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为信仰高 举旗帜的“红色理论家”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郑德荣教授是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作为一名“ 红色” 理论家,他在 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郑德荣教授今年 5 月 3 日因病逝世。这位老人用一生的坚持告诉你什么是信仰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它可以让一个人,六十七载如一日,像一名战士,冲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第一线;它可以让一个人,退休之后,培养出博士 49 名,出版著作、教材 40 余部,发表论文 200 余篇;它可以让一个人,鲐(ti)背之年,满怀 使命
2、担当开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身许党,赤胆忠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就是我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红色理论家” 的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2“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郑德荣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行,一生见证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把忠诚书写在信仰的旗帜上。追梦“一开始接触 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吉林长春,北国春城。伟岸质朴的长白秀色、清新旖旎的净月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时光倒转。上世纪 30 年代,少年郑德荣眼中的故土,却是“瓜
3、剖豆析、山河破碎”。每一次目睹日伪政权的暴行,郑德荣都深深体味到受人欺凌的耻辱。一颗年轻的心时时拷问自我:“到底怎样才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一粒渴盼国家独立富强的种子,悄悄发了芽。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1948 年,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早已厌恶在“国统区 ”读大学的郑德荣,毅然决然投奔解放区,跨进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那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有一种新生的感觉”。3“公木先生,那可是大人物呐!” 多年后,郑德荣依然忘不了,这位“大人物 ”身穿一件旧棉 袄,腰扎一根草 带子,手拎一个白铁壶,一边倒水喝、一边用大白
4、话讲解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哎,既有真理性,又有吸引性,大家都愿意听,入耳、入脑、入心。”“共产党里有大学问家!” 郑德荣内心激荡不已,“ 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红 色熔炉” 锻造,奠定信仰基石。刻苦学习,顺利留校,郑德荣幸运地被分配到中国革命史直属教研室任教,教研室的创立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校长成仿吾。工作仅一年,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就在浓郁的红色氛围熏陶下光荣入党。从此,“郑德荣” 这个名字便与中共党史研究 紧紧相连,永不分离。边讲课边学习,边研究边探索,感性的认知慢慢聚拢,理性的判断渐渐升腾。“你连信都不信,怎么给学生讲?要让别人信,首
5、先自己信。”这,是郑德荣对自己的要求。“不仅在 业务上成为国家的高级人才,而且在政治上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这,是 郑德荣对学生的要求。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即便“文革” 期间 多次被当作 “走资派”批斗,回 忆起那段坎坷岁月,郑德荣依然没有怨言、初心不改,“虽然挨过斗,但对党的感情、对4马列主义的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上世纪 80 年代初,郑德荣曾借调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两年,担任“土地革命 战争 时期编写组” 主持工作的副 组长。这一步,成为他学术研究上的重要转机,使他有机会进入中央档案馆,亲手翻阅最原始的革命资料。每天早去晚回,一条板凳坐到黑。郑德荣如饥似渴地吸收
6、着珍贵史料的营养。“触摸那些泛黄的纸张,就仿佛看到了坚贞的烈士流下的鲜血、付出的生命。”这 份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和由衷的责任感一直激励着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道路上执著前行。“党史研究,必 须注重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郑德荣提醒自己,也告诫学生,“我们党史工作者,是在为中国共产党写红色家谱,是为党做学问。入了这扇门,就必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立场坚定、对党忠诚。”郑德荣这么说,更这么做。多年来,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本职工作忙不忙、身体状况好不好,每逢庆祝建党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重大纪念活动,他都看作是研究、宣传党的理论、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契机。而每一次,他都积极著文、
7、参会、宣讲。2001 年 7 月,纪念建党 80 周年。长春的不少党员干部聆听了郑德荣的党课。台上,75 岁的郑德荣声如洪钟、神情激扬,讲得振奋人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已患有冠心病和糖尿病。“都这么大年 纪了,身体咋受得了?”好心人劝他歇一歇。5“我这一上 讲台啊,就啥都忘了。只要还能动,就一定要参加!”炎炎夏日,这位年逾七旬的省委理 论宣讲团成员,奔波 6 县市、宣讲 12 场。学生看着心疼,建议他别再接受一个基层单位的邀请,孰料郑德荣一脸正色:“这 正是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也是党史专业知识发挥作用的时候,怎么能推托呢?”“是什么 让您毕生求索、沉浸于党史研究?”有人好奇。“工作需
8、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是铭刻在心的信条。”几十年来, 郑德荣把个人融入 时代、将信仰融入生命,在知识的海洋里劈波斩浪,人生的征帆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理想的彼岸。担当干顶天立地事,做举旗亮剑人书生报国,唯有道德文章。留校仅 4 年,郑德荣就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漫长的学术生涯,郑德荣似一棵党史研究领域的常青树,苍翠挺拔。67 年来,他共撰写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和教材 50多部,发表高水平论文 260 多篇。1983 年,他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最早的 4 位教授之一;61986 年,他成为全国高校中共
9、党史学科首批 3 位博士生导师之一;1991 年,他带领的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在教育部直属院校 147 个社科研究机构的评估中名列第一;“史论结 合、以史立论、以论见长” ,他的很多成果,提出独到见解,填补学术空白,匡正传统观点,曾得到胡乔木、胡绳等著名党史学家的充分肯定。他撰写的毛泽东思想史稿(修订本),更是开创了研究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教材,师生间最有力的纽带。学过中共党史的人,对“郑德荣”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他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推出的全国高校通用党史教材,再版 5 次,发行百万余册;他编写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被全国高校和中央党校采用,加印 13 次,
10、发行突破百万册;几十年来,这些教材广为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别小看教材啊!这可是件大事。它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直接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他常对学界同行说,“党史教材更非同小可,政治要求高、导向性强,每一个论断、7每一个细节都要一锤子一锤子地敲定,容不得半点儿含糊,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今,郑德荣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馆藏有 30 余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海外图书馆也有馆藏。郑德荣的学术研究,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郑德荣的研究
11、视野一直与时代同步。有人质疑:“是不是形势跟得太紧了?”“老师对 此不以为然,反而告诫我们,离开现实语境搞党史研究,那是孤芳自赏。党史研究要解决问题、为党的事业服务。”学生程舒伟教授回忆。干顶天立地事,做举旗亮剑人。除了著书立说,郑德荣还善用真理的力量捍卫真理。“现在研究毛 泽东思想还有用吗?”多年前,在参加一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会议时,一名外校青年教师向他请教。发问者不是老百姓,而是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这让郑德荣深感忧虑。作为回应,他在大会上作了针对性的长篇发言,随后又发表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等多篇论文和著作,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时代意义,在学术界产生了强
12、烈反响。无独有偶,在湖南参加“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时,一名学者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8该包括毛泽东思想”的大会发言,又让郑德荣愕然,感到有必要从学理上及时回应。正值酷暑,82 岁的老人抛开准备好的讲稿,利用午休时间重新撰写发言提纲,阐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这一发言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廓清了模糊认识,与会学者高度认同。离开湘潭的那天清晨,天蒙蒙亮,郑德荣专门来到毛泽东塑像前,献上鲜花,伫立良久,语重心长地对随行学生说:“我们参加学术会议,既要虚心接受各种学术观点,也要有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关键时刻要敢于正面发声。”学生
13、王占仁教授至今还记得郑德荣第一次带他申报课题时的情形。2008 年,郑德荣带领课题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作为 申报选题,这在当时可是国家高度重视、学界广泛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太难了, 换一个容易中的题目吧!”有课题组成员心里打鼓。“中与不中不是目的,关键看课题对党和国家有没有价值,党和国家需要才是我们的选择。”郑德荣坚持不换。“老师的 坚持,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党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王占仁回忆。郑德荣还有个“永久牌” 与“飞鸽牌”的论断广为流传。“我们做教 师的,尤其是文科教师,无论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还是资政建言,都要做永久牌,就是持之以恒地用马克思主义9的立场观点方法
14、作指导,不要做飞鸽牌,不能当墙头草。”2001 年,政法学院增设公共管理专业,对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几次讨论后,有的老师不耐烦: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国外大学这个学科发展很成熟,找几个培养方案翻译过来改一改就行了。“借鉴国外大学的有益经验,这没异议,但中国的高校是共产党领导的,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增的公共管理专业,是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培养管理人才的,政治性同样鲜明,一定要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郑德荣态度鲜明、语气坚定。最后,他的意见得到一致赞同,写入培养方案。薪传既为“经师 ”,更为“人师”“才者德之 资,德者才之帅。” 这是郑德荣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共党史学科
15、的特殊性,要求研究者必须在政治上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思想道德上有高尚的情操,否则,就不配为一名中共党史教师。”他的博士生,都忘不了先生的第一堂课。“出乎意料,老 师并不直接谈专业知识,而是问怎么看待党史专业、为什么选这个方向、将来有何打算?”王占仁回忆,先生重点谈了对“理想”“勤奋”“毅力”“进取”这四个词的理解,“ 这四个10词是我的座右铭,每个人都有理想,作为党史专业博士生,理想一定要和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不枉费党和国家的培养;有了理想,还要靠勤奋去实现、靠毅力去坚持、靠进取去推动”原来这第一堂课,是堂“举旗定向”“壮骨补钙”的课,解决的是“ 总 开关 ”问题,为 同学们系好为学为
16、人的“第一粒扣子”。红色理论家,大爱筑梦人。在郑德荣从教 65 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他曾动情地说道:“我人生最大的快慰有两件事:一件,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另一件,是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出于蓝胜于蓝。”几十年从教生涯,他始终传承“ 红色基因”,以大爱情怀教书育人。眼不离书,手不离笔,心不离教。郑德荣的书柜里,满满的都是党史书籍,地上也堆着上年头的党史资料,有些图书馆难见的党史书籍,在他家都能找得到这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党史资料室” 。“只有大量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到论从史出、言之有据、严谨求实。”郑德荣要求学生有 计划地大量阅读文献,一年至少阅读 1000 万字以上,并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文献资料。学生,是郑德荣所钟情“红色事业”的一部分,也是他精神与感情的寄托。郑德荣极为重视指导博士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平均每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