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范畴的科学界说。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的三要素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有三个: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以各种方式参与物质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用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其中以生产工具为主,也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必要的其他物质条件,如土地、生产建筑物、动力、交通运输等。 劳动
2、对象是指生产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包括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资料和经过劳动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原材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并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人的要素,生产资料是物的要素,两者均不可缺少,但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能动的要素,是人创造物,使用物,不断改进和提高物的性能。生产资料只有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正是人的劳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物的要素也十分重要。其中,生产工具直接反映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标志着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它不仅是衡量人类劳动力发展的客观尺度,而且是社会经济发
3、展阶段的指示器。 最早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三个因素个关系是这样的: 生产力=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随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演变为:生产力=(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 生产力与劳动力的区别生产力与劳动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的机体的功能或能力,后者是人的机体的能力或功能。 生产力从来都是指社会的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
4、量。”。 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不言而喻,生产资料是一种物质要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一种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的运动,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任何时候的劳动都是体力的消耗和智力的支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的智力内容,日益从以传统经验为主转化为以科学技术知识为主,智力因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但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一样,只有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劳动者的劳动力在本质上仍是一种物质要素,它的实现和提高受到客观条件首先是生产工具条件的制约。 生产力之所以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更重要地还在于它是一种不能由人们自由选择的既得力量。生产力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体现着生产过程中人与
5、自然的关系的生产力不专属于某一时代、某一社会、某一阶级,而是整个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它不会随着旧制度的消灭而消亡,而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日益发展。因此,任何世代的人一生下来就遇到现存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既是前一世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产物,又是先前一切世代生产力的积累与发展。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而只能首先接受前人已经创造的生产力,适应这种生产力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去创造新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生产关系无疑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但发展的根据,最终还在于客观存在的生产力自身的矛盾。新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推动生产
6、力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使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来实现的。 1.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决定社会的性质(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就能掌握国.家. 政.权)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地位和相互关系。 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
7、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3.劳动者( 主导)劳动工具(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专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发展原理)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要了解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掌握下面三个要素。生 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总称生产(三要素) 劳动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产资料力 劳动者: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
8、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产生)2、生产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了解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状况必须掌握下面三种情况。生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产 决定社会的性质(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就能掌握国家政权)关 (三要素)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地位和相互关系。系 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另外,每个社会形态下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国家社会状况等也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3、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 生产关系是否适应当时社
9、会生产力的发展。4、为什么说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或者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础)。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劳动技能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总要使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我国现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扩大对外开放,就是我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促进、保持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地说是: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的发生变化或者变革,于是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就代替较
10、低的发展阶段。(例如: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社会制度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外,奴隶社会末期奴隶制严重束缚了生产 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例如: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决定着社会性质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
11、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探 当前,无论是经济研究还是经济建设,都带有一种明显的倾 向,即过分注重生产力而忽视生产关系研究和建设。这种倾向应 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生产力,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十分重 要,因此把它作为标准提出来加以强调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 ,我们应该弄清楚,至少理论界应首先弄清楚,生产力是判断什 么的标准。我的观点是,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实现程度的一种标志 ,是判断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标准。我们切不能就标准而标准, 就生产力而生产力。经济研究还是经济建设,都应该针对生产关 系。不讲生产关系,就谈不上经济研究;不讲生产关系,就谈不 上经济建设。本文的目的,在于澄清以往人们对生产力、生产关
12、 系概念的模糊认识,以期经济研究者及经济决策者们对生产关系 的重视,重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研究和建设。 一、现有生产力概念的内在矛盾 迄今为止,在所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有关生产 力概念的内涵定义和外延界定都是自相矛盾的。关于“生产力” 这一概念,从内涵上都是这样定义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或力量;从外延上又都 是这样界定的: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即生 产力指的是实体三要素,又叫“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力既是能 力、力量,又是实体、三要素,出尔反尔,显然,这既不符合辩 证逻辑,更违背了一般逻辑规律:“同一律”和“不矛盾律”。 逻辑规律
13、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判断必 须是同一的、确定的(“同一律”);两个相互矛盾、互相反对 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个假(“不矛盾律”)。当前教科书中 关于生产力概念的定义和界定,既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也违反 了不矛盾律的要求,导致生产力概念自身不具有同一性、确定性 ,而且自相矛盾。这是现有生产力概念的一个致命的缺点。正是 因为这一致命的缺点,使我们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在有关生产力的 思考和研究中,都不知不觉地偷换了概念,把本来是生产三要素 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误解为生产力三要素,把生产力 概念偷换成生产三要素,混淆了能力与实体;也使我们的经济实 践工作者们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
14、中,不知不觉地混淆了生产力概 念,误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解放生产力就 是无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把生产三要素与生产力混为一谈。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如果暂且撇开这种内涵定义的准确性、完备性不谈,那么,作为 能力范畴的生产力,不管视其为系统还是视其为类,它的构成要 素或划分项都应该是能力要素或能力项。同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应该是同一的。这是起码的逻辑要求。因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 的,这就是,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观念是不合逻辑的,即劳动者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根本不属于生产力范畴。 二、生产要素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怎样界定生产力呢?换言之,生产力的
15、构成要素是什么呢? 这要从生产的实现条件、生产的主体问题、及生产活动的内容谈 起。 首先,生产的实现要有生产的条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三者的结合是生产活动得以进行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要生产必须得有生产 三要素,但有了生产三要素并非一定能够进行生产。“如果不以 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 产,为了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马克思语) (1)。生产三要素是生产关系赖以存在或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 三要素只有通过在自身基础上建立起的生产关系才能发挥应有的 生产作用。只要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16、, 就能进行生产,也只有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 系,才能进行生产。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系 ,是生产得以实现的充要或唯一条件。联系到当前实际,我们的 有些国有(集体)企业之所以生产不能顺利进行,经济难以实现 ,根本原因不在于生产三要素欠缺或过剩,而在于没有建立起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产权关系不明,交换关系不畅 ,是制约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生产的主体,不是劳动者,也不是生产三要素的结合体,更 不是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而是社会,是建立了一 定生产关系的人们构成的社会机体,是“一个以人为肢体的生产 机构”(马克思语)(2)。生产不同于劳动
17、,劳动的主体是劳动 者,是具有一定协调关系的各肢体构成的人体。劳动是人的肢体 分工协作的过程,生产是社会中的人分工合作的过程。没有人的 分工合作,就不会有社会的生产活动。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是否 是生产的,这要看他的劳动所创造的是否大于他所消费的,即是 否有剩余,是否有积累。如果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 于或者小于他自身的消费,即没有做出任何社会贡献,这种劳动 就不是生产的;如果一个人的劳动有部分劳动(或劳动产品)转 化为别人的劳动条件,即转化为社会积累(资本),这个人的劳 动就是生产的。也就是说,一个劳动者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 ,他的劳动才是生产的,才谈得上生产。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分
18、析,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活动有三方 面内容: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和 生产人口的生产活动(即“增值”)(3)。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 的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物质手段,人口是人 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体构成。这三方面的生产活动构成统一 的社会生产历史活动,三方面生产活动缺任何一方面,都构不成 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三方面生产活动 是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三个因素,而不是三个阶段。社会生 产历史活动的实现,生产的历史,是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生产活动 中分工合作的过程。无论是生活资料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 还是人口生产,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都必须具
19、备劳动资料、劳 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而且都必须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 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为了生产借助于生产三要素建立起的 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交换( 分配)关系和家庭关系。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的实现,都离不 开这三种生产关系的建立。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历史活动得 以实现的内在因素。比如一个企业,为了实现生产,首先,要确 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事实上,没有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的确立,就不会有生产资料,因为生产资料本身是一种社会积累 ,是一种投资,没有某种所有制关系,就不会有积累,没有积累 也就不会有投资;其次,要确立企业外部交换关系和内部分配关 系,因为既使有了前期积累、前期投资,确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如果不建立起当期的交换分配关系,企业的再生产也不能 实现。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或部类,只有建构在一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之中才能进行生产。 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生产力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即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是建立了一定生产关系的 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生活资料、生产资 料及增殖人口的能力。社会生产力包括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