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目 录第1部分曲黎敏简介 第2部分黄帝内经简介 第3部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名家论坛)3.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3.2 中医与日常生活3.3 十二时辰的养生(子-卯)3.4 十二时辰的养生(辰申) 3.5 十二时辰的养生(酉亥) 3.6 十二时辰的养生(亥) 3.7 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上) 3.8 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下) 3.9 阴阳的本性3.10 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3.11 食物的意义3.12 食物的偏性3.13 四季养生(上) 第4部分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学习笔记4.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4.2 中医与日常生活4.3 十二时辰的养生(子卯
2、) 4.3.1 丑时(夜里13点) 24.3.2 卯时(早晨57点) 4.4 十二时辰的养生(辰申) 4.4.1 辰时(上午79点) 4.4.2 巳时(上午911点) 4.4.3 午时(上午1113点) 4.4.4 未时(下午1315点) 4.4.5 申时(下午1517点) 4.5 十二时辰的养生(酉亥) 4.5.1 酉时(下午17-19点) 4.5.2 戌时(晚上1921点) 4.6 十二时辰的养生(亥) 4.6.1 亥时(晚上21-23点) 4.7 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上) 4.8 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下) 4.9 阴阳的本性4.10 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4.11 食物的意义4
3、.12 食物的偏性4.13 四季养生(上)4.14 四季养生(下)4.1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4.16 情志病4.17 百病生于气4.18 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第5部分养生大智慧5.1 养生大智慧第一集起死回生5.2 养生大智慧第二集望闻问切5.3 养生大智慧第三集对症下“药”5.4 养生大智慧第四集医生六不治35.5 养生大智慧第五集病有十不治5.6 养生大智慧第六集扁鹊行医悟养生第6部分养生十二说6.1 什么是养生6.2 睡觉门道6.3 清晨说道6.4 脾胃之说6.5 养生十二说之午未申时养生6.6 酉时养生6.7 戌亥养生第7部分讲座讲稿: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7.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4、7.2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7.3 中医与日常生活7.4 一天当中,人的养生法则第8部分曲黎敏文集 8.1 曲黎敏相关文章8.1.1 让中医在传统文化中升华-访北曲黎敏副教授8.1.2 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评曲黎敏的中医与传统文化8.2 曲黎敏学术文章8.2.1 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8.2.2 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8.2.3 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8.2.4 论儒释道生死观8.2.5 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相关问题研究8.2.6 瘟疫,中医的抗争8.2.7 试论三阴三阳8.2.8 从“左肝右肺”看中医文化8.2.9 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 4第一部分 曲黎敏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
5、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医文化专家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特聘顾问个人专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研究领域: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每一位受众既能领略中华远古盛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曲黎敏副教授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
6、科学,她认为: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才有意义。她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编著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等多部医学专著受到广泛好评。第二部分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
7、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5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
8、,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2.1 成书年代和组成内容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
9、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l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汉书艺文志载录的书目,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和黄帘外经三十七卷。外经至今没有发现,似乎早已散佚。当时也没有提到素问和灵抠的名称。到了晋代,学者皇甫谧(公元215-282年)著甲乙经的序文中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咸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世多数学者也承认皇甫谧所提到的咸经,便是灵抠的别名。因为在灵枢九缄十二原中写着:“欲以微缄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10、,令各有形,先立咸经“。这就是说,要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里去,借以疏通经络,调和血气,6使气血能往来出入的会合,并且循行畅通无阻,为了要把这种疗法流传到后世去,必须明确地制定出方法来,使它永远不会涅没,经久而不失传,这个方法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在安排这个方法的时候,要分清章节,里里外外,从头到尾,一切都要交待清楚,首先写成一部咸经。所以咸经和灵枢是同书异名,是有它的依据的。2.2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
11、,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的为阳、静的为阴,兴奋的为阳、抑制的为阴,功能性的为阳、物质性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为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阴阳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学说是符合辩证法的。阴阳学说与医学的结合,在黄帝内经里面直截了当地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要求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都不能离开阴阳这个“纲纪”。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一部古书左传中就记载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12、材料而言,并且说明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非常朴素,一点也没有神秘的色彩。在它渗透到医学领域以后,首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比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它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运用,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当病理的状况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从而以明阳五行学说为凭借,成
13、了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7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2.3 【丛书分类】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
14、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
15、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8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
16、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第3部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名第44部分家论坛)3.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
17、、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那么这也是中国古代认为就是说为什么: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一个原因这是什么意思呢?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假如说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
18、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9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这也是后来有一句话,拿破仑的一句话叫做: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那么在中医里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是命运。从这个角度往下接着讲呢,就是说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学一向都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就是说的你能够把医学领悟了,你有可能就领悟到天下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了。那么从第二点上讲,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这里大家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去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些词
19、汇,比如说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像这些词都是表达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一些词汇,和代表我们领导力的一些词汇。那么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想一想。所谓魄,你这个人有没有魄力,做事有没有决断性,那么这个魄力到底是什么呢?它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呢?实际上这个魄在中医里它涉及到一个词,它是肺的神。所谓神在这儿要解释一下,什么叫神呢?就是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做神。他的表现,我们说你这个人有没有神,精气神的那个神,神足不足,实际上都是说你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现,就像火焰的光芒一样,那个叫神。那么这个魄指的是肺神,而力关系到我们另外一个脏器就是肾。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力量从哪里来,都是从腰这儿来
20、,所以力量是从肾来的。那么这两个概念,像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本能的,我们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魄力它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你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是你自己肺气足不足,和你自己的肾精足不足的问题。那么另外一点,精神,说你这个人看上去真的很有精神,生命活力很旺盛,要不然你就特别萎靡,可是这个精到底是什么呢?这个精同样是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在中医的概念里就指的是精,而神在这里边,神是心的神明,心之神为神。那么所谓精神,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在中医里有一个固定的词汇,是心肾相交的能力,就是你心和肾相交通的能力如何,它的能力的外现就是精神。如果你心力不足,肾精不足的话,你这个人
21、就显得没有精神,所以这个精神也是指的我们身体层面上的一种东西。那么胆识,在黄帝内经里认为,胆是主决断的,那么你有没有决断力,10这也是你的一个领导力的一个体现。那么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的是什么呢?就是你胆气的足不足,并不是说这个人把胆囊切了,他就没有决断力,关键是一个胆气的足不足,胆精的问题。那么意志,意志也涉及到,男人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那么这个意志是由什么来,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它的物质基础,意是中医里脾(精)的外现,脾的神为意,那么脾,心之所存谓之意,那么就是说脾的外现是神,是意,因为脾主运化,所以说如果你的意很足,你的脾的脾精很足的话,你运化的能力就强,而运化的能力强,意味着
22、我们不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比如说你头脑非常灵活,你看到这个事物,你马上就能够关联到那个事物,当你把这两个事物能够很关联起来,这种关联性就是意。这就是运化,就是灵活,就是头脑非常灵活的表现。那么志也是肾,志是肾之神,所以说像意志这种词,就是在说肾的这种能力,那么在这个意志来讲,实际上如果精神是心肾相交的话,那么意志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运化,人体的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因为肾主收藏,是运化和收藏能力的体现。你能够运化多少,然后你又能够定得住多少,这是你的意志力。你如果只是运化很聪明的话,而你又定不住,你又坚持不下来,那就是意志不坚定。所以这也是我们生命力的一种体现。那么聪明就很好解
23、释了,聪明在中医里认为,肾开窍于耳,就是说肾气是开窍于耳的,肝开窍于目,肝是开窍于目,所以你这个人聪明与否,关键在于看你的肝肾的能力,这样讲来就是说学习黄帝内经,可以使我们更多的向内看,向内在的去观察我们人身,是在培养我们向内看的能力,但是向内看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这也是黄帝内经在所有的国学经典里边最为寂寞的一项,就是说的向内看实际上很痛苦而且很难,这也是自古圣贤皆寂寞。比如说在西方社会,它追求的目标是认识你自己,而我们中国社会,是要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刚才我已经讲了,天下,天下就是人身,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外面这个天和人,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谐,而这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所以关键要看这种和谐度,这是向内看的问题。中国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那么人身难得就是说,从学习黄帝内经开始,我们要开始关注我们自己的内心生活,和我们内在的脏腑的那种运转,我们懂得了人体,实际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