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排 球正面双手垫球 授课教师:黄 敏 一、设计理念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本节体育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同学们的排球练习兴趣为目标。在发展学生排球运动的基本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活动中,突出学生主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技比赛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积极探求练习习惯,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教师在主导教学过程里,根据男女学生个体差异和特点,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同学们的互动、交流、探究和合作练习。通过诱导尝试、循序渐进、分层教学、主动评价与拓展活动,进一步研修本节排球教材教学的内涵,提高不同层次学习主体的练习效果。二、教材分
2、析:排球运动项目是中学体育教材重要的教学部分,其中的垫球技术在初中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学习过程,由于初中体育教学资源的不均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排球的技术学习和发挥。例如:正面双手垫球准备姿势和触球技术、击球时机和身体上下肢体动作相互协调配合能力等。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学生的排球竞技能力,本节体育课通过教师的示范、师生互动练习等方法,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的运用该技术,为后期学习排球组合技术和教学比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素质练习以立卧撑形式出现,考虑到男女差异,男同学中外加了一个俯卧撑。立卧撑,简单地讲,就是先做一个俯卧撑,然后收腿、站起来
3、。重复以上动作,趴下,俯卧撑一次,再站起来。腿的姿势还可以有所变化,如交叉式立卧撑,两腿后摆在空中交叉,左右脚换位落地。回摆时,再恢复成并腿。别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比起单纯的俯卧撑,立卧撑练得地方多得多,也累得多。 单纯的俯卧撑,只能锻炼手臂、肩、背的力量,而立卧撑在收腿的时候,还要靠腹部、腿部肌肉收缩。因此,立卧撑是锻炼全身肌肉的好项目。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正确的垫击球位置 难点:上下肢的协调用力2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排球基础普遍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前没有接触过排球。但是他们具有一定的求知欲,但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影响正确技术的学习效果,所以我采用提问方法让同学们积极思考
4、,感受、模仿、从而达到知识领域的目的通过各种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高一学生在青春期阶段,克服自身阻力锻炼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所以选择了立卧撑来克服自身阻力进行锻炼,动作简单有效,而且又方便实施,也能充分发挥同学们不怕吃苦,奋勇拼搏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1、运动参与方面:排球运动中,感受规范技术动作对球的控制效果,参与同伴间默契配合的重要性。2、运动技术方面:使学生掌握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了解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的概念,并能运用正确动作独立进行自垫 5 次。3、身体健康方面:全面发展了学生的奔跑、协调性、快速启动能力。4、心理健康方面:学生乐于排球和素质练习,并通过比赛获得成功
5、感,培养勇敢顽强、敢于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5、社会适应方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五、教法设想1、以游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启发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学习找出自己的错误并纠正巩固技术掌握技术。 2、分组教学以优带差,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我能行、我会做” ,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4、各小组针对示范内容有针对性地模仿自学合作学练合作比赛个人小组展示。6、用女排精神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排球锻炼,热爱排球运动,不断进取,时时进步。7、整堂课采用收、放、松、紧相结合的组织方法。六、学法指导本课采用“观察 尝试
6、 比较讨论创造练习评价巩固” 的学3练流程,同时体现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能力良好习惯的培养。七、教学流程 (附下页)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年级:高 ( ) 人数: 时间: 第 周 课 次: 任课教师:黄 敏教学内容排球 1、排球正面双手垫球 2、素质练习立卧撑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了解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的概念,并能运用正确动作独立进行自垫 5 次。2、排球运动中,感受规范技术动作对球的控制效果,及同伴间默契配合的重要性。3、全面发展学生的力量、协调性、快速反应能力。4、学生乐于排球和素质练习,并通过比赛获得成功感,培养勇敢顽强、敢于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5、培养和
7、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垫击球位置 教学难点:上下肢的协调用力部分 教 学 内 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组 织 时间开始部分一 教学常规 图 1提出问题导入 1、中国女排曾经有过几连冠辉煌历史?2、中国女排在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决赛中以多少的比分击败俄罗斯夺冠?1、教师语言清晰,精神饱满;2、检查服装;3、提出问题,引入本课的内容,同时对学生提出要求。1、快速集合:要求快、静、齐;2、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3、思考回答:1)1981-1986 荣获五连冠2)总比分 3-2组织:四列横队图 1:2分钟准备部分热身舒心阶段
8、二 准备活动1:熟悉球性练习搬运排球 图 2:目的:热身,熟悉垫球部位,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规则:(1)由班长带领全班同学绕场地搬运排球,球落地后立即捡回,并站到队尾位置。(2)到达目的后,最后 3 名同学罚俯卧撑 5 个。2:排球操(1)握球转动(2)双手挥圆(3)单臂抛接(4)弓步运球1、教师讲解运球规则与方法。2、让班长带领同学们进行练习。3、在练习中加入带有惩罚性质的练习。4、启发学生通过简单的运排球,可以想象到接下来的主要内容。5、教师讲解示范练习方法。1、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学生自己存在的不足。2、自己不断改正进行练习。3、学生通过游戏活动,提出怎样垫球?4、仔细观察教师的讲解示范。
9、5、在练习中认真体会动作。6、在老师带领下组织:两路纵队图 2:把学生分成两路纵队,分别在两个排球场进行; 组织:成广播操队形4分钟5分钟4(5)持球触脚(6)绕腿抛球6、用口令带领同学练习,熟悉球性,活动身体四肢。练习,体会球感,拉伸四肢关节。基本部分技能培养阶段技能巩固阶段三、排球正面双手垫球 图 4(一)讲解动作方法:1)采用半蹲姿势,运用各种移动,正面对准来球。2)当球飞行到胸腹前一臂距离时,抬双臂用双手腕关节以上10 厘米处击球。(二)练习方式:1、培养兴趣练习 图 5 接反弹球,自垫自接 1 次 接反弹球,自垫 25 次自接 1 次。规则:抛反弹球必须高过人,同时接球人必须用正确的
10、垫球部位将球垫起高过自己的头,并双手接住。2、自抛自垫 目标 10 次,球不落地3、互抛互垫 图 6目标 5 次,球不落地4、多抛一垫 图 7以小组为单位,扇形包围一个同学练习。1、教师讲述排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和练习方式。2、教师讲解示范排球准备姿势。3、由准备姿势引入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并对这技术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牢记技术要点。4、教师引申练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5、巡回指导学生练习,纠正学生存在的技术上的不足。6、教师讲解学生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7、对小组内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指导学生朝不同方向解决自己的难点。8、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垫展示和垫球入框比赛,激励学生练习
11、的激情,并巩固和提高技术。1、了解排球运动的技术特点。2、认真观察教师的动作,并了解技术作用和意义。3、了解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动作,牢记技术动作顺序以及要点。4、以小组为单位,两人配对循环练习。5、教师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解释学生技术存在的难点和错误原因。6、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教师的指导,进行符合自己能力的分层教学,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7、小组内讨论,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展示和比赛,并及时进行评价调整。 8、组长负责,激发组内合作精神,发扬团结组织:讲解队形图 4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垫击球位置。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用力。上肢:一伸二夹三提下肢:四移五蹬六跟组织:互抛一垫一接到互
12、抛多垫一接图 5要求:体会并规范动作要领组织: 每人一球要求:各组相互监督,评价组织:以小组为单位,两两配对 图 6组织:以小组为单231555(每人循环练习 2 组)(三) 、兴趣转化能力自垫比赛和垫球入框游戏图 8规则:1、自垫比赛,小组选出优秀代表,为 1 分钟内自垫最多为获胜。2、垫球入框,以小组为单位,一人垫球,其他人手拉手围成一圆圈,之间相隔3 米,单位时间内入框为多的获胜。9、教师参与游戏中,给同学们加油。作风。9、相互鼓励,发扬不服输的精神。位练习 图 7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图 81、1 分钟自垫个数。要求:球达到本身头的高度2、练习队形要求:组内自行安排方案进行捡球,计数
13、。素质练习阶段四、素质练习立卧撑 图 9方法:直立 俯卧(男同学外加俯卧撑一个) 收腿半蹲直立 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并讲解练习动作要求。2、用口令激励同学们努力完成。1、了解立卧撑的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帮助,并努力完成要求。2、认真练习,发扬刻苦拼搏的精神。组织:以广播操队形图 9 男、女同时进行,练习 4 组。4分钟放松收心阶段五、放松小结1、集合队伍2、放松练习(音乐配合)3、总结上课情况4、布置、收回器材5、师生再见。1、教师讲解师范动作。2、带领学生做放松练习。3、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4、布置作业:排球主要有哪些技术,其中排球垫球的动作要领是什么?1、学生观察动作,并模仿练习。2、动作到位,认真放松。3、认真了解本课自己的表现,肯定自己的同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4、完成作业,复习下节课内容,归还器材组织:四列横队图 1:5分钟6六、场地器材排球场地两块 40 个排球 小黑板挂图一个 障碍物若干个七、预计学习效果:平均心率为 120130 次/分钟,最高心率 170180 次/ 分钟,运动密度为 40%左右。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