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 4 单元 第 21 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真题体验 新人教版必修 21.(2014浙江文综19)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 ;企业家感慨说“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 BC D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时间:20 世纪 80 年代,可排除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表述错误。故选 A 项。2(2
2、014江苏历史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答案 D解析 材料中“农民并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正是自己闯出了一条农业承包责任制的新路,符合题干意思,故选 D 项。3(2014天津文综10)1981 年中共中央 27 号文件
3、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调节为主A BC D答案 C- 2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1980 年,中国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国家给予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故应选 C 项。4(2014四川文综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 “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经济
4、改革国际阻力太大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 BC D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新时期经济建设中对外开放。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改革开放初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比较谨慎,上海长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国人思想尚不开放的情况下,没有贸然开放上海,故正确,应选D。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5(2013江苏历史1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
5、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甲线段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此时经济高速增长与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搞好市场经济,以及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故选择C 项。6(2013天津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 世纪 50 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 20 世纪 90- 3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答案 D
6、解析 本题以天津达仁堂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营管理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在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知识点分析。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销售由国家负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独立来组织生产和销售,导致其一时无法适应,感到“茫然” ,D 项正确。A、B、C 三项均与上述分析不符,排除。7(2013江苏历史11)1969 年 5 月 11 日, 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
7、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 1979 年 12 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答案 C解析 1969 年之后我国长期不向国内外借债,联系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说明国家受“左”的思想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了思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政策也随之作出了改变。8(2012福建文综38)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今日国
8、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 年 3 月)材料三 1952 年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 年100)- 4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9、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 、 “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3)据材料三,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答案 (1)主张:教育救国。意义:有利于提
10、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内涵: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3)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 年代持续增长;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下降;60 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原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4)关系: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解析 本题的中心是社会发展问题,涉及教育、时局、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属于跨度大,范围广的大题,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分析表格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总体上没有超出教材范围,中规中矩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