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终极责任及其心理机制.ppt

举报
资源描述
论终极责任及其心理机制 张积家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终极责任的意义,终极责任的来源,终极责任界说,终极责任的心理机制,4,1,2,3,责 任,责任定义: 原指“分内应做的事”, 也指“由于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 因而应承担的过失”(现代汉语词典, 1998)。 责任的概念具有双重性。责任反映了道德、法律、职业和良心的要求, 有时与义务同义(张积家, 1998)。在意识水平上, 责任体现为“承诺”, 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任务的自觉确认与承诺, 即个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和能力, 经过理性思考和自由选择, 自觉自愿地承担和履行的社会任务和要求。 责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对成员的期望和要求, 是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二是个体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对社会客观要求的自由选择和自觉认 同(刘国华, 张积家, 1997)。,终极责任界说,,责任的分类,,责任主体和负责行为的关系,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责任主体与 客体的关系,服从社会共同价值体系的责任; 履行社会结构中某一特定类型角色的责任,,,责任自觉程度的高低,绝对责任-由法律及其它特定规则和个人承担的角色所规定的责任; 相对责任-凭借个人对于道德规范认识而形成的、存在于人的良心之上的责任,,,对某一行为和事件承担责任的比重,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终 极 责 任,,,,从责任的性质上看,从涉及的学科领域和主体和负责行为的关系看,从责任的强制性水平、责任的指向对象,它是一种服从社会共同价值体系的责任, 是履行社会结构中某一特定类型的角色的责任, 是每一社会成员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它是一种自觉性的责任、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它是一种道德责任、间接责任,终极责任界说,所谓终极责任, 是指不管个体是否愿意或者意识到, 也无论个体是否有所作为, 他在客观上都必须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责任和终极责任的关系,要搞清楚终极责任, 还需要厘清责任和终极责任的关系。“责任”一词, 在生活中较为常见, 是事件发生之后必然要探讨的关键性的概念, 其本质是对于社会关系的主观意识或心理反映;而“终极责任”, 则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和遗忘。,终极责任界说,责任和终极责任的关系,,,,,,,,,,责任是终极责任的初级阶段或水平, 终极责任是责任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个体的不尽责行为必然导致他必须负终极责任, 而对终极责任的清醒认识又有助于个体实施责任行为。,联系,责任和终极责任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责任和终极责任又互为因果,责任和终极责任的关系,,责任常常具有表面性的特点, 终极责任则具有根源性的特质。 “醉酒驾车”,,责任属于浅层次问责的范畴, 需要采取法律、纪律或舆论的手段;终极责任属于深层次问责的范畴, 依赖于道德和文化的自觉。 “马加爵事件”,,直接责任人通过接受法律的制裁、赔偿经济损失等方式负责,即 “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终极责任人无法用具体的行为来负责,是对个体心灵的拷问, 精神的折磨, 良知的敲打“吾虽不杀伯仁, 伯仁由我而死”,从性质上看,从履行责任的手段看,从问责的过程上看,终极责任界说,区 别,责任和终极责任的关系,责任与终极责任具有连带关系。责任的双重性造成了终极责任的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履行责任(完成分内应做之事)会强化对于终极责任的意识, 而追究责任(承担过失)常常会掩盖甚至弱化对终极责任的追究;提高终极责任意识会促进对于责任的执行, 而对终极责任追究的弱化则会削弱人们的责任意识。,终极责任界说,个体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存在负责, 还需要对与自己的存在具有联系的诸多的人和物的存在负责。因此, 终极责任是社会存在的条件, 是组织或阶层、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心理基础和精神动力。终极责任具有人生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群体力量的凝聚功能和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同时, 终极责任建立在良好责任感的基础之上, 它强调一种更为普遍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 父母对子女是否适应社会负有责任, 教师对学生的学识品德负有责任, 官员对黎民百姓的生活疾苦负有责任, 领导人对党风和民风的好坏负有责任。 “坏人当道, 是因为好人不作为。”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终极责任界说,近年来, 出现了“社会溃败”(孙立平, 2010)和“社会互害”(狂飞, 2011)的现象。社会溃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人之道; 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 强势集团肆无忌惮,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造成严重侵蚀; 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相当普遍; 社会信息系统高度失真,统计数据弄虚作假; 社会认同和社会向心力在急剧流失。 在此社会背景之下,呼唤人们的终极责任意识就显得十分迫切。,终极责任界说,终极责任的意义,终极责任的来源,终极责任界说,终极责任的心理机制,4,1,2,3,终 极 责 任 的 意 义,终极责任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它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事件产生原因的终极性探讨。人类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成长。 对经验或教训的总结过程必然涉及到责任的归因。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良, 责任在谁?子女作奸犯科, 原因在哪?家长、社会、政府, 每一归因对象的确定都将导致社会意识的形成。,鲁迅经历了“弃医从文”的转变以后, 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呼号, 呼吁民众要具有终极责任的意识、而不仅仅是充当看客。终极责任催人奋进, 能够增加个体的社会卷入程度, 调动全民族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单纯通过法律建设来提升责任意识就等于摒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和作用;单纯依靠法律手段必然导致终极责任意识的弱化, 减弱社会群体的依存关系, 导致社会教育和社会管理的治标不治本, 社会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确定终极责任的对象有助于社会向有效、有序的方向发展,,01,,终极责任还能够敦促人类反思,,02,,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终极责任意识,,当前, 对于责任的认定, 往往只是一般性的责任追究, 谁放火就处理谁, 至于放火人行为的终极原因, 人们并不深究;谁作奸犯科就制裁谁,至于培养作奸犯科的环境则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03,终 极 责 任 的 意 义,终极责任的意义,终极责任的来源,终极责任界说,终极责任的心理机制,4,1,2,3,终 极 责 任 的 来 源,,,,,,,,,,能力的规定,人性的规定,文化的规定,终极理念的规定,社会发展需要个体付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终极责任的能力的规定与责任起源的进化与适应理论相吻合,责任起源的文化依存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 保持良心(德性)的需要 实现社会属性的需要 不断追求文明的需要,西方崇尚上帝, 中国崇拜祖先; 西方人重视法制建设, 关注社会的管理与约束, 中国人重视道德修养, 重视内心道德需要的满足。,能 力 的 规 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能力存在差异。不仅人的能力倾向存在差异, 人的能力水平、能力表现得早晚也存在差异。 终极责任的一个来源即能力(或影响力、权力)规定, 能力强(或影响力大、权力大)的个体要为能力弱(或影响力小、权力小)的个体负责。简言之, 能力越大, 影响力越大, 权力越大, 个体担负的终极责任也就越大。社会心理学认为, 每一个人都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 但大小不同。影响力的大小决定着影响力发挥作用的方向。 父母影响子女, 子女也影响父母, 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大, 子女对父母的影响力小;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大, 领导对部属的影响力大, 政府对民众的影响力大。,终极责任的来源,在《三字经》中, 古代先哲就指出了终极责任的能力规定: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学, 师之惰。”,终极责任能力的规定与责任起源的进化与适应理论相吻合。 进化与适应理论认为, 责任“基于那些在漫长进化历程中变得系统化了的人类心理倾向”。责任是人类的某些先天倾向在适应与选择历程中经过打磨和雕琢的产物。责任在本质上根植于泛文化的人类心理特性。 Hinder(2001)认为, 责任的进化本质可以从家庭责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来加以证明。 父母的亲本照料行为, 抚养教育的子女行为, 均来源于基因延续的本能驱动, 是物种适应与进化的结果。 对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 人类或多或少地也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一部分决定于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 另一部分则基于生物倾向性。因为对于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并非是无私的, 而是以个体之间的互惠性为基础的。它最终还是有利于个体生存和基因的传递。,终极责任的来源,能 力 的 规 定,动物的种群延续受遗传基因的绝对影响。动物父母传递给子女必备的生存技巧, 能力强的动物头领负责带领种群渡过种种难关。 人类由于存在意识, 所以, 种族延续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人类社会的多样化导致生活事件原因的多种可能性, 并由此带来终极责任难以明确的情况, 从而造成终极责任意识淡漠, 情感消极, 产生了责任扩散、互相推诿的现象。但无论如何, 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人, 由于其影响的广泛性, 比其他人还是承担了更多的终极责任, 因此, 必须慎言、慎行。,能 力 的 规 定,终极责任的来源,,,尼采,“一个不平凡的人对待平凡的人, 要比对他自己以及同他一样的人更温和, 这不仅是出于礼貌——这简直就是他的义务。”,同理, 社会上的领导干部、知名人士、权威、专家、明星, 他们的行为受到了众人的关注, 因而具有示范的作用。他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终极责任, 为民众做出好的典范。 当然, 这并非是说能力差(或影响力小、权力小)的人就不需要承担终极责任。事实上, 子女、学生、下属对于父母、教师、领导也承担着相应的终极责任, 只是程度弱些而已。,能 力 的 规 定,终极责任的来源,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往往通过子女、学生和下属的行为表现来评价父母、教师和领导, 如“子肖其父”、“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等, 因而父母、教师、领导的人生幸福和心理满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子女、学生和下属的行为有关。 能力的强弱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 原来的弱者后来转变为强者, 原来的强者则转化成弱者。,终极责任的来源,能 力 的 规 定,看父敬子,看子敬父,,,人 性 的 规 定,作为父母, 教育好子女, 不使子女危害社会是基本目标, 使子女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则完成了父母角色的自我实现,作为社会成员, 完成好 本职工作是基本目标, 是“底线”, 如果能够做 出突出的贡献, 则是 职业角色的自我实现,马斯洛:“自我实现者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不但表现在对他人 有强烈的同情心, 愿意 帮助他人, 也表现在 把所有的人看成是 一个大家庭的成员, 他对这个家庭负有责任”,终极责任的第二个来源是人性的规定。,[ Image information in product ] Title Image - www.openas.com Note to customers : This image has been licensed to be used within this PowerPoint template only. You may not extract the image for any other use.,作为一种社会的类本能, 良心能够见证、约束和振奋人心, 同时也能够指控、惩罚和谴责人的恶行。,良心能够催促人类高尚, 使人抵制邪恶, 痛斥腐败, 惩罚对他人的伤害行为。,良心具有问责作用, 它使人能够自我监察责任履行情况, 如果没有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终极责任的实现同样需要良心的召唤, 这种力量发自人的内心, 无法抑制,人 性 的 规 定,,,,,孟子曾经将良心具体化为“不忍人之心”,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和“智之端”, 认为此“四端”(四种萌芽) 是人的良知良能, 有此“四端”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康有为也将良心具体化为“不忍人之欲”, 即看不得别人受苦受难, 并认为它“合于义”, “因而纵之”,“不忍人之心”细化为“恻隐之心”(同情心和同理心)、“羞恶之心”(羞耻心)、“辞让之心”(谦卑心)和“是非之心”(正义感),,,,,1,2,5,3,6,人 性 的 规 定,作为一名教师, 须具备高尚的师德;若师德出现了问题, 将会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作为一个子女或学生, 也负有对父母和教师的终极责任。,父母和教师的荣与辱、欢乐和痛苦、愧疚和满足、失落和充实, 在很大程度上与子女与学生的成长与生活状况有关,人 性 的 规 定,在工业发展早期, 温饱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温饱问题解决后, 人与环境的和谐则是终极责任的内涵。终极责任也促进文明的发展。,德国人对法西斯行为的持续不断地反省, 促使人类不断重新发现和审视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这一责任和义务。,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也是对终极责任反思的载体, 它们在终极责任意识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人 性 的 规 定,文 化 的 规 定,责任起源的文化依存理论认为, “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建构起来的一种社会秩序构架。它涉及特定文化期待的不成文的规定、言行举止的社会规范、行为的法律要求以及关于人际关系的个人层面的构想”(Shaver & Schatte, 2001)。 不同文化对责任的要求不同。特定文化的教育、法律、宗教和社会习俗提供了一种稳定的、为特定文化所赞许的层级理论的机制, 其中就包括将责任归因于自我或他人的方式。 冯友兰先生指出: “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西方近代文化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和对抗。”(陈碧云, 李小平, 2008),文 化 的 规 定,家国不存, 安可独善其身?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此种思想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连带关系, 个人不仅为了自己而活, 更是为了群体而活, 为了子孙后代而活。,西方文化塑造了一种个人自由、利益至上的个体本位文化, 人我关系被描写成是一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西方人所理解的责任更多地是一种以自身为疆界、被动消极的契约式责任(任亚辉, 2008)。与西方文化不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天人观、伦理观赋予东方文化对责任不同的构想。儒家文化营造出一种超然的、积极主动承担起“仁民爱物”(《孟子·尽心上》)、“民胞物吾”(张载《西铭》)、照管家国天下的文化观。 孔子的“当仁不让” 孟子的“舍我其谁”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终 极 理 念 的 规 定,西方人崇尚上帝, 中国人崇拜祖先;西方人重视法制建设, 关注社会的管理与约束, 中国人重视道德修养, 重视内心道德需要的满足。此类的终极理念会给人履行终极责任带来力量。西方崇尚的宗教要求爱人、奉献, 约束内心的不合理冲动, 按照“上帝”的要求去行动。 在中国, 作为生命传承的一份子, 长辈对于晚辈都有追求社会地位、照顾好家属、延续香火的硬性要求。子孙的不作为或不肖行为会激发长辈的终极责任感, 使长辈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好家人或族人。,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往往成为一个人的紧箍咒, 催促个体对子女、对自我、对社会有善举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天人相依”观念, 宗教学的“轮回说”、“原罪说”、“因果报应说”, “祖先崇拜”的理念, “光宗耀祖”的目标, “人是万物之灵”的观点,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汀洋》) 这些终极理念最终都指向了终极责任:对于个体而言, 要为自己行为的现世和后世影响负责;从整体上看, 单个的个体行为构成了人类的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的目标在于推进人类文明发展, 目的依然是人类种群的有效延续。,终 极 理 念 的 规 定,,,,,首先,其次,再次,最后,它是社会有序运行的长效手段, 必然会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维护和保证, 从而上升为国家意识。,作为宗族、家庭维系亲情的需要, 长辈必然要极力维护此种理念, 使其成为宗族发展、血脉传承的精神保证。,作为人类的精神信仰, 终极性理念在个体和社会的趋同过程中完成传递, 是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意识的过程, 它促使个体减少与社会的诸多冲突, 确保个体生命的良性发展。,社会通过道德、法律、文化、民俗等诸多内容来保证终极责任的落实。例如, 宗族和婚姻制度就具有此类功能。,终极理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是人在前进路上的灯塔或航标,恩格斯指出:“父亲、子女、兄弟、姐妹等称谓, 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 而是一种富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互相义务的称呼, 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列维-斯特劳斯也认为, 所有使用亲属关系语词系统的个体或群体, 由于语词所表达和所指谓的特定关系, 行为上受到了语词规定的约束。个体在使用这些亲属关系语词时, 实质上也隐含着实行由亲属关系所要求的不同态度, 如尊敬或亲近、权利或义务、亲情或敌意等。由此可见, 任何称呼都代表着一定的责任, 而且它是在毫无商榷的前提下实现的,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终 极 理 念 的 规 定,终极责任的意义,终极责任的来源,终极责任界说,终极责任的心理机制,4,1,2,3,,,,,终极责任的作用机制,终极责任的产生机制,终 极 责 任 的 心 理 机 制,,终极责任催人奋进、加强个体的社会化程度。 终极责任激励个体完善自身, 关心社会发展, 努力影响和完善社会体系。终极责任增强个体对于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属性的认知。通过对自己的定位, 激发潜能, 实现理想。终极责任体现了人文的关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终 极 责 任 的 作 用 机 制,Ⅰ,,终极责任约束个体的行为, 使个体有所为, 有所不为。 终极责任使个体受到良心的监督和审判, 调整个体的行为, 使个体更少渎职, 更少旁观, 更加慎独。 终极责任能够使个体的意志更加坚定, 突出行动的原则性和目的性, 因为明哲保身就是拒绝履行终极责任。,,Ⅱ,终 极 责 任 的 产 生 机 制,终极责任通过激活焦虑而促使个体的行为发生变化。作为终极责任的主体, 个体一旦意识到(或感觉到)终极责任的存在, 良心便会发挥深层次的作用, 一种长期的、发展性的焦虑将成为他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个体因此会产生一种心理张力。而要缓解这种焦虑, 解除心理张力, 就需要采取行动或改善行为, 于是, 终极责任就成为推动人去行动的心理动机。 一方面, 积极进取, 勇于作为, 未雨绸繆, 另一方面, 居安思危, 慎言, 慎行, 防患于未然。 所谓“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属此意。,终极责任主要源于人类对生存的焦虑,也是一种现实性焦虑, 即随着人口的增加, 水资源会越来越少,终极性焦虑属于一种原发性的焦虑, 它既有集体无意识的成份, 也有个体无意识的成份, 它是人类对生存状态的元认知, 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元焦虑,,,,,这种代际之间的冲突是因为对于生存状态的元认知不同,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状态不同, 因而对终极责任的意识也不同。,父母和教师感觉到他们可能为子女和学生的无知负终极责任;对子女的焦虑也具有某种意识和无意识分离的成分,,,父母为子女的贪玩而为 他们的未来担心,子女 觉得父母“杞人忧天”,教师为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的前途忧虑, 学生却觉得教师是在“自寻烦恼”,,终极责任也产生于人类长期思考而养成的积习。人类通过反思而成为意识的中心, 正像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I think therefore I am)。努力探索生活事件对人生存的意义, 是人类进化的重要保证。 同时, 人类取得了对生活事件产生原因的终极性知识, 心理上就会获得一种平衡感。虽然有着无意识的欲求, 但人类毕竟是理性的动物。对于未知原因的事件或行为, 人类总是会表现出一种焦虑和恐惧, 这就促使人类去追逐事件的终极原因, 厘清行为的终极责任。,终 极 责 任 的 产 生 机 制,终极责任的产生还取决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总的说来, 人类社会和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来促使个体产生终极责任意识。 通过影响个体的知、情、意、行明确个体的终极责任 通过文化、制度、道德、法律、民俗建设强化终极责任,终 极 责 任 的 产 生 机 制,明 确 个 体 的 终 极 责 任,,,,,,,,,,,,,责任属于认知的范畴, 它是个体对自己“应做之事”和“应承担之过失”的认知。决定论认为, 人的一切活动, 都是先前某种或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受决定论的影响, 社会在发展中较为强调事件的本质原因,总是通过外显和内隐的手段“逼迫”个体寻找事件的原因, 反思行为的结果,使终极责任上升到意识的层面,决定论肯定个体行为或社会性事件必然有其最终的原因。决定论它将个体和周围社会环境进行既定的连接, 使得社会在无序的发展中体现出有序的规则,知,,,,,,,,,,,,,认知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社会通过评价体系的作用使个体完成认知和情感的结合, 使对于终极责任的认知附有了情感的要素。,个体不履行自己的终极责任时, 会受到社会的贬斥。子女作奸犯科的父母会受到周围人的另类的目光和态度, 因为他们没有承担起“使子女健康成长”的终极责任。,终极责任的强制性特点, 使得依附的情感具有不可逃避性和体验强烈的特点。子女作奸犯科的父母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于普通的履行责任失败而引发的情感波动。,情,明 确 个 体 的 终 极 责 任,,,,,,,,,,,,,社会还通过将终极责任转化为个体的意志来促进终极责任的形成。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意志是转化的主观保证。,意志对于行为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发动作用和制止作用。,社会通过强化终极责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使其成为个体生活的重要驱力, 成为个体意志的一部分, 从而使个体履行终极责任的行为表现出稳定性和自觉性,意,明 确 个 体 的 终 极 责 任,,,,,,,,,,,,,社会通过褒奖“志士仁人”, 使他们成为承担终极责任的典范, 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长叹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志士仁人在承担终极责任方面的榜样作用, 成为激励人去实现终极责任的强大动力。,行,明 确 个 体 的 终 极 责 任,文化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 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与准则。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道德、法律、民俗同样表达了社会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和规范的要求。,强 化 个 体 的 终 极 责 任,文 化,制 度,道 德,法 律,民俗建设,弗洛姆(1986)认为, 任何社会都有一套决定人的认识方式的体系,它迫使人们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行为, 以达到维护社会良性发展的目的。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等社会资源同样包含着宗教、前科学理论、禁忌等世俗文化。世俗文化也是一种文化, 包含着大量的敦促个体履行自身责任的内容。另一方面, 责任落实往往需要付出, 所以, 从心理学角度看, 终极责任的实行也意味着一种延迟满足。 例如, 孝敬父母不仅是履行义务, 更是为了延续自身的生命, 保证个人的生活品质, 因为自己将来也需要子女孝敬。,文 化,制 度,道 德,法 律,民俗建设,强 化 个 体 的 终 极 责 任,社会通过文化、制度、道德、法律、民俗等转化基础, 通过知、情、意、行的转化机制, 使一个人具备良好的终极责任感, 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同时, 个体通过自察而提升责任和自责意识, 不断强化自己的终极责任感, 促使人类社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强 化 个 体 的 终 极 责 任,文 化,制 度,道 德,法 律,民俗建设,,终极责任,,终极责任淡化引发的责任扩散必将引发责任意识淡漠和责任情感消失, 由此造成终极责任不能发挥应有的社会监督作用。,,,对终极责任的认知和执行不仅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发展, 更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社会的稳定。,,,作为社会成员, 具备良好的终极责任感是一个人格健全个体的基本品质。学校和家庭的任务是促使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终极责任, 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终极责任。,,,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终极责任, 社会才会和谐, 自然才会有序, 人类才能寻求到真正的幸福。,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文客久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