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区域与效果.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67798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击区域与效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打击区域与效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打击区域与效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打击区域与效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打击区域与效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面部要害主要为鼻和三角区。 外鼻位于颜面中央,是由骨和软骨构成的骨性结构。面三角区是指面部鼻根以下,鼻尖以上,鼻两侧至嘴角外的三角区域。打击鼻、面三角区,不仅可以直接损伤鼻骨,而且常常潜在着生命危险。1、鼻骨损伤的直接后果 外鼻和鼻腔都是由骨和软骨作为支架,直接覆盖皮肤而构成的。由于鼻软骨的存在,使鼻部的骨性结构变得脆弱。同时,鼻表面和鼻腔内都缺乏皮下组织,既没有丰富的肌肉,也没有脂肪。外鼻孔内,皮肤与软骨膜直接相连。深层鼻腔内,鼻粘膜直接覆盖鼻骨和鼻软骨。因此,鼻损伤发生时,疼痛十分剧烈。此外,鼻骨两侧有两块很小的泪骨。泪骨簿而脆,压迫泪骨,可致使鼻翼酸疼,泪流不止。鼻部遭钝性暴力打击,如拳

2、击或钝器打击鼻梁,可将鼻骨击碎,造成鼻梁塌陷。暴力作用在鼻梁上方时,造成鼻梁正面塌陷,出现鞍状畸形。暴力作用于鼻梁一侧时,则出现打击面同侧鼻梁塌陷,对侧隆起,鼻梁歪斜。有时暴力打击鼻梁一侧,除鼻骨被击碎外,还可以累及下眼眶骨折。鼻骨被击碎,可使鼻内大量出血,疼痛异常,并使两眼泪流不止,造成暂时视力障碍。 2、鼻损伤的潜在危险 鼻腔周围有很多含气的骨性腔窦,称为鼻窦。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这些鼻窦外通鼻腔,并与颅腔相连。鼻骨损伤常常累及鼻窦。鼻窦损伤一般都比鼻骨损伤更为严重。额窦、筛窦、蝶窦损伤,常常形成颅底骨折,使脑脊液从鼻腔外漏。上颌窦项壁的裂伤,可造成眼球内陷,出现复视。筛窦损

3、伤,可以因视神经受到压迫而造成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脑脊液自鼻腔外漏,是鼻窦损伤和颅底骨折的有力证据。鼻骨损伤后,脑脊液外漏常常和大量的鼻出血混合在一起,从鼻腔里流出,很难一目了然地辩认。判断是否有脑脊液外流可以把鼻腔中流出的颜色浅谈的液体滴在纱布或吸水纸上,初果血迹周围很快出现一圈被水湿润的环行红晕,脑脊液外漏即可确定无疑。 脑脊液外漏的真正危险在于逆行性颅内感染,导致脑膜发炎,鼻窦裂伤使颅底骨折与鼻腔相连通,外界细菌随时可以逆行侵入大脑,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脑脊液鼻漏发生的,应任其自流,切不可以为止血或阻止脑脊液外漏而冲洗或填塞鼻腔,以免危及性命。 3、鼻腔出血的潜在危险

4、鼻梁遭暴力打击后,鼻腔大量出血,这在平时非常多见。鼻部血运丰富,有鼻背动脉、额内动脉、内眦动脉及筛前动脉等四条动脉分布。而且鼻粘膜血管又极容易破裂。因此,不论鼻损伤轻重,鼻出血都很容易发生。 鼻腔出血的危害并不在于失血本身。其真正的危险是在鼻内出血,流经咽喉引起误吸。在鼻腔后部,由于鼻咽相通,因此鼻腔后部的出血或鼻窦出血很容易误入呼吸道,阻断呼吸,引起呛咳或造成窒息,而危及生命。有人习惯于鼻腔出血后,将头部后仰,试图以此来止血。实际上,这种作法更容易使血液流入呼吸道,是很危险的。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将头前屈,以口代鼻进行呼吸,以避免误吸。 4、面三角区破损的潜在危险 面三角区又校称为面部危险区。暴

5、力打击面三角区,只要不发生表皮组织破损一般危害不大,但面三角区表皮破损,却可以造成致命的后果。 在面三角区内,神经、血管分布极为丰富,尤以静脉血管的分布较多。面部静脉结构特殊,都没有静脉瓣,因此容易造成血液逆行。而面部静脉血液的回流,多要经过面深静脉及眼内眦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窦。因而,面三角区破损,外界细菌极易通过面部静脉,向整个头、面部扩散,并沿面部静脉上行侵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诱发脑膜发炎,导致生命危险。为此,面三角区外伤无论出血多少,都不可以直接用手挤压或用不洁物捂按,以防细菌感染,侵人大脑。颈部的要害主要为颈后和颈侧,由于后脑枕部紧邻颈后,故划分为颈部要害。 一、脑枕部是指后脑枕骨粗隆

6、上下这一部位。脑枕部与后颅窝相对应,向下与颈部没有明显的界限。暴力打击脑枕部,常常造成致命的后果。很早以前,脑后正中的枕骨穴就已被民间列为“致命穴” 。 1、脑枕部遭打击极易形成脑震荡 脑组织受着颅骨的直接保护。颅骨下面,三层脑被膜之间和脑室中的脑脊核对脑组织也起着保护作用。当头部遭暴力打击时,被打击部位的脑脊液立即向其它部位分流,以此来缓冲外力对脑的震荡。但头的各部位对外界暴力的缓冲又是不均衡的。人的前额可以承受较强的外力,对外力震荡具有很好的缓冲性。与前额部相比,脑枕部是对外力冲击承受力最差的一个部位。比如,人们可以用前额冲顶高速飞行的足球,前额也可以承受重拳击打而不至被击晕,而高速飞行的

7、足球撞击在后脑或用重拳击打后脑均可以轻易将人击倒。在实际颅脑损伤中,前额部遭暴力打击,颅内血肿极少能够形成,而脑枕部遭暴力打击,颅内血肿的比率却很高。可见,脑枕部对外力冲击的缓冲能力远不如前额。这一现象可能与各脑室在颅腔内的解剖位置大多比较靠前,脑脊液在后脑的缓冲余地较小,分流效果较差有一定关系。因此,以暴力打击脑枕部,极易形成脑震荡甚至造成更严重的脑损伤。 2、打击脑枕部易引起颅内对冲伤 较强的暴力打击在脑枕部,颅内损伤并不一定都在着力点的下方,而常常是在着力点对侧前额部的脑膜上。这类颅内损伤我们称之为对冲伤。颅内的对冲伤主要是由强烈的震荡引起的。以较强的暴力或富有弹性的钝器打击脑后枕骨,会

8、使头部产生强烈的震荡,并使脑实质在颅腔内发生急剧的移位,反冲在对侧的颅骨内板上,引起硬膜下出血,形成血肿。 颅内对冲伤并不是打击头部的任何部位都能随机地发生。绝大多数颅内对冲伤都是发生在脑枕部着力的情况下,打击头部的其它部位则极少发生。这与颅腔内面的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在颅腔内面,颅骨骨板绝大部份都比较平滑,只有额前部高低不平,骨嵴边缘棱角锁利,甚至有骨棘突起。当脑枕部遭到暴力打击时,可致使脑实质在颅腔内急剧向前移位,脑额叶和颞叶前部反冲于前侧的颅骨内板,脆弱的脑皮质和脑血管与坚硬的骨棘和锐利的骨边缘相碰撞,颅内损伤则很难避免。因而,打击脑枕部极易引起额部的颅内对冲伤。 在暴力犯罪中,后脑是最

9、容易遭到袭击、也是人们最不易防范、而且是损伤很容易形成的部位。打击脑枕部引起的颅内损伤,常常造成致命的后果。 二、颈后枕下三角区是指颈后发际以上,枕骨粗隆以下,颅、颈交界的部位。在这一部位上,头、颈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斜坡,深层为颅底的枕骨斜坡。枕骨斜坡上的肌肉在皮下围成了一个三角,因此,这一部位被称为枕下三角区。经络之上的“风府穴” 、 “天柱穴”和“藏血穴”都在这一区域内。这些穴位早在古代就被民间视为要害穴位。 1、可直接伤害脑干引起死亡 颈后有深浅两层肌肉及项韧带的保护,一般的钝性暴力不易伤害到骨质。然而以手掌外侧和拳外侧猛力砍切颈后颅、颈交界处,却可以直接伤害到脑干,引起致命的后果。由

10、于头颅本身的重量和颈椎有较大的灵活性,打击颅颈交界部位,会使头部产生剧烈的鞭打摆动动作,并闲此使大脑受到强烈的震荡。这种剧烈的鞭打动作造成的头部震荡,可使脑实质在颅腔内发生移位,并使系于脑中轴上的脑干受到牵拉、扭转或撞击于颅底枕骨斜坡,引起严重的脑震荡或脑干损伤。打击后使人立即昏迷或因脑干、延髓功能损害,至呼吸、心跳骡停而立即死亡。 2、打击颈后枕下三角区容易引起颈椎损伤 打击颈后忱下三角区或以两手抓住敌方头部猛力向两侧扳拧,很容易造成颈椎骨折、脱位,压迫脊髓神经引起四肢麻痹、高位截瘫。 由于颈椎椎体在脊柱中相对较小,椎管也相对窄小,颈段脊髓又最为膨大,因而颈椎椎管与颈段脊髓对比显得不够宽大。

11、颈椎损伤时,颈段脊髓损伤也因此而容易发生。第五颈椎以上脊髓损伤时,还会引起膈肌瘫痪。膈肌瘫痪后,伤员的自主呼吸不能维持会很快因窒息而死亡。由于目前脊脊髓损伤尚不能达到使功能恢复的程度,因此,凡打击颈后引起第五颈椎以上脊髓损伤大都不能存活。 3、颈后砍切伤可造成难以抑制的大出血 颈后的枕下三角区内有两条重要的动脉血管椎动脉和枕动脉。其中椎动脉是人体向颅内供血的两条动脉之一(另一条是颈内动脉)。椎动脉沿颈椎上行,呈弓形行走于枕下三角区内,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向颅内供血。 颈后枕下三角区遭锐器砍切时,可以切断椎动脉,引起严重的大出血。椎动脉损伤会使脑失去一条重要的供血渠道,迅速陷人缺氧状态,最终会因

12、大量失血而死亡。由于椎动脉损伤后失血迅猛,又难于止血,因此难免很快死亡。 三、颈侧颈动脉三角 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线的颈内侧三角中。颈动脉陷于颈动脉三角处接近皮下,颈总动脉在此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因此,在颈侧的颈动脉三角处,能用手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锐器切颈是颈部危害最大的损伤。但实际上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远比切颈造成的危害更大。暴力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常常立即导致昏厥或死亡。其致昏、致死的速度非常快,常常使人感到意外和突然。致昏、致死的原因是压迫刺激了迷走神经和颈动脉窦的结果。 1、颈侧有一个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三角内有一个特殊的压力感受装置颈动脉窦。颈动脉

13、窦位于颈部两侧,距喉结左右 56 厘米,颈总动脉向上分支的部位。颈动脉窦是颈动脉分支处的膨大部分,称为“压力感受器” ,是颈动脉上的一个重要神经感受装置。在颈动脉窦的血管壁上,有大量密集的压力感受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未梢,可以敏感地感受到动脉血压的变化,以及来自外界的其它压力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颈动脉窦不断地感受血液的压力变化,传递神经冲动进入延髓,刺激迷走神经中枢,使心跳活动不致于过强,动脉血压不致于过低或过高。当血压突然升高时,颈动脉窦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于是它就会频频地发放神经冲动,传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枢,使心跳减慢、血压下降,以保持心率、血压的相对稳定。相反,在血压突然下降的情况下,颈动脉

14、窦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减弱。此时,它又可以通过减压反射来调节动脉血压,以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由于颈动脉窦的存在,使颈动脉三角对一切外界压力显得十分敏感。当颈动脉三角遭到直接打击或压迫时,颈动脉窦所承受的压力要远远超过循环血压。这种强大的压力刺激会通过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脏功能抑制或心脏功能衰竭,使心率骤减、心力衰弱、血压迅速下降,并因脑供血、供氧不足而很快导致昏厥或死亡。如果同时压迫两侧的颈动脉窦,几秒钟内便可以使人昏迷。 2、迷走神经对心跳、呼吸的双重抑制作用 迷走神经起始于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枢,在颈部行走于颈动脉鞘内,并于颈动脉三角处接近皮下,向下进入胸腹腔,分别支配着气管、食管及

15、胸、腹腔各脏器的活动。延髓的心跳、呼吸中枢和它发出的迷走神经纤维,分别构成了心脏抑制系统和呼吸抑制系统,对心肌收缩和吸气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正常的生活情况下,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保持着一定的紧张度,并且这种紧张度经常高于心、肺交感神经的紧张度,以此保持稳定的心率水平和正常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 打击或压迫颈动脉三角,会刺激颈部的迷走神经,对心跳和呼吸产生双重的抑制作用。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以后,会将兴奋传入延髓的迷走神经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心力减弱,血压大幅度下降,同时还会引起长时间的反射性闭气使吸气突然终止。甚至会引起心力衰竭和呼吸骤停而导致死亡。腹部的要害主要集中在上腹部。 在上腹部中区,胸骨剑突以下,两侧助弓由上向下,由内向外斜行,形成了一个以两侧肋骨边缘为界,下口开放的三角区。这一三角区被称为胸骨下角或腹上角,通常又被俗称为心窝或心口。成年人的胸骨下角一般为直角,矮胖者常为钝角,瘦长者常为锐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