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2、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液固态三种物质形式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污染物向远方扩散。3、微小气候:温度、湿度、气流、热辐射,对于机体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4、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
2、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5、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次生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形成的环境。6、清洁生产:是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7、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满足当代人肥肉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生态系统服务:又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
3、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量。3、生物放大作用:是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大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生物放大作用最终的结果是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达到很高浓度,可对最高位的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4、10 类候选基因:DNA 修复基因;毒物代谢酶基因;激素代谢酶基因;受体基因;细胞周期基因;信号传递基因;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介导营养因素基因;参与氧化过程的基因;细胞内药物敏感
4、基因5、常量元素 11 种:C/H/O/S/K/NA/P/CA/MG/CL*6、必需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是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所必不可缺的元素,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14 种:铜铁锌钼铬锰钴镍锡钒碘硒氟硅7、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酶,蛋白质,激素,生殖*8、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9、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者。10、4 种核裂变产物:碘 131,钌 103,铯 137,钴
5、60*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的一类外源性物质。*12、生物标志: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使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的改变。*13、血红蛋白加合物是某些致癌剂暴露替代性的生物有效剂量标志物原因:加合物在红细胞的寿命更长,能反映累积效应;技术上易行;已证明血红蛋白加合物的量与把组织 DNA 加合物的量相关。14、遗传毒理试验检测终点 4 种:反映(原始 DNA、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改变、非整倍性改变)损伤的试验15、植物细胞遗传学检测北大西洋公约
6、组织高科技讨论会推荐使用:紫露草四分体微核试验;紫露草雄蕊毛突变试验;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试验 建立全球性的环境生物检测网。*16、动物致癌试验与判断标准:(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同类型肿瘤发生率明显增加(2)实验组出现对照组中没有的肿瘤类型(3)实验组中肿瘤发生率早于对照组(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每只动物平均肿瘤数明显增加第三章 大气卫生*1、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 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其主要成分是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这些通称为光化学氧化剂。2、烟波着陆点:
7、烟气自烟囱排放后,向下风侧逐渐扩散稀释,然后接触地面,接触地面的点称为。*3、逆温: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此时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 r500mgL 的为极硬水。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450mgL。(4)含氮化合物 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又被称为“三氮” 。它们常被作为评价人畜粪便污染和水体自净的指标。如发现水中氨氮增高,则有可能是新近受到了人畜粪便的污染。如亚硝酸盐氮含量增高,则说明水中有机物无机化过程尚未完成,污染危害仍然存在。如硝酸盐氮检出量高,而氨氮、亚硝酸盐氮的浓度不高时,表明该水体过去曾受有机物污染,但现已自净。如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均增高,则可能是该水体过去
8、和新近均有污染,也可能是过去曾受污染,目前自净还在进行中。(5)溶解氧(DO) 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可作为有机污染及其自净程度的间接指标。当水中溶解氧小于 3-4mgL 以下时,鱼类将难以生存。*(6)化学耗氧量(COD)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测定温度等 ),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它是测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间接指标,代表水体中可被氧化的有机物的总量。清洁的水化学耗氧量一般小于 2-3mg/L。*(7)生化需氧量(BOD) 水中有机物在需氧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时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称为生化需氧量。水中有机物愈多,生化需氧量愈高。为使生化需氧量测定值具有可比性,规定
9、以 20培养 5 日后,1L 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 5 日生化需氧量。(8)氯化物(9)硫酸盐(10)总有机碳(TOC) 和总需氧量( TOD) (11)有害物质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1)细菌总数:指 1ml 水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经 3724h 培养后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2)总大肠菌群:系一群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 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 24h 内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4、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工业废水:二级处理生物处理BOD 处理(2)生活污水:中水回用:“第二水源” ,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将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之达到一定水质要求,可在一定范围内
10、重复使用。如用于冲洗地面、厕所、绿化、喷洒、景观用水等。因其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称中水。5、径污比:径流量与排入河流中污水量的比值 20/1河流的污染程度取决于河流的径污比。径污比大,稀释能力强,受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程度小。*6、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原因是该水体接纳了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水中营养物质增多,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蓝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出现在湖泊称水华,在海湾中叫赤湖。7、水体污染调查分为:基础调查;检测性调查;专题调查;应急性调查8、江河水、湖泊水检测:每个大污染源河段至少设 3 个:清
11、洁或对照断面,上游;污染断面,污染源的下游;自净断面,污染断面下游一定距离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 13 种:汞、镉、铬、砷、铅、镍、苯并芘、铍。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者。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10、生物处理:需氧(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厌氧*11、废水处理按其处理程度可分为三级:1)一级处理:物理。可从废水中去除漂浮物和大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调节废水 PH 值,以减轻废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续处理工艺负荷。不宜排放,必须经二级处理。2)二级处理:化学(BOD) 、生物。去除废水中大量有机污染物使废水进一步净化,是主体工
12、艺通过二级处理,废水中的生化需氧量一般可去除 8090 3)三级处理(高级处理):氮、磷12、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13、有机物的自净过程:1)易被氧化的有机物进行的化学氧化分解,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数小时即完成 2)有机物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的生物作用下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本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水温、有机物浓度、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一般要延续数日,通常用BODs 这一指标表示能被生物化学氧化的有机物的量。3)是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最慢,一个月左右。
13、14、水体净化过程的特征:1)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2)有毒污染物变为低毒或无毒。3)重金属污染物可被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中。4)复杂的有机物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5)不稳定的污染物转变成稳定的化合物。6)自净过程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7)水生生物种群和数量大为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污染物浓度降低,生物种群和数量逐渐回升,最后使生物分布趋于正常。*15、氧垂曲线:实际溶解氧量与饱和溶解氧量之差值变化曲线。17、通过 DDT 以水生食物链为媒介污染全球水环境的实例分析,可获得经验教训:1)水体资源的轻微污染可能
14、引发危害更大的环境灾害;2)长残留期的脂溶性化学物质具有极大的生物放大作用;3)位于食物链最高位的人类将成为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18、强制性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环境卫生标准*19、我国制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是(2 防 2 保):1)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 2)防止通过地表水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 3)保护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 4)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有害物质的毒性研究;水中稳定性测定;对感官性状影响的测定;对地表水自净过程影响的测定(2)流行病学调查:对地表水中有害物质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从宏观上了解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与
15、人群健康的关系第五章 饮用水卫生1、规定网管末梢水中余氯量不应低于 0.05mg/L。2、水源选择的原则: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3、影响半径:抽水时水位下降区域的半径。4、取水点:上游 1000m 至下游 100m*5、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含氯化合物中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 者均为有效氯。*6、氯的杀菌作用机制: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DNA 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病毒缺乏一系列代谢酶,对氯的抵抗力较细菌强
16、,氯较易破坏SH 键,而较难使蛋白质变性。*7、需氯量:用氯及含氯化合物消毒饮用水时,氯不仅与水中细菌作用。还要氧化水中的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其需要的氯的总量为需氯量。8、余氯:为保证消毒效果,加氯量必须超过水的需氯量,使在氧化和杀菌后还能剩余一些有效氯,称为余氯,有两种:一种游离氯(0.30.5mg/L) ,一种化合氯。9、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 pH 值;水温;水的浑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10、氯化消毒方法:普通氯化消毒法;氯胺消毒法;折点氯消毒法;过量氯消毒法*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暴发流行;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疾病的流
17、行能迅速得到控制12、腐殖酸、富里酸、藻类及其代谢物、蛋白质是有机前体物MX 物质(3氯4(二氯甲基)5羟基2(5 氢)呋喃酮)致突变,遗传损伤严重。13、蓝藻铜绿微囊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肝癌14、蓝绿藻产生的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脂多糖毒素15、婴幼儿过量硝酸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蓝婴综合征)16、氯化消毒副产物:1)*挥发性卤代有机物(THMs):三卤甲烷(氯仿、溴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2)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HAAs ):卤代乙酸17、影响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因素:有机前体物的含量;加氯量、溴离子浓度以及 pH等因素*18、PCBs:是一些氯置换联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而形成的一类含氯
18、有机化合物,其化学稳定性随氯原子数的增加而增高,具有耐酸、耐碱、耐腐蚀及绝缘、耐热、不易燃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19、汞由工厂排放到河水,限制标准:地表水环境卫生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排放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我国生活饮用水常规检验项目: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放射性指标。第六章 土壤卫生*1、土壤的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环境单位、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土壤对该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2、土壤自净作用:是指受污染的土壤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病原体死亡,各种有害物质转化到无害的程度,土壤可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19、这一过程称为。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大气,水,生物体等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4、举例说明土壤生物学污染的感染方式:(1)人土壤人: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2)动物土壤人:钩端螺旋体病和炭疽病(3)土壤人:破伤风和肉毒中毒*5、腐殖质:即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形成的物质,是土壤特有的有机物质。带有电荷,较强的吸收、缓冲性能。*6、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转归:(一)化学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流动和扩散(二)化学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和降解:(1)农药降解过程:光化学降解;
20、化学降解:水解,氧化作用;生物降解(2)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转化:土壤 PH 的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土壤腐殖质的吸附螯合作用(三)金属和农药的残留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2、地方性克汀病:碘缺乏地区出现的一种比较严重碘缺乏病的表现形式。患者生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和甲状腺功能低下,伴有甲状腺肿。可概括为呆小聋哑瘫。临床表现:三型:神经型;粘液水肿性;混合型(1)智力低下(
21、2)聋哑(3)生长发育落后(4)神经系统症状(5)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6)甲状腺肿3、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机制:(一)抑制酶的活性(二)导致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改变端粒酶活性;细胞内信号转导异常(三)砷的致癌机制:DNA 损伤;基因表达异常;DNA 甲基化反应;氧化应激和活性氧的产生*4、黑脚病:砷化物是一种毛细血管毒物,损伤小动脉血管内膜,使之变性、坏死、管腔狭窄,血栓形成,由于血液供应减少,脚趾疼痛明显。早期间歇性跛行,久之脚趾皮肤发黑坏死。*5、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类型和病区分布特点:饮水型病区,北方以饮水型为主, ;燃煤型病区,南方以燃煤污染型为主,交汇在长江以北,秦
22、岭,淮河以南;饮砖茶型病区,主要在中西部和内蒙古等习惯饮茶民族聚居区。第八章 环境污染性疾病*1、环境污染性疾病:凡能污染环境,使环境质量恶化,而直接或间接使人患病的环境污染因素,统称为环境污染性致病因素,由此在暴露人群中引发的疾病称为。*2、minamata dis 水俣病:甲基汞,鱼贝类,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严重的环境污染性疾病临床表现:hunter-russel:肢端感觉麻木,向心性视野缩小,共济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障碍。*3、痛痛病:水体和土壤镉污染,稻米和鱼贝类,肾脏和骨骼损伤为主。全身剧烈疼痛。4、尿镉 15,尿 B2 微球蛋白 1000,尿 NAG 酶 17,联合反应率 10第
23、九章 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1、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健康影响常用的生理指标:皮肤温度;体温;脉搏;出汗量;温热感2、有效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人体产生的冷热感觉指标。以风速为 0,相对湿度为 100,气温为 17.7C 时产生的温热感,作为评价标准,将其他不同气温、气湿和风速组成的小气候与之比较而得出的有效温度值。3、校正有效温度:在有效温度基础上,综合考虑热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将干球温度(气温)改用黑球温度,所得的有效温度称为。*4、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一)室外来源:室外空气;建筑物自身;人为带入室内;相邻住宅污染;生活用水污染(二)室内来源:室内燃烧或加热;室内活动;室内建筑装
24、饰材料;室内生物性污染;家用电器5、SBS 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BS 特点:发病快;患病人数多;病因很难鉴别诊断;患者一旦离开污染的建筑物后,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6、BRI 建筑物相关疾病。BRI 特点: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可以明确诊断;病因可以鉴别确定,可直接找到致病污染物;患者即使离开发病现场,症状也不会很快消失,必须进行治疗才能恢复健康。7、CO2=0.1;室内细菌总数=2500;PM10=0.15;CO=10;SO2=0.5。8、办公场所卫生学特点:办公人员相对集中,流动性较小;办公人员滞留时间长,活动范围小;办公场所分布范围广泛,基本条件和卫生状况相差较大;办公场所中存在诸多影响人体健
25、康的不利因素。*9、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一)化学性污染物 1、CO2 来源:人体呼出;燃烧;动植物新陈代谢 2、燃烧产物 3、烹调油烟 4、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物(二)物理学污染物 1、噪声 2、非电离辐射(三)生物性污染物:尘螨(四)放射性污染物:氡*10、空调综合症:装有空调设备的居室由于室内空气的循环使用,新风量不足,空气过滤装置不能将微生物及室内产生的有害气体全部滤出,导致室内污染物累积,空气质量变差,久居于此会引起呼吸道干燥,鼻塞,头痛,易感冒,关节酸痛,思想不集中,易疲劳,胸闷等。*11、噪声特异性危害: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听觉损伤;噪声性耳聋。第十章 公共场所卫生*
26、公共场所卫生学特点:人群密集,流动性大;设备及物品易被污染;涉及面广;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第十一章 城乡规划卫生*1、绿化的卫生学意义:调节和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声;对人类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作用。*2、对城市规划影响较大的气象因素:太阳辐射、温度、风、降水量。第十二章 环境质量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是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描述、评价和预测。2、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检测的方法与制度。3、环境健康影响评价:是预测、分析和评估由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而带来的人群健康影响及其安全性。4、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应筛选污染物)和(确定污染范围) 。第十三章 家用化学品卫生*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施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粘膜等) ,以达到清洁、清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凡内服或经呼吸道吸入方式进入人体的药品,即使有美容作用也不属于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