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哮病的诊断标准。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钳。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 X 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 2009 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
2、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A、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B、支气管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 12%以上,且 FEV1 增加绝对值200ml;C、最大呼气流量(PET)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符合 1、2、3、5 条者或 4、5 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二)证候诊断1、发作期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
3、。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热哮: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浊哮: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舌质淡或淡胖或舌质紫黯或淡紫,苔厚浊,脉滑实或弦、涩。风哮:反复发作,喉中哮鸣有声,咳嗽痰少或无痰,发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或伴恶风;舌质淡或舌质红少津,苔薄白或无苔,脉浮或弦细。2、缓解期肺气亏虚: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脾气亏虚: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苔薄白,脉细缓。肾气亏虚:
4、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中药汤或中成药。1、寒哮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射干、炙麻黄、细辛、制半夏、生姜、炙紫菀、炙款冬花、五味子、大枣、炙甘草。2、热哮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麻黄、杏仁、黄芩、桑白皮、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炙甘草3、浊哮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法半夏、茯苓、陈皮、炙甘草、苏子、白芥子、莱菔子。4、风哮治法:疏风宣肺,化痰平喘方药:华盖散。炙麻黄、紫苏子、杏仁、茯苓、陈皮、桑白皮、炙甘草。5、肺气亏虚治法:补肺固卫。方药:
5、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6、脾气亏虚治法:健脾化痰。方药:六君子汤。陈皮、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7、肾气亏虚治法:补肾摄纳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二)辩证选择静脉注射中药注射剂。1、热哮,予痰热情注射液清热解毒。2、脾气亏虚,予参麦注射液补益肺气。(三) 西医治疗1、消除病因应避免或消除变应原和其他非特异性刺激,去除各种诱发因素。2、控制急性发作常用药物有:a、拟肾上腺素药物 常用的 2 受体兴奋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可口服或吸入。b、茶碱类药物 口服、常用的有氨茶碱和控释型茶碱,用于轻中度哮喘发作,剂量通常为每日每公斤体重 610mg。静脉用药:氨茶碱加入葡萄糖溶液中,
6、缓慢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不得少于 10min)或静脉点滴,用于哮喘急性发作,重症病例且 24 小时内未用过氨茶碱者首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 46mg,继之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 0.60.8mg 的速度静脉点滴以维持其平喘作用。c、糖皮质激素 口服、一般使用半衰期短的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强的松的维持量最好 10mg/d。静脉用药:严重哮喘发作时应及早静脉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但注射后 46 小时才能起效。3、促进排痰4、氧气吸入(四)中医特色疗法1、敷贴法白芥子、延胡索各 20g,甘遂、细辛各 10g,共为末,加麝香0.6g,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盲、百劳
7、等穴,约 12 小时去之,每十日敷一次,可以减少发作。2、针灸发作期取定喘、天突、内关穴。咳嗽痰多加孔最、丰隆,每次选用12 各腧穴,用重刺激,留针 30 分钟,每隔 5-10 分钟捻针一次,每日或间日治疗一次,背部可加拔火罐。缓解期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中脘、脾俞。每次选用 2-3 各腧穴,用较轻刺激,间日治疗一次。在发作前的季节针灸,可作预防性治疗,有减少发作或减轻症状效果。3、割治方法取膻中穴或手掌(食指第一指节掌面正中,或掌侧第二、三或三、四掌骨间)割治。选定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局麻后切开皮肤,切口长约0.51.5cm,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或在切口周围进行一定
8、机械刺激,切口处用拔毒膏药贴敷,覆盖消毒纱布包扎。一般割治 13 次,两次割治间隔时间为 7 天,可在原割治部位左右旁开约 1 厘米处或另选一部位进行。用于哮喘反复发作者,可以缓解,减少发作,也有根治者。 三、预防及护理1、临床要遵循“未发时扶正为主” 、 “已发时攻邪为主”的原则,扶助正气,祛除宿疾伏痰,当为预防哮病发作之首务。2、应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及时解决患者的疑虑,鼓励其树立治疗信心。3、适应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4、平时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辛辣、海羶发物。宜戒烟酒。5、鼓励患者根据个人状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散步或慢跑、呼吸操等方面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劳逸结合,防止疲劳过度。6、发作期尤其持续发作或大发作者,应积极救治,并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警惕喘脱危侯的发生。 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2、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3、未愈:症状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