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765396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绪 论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一)中国民族的特点 民族人口特点:据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 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91.59%;其余 55个民族共 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 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 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 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 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

2、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 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 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 4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 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我国有 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

3、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 80种左右;22 个民族使用着 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 5个语系、10 个语族、15 个语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

4、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民族心理特点:我国各民族的各自民族归属感很强。(二)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三)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的营养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中国历史表明,在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权,都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即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的民

5、族的“族类”划分就已存在。 尚书尧典载:“帝曰:吁佛哉,方命他族。 ”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传释:“族类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春秋战国以前,包括夏、商、周时期,夷夏之别是不明确的,夷夏观尚未产生。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略显狭隘的先秦夷夏观。秦汉以后,直到清末,传统的民族观即“夷夏观” ,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孙中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 , “五大民族,均归平等” 。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三)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探索与

6、形成2.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和发展3.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创新邓小平同志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关系即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的理论;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理论;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理论;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关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理论;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

7、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创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一是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二是深刻揭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三是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四是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最高利益,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 ;六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 ;七是明确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于 20

8、03年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 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共十二个方面: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

9、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

10、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11、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十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中国民族理

12、论的基本特点(一)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首先,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其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思考题:1.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2.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中国民族理论有哪些特点?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有什么意义?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

13、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节 民族的特征一、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一)西方的民族概念意大利学者马奇的观点布伦奇里的 8 特征: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 (二)中国的民族概念古代:“族类” ;最早:南朝顾欢夏夷论 ;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西方日本中国(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1913 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二、民族的基本特征

14、(一)构成民族的 6 大特征: 1. 共同历史渊源(A 地域渊源(共同地域) 、B 族体渊源(共同族源) ) ;2. 共同生产方式;3. 共同语言;4. 共同文化; 5. 共同风俗习惯;6. 共同心理认同(A 成员对民族整体、 B 民族成员之间) 。(二)民族六大特征理论的特点: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三)民族基本历史类型1三大属性: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C 生物属性2分类的依据:A 民族属性( 3 个) 、B 民族特征(6 个)3、具体分类:从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一、民族与

15、宗教的区别1. 是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2. 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二、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宗教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第三节 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一、民族结构民族结构的内容: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民族结构的特点:整体有机性;相关同步性;相对稳定性;自动调节性;动态开放性;调控可塑性。民族结构的社会作用:1民族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民族自身的内部活力;2民族内部结构对民族关系有重大的影响。二、民族素质内容: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

16、识素质、身体素质特点:群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指标性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关系: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识别一、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二、民族识别的依据1.民族特征; 2.民族源流; 3.民族意愿; 4.相近和就近认同三、民族识别的实践(一)三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4 年)2.第二阶段(19541965 年)3.第三阶段(197

17、81987 年)(二) 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思考题: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发展规律: 产生发展 消亡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条件: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产品交换发展外在条件:战争;暴力冲突形成时间: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一)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血缘到地缘)(二)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8、 ,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三、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及基本内容(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2) 阶级斗争非常重要的因素(3) 民族精神重要动因 纵向:奴封资社(质变)横向: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 (量变)基本内容:1. 民族经济发展 2. 民族政治发展3. 民族文化发展(交流与交融) 4. 民族人口发展(通婚)二、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内因: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民族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家庭、人口;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身体。外因:民族关系

19、、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常态、异态、跳跃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一、民族同化及其特点概念: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类型: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形成的。特点:1. 民族同化是一个

20、过程。2. 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3. 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4.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5. 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二、民族分化、组合民族分化(同源异流) 、 民族组合(异源同流)三、民族融合及其特点民族融合,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民族融合的特点:1.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3. 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过程;4. 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5. 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

21、的概念。四、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1. 发生的时间不同; 2. 发生的范围不同3. 发生的结果不同4. 实现的途径不同五、民族消亡及其条件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思考题:1. 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2民族发展的六个基本条件是哪些? 3请用你所掌握的民族理论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同化的认识。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学目标: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了解民族特点和民族

22、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懂得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重点与难点: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及原因。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发展规律。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2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3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4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增强。 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

23、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权利,都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平等地商讨和决定国家大事。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 ,第 278 页,民族出版社,200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各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主体地位,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各民族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使各民族全面加强了交往与了解。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借鉴 ,人口双向流动加快,杂居现象更加普遍,异族间通婚大量增加。各具民族特色

24、的饮食习俗、风味小吃被其他民族所熟悉、认可、接受和享用。双语、多语和互相学习语言的现象增多。经济形成了互补、互惠、互利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 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我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得到实现和保障,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有历史沉淀的结果,有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各民族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民族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增多的共同性,还有各民族利益追求和发展目标上的统一性。 二、各民族共

25、同因素增多的原因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政治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但是,必须看到

26、,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积累过程。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还只是为未来民族的融合、消亡进行量的积累。 第二节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及原因 (一)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表现1.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异长期存在;2.经济生活中的差异长期存在;3.文化发展的差距长期存在;4.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长期存在;5.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质差异长期存在;6.许多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二)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1是由民族实体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决定的;2是由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3受社会现实条件制约的。二、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表现及原因(一)民族发

27、展差距存在的表现 1. 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许多少数民族尚未摆脱贫困; 2. 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落后;3. 民族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4. 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困难。(二)民族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1. 历史原因;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3. 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第三节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1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2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3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8、 毛泽东:“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 ,并把这看成“是整个国家的利益” ,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核心。 新华日报 ,第 23 页,1954 年 7 月号。周恩来:“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 ” 对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论述较多,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表述。如在对待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的关系上,他指出, “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 ” 邓小平:“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 “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 ”“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29、。 ” “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 邓小平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等诸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指导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江泽民:“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 。 “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列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 胡锦涛: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今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4.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