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加坡德育发展状况一、历史发展在新加坡,道德教育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为各类学校的正式课程。自治时期,小学道德课程的名称为“伦理”,新加坡 1965 年独立建国,在独立之初, 改为“公民” 。20 世纪 6070 年代,其公民道德教育目标是:注重灌输热爱自由、真理与正义,尊重基本人权,接受民主生活方式,珍视对种族宗教的容忍等观念,树立足以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责任与效忠祖国的习性与态度。此外,还要努力培养经济建设的各种能力。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西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这危及着新加坡社会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为克服“西化”的倾向, 从 1972 年起, 政府提倡学
2、母语, 以增强亚洲价值观。1974 年, 政府在小学和中学分别开设“生活教育”和“公民课”, 以灌输节俭、孝悌、服从权威和忠于国家的亚洲道德价值观。到了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新加坡重新提出要实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小学阶段设“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课程, 学校可选择其中一种课程, 全部以母语进行教学。在中学阶段, 中一、中二开设“生活与成长” 、 “公民与时事”作为必修课,这基本上是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深化; 中三、中四则开设“公民学”, 重点放在灌输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80 年代开始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品格等内容。从 19
3、88 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凝聚国民的爱国意识。90 年代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的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1991 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和国会的批准,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推出了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始终注重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和培养国家意识,弘扬国家至上、社会第一、集体利益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内容。于 1994 年 4 月发表 声明,为了顺应变迁迅速的社会,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必须做出
4、适当的修订。为此,新加坡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 教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 、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小学将原来的好公民课改为公民与道德教育课,课程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名称不变,但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2、 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改革为了达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 教材采用综合设计的方式,即将课本、学 生活动 作业、教师手册 ,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视为一个整体。并且教材内容由浅人深,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用看图讲故事等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3、 公 民 与 道德教 育 教学方
5、 法改革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及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状况,新加坡的教育工作者们认为,如果学校的道德教育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为此,新加坡教育部鼓励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提问和反思。1996 年,新加坡教育部历时半年、耗资 40 万新元推出国家意识教育计划,为让每名新加坡人在求学的 1012 年内,能更全面和彻底地了解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奇缺和多元文化的国情,进而培养学生为国献身精神。1998 年,新加坡宣布将国家意识教育计划付诸实施,称为“国民教育” 。新加坡政府提倡各民族在保持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并发扬自己
6、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系统,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新加坡始终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学校德育中。1999 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声明,为了顺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学校德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必须适当的修订,以确保学生的品格能稳定、健全地发展,同时使他们热爱国家,并能对国家做出承诺。于是,从 2000 年起新加坡中小学启用新的学校德育教材。进入到 21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联系的日益加强,经济的全球化一词已成为一个世界话语并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特征。在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严峻挑战下,新加坡在德育方面采取以下政策:(一 )以人为本,深入贯彻
7、德育为首(二 )根植于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文化(三 )调整德育内容,使其符合“三贴近 ”原则(四 )遵循教育规律,明确德育目标的循序渐进、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五)重视道德实践,拓宽教育途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 (六 )优化德育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二、新加坡德育的主要内容1.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 在一个人种、信仰、道德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背景下,为避免矛盾和纷争,统一国民思想,开展经济建设,新加坡政府明确指出必须使各种族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认同和归属,加强对新加坡的认同和归属。政府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即爱国主义,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
8、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纵观新加坡的历史,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但新政府针对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人们人文素质下降的状况,在 80 年代开始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品格等内容。政府专门成立了负责国家意识的机构,在国民中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从 1988 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凝聚国民的爱国意识。1991 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和国会的批准,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推出了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
9、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始终注重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和培养国家意识,弘扬国家至上、社会第一、集体利益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2.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新加坡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对此,新加坡政府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 。因此新加坡通过文化再生运动反对全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所谓“东方价值观” ,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新加坡政府倡导经过改造和选择的现代新儒学(参见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96 页) 。特别是
10、对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所谓“忠” ,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参见杨松:新加坡、中国德育的几点比较 , 辽宁教育研究 ,2001 年第 7 期) 。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
11、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更便于被各族人民所认同。新加坡坚持了东方传统文化,在此根基上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有效抵御了西方腐朽价值观,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方位展开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则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展开。新加坡政府颁布了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循序渐进,涉猎了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教育的内
12、容也有所不同但相互衔接。不同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低年级偏重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诸如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等理论性内容,强调理论上的说教和灌输,而且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使得政策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新加坡政府注意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及对国家的归属感,在学校里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如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不分种族
13、、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新加坡学校也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参观监狱、禁毒展等。而且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如加入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等。新加坡政府还经常在社会上举办“睦邻周” 、 “礼貌周”等各种活动,借助活动培养和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德。 5.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另一方面也有无情的法律和法规作保障。新加坡在建国以来,为了根除恶习和稳定秩序,陆续制定和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约
14、束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并在公民中进行宣传教育。新加坡的法律很完备,涉及到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公共场所抽烟等在世界许多地方法典中无案可查的内容,都一一立法规定相应的处罚,并严格执行(参见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48 页) 。新加坡把思想道德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以详尽并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新加坡德育的特点1、德育为首, 高度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科目不仅被立为新加坡基础教育的必修科目, 还列为五育之首,并且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的培养(新
15、加坡政府和学者通常把爱国主义称为“国家意识” ) ,始终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国家意识是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2、 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首先 , 新加坡倡导 “东方价值观 ”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 ,但新加坡对儒家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必要的改造。新加坡还出版了一批道德文明教育的通俗读物 , 如 道德教育文选 丛书 , 该书收入了中国古代 “劝学 ”“孔融让梨 ”“愚公移山 ”“大禹治水 ”等著名道德教育故事 , 并配上了英文。新加坡还开展了 “华族文明月 ”活动 , 更是把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和传统教育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其次 , 引进西方尤其是美国的
16、较为先进的道德理论和方法 , 为自己所用 , 建构一套适应本国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第一 , 价值澄清法。新加坡教育界把它引进并加以改造 , 简化为五个步骤: (1) 认清问题 , 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 (2) 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 (3) 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然后作出选择; (4) 珍惜并愿意公开所作的选择; (5) 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 价值澄清法的运用 , 弥补了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不足 , 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二 , 道德认知发展法。这是引进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学法 。3、注重法制教育, 坚持德法兼施新加坡政府通过严格的法制管理和社会政策引导的方式,保证和推进公民道德教
17、育,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新加坡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不仅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而且把包括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以详尽而颇具操作性的法律条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收到了明显的效果。4、培养和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注重教育实践 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不仅注重理论上的说教和灌输,而且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激发、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活动之中,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例如,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睦邻周
18、” 、“礼貌周”等各项活动,强化学生与人为善、互助友爱、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5、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政府、社区、学校和家庭纵横联系的立体性的德育网络。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注重抓道德教育,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教育,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成绩及道德素质优秀的人。首先, 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 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 各学校都要建立家长联谊会。其次, 建立广泛的社区教育网、教育监督站, 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其次, 新加坡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予
19、以配合, 如常年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等社会性道德教育活动; 在社会上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以及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 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新加坡实施德育过程中的途径新加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 ,一方面坚持通过设道德课 ,向学生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 ,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形成全方位实施德育的格局。具体来看 ,新加坡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有:1、正规的课堂教学在新加坡 ,课堂教学直接承担着向青少年正面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行为规范 ,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的重要任务 ,是学校
20、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自建国起 ,德育课虽然在课程名称与内容上不同时期的侧重情况不同 ,但一直是新加坡中小学的必修课。如现在的新加坡小学德育课程为“好公民”;其宗旨是培养“能够对自己、家庭、邻居、社会及国家尽自己义务的良好公民”;新加坡中学一、二年级的德育课程为“生活和生长”,偏重个人价值和品德修养;三、四年级的德育课程为“新公民学”,重点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为了加强德育课教学 ,新加坡要求各学校都应设置道德教育研究室 ,挑选合格的教师授课 ,并规定校长必须兼任德育教研室主任。学生升学时 ,德育课分数要计入升学考试的总成绩中。除德育课外 ,其他各学科教学中也很强调进行道德教育 ,尤其是历史
21、、地理、语言文字、宗教知识等科目都规定了德育目标。这种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的做法 ,是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富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2、丰富的课外辅导活动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 ,新加坡中小学还普遍开展了五项辅导活动: (1) 榜样(Example) 以能够把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所提倡的价值观身体力行的人 ,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2) 阐释(Expla2nation) 通过对话 ,教师向学生解释社会规章制度和道德规则的意义 ,使他们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3)规劝(Exhortation) 通过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 ,激励和规劝他们把所学到的 价 值 观 付 诸 实 践。(
22、4) 环 境 ( Environ2ment) 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教育氛围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5) 体验(Experi2ment) 创造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正面经验和积极的体验 ,进一步了解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正确性。1辅导活动对于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 ,新加坡中小学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如升降旗仪式、文体活动、尊老敬贤活动、植树活动、清洁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等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 ,有利于实现知行统一。3、规范的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新加坡进行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23、1990 年新加坡教育部制订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 ,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小养成服务精神。该项计划包括六个方面的活动: (1)“好朋友”计划;(2)关怀与分享计划;(3)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4)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5)清洁环境计划; (6) 临时服务 ,如春节慰问活动、慈善乐捐活动等。2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 ,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3、立体性的德育网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是新加坡德育途径的显著特点。首先 ,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 ,格外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
24、影响作用 ,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 ,各学校都要建立家长联谊会。其二 ,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 ,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1990 年教育部制定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 , 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小养成服务精神。该项活动包括 “好朋友 ”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清洁环境计划、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活动和慈6善捐赠活动等。其三 ,新加坡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予以配合 ,如常年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等社会性道德教育活动 ;在社会上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 ,以及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机构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 ,从而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正是因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三位一体 ,相得益彰 ,所以新加坡的德育影响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其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