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745417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点击此处添加 ICS 号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 51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DB 51/ XXXXXXXXX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The standard of techniques f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turn hillsides into terraced fields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送审稿)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四 川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51/ XXXXXXXXX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

2、和定义 .14 程建设标准 .15 工程规划 .36 工程设计 .67 工程量计算 .88 施工技术 .109 工程竣工验收 .1310 后续工作 .14DB51/ XXXXXXXXXII前 言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晓军、赵小蓉、周孝强、蒲波、陈琨等。DB51/ XXXXXXXXX1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坡改梯工程建设内容、规划要求与施工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具备坡改梯工程建设条件的中低产田土改造、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重点建设等

3、相关项目以及相适应的区域。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51/T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SL 1902007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DL 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DB51/T3792003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3.1 坡改梯工程建设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turn hillsides into terrace

4、d fields是指对坡度在525之间的中低产坡地,通过修筑水平梯田、治理坡面水系与地力培肥等工程措施,使地貌呈阶梯型,以防止土、肥、水的流失,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的相关活动。4 程建设标准坡改梯工程建设总体要求达到“平、厚、壤、固、肥”标准4.1 梯地工程建设标准4.1.1 地面坡度地面纵、横向平整,地面坡度降到5以内。4.1.2 土层厚度土层厚度60cm以上,耕作层20cm以上。4.1.3 梯地台位随等高线开梯,大弯随弯,小弯取直,台位清晰,规范流畅。4.1.4 地面宽度DB51/ XXXXXXXXX2坡度在15以内的坡地一般改成厢面宽5m以上的宽面梯地;坡度在1525一般改成厢面宽5m以下的

5、窄面梯地。坡改梯断面参数见表1:表 1 水平梯地断面参数表地形坡度() 田面净宽(m) 梯埂高度(m) 梯埂外侧边坡()510 10.07.8 0.51.0 651015 5.76.0 0.81.5 65701520 3.54.7 1.01.8 70752025 3.43.9 1.52.0 75804.1.5 梯埂梯埂结实,坎面整齐,不易垮塌。埂顶宽30cm,埂面高于土面20cm。条石埂埂高2m以内,基脚深至底土层或基岩,梯埂外侧边坡7580;预制件埂埂高0.8 m1.2m,梯埂外侧边坡6570;块石(卵石)埂高1.0m1.5m,梯埂外侧边坡7075;土埂埂高1.0m,梯埂外侧边坡70。不同砌

6、坎材料梯埂设计参数见表2:表 2 不同砌坎材料梯埂设计参数表材料类别 梯埂高度(m) 外侧坡度() 外侧坡坡系数条石 1.52.0 7580 1:0.31:0.2块石(卵石) 1.01.5 7075 1:0.41:0.3预制件埂 0.81.2 6570 1:0.51:0.4土坎 1.0 65 1:0.54.2 坡面水系建设标准4.2.1 坡面排水坡面排水沟与排水建筑物均应达到DL 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的5级标准。排水沟与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a一遇。排水系统要达到布局合理、排水畅通、水不乱流与土不下山的要求。4.2.2 坡面蓄水坡面蓄水建筑物应达到D

7、L 5180-2003 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的5级标准。坡面蓄水系统应做到蓄水池、沉沙池与贮粪池配套(即“三池” 配套)。蓄水池容积应做到大(200m 3)、中(100m 3200m 3)、小(50 m3100m 3)合理搭配、科学布局,年调节蓄水系数达到1.52.0。平均1hm2耕地应保证蓄水池的蓄水量150m 3以上;每口蓄水池应配置一口容积lm 3左右沉沙池;平均0.1hm20.2hm 2的耕地要有一口容积2 m 33m 3的贮粪池。4.2.3 灌溉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禁止用未经处理过的污水灌溉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满足以下要求:小型自流灌

8、溉渠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0;DB51/ XXXXXXXXX3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0;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喷灌不低于0.85,滴灌不低于0.90;新建和防渗处理后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0.75。4.3 道路建设标准4.3.1 机耕道道路设计行车速度不大于20km/h。机耕道建设标准参见DB51/T379-2003 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4.3.2 生产路生产路要与地块、渠系结合,路面宽0.5m2.0m,根据改造区情况可采用砼路面、石板路面或泥结石路面。预制混凝土板件或水泥路面,砼标号不得低于C 15,路面厚度应8c m。石材路面的强度不得低于MU30,厚度应10cm。路基一般应高于

9、原路面10以上,边坡比宜采用1:0.51:1。山区耕作路纵坡一般不大于11,坡度较大的地段应设置梯步。4.4 地力建设标准4.4.1 土地利用改造后的坡耕地要做到当年改造,当年利用。当季利用率要求85%。4.4.2 土壤培肥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秸秆还田面积50%;土埂的生物护埂率60%。坡改梯三年后,土壤肥力达到DB51/T8462008 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4级以上:有机质12.0g/kg,全氮1.0g/kg,速效磷10mg/kg,速效钾100mg/kg;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4.4.3 耕作改制改造后的坡耕地要普及旱地改制和预留行利用技术,做到“五良”(良田、良壤、良种、良制、良法)配

10、套,提高改造区复种指数。改造后横坡垄作栽培面积50%;良种推广面积达100%。4.4.4 抗旱能力坡面水系完善,节水措施配套。在中度干旱情况下,土壤抗旱能力增加57d。4.4.5 土壤防蚀能力土壤侵蚀模数降到SL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中规定的轻度侵蚀标准(1 0002 500t/km2a)。5 工程规划5.1 准备工作5.1.1 收集坡改梯改造区基本资料受益农户状况:包括户数、人口、劳动力、经济收入、投工投资能力等。土地利用现状:农、林、牧、非农用地面积。DB51/ XXXXXXXXX4基本农田建设状况:包括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农田基础设施现状等。坡耕地状况

11、:坡度分布面积、土层厚度、土壤质地、pH值、水土流失量、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等。图件: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土壤侵蚀图等资料。技术资料:相关标准,单项工程单位投工、投资、工程定额等资料。5.1.2 规划仪器与资料准备测绘仪器:卷尺、测坡仪、海拔仪、GPS仪、全站仪(或经纬仪、水平仪)、塔尺、对讲机等。采样工具:土钻、铝盒、环刀,钢卷尺,取样刀、铁锹。其它:相机、相关资料图件与记载、统计表格。5.1.3 坡改梯工程规划方法坡改梯工程规划实行领导、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采取由内向外、内外结合、自上而下、由下而上与室内资料分析、野外勘察与内业工作相结合方法。5.1.3.1 室内资料

12、分析利用收集的资料和图件,在室内对改造区坡面水系分布、道路分布,坡耕地和耕地利用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初步确定坡改梯工程范围、改造措施布局和分区,并在图上做好标记。5.1.3.2 野外勘察根据室内资料分析成果,再到实地进行踏勘与座谈访问,对室内规划的成果进行核实、补充和完善。5.1.3.3 内业工作运用室内资料分析与野外勘察成果资料,在室内完成“三图、一书、一表”。“三图”:即坡改梯工程建设位置示意图、坡改梯工程施工平面布置图、单体工程设计图;“一书”:即设计任务书;“一表”:即工程建设预算表。5.2 方案确定经科学论证与反复比较论证后确定改造区坡改梯工程最优方案。5.3 梯地工程梯地工程规划要按

13、照因地制宜,科学、规范、合理、美观,统一规划,一山、一坡、一弯、一梁集中连片治理。针对不同的地面坡度、气候条件、自然台位、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障碍因素、种植模式、改后利用方向等因素实地规划,打破地块间界限,统筹规划,调整土形,修筑地埂,尽量做到就地取材,费省效宏,使改后的坡耕地达到平、固、壤、厚、肥的标准。5.3.1 坡度在 15以内的坡耕地,地面坡度较缓,视自然台位确定梯级台位,宜规划宽梯。5.3.2 坡度在 1525之间的坡耕地,地面坡度较大,沿等高线规划,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突出台位,宜规划窄梯。DB51/ XXXXXXXXX55.3.3 支离破碎,零星分散的地块,应调整地形,平整土

14、地,使地块整齐规则。5.4 坡面水系工程做到地背沟、沿山沟、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贮粪池配套齐全。做到沟沟相通,池沟相连,长藤结瓜,形成截、蓄、排相结合的坡面水系网络5.4.1 地背沟地背沟的主要作用是引排地块边的岩层裂隙水、隐微裂隙水及地块内重力水,防蚀,稳土,固埂,排湿。每块地顺等高线,按其流水方向布置背沟。5.4.2 沿山沟沿山沟主要是拦截坡面迳流,防止冲刷耕地。其布局视山形、地势、集雨面积、台位、坡长而定,一般在非耕地与耕地间、山坡旱地与沟冲田土交界处兴建沿山沟,大山、高山和山坡田土多的地方,应利用自然台位每50m左右布置一条沿山沟。5.4.3 排水沟排水沟的作用主要是引水下山。应规

15、划在集雨面较大,汇水集中的地方,落差悬殊处建跌水梯(或消力池),跌水梯前平缓处设沉沙池,沉沙防冲。在排水沟内适当位置设沉沙池,多级消力,防冲、护土、固渠。5.4.4 蓄水池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种植习惯而设置,基本做到1hm 2耕地保证有150m 3左右水量。5.4.4.1 蓄水池的布局根据地形条件、坡度、集雨面积、降雨特点及雨量、改造面积等规划布局蓄水池。5.4.4.2 蓄水池的选址集雨面大,位置适宜,易于蓄水,使用方便,工程量较小。尽量利用荒坡、隙地修建,少占用耕地。5.4.4.3 蓄水池的容积容积大小应遵循因地制宜,使用方便,利用率高的原则,实行不同容积蓄水池的合理搭配。容积20

16、0m 3以上蓄水池:在集雨面大或有灌溉保证的地方修建,数量视需供水的耕地面积而定,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与提灌设备配套。并配套防护栏,引水渠,一定数量的沉沙池和贮粪池。容积100200m 3蓄水池:在改造面积较大,集雨面大,汇水集中的地方设置,合理布点,并配套防护栏,引水渠,一定数量的沉沙池和贮粪池。容积50100m 3蓄水池:主要规划在集雨面较小,水流分散的地方,尽量设置在排水沟、沿山沟旁,便于拦截集蓄雨水,并配套防护栏,沉沙池,引水渠,一定数量的沉沙池和贮粪池。5.4.5 沉沙池蓄水池入口前25m处要设置沉沙池。5.4.6 贮粪池DB51/ XXXXXXXXX6面积较大的地块旁要规划贮粪池,

17、既可积肥造肥,又可蓄水抗旱,方便使用。5.5 道路工程道路工程建设应本着占地少、生产方便、便民出行、投资省、利用率高、路线最合理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5.5.1 机耕道30hm2以上集中成片的改造区,需要新建、整治机耕道时,尽量利用原有的机耕道或大路,加固加宽。并与渠系布局相结合,与其它机耕道和公路配套形成交通网络。5.5.2 生产路生产路要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进行规划,要充分利用原有大路或农耕路,适当加固加宽,并与渠系布局相结合,与机耕道和其它公路配套。5.6 地力建设工程5.6.1 地力培肥措施推广以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为主的旱地覆盖技术;推广秸秆过腹、堆沤、种菇、沼气等还田等技术;推广增施

18、有机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肥地力。5.6.2 农耕农艺措施结合坡改梯工程建设,实施“一改带五改”措施,即通过坡改梯工程建设,带动作物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改革、栽培技术改进、种植结构改变和生态环境改善。合理调整粮经比例,发展名、特、优、新经济作物品种;推广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大力开展旱作农业技术,提高肥水利用率。5.6.3 生物措施结合改梯工程建设,推广间套种植绿肥、豆科作物与增施有机肥技术;结合土料筑埂推广生物护埂 (植物篱)技术,利用土埂边坡种植蓑草、黄花、金银花等经济植物,保土固埂、减少水土流失。6 工程设计6.1 梯地工程设计6.1.1 梯地台位设计坡面平缓、岩层呈水平状、自然台位较宽的

19、坡地,应以原有自然台位为基础,分台放线;自然台位不明显、坡度较大、地貌破碎,动用土石方量较大的坡地,沿等高线放线定台位。地面坡度515的坡耕地,以原有自然台位为基础,沿等高线定厢分台放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突出台位;地面坡度1525的坡耕地。沿等高线放线,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矮坎窄梯,台位清晰。梯地断面示意如图1:DB51/ XXXXXXXXX7图1 梯地断面示意图图中:L斜坡长度,m;B地面宽度,m;H地坎高度,m;b地坎占地宽的1/2,m;D地埂底宽,m;d地埂顶宽,m;地面坡度度,;地坎断面坡度,。6.1.2 梯埂断面设计6.1.2.1 在坡度 15以下、土壤粘重的地方,应以夯筑土埂为

20、主,土埂高度一般应控制在 1.0m 以内,下宽上窄,断面形状为梯形,边坡系数1:0.5。夯筑土埂应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护埂配套措施。取石材方便的地方,可砌石埂,可采用条石、块石、片石或卵石作砌埂材料,石埂高度2.0m以内为宜,边坡系数l:0.20.3;个别地段石方量较大时,可采取土石结合埂,即下部砌石材,上部筑土埂,土埂顶宽30cm,埂面高于土面20cm。在取石材难的地方,可修筑预制件埂,预制件埂要注重梯埂美观流畅,稳固耐用,边坡系数1:0.30.5,达到以下要求:平,埂梯面水平;硬,清基至硬底,上平下硬;倾,三角架基槽外高内低;正,三角架立柱必须端正;紧,三角架下脚用泥夹石夯紧夯实,上顶连接槽用不低于M 7.5的砂浆连接紧密;实,三角架内空部分必须用石块或泥土填实。6.1.2.2 就地取材,以石材作梯埂时,高度宜在 2m 以内,为保证梯埂牢固,可设置二马蹬,梯埂底宽度 4050cm;作土石结合埂的,下部砌石材,上部筑土埂,高出土面 2030cm;筑土埂设计同7.2.2;也可用预制件埂砌筑梯埂。梯埂断面设计参数参见4.1.5。6.2 沟渠设计主要是地背沟、沿山沟和排水沟设计。沟渠设计要与池、塘、库结合,形成蓄、引、排三结合的坡面水系网络。6.2.1 地背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