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 年度课题指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9 年 5 月- 2 -申报说明一、申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着力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凝聚思想共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
2、划课题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设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两类,面向全市公开招标,公平竞争,择优立项。2019 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拟立项 300 项,资助经费为每项 8万元;青年课题拟立项 200 项,资助经费为每项 6 万元。三、课题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在上海市工作或者居住;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年龄不超过 35 周岁(1984 年 6 月 25 日后出生)的青年科研人员可以申请青年课题;申请人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自主
3、确定研究团队,但必须征得- 3 -参与人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正式受聘于本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港澳台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相关条件申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各类课题;在站博士后人员均可申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其中在职博士后可从所在工作单位或博士后工作站申请,全脱产博士后从所在博士后工作站申请;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不能申请。(从本年度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不再对申报人作职称、学历要求,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未获得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可直接申报一般课题或青年课题,不再要求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四、课题申请单位须符合以下条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
4、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以兼职人员身份从兼职单位申报市社科规划课题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课题管理职责并承诺信誉保证;鼓励社会智库参与申报各类市社科规划课题。五、课题申报范围1课题申报按学科进行,学科选择参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数据代码表中的学科分类目录。跨学科研究选题要以“靠近 优先” 原 则,选择一个学科进 行申报。22019 年度市社科规划课题指南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本市全面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
5、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4 -加快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快推进上海 “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构建上海发展战略新优势,在新起点上继续推进上海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拟定一批重点方向性研究选题。选题只规定研究范围和方向,申请人可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研究基础,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方法和侧重点,自行设计具体题目进行申报。3各学科均鼓励申请人根据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申报自选课题。自 选课题应符合本次课题招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充分反映所在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基础研究要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应用研究要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着力推出体现国
6、家水准和本市水平的研究成果。自选课题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样对待。六、课题研究时限一般不超过 3 年,其中时效性较强的应用类课题要求在立项后 1 年内完成;基础类课题一般为 23 年内完成。七、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2019 年度市社科规划课题申请作出如下限定:1课题申请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项市社科规划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市社科规划课题的申请;课题组成员同年度最多参与两项市社科规划课题申请;在研课题的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一项市社科规划课题申请。2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
7、金项目、市社科- 5 -规划课题以及其他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负责人不能申请新的市社科规划课题。3申报市社科规划课题的课题申请人同年度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其课题组成员不能以内容相同或相近选题申报市社科规划课题。若课题申请人申报的本年度国家级项目获得立项资助,所申报的市社科规划课题不再予以立项。4凡在内容上与在研或已结项的各级各类项目有较大关联的申请课题,须在申请书中详细注明所申请课题与已承担项目的联系和区别,否则视为重复申请。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成果申请多项课题结项。5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市社科规划课题的,须在申请书中注明
8、所申请课题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申请鉴定结项时提交学位论文(出站报告)原件。6不得以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研究成果申请市社科规划课题。7凡以市社科规划课题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不得同时标注多家基金或项目资助字样。八、课题申报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1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采用网上填报方式,申报者须在我办网站的课题申报管理系统中注册个人用户(已注册用户直接登陆系统即可),完成实名认证,补充(更新)个人资料,填- 6 -写相关课题申报数据,将系统自动生成的课题申请书电子文档打印装订后,送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课题申报所需材料从我办网站(http:/www.sh-)下
9、载。申请书必须用 A3 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2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保 证申报质量,对申请书所有栏目填写的内容,特别是对申报者资格、选题、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组是否具有完成研究任务的充分条件,进行认真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1)申请资格不符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2)选题不符合课题指南要求,或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论证 ”明显简单 草率,填写内容有明 显缺项的;无相关前期研究成果或前期研究成果与所申报课题无关的;申请书填写内容(包括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前期成果等)不实、弄虚作假,或
10、相关成果存在署名等知识产权争议的。(3)申请人主持的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在 2019 年6 月 25 日前未获得结项批复的(以结项证书日期为准)。(4)申请人主持的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市社科规划课题被撤项或终止处理尚在资格限制期内,或有其他信誉不良记录被通报批评的。(5)未按照申请书规范填写纸质表格和打印装订的。(6)未按照“课题申报 管理系统” 要求进行 实名认证,或提交- 7 -的证件信息与用户注册时不符的。(7)未按照“课题申报 管理系统” 要求在线 填写数据,或填报数据与报送的纸质申请书“数据表” 内容不一致的。3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在审核申请书纸质材料的基础上,还需对本单位申报
11、者的实名认证信息和网上录入数据进行审核。4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申报材料的汇总和报送工作,保证申请书数据填写的准确性和报送材料的完整性。报送我办的材料包括:(1)申请书一式 6 份(1 份原件和 5 份复印件),报送时将原件单独列出。(2)申请书统计表,包括申报总数和各课题类别统计数据等。5课题申报从即日起至 2019 年 6 月 25 日止,逾期不予受理。申请人务必于 6 月 15 日前提交实名认证信息,以便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集中审核。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须于 6 月 27 日前完成网上申报数据审核工作,并于 7 月 1 日将申报材料集中后统一报送我办。6课题申报受理地点另行通知。- 8
12、-2019 年度市社科规划课题指南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在上海实践研究2.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成就与经验研究3.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定位及提升路径研究4. 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与孵化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创新思路研究5. 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研究6.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上海的带动作用研究7. 上海引领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8.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上海教育、医疗、养老资源优化配置研究9. 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示范效应研究10.“十四五” 期间上海社会 经济发展瓶 颈问题研究11.“十四五” 期间支撑上海 创新的发展 战略优势研究
13、12.“十四五” 期间上海 经济持续发展的 动力问题研究13.“十四五” 期间上海 经济发展空间及其 优化研究14.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阶段性目标研究15.上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16.提高上海城市经济密度问题研究17.新时代上海率先探索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研究18.新形势下上海外资外贸发展思想研究- 9 -19.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开放创新研究20.新时代上海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战略思路研究21.上海推进离岸贸易创新发展思路研究22.上海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和产业升级研究23.上海进一步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24.上海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研究25.进一步优化上海营商环境研究
14、26.上海减税降费的政策空间与财政风险研究27.深化上海企业信用风险治理创新研究28.上海现代商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29.上海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及效果评估研究30.上海突破土地发展瓶颈问题思路研究31.持续完善上海房地产业长效机制研究32.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建设研究33.上海地下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永续发展研究34.上海城市超低空空域开发利用研究35.面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36.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推进上海产业创新变革研究37.上海进一步提升“五个中心” 全球资 源配置能力研究38.上海进一步增强创新策源能力问题研究39.进一步提升上海“智慧城市” 建设能 级研究- 1
15、0 -40.上海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研究41.上海张江科学城功能提升研究42.上海经济发展新功能指数研究及实证分析43.上海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44.面向未来的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演进重组走向研究45.世界国际航运中心演变趋势与上海建设思路研究46.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发展、变化的实证比较研究47.上海参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高质 量发展研究48.世界超大城市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49.超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及策略研究50.超大城市经济发展与结构变迁规律研究51.超大型城市高品质生活指标体系研究52.超大城市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研究53.超大城市中的志愿服务发展研究54.当代世界科技进步和国际关系互动发展研究55.贸易投资新规则中的竞争中立制度和产业政策研究56.竞争中立原则与政府支持产业创新政策关系研究57.新时代全面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58.跨境数据贸易发展新趋势及上海应对思路研究59.现代城市更新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60.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运作机制研究61.人工智能在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