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右心房肥大;P 波电压增高。 1、 肢体导联;P =0.25mV,以II、 III avF 明显;2、胸导联 P =0.2mV ,Pv1 =1.5mV。二、左心房肥大;P 波时间延长。 1、P 波0.12S ,有切迹呈双峰,双峰间距=0.04S 。I 、II、aVL 明显;2、Ptf v1(绝对值)= 0.04mm.s 三、双侧心房肥大;1.P 波增宽 0.12S,其振幅 =0.25mv。2.V1导联 P 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值。四、左心室肥大;1、Rv52.5mV 或 Rv5+Sv1 3.5mV(女)4.0mV(男)/RavL 1.2mV 或 RavF2.0mV /RI 1.5
2、mV 或 RI+S III 2.5mV 。 2、QRS 时限略增宽;达 0.100.11S。3、电轴轻度左偏 -30、STT 改变。五、右心室肥大;1、V1 或 V3R R/S=1, Rv11.0mv 。2、Rv1+Sv5 1.05mV (重症 1.2mV ) 。3、 R avR =0.5(或 R/q = 1) 。4、心电轴右偏=+90。5、V 1 出现 q 波(qr QR 或 QS) 。6、ST T改变。六、室性早搏;QRS:提前出现宽大畸形,时间=0.12s ;T:其后波多与主波方向相反;P:其前无波。七、房性早搏;P:形态异于窦性波,或0.12s QRS:提前出现的波群正常。八、交界性早
3、搏;QRS:同房性早搏。:提前的 QRS 波之前或之后有逆性波或无波 , 在前时 0.12 s。P:有窦性 P 波,与 QRS 波无关 ,P-P 间隔 R-R 间隔。十一、心房扑动;P 波消失,代之以 F 波(形态、振幅、间隔规整) 。频率: 250 次350 次/分。QRS :形态正常,心室率可规则或不规则。十二、心房颤动;P 波消失,代之以 f 波,形态大小不一,绝对不规则;350 次600 次/分;QRS:形态多正常,伴差传时宽大畸形;RR 绝对不等:心室率100 次/分快速房颤/ 心室率=0.05mv。在 R 波为主的导联上 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十六、急性心肌梗塞时:ST 段单相曲
4、线或弓背向上抬高,T 波由直立转为低平、双向、倒置,并有异常 Q 波。十七、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是:(1)电轴左偏30 度;(2)I,AVL 呈 qR;(3)II ,III,aVF 呈 rS十八、I 度房室传导阻滞时 PR 延长(P R0.20S) ;II 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时 P 波规律出现, P-R 逐渐延长,直到 QRS 波群脱落周期性改变。II 度二型 P 波规律出现,P-R 恒定,QRS 波周期性脱落。III 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激动完全不能下传到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 波与 QRS 波无固定关系, P-P 小于 R-R。十九、洋地黄作用曲线表现为 ST 下斜性压低(下移) ,与
5、倒置或负正双向的 T 波形成“鱼钩样”改变,洋地黄中毒时出现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二十、右束支传导阻滞;1、V1 呈 rsR或宽大有切迹的 R 波。2、V5 呈 qRs 或 RS ,S 波宽大(终末波宽大) 。3、 V1 继发性 ST-T 改变。 4、完右时 QRS=0.12s。二十一、左后分支阻滞; 1;电轴右偏+110。2;qRII III avF q0.11S,继发性 STT 改变。二十三、房室交界逸搏;一个长间歇后出现一个 QRS 波群。此 QRS 波群与其它 QRS 波群形态相同或相似。频率一般为 4060次/min。 无 P 波,或在 QRS 波群前后有逆行 P 波, PR 间期0.12s,RP0.20s 。(交界性搏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