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循环动脉分支分布,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 (供应心脏),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供应脑、视器),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内眦动脉(供应面前部、腭扁桃体),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 (供应口腔鼻腔硬脑膜),颞浅动脉(供应颅顶),左锁骨下动脉,椎动脉(供应脑、脊髓),胸廓内动脉,腹壁上动脉 (供应胸前壁心包膈乳房腹膜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 (供应甲状腺、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支,终支,骨间总动脉,掌深支,终支,掌深弓,掌浅弓,指掌侧总
2、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胸主动脉,壁支,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 (供应胸壁、腹壁上部 ),脏支,支气管动脉(供应支气管、肺),食管动脉(供应食管),腹主动脉,壁支,腰动脉(供应腰部),脏支,成对,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女:卵巢动脉),不成对,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阑尾动脉(十二指肠到横结肠),直肠上动脉 (横结肠到直肠上部),腹 腔干,胃左动脉(供应食管下段、胃小弯),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右支,胆囊动脉,左支,脾动脉(供应脾、胃底、胃大弯),头颈部的静脉,上肢的静脉,左右,上腔静脉,胸部的静脉,右心房,心的静脉,下腔静脉,腹部的静脉,盆部的静脉,髂内静脉,
3、下肢的静脉,髂外静脉,左右髂总静脉,股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奇静脉,冠状窦,头颈、上肢的静脉,颅内属支:乙状窦,颅外属支:面静脉等,耳后静脉枕静脉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椎静脉等,锁骨下静脉,左右头臂静脉,深静脉:桡、尺静脉,肱静脉,腋静脉,浅静脉:手背静脉网,贵要静脉,头静脉,上腔静脉,胸部的静脉,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等,奇静脉,上腔静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心小静脉,冠状窦,右心房,腹部的静脉,腹壁的静脉,脏器的静脉,成对,不成对,肾上腺静脉,肾静脉,睾丸静脉(女:卵巢静脉),下腔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等,肝门静脉,肝静脉,肝血窦,分支,盆部、下肢的静脉
4、,盆部,壁支,脏支,臀上静脉,臀下静脉,闭孔静脉,阴部内静脉,直肠下静脉,子宫静脉,下肢,深静脉,浅静脉:足背静脉弓,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腘静脉,股静脉,髂 外 静 脉,小隐静脉,大隐静脉,髂 内 静 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常用术语,名称 位置 构成 特点 举例灰质 中枢神经 胞体、树突 色灰暗 脊髓灰质 白质 中枢神经 轴突 色苍白 脊髓白质神经核 中枢神经 胞体 白质内 齿状核神经节 周围神经 胞体 略膨大 脊神经节纤维束 中枢神经 神经纤维 成束 薄束神经 周围神经 神经纤维 索状 坐骨神经,脑神经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及进出颅腔部位,脑神经共12对,其排列顺序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头面
5、部、眼球、舌的神经分布,眼球,感觉-视N(视觉) -眼N(一般感觉),运动-动眼N(眼球外肌5) -滑车N(上斜肌) -展N(外直肌) -交感N(瞳孔开大肌) -副交感N(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头 面 部,感觉-三叉N,运动-下颌N(咀嚼肌) -面N(面肌),舌,感觉-下颌N(舌前2/3一般感觉) -面N(舌前2/3 味觉) -舌咽N(舌后1/3一般感觉、味觉),运动-舌下N (舌内、外肌),传导路,脑神经简表(1),脑神经简表(2),脑神经简表(3),脑神经简表(4),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V”字形,3.投射纤维,内囊前肢额部 内囊膝内囊后肢枕部 丘脑豆
6、状核部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豆状核后部 豆状核下部,(1)内囊前肢投射纤维 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2)内囊膝的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3)内囊后肢的投射纤维 皮质脊髓束 皮质红核束 顶枕颞桥束 丘脑中央辐射 视辐射 听辐射,1、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2、对侧偏瘫(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损伤)3、两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视辐射受损),一侧内囊损伤,产生 “三偏” 症状:,2第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3、1、2区),特点(1)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2)左右交叉;(3)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接受背侧丘脑腹后和传入的对侧半身浅、深感觉。,一侧
7、视觉区接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来的冲动,3视觉区 距状沟上、下方的枕叶皮质 (17区),17区,4听觉区 颞横回 (41、42区),5平衡觉区 中央后回下端,6嗅觉区 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7味觉区 中央后回下部(43区),8内脏运动中枢 边缘叶,9语言中枢,(1)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 Broca 区(44、45区)(2)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8区)(3)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4)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角回(39区),书写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2)基底核 (1)纹状体,(2)屏状核,(3)杏仁体,脑神经,
8、概述组成 12对:嗅N 视N 动眼N 滑车N 三叉N 展N 面N 前庭蜗N 舌咽N 迷走N 副N 舌下N纤维成分 1、躯体感觉f 2、躯体运动f 3、内脏感觉f 4、内脏运动f(副交感f)分类 感觉性: 、 、 运动性: 、 、 、 混合性: 、 、 、副交感f 仅、 、 、对脑神经有,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还有迷走副舌下,神经系统传导路,分为感觉(上行)传导路和运动(下行)传导路。,感觉传导路,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脊神经 节C,周围突,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C,内侧丘系,(延髓),背侧丘脑C,丘脑顶叶束,(经内囊后肢),中
9、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1,2,3,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压觉传导路,脊神经 节C,周围突,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后角C,脊髓丘系,(脊髓),背侧丘脑C,丘脑顶叶束,(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1,2,3,脊髓丘脑侧、前束,头面部痛温觉和粗触压觉传导路,三叉神经节C,周围突,感受器,中枢突,入脑桥,三叉N脑桥核、脊束核C,三叉丘系,(脑干),背侧丘脑C,丘脑顶叶束,(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1/3,1,2,3,视觉传导路,视网膜双极C,周围突,视锥C视杆C,中枢突,视 网 膜神经节C,(间脑),外侧膝 状体 C,视辐射,(经内囊后肢),大脑
10、距状沟上、下皮质,1,2,3,视N,视交叉,视束,损伤一侧视N 患侧眼视野全盲一侧视交叉外侧部患侧眼鼻侧半视野偏盲视交叉中央部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一侧视束及以上患侧眼颞侧半、对侧眼鼻侧半视野偏盲 (同向性偏盲),运动传导路,锥体系 由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组成。,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C,(轴突),锥体束,皮质核束,(经内囊膝),脑干:脑N运动核C,1,2,(经脑N),头 颈、 咽喉肌,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肢),(锥体下端),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前角C,(经脊N),(经脊N),四肢肌,躯干肌四肢肌,-,2,注:除面N核下部、舌下N核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N运动核
11、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支配。,注:皮质脊髓束的纤维直接(仅10-20) 或间接终止于前角细胞。,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表现,弛缓性(软瘫),肌张力,增高,减弱或消失,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萎缩,不明显,明显,瘫痪特点,痉挛性(硬瘫),内脏神经系 visceral nervous system,分布: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分为内脏运动N( 自主神经系、植物神经系)和内脏感觉N。 内脏运动神经 visceral motor nerve比较 躯体运动N 内脏运动N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N元数目 1个 2个,纤维成分 1种 2种,节前N元(胞体:位于脑干、脊髓内
12、)节后N元(胞体:位于内脏神经节内),节前N元节后N元,纤维分布形式 神经干 神经丛分支随意性 随意控制 随意性差,交感N副交感N,轴突,轴突,节前纤维,节后纤维,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组成中枢部 低级中枢:位于脊髓T1 -L3中间带周围部 交感干、交感神经节及其发出的分支交感神经节椎前神经节腹腔N节、肠系膜上、下N节、主动脉肾节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颈部3-4对、胸部10-12对、腰部4-5对、骶部2-3对、尾部1个 交感干 位于脊柱两侧,上自颅底,下至尾骨前 方合二为一;由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结而成。,小结来自脊髓T1-T5侧角的节前纤维,换元后,其节后纤维分
13、布于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来自脊髓T5-12侧角的节前纤维,换元后,其节后纤维分布于肝、脾、肾等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来自脊髓L1-3侧角的节前纤维,换元后,其节后纤维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组成中枢部 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副交感核、脊髓S2-4骶副 交感核。周围部 副交感神经节、节前、节后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分为器官旁节、器官内节。分布颅部 节前纤维行于第、对脑神经内。动眼N副交感节前纤维,来自中脑的动眼N副核,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瞳孔括约肌、睫状肌。,面N副交感节前纤维,来自脑
14、桥的上泌涎核,换 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腔、口腔腺体、 下颌下腺、舌下腺。舌咽N副交感节前纤维,来自延髓的下泌涎核, 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腮腺。迷走N副交感节前纤维,来自延髓的迷走N背核, 换元后,节后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骶部由脊髓S2-4骶副交感核发出节前纤维,出骶前孔 后,组成盆内脏N加入盆丛,换元后,节后纤维 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脏器。,内脏感觉神经 visceral sensory nerve,内脏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脑神经节或脊神经节内。内脏感觉的特点痛阈较高 一般强度的刺激不引起主观感觉;对手 术挤压、切割、烧灼等不敏感;强烈的内脏活动 (饥饿、充盈)可产生
15、感觉;脏器过度膨胀受到牵 张、平滑肌痉挛以及缺血和代谢产物积聚等,可产 生痛觉。弥散的内脏痛 传入途径较分散,定位不准确。牵涉性痛 某内脏病变时,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 敏或痛觉。 (体表部位、脏器的感觉N入同一脊髓节段),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脑和脊髓的被膜硬膜 硬脊膜 上:附于枕骨大孔缘 下:S2 处变细,包裹马尾,末端附尾骨。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间隙; 有脊神经根通过;呈负压;硬膜外麻醉处。硬脑膜分外、内层。与颅盖骨连接疏松,与颅底骨连接紧密。内层形成的板状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硬脑膜窦-在某些部位,硬脑膜两层分开,构成流 通静脉血的管道;窦壁内衬内皮
16、细胞,缺平滑肌; 主要者-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硬膜与软膜之间的间隙,充满脑脊液。 在某些部位扩大-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终池 腰穿层次 皮肤浅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 硬膜外隙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蛛网膜下隙(终池) 蛛网膜粒 脑的蛛网膜靠近硬脑膜(尤其上矢状窦)处形成许 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窦内;脑脊液由此渗入硬脑膜窦。软膜 薄而富有血管软脊膜 下续为终丝软脑膜 脉络丛 在脑室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形成,产生脑脊液。,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在脑底,由两侧颈内A末端、 大脑前A、大脑后A借前、后交通A吻合而成。 使颈内A系与椎-基底A系相交通,在一定程度上 可维持脑的血液供应。脑的静脉 无瓣膜,不与动脉伴行。 大脑外V 大脑上V;大脑下V;大脑中浅、深 V大脑内V 脊髓的血管动脉脊髓前、后A节段性A 静脉 脊髓前、后V椎内V丛,脑室和脑脊液循环,脑室 包括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 作用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维持颅内压。产生脑室脉络丛(主要)循环侧脑室脉络丛: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渗透,硬脑膜窦,颈内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