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歌唱活动中的发声问题在幼儿园的歌唱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喊唱” 。这种非自然的唱法不但谈不上美妙、动听,若长此以往,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声带损坏” 。人们都说,世界上最名贵的乐器莫过于人的“声带” ,乐器再贵一旦损坏了可以购买,而“声带”一旦受损,则永远不能“更换” ,它的名贵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幼儿尚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声带无比地娇嫩,做为一线的幼儿教师,保护幼儿的嗓音责无旁贷,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是保护嗓音的最佳途径,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本人根据多年的一些教学实践进行浅析:原因一、滥用歌曲。幼儿的发声器官正处在发育成长中,他们的声
2、带短小,口腔内上腭,硬腭浅窄,喉肌调节声带活动的能力较差,音域相对较窄,而且不同年龄的幼儿音域宽窄也不同,但是有些教师在为幼儿选歌时忽略了这一点,滥用歌曲,造成许多幼儿在唱高音时,唱不上去就大声喊叫。解决策略:根据幼儿的发音器官特点,选择合适的歌唱教材。幼儿歌曲的旋律一般是简单、明快的,节奏太快太慢的歌曲都不适合。有些老师让孩子演唱一些不适合幼儿的成人歌曲,对幼儿的嗓音发展十分不利。我们选歌的曲调要音域合适、旋律平稳,节奏简单,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特点。如:小班的孩子,所选歌曲的音域,一般应在六度以内;中、大班幼儿的歌曲音域可以稍宽一些:一般约在七到八度之间。如果偏低的音经常成群地出
3、现,可以相应提高调音水平,如中班歌曲蝴蝶花中,最低的音是小字组的 sol,最高音是小字一组的 la,我们可以把原调 C 大调改成 D 大调,幼儿唱的声音就不会压的太后;如果偏高的音出现平凡,且时常在强音上延长,则可相应降低调高水平,以使大部分的音高出在 C 调的中音 do 到高音 do 之间,如中班歌曲青蛙站在小池边 ,后面有一长串的“啊咕”都是出现在小字二组的 rei 上,整首歌一直处于高音频,幼儿唱不上去都是用“喊”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原调 G 调改成 F 大调。原因二、教师的教学偏失。幼儿调节声带活动能力差,因此在歌唱中时常出现跑掉、唱不准音,不会科学发声等现象,但是许多一线教师面对这
4、种问题很少去主动纠正,引导幼儿自然发音,听辩音准,久而久之,孩子就缺少音高的概念,大喊大叫,稚嫩的嗓子开始沙哑。许多教师在教唱歌曲时,过于依赖“录音机” ,经常让孩子跟着机子唱,录音带的定调并不是适应所有孩子的,所以可能会出现调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必然出现“喊唱” 。在歌唱活动中,许多教师忽视“练声”环节,要么直接省略,要么随便来两句无关紧要的歌曲敷衍了事,没有前面的准备活动,幼儿在歌唱开嗓是,声带就容易疲劳、沙哑。解决策略:培养科学的发声,提高幼儿歌唱的艺术水平。1、 “耳语”发声经过前辈们的实践研究证明:在非压抑的情况下,尤其在自由、自然地进行歌唱的情况下,幼儿说发出的声音总是比较自然、松弛
5、和美好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走音”的问题也大大缓解。所以,轻声、用“耳语”的感觉开始歌唱,已经成为一种幼儿歌唱的“入门要诀” 。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发现:一要求幼儿轻声,幼儿就会“没声” ,即便“有声” ,音色也总是不够清澈明亮,那是因为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还没完全达到协调,歌唱时心理还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自然发不出美好的声音。那么,如何在歌唱中引导幼儿“耳语”发声呢?许卓娅教授在歌唱活动一书中提到:在指导幼儿进行“轻声入手”的歌唱练习时,教师绝不应该用直接指令的方式要求幼儿压低音量,也不应该要幼儿“大声唱” ,这样的直接指令会让他们感到紧张。真正的好办法是:教师用富于情感、口面腔
6、共鸣向前发音的、耳语般轻柔的声音来对幼儿讲解要求,发出邀请和歌唱示范,提供的琴声伴奏和伴奏的感觉也是一样的标准,即使是一首进行曲,也都并非要用很大的力气来演唱,争取做到“声音不大气势大” 。这样幼儿学会了柔声、轻声歌唱,对他们的耳朵听辩力也是一种保护,是幼儿体验音乐美的奠基石。2、重视歌唱活动的练声环节我们知道幼儿天生音质尖,亮、清脆,婴儿更是如此,在幼儿的歌唱活动中如不注意加上共鸣练习,会比成人跟容易喊坏声带。因此,在歌曲教唱前,我们可先带领幼儿学“猫”叫,如 miao miao;学牛叫 m-mo,m-mo;学羊叫me,me,me ;学打鼓声 dong,dong,dong;学鸟叫 gugu,
7、gugu,gugu。这些带鼻音腔音的辅音或较能让声音集中的元音,恰好是歌唱中所需的鼻腔音,我们可以把一些带鼻腔音的歌曲进行提炼,或自行编配旋律提取个别句子,为幼儿提供科学而有趣的嗓音游戏,如我爱我的小动物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怎样叫?miao miao miao miaomiao miao miao miao miao miao miao。 在农场 中“猪儿在农场 lu lu,猪儿在农场 lu lu,猪儿在农场 lu lu lu,猪儿 lu lu lu。这样,这些名词采用带鼻腔共鸣的 m、n 等辅音,能在孩子们“原始”的“白声”中,加上一圈美丽的共鸣“光环” ,使童声跟柔润、更明
8、亮,更有助于孩子稚嫩声带的健康发展。同时,幼儿的共鸣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下降,专家指出:在对 3岁幼儿进行集体歌唱发音教学时,应从“重新唤醒他们婴儿期的高位置发音感觉开始” 。如:我们在歌曲风来了中,可以模仿刮风,自然引导幼儿发出从高处滑向低处的声音;在小星星中,可以模仿流星从天上滑下来;问好歌中,可从较高的调开始向下移调;还有大家很熟的小老鼠上灯台 ,最后一句“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 ,将音调由最高降为最低,这样的练习能拓宽幼儿的音调。学过声乐的老师都知道, “U”的音易找到头声歌唱的感觉,那么 买布打醋这首绕口令,它的句尾“顾” 、 “醋” 、 “兔” 、 “布” ,尾音都是“U
9、”,我们引导幼儿找到发音时音高要从上往下急速呼出的感觉;又如风来了中的“呼呼,呼呼” ,也可以训练这种头声歌唱的感觉。3、歌曲演唱过程中的发声处理幼儿的歌曲充满了情境、趣味性,我们可以对歌曲的故事情节进行设计,引导幼儿练唱,如青蛙站在小池边 ,我们可以通过小青蛙发现虫子、怕惊动虫子、吃到虫子、吃饱了、累了要回家睡觉等情节,引导幼儿分别用高兴、小声、大声、轻柔、慢速等声音来表现歌曲,愉快地发声,这样就避免了用同种声调的枯燥和同种声调的喊唱。类似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有大猫小猫 、 大雨小雨 、 小青蛙回家等。原因三:教师的音乐技能弱化。许多幼儿园教师毕业后因为工作原因较少练琴,因此原有的伴奏水平退化,
10、教幼儿歌唱时,几乎不用乐器伴奏,常采用清唱,每次定调都不一致;有些老师甚至因为原调的曲子不好弹,全部改成 C 大调,忽略了歌曲本身的科学性;而也有一些老师弹奏技巧较高,在编配歌曲的伴奏时,常常不管歌曲的性质与节奏,喜欢在琴上砸起大和弦,或者是琶音满琴飞,以为这样是表现歌曲、表现自己弹奏水平的最好手段,而事实上,正是这样的伴奏,让幼儿茫茫然不知如何开口,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学习。这样教师既没有良好的清唱示范,也没有良好的伴奏辅助,孩子经常出现不良音准得不到及时纠正,在歌唱活动中说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也没能得到很好的重视,久而久之,幼儿的耳朵对音的高低及音乐也就不会做出反映,只能一个劲儿地陶醉在自己的
11、世界中随意喊唱。解决策略:从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着手,改善幼儿发声问题。教师要发挥自己本身的长处,为幼儿提供标准的范畴,少依赖录音机,但是要避免无旋律感的清唱或是每次的范唱定调都不一致,但有时候弹唱不容易关注到太多的孩子,易产生距离感,或是有时候只想让幼儿听清歌词,这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乐器存录前奏或旋律的办法来范唱。而在弹唱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歌曲的伴奏形式。 “伴奏”是一种“合作”的艺术,歌唱教学中的感情伴奏应与歌词活动本身溶为一体,应从幼儿生理特点出发,编配伴奏,做到正确、规范、和谐,我们并不提倡教师自我陶醉、脱离歌唱教学的“高技术”的伴奏配置。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期,由于他们
12、的嗓音发育尚未开始,并且对歌词的音准控制能力也不稳定,因此我们在为歌唱活动配置伴奏时,应力求简练,突出主旋律。这样,便于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较快地把握歌曲旋律、音准和节拍,便以调整自己的发音,唱出动听的歌曲。同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伴奏音量,如集体唱时,幼儿人多,发出的声音较大、洪亮,伴奏相对大一点,分组唱时,声音较小,伴奏也应该调小。最后,我要提醒的是,嗓子属于幼儿,单靠我们老师的提醒保护只是不够的,幼儿的年龄小,我们更要做的是培养幼儿从小保护嗓音的意识。我们的孩子总是喜欢大声说话,兴奋或生气时经常大喊大叫,而在歌唱活动中,老师也习惯要求大声唱,声音“大”得连孩子都听不清自己的声音,这对嗓子的危害是极大的。我们会发现一种现象,班上老师的音量大,那么这个班孩子的音量相对就大,反之则小。因此保护幼儿嗓音,教师首先要提供良好的榜样,从自己做起,引导幼儿自然轻声说话,创设一个安静的班级氛围,培养幼儿倾听他人讲话和歌唱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幼儿平常多喝开水,天天锻炼身体,预防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在保护幼儿嗓音的同时引导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