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主讲人:王志艳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希波克拉底 无争议的医学并不一定是理想的医学,重要的是要充满人性地对待病人。-詹.沃西克: 目的:学习病人角色与病人心理特征的有关知识,分析、把握病人心理活动,并能采用适当的交往方式,形成良好医患关系一、基本概念病人:因疾病或病感而寻求医疗帮助的人。 或者说:有躯体或心理上偏离正常,被本人或他人所察觉,到医院求医的人。病人心理:指个体在生病或产生病感以后伴随着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心理反应或心理变化。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同时存在病感和疾病 疾病:是一种影响人体器官和组织的生物学过程,它以结构的、功能的和生化
2、变化为特征,以体征和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用科学的手段验证,但不一定有主观痛苦感。病感:是一种有病的主观体验,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不能直接加以验证。它包括躯体的和心理的体验(焦虑症、疑病症等) ,通常是人们求医的原因。基本概念角色:人们期待参与社会交往的个体所表现的行为模式,享受某种特征性的权力,承担一定的义务。一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总和。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学生、老师、父母、领导等)二、病人角色角色:人们期待参与社会交往的个体所表现的行为模式,享受某种特征性的权力,承担一定的义务。一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总和。 社会角色:指与人的社会地位
3、、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不同角色,一个人就是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总和。角色期待:人们对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有的期望。担当某一角色的人应该符合他人和群体对该角色的期待,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合适、不恰当的。角色适应:一个人在所扮演的多种角色中能随角色的变化调整行为,符合角色要求,就是角色适应,反之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应及时进行心理调节。角色互相转换:医师角色与病人角色,父母与儿女,学生与老师等角色冲突: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角色的变化改变行为不符合角色要求时。(1)期望与角色要求发生矛盾时出现自我角色冲突, (拙于表达善于操作的人担任教师)(2
4、)身兼多种角色,不同角色要求之间矛盾。 (忠孝不能两全)(3)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角色的角色期待不同的矛盾冲突。 (上、下级要求不同)病人角色:被期待为应当按照医务人员的吩咐行事,接受治疗,可以暂时减少或停止所负担的工作(家庭、社会) ,有特殊的权力和义务。病人角色应包括(1)有生理或心理的异常或出现有医学意义的阳性体征(2)应得到社会承认,确认为疾病状态(3)有特殊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病人角色(权力和义务) 权利:免除通常承担的社会责任 患者不必为其疾病负责义务:有使自己尽可能快地好转的动机 必须寻求技术上使自己复原的帮助 必须与医务人员合作如果能恢复健康,就必须愿意重新担负起非病人的社会责
5、任 进入病人角色意味着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改变 脱离原有社会角色,既免除原有的社会责任或义务,又失去原有的社会权利。改变原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要重新学会病人角色所应具备的行为模式,如休息、就诊、接受检查、治疗等。疾病康复时由病人角色转变为健康人的角色。 不能适应病人角色的常见表现 角色行为冲突 : 一个体常常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当患病并需要从其他角色转化为患者角色时,患者一时难以实现角色适应。 角色行为减退:已进入角色的患者,由于更强烈的情感需要,不顾病情而从事力所不及的活动,表现出对病、伤的考虑不充分或不够重视,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角色行为缺如 : 即患者未能进入角色。虽然医生诊断为有病
6、,但本人否认自己有病,根本没有或不愿意识到自己是患者。 角色行为强化由于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减弱,患者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对承担原来的社会角色恐慌不安,安心于已适应的患者角色现状。或者自觉病情严重程度超过实际情况。小病大养。 病人角色恐惧患者受病痛折磨感到悲观、失望等不良心境的影响导致行为异常,如对医务人员的攻击性言行,病态固执、抑郁、厌世、以至自杀等。 病人的心理特征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感知方面,常存在对自身的感觉异常和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异常;记忆方面,常见记忆减退现象;思维活动方面,常存在判断力下降,依赖性提高。 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感知方面,常存在对自身的感觉异常和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异常;记忆
7、方面,常见记忆减退现象;思维活动方面,常存在判断力下降,依赖性提高。病人的意态行为特征:常有行为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强,行为退化,自我控制力下降,意志坚韧性下降等表现。病人的个性改变: 一般疾病不会导致病人发生个性改变,但一些慢性疾病,截肢、毁容、致命疾病等,可能引起病人的个性改变。 三、病人的心理需要 病人和正常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病人在满足需要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上与正常人不同。而且,同一个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的重点也不相同(动态变化) 病人的心理需要常以各种方式反映出来,若得不到满足便会导致一些“越轨”行为,或表示不满,或违反院规和医嘱。若不从病人心理需要的角度
8、去考虑,医护人员很可能对这类病人产生反感,把其当作不愿配合的“坏病人” ,甚至少数医护人员用让其出院或换病房法来对付他们,这种对抗的处理方式对病人的心身健康是不利的。 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马斯洛)1、需要恢复生理、心理的正常2、需要安全感3、需要被接纳和被关心4、需要尊重和受到平等的对待5、需要保持社会联系和交往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基本的,最优先的。安全的需要怕死,不能康复;不安全感来源:病情,医院环境获得安全的方式:1 否认:怀疑、不接受诊断2 寻找信息:询问(诊、治) 、观察(查房时间、次数、行为表情、言语等) 、比较等(周围病人) ,了解医师的
9、水平3 送礼:确保治疗安全尊重的需要希望在医疗过程中被认识、被理解、被尊重弱者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 (称呼)对言行敏感, (女病人、老年病人) 爱与归属的需要: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重视注重表面形式:就诊、查房时间,查房 次数,抢救形式(气氛) (医疗纠纷)希望被病友接纳希望得到亲友、同事、领导的看望、关心、帮助或照料病人的一般心理变化 一、情绪变化焦虑:一种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它不良后果的事情发生时的心境。病人的心理反应 焦虑 一个人感受到威胁时而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焦虑的生理基础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表现出心慌、出汗及呼吸加速。 产生焦虑的原因1)患病本身就容易形成不良心境,让人心烦意
10、乱,而出现焦虑。2)对疾病的担心,对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3)对有威胁性的特殊检查怀疑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治疗手段的必要性不理解,常引起强烈的焦虑。4)手术所致的焦虑5)医院陌生环境或监护室的紧张氛围恐惧:一种逃避的情绪反应,人人都有恐惧的东西 。 一定程度的焦虑与恐惧是正常的,对疾病的康复也有利,但过度的焦虑与恐惧对病人的身心以及医患关系都有很大损害。 愤怒:多发生于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和挫折时。 抑郁:一组复杂的情绪,包括:消极心境 消极的自我概念与评价 躯体症状 社会活动水平下降孤独感 患病使人离开熟悉环境,在医院的陌生环境中接触陌生的人,这本身就使病人产生孤独感 被动依
11、赖心理 一旦进入病人角色,部分病人变的顺从、被动、依赖、自我中心、情绪脆弱和行为退化甚至带有幼稚色彩,希望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关心、照顾和探望。主观感觉异常 对躯体的感受性提高时间、空间及知觉异常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情绪方面的问题及干预对策应该了解导致病人恐惧、焦虑的认知因素,采取解释、支持等心理方法或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还可根据病人的特点给予一定的心理准备。有针对性地给病人更多的关于疾病、诊治的解释、开导,增强治疗信息,尽量安排其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对于有孤独感的病人,主要是熟悉环境,尽可能提供人际交往的条件。二、认知功能的变化 感知觉异常 记忆力及思维能力下降意志变化 三、人格改变 依赖性增加 自我概念的改变除脑器质性疾病外,一般来说人格的改变是暂时的求医行为与遵医行为 一、求医行为1. 概念人发觉症状后指向健康的活动,一般是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求助的行为,有主动求医、被动求医及强制求医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