧自动流向化学位较小的一侧,直到溶剂水的化学位在恒温恒压下与溶液中水的化学位相等为止。任何溶液都有渗透压,只是在有半透膜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出现渗透压的原因可由化学热力学来解释。如下:,§5-14 反渗透,平衡时溶液中水的化学位由下式表示: (5-132) 式中: ----------水的偏摩尔体积,即在1mol溶液中,水组分所占的体积,单位L/mol 在渗透平衡时,=0,故得渗透压力公式: (5-136),,,,,,,,为清楚起见,溶液中水的摩尔分数以x1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以x2表示,则有 (5-138) (5-139),(5-137),§5-14 反渗透,式中: n1, n2分别为1L溶液中水和溶质的物质的量,由此得 (5-140) 展开 得 (5-141) 因 n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文客久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