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区别及其特点一、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 凡从口(嘴)里传达出的思想信息都叫口语。 说话、谈话、讲话、对话、喊话、发言、聊天、耳语、私语等,统称为口语,或曰口头语、口头语体;凡用书写工具(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签字笔。 。 。 。 )作用于可以承载文字介质的思想信息叫书面语, 或称书面语体。我们通常挂在嘴边上的“语文”两个字怎么理解?“语”即口语, “文”即书面语;“说话”即口头语, “写文章” (写作)即书面语。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 )那么,什么是文字呢?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
2、字符号系统。一、文字的作用在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二、通过书面语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三、促进思维的发展。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二、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1、为什么口头语和书面语存在差异 ? 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
3、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致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有些词语由于长时间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2、 为什么书面语不同于口语? 日常说话,听音就行了,但谈话时,稍微深奥一点的,就常常听不明白了,要问“什么?哪两个字,噢!” ,很多人不明白口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口语有语言环境,有上下文,看见提着篮子的就知道人家在说
4、菜。而不是说别的。语言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如语言积淀、语言素质、语言环境、语言机制等。它还需要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如观察力、辨析力、捕捉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等。被狭义理解的语言功力,只不过是表层语言的操作技术,并非切实的语言功力。但语言是为表达而存在的,总要进入“由己达人”的程序,各种能力必定凝结、落实、体现在语言(包括副语言)上。世界上思维精细而语言粗疏的人很多,只有思维精细而语言精到的人才有条件进入语言传播。而思维的活跃,往往造成其多向性、复杂性、模糊性、个体性等问题,只有语言功力才能使其走上选优性、简约性、明晰性、畅达性的传播之路。那种认为思
5、维有什么语言必然显露什么,因而只管思维的新颖独特而不论语言表达得是否准确,把语言需要的表达自觉降为语言本体的表述自在,是对语言功能的弱化,对语言功力的漠视。思维的满足同语言的萎缩制造了崇尚口语的幻觉,其目的在于把接受主体的的注意力引向某种修辞方法,把接收主体的听觉局限于隐喻解读,用貌似高深的句式转换、出奇制胜的词语拼合,力图解构遣词造句的常规,颠覆深入浅出的质朴,从而使口语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一定的语言功力,便不致于在有声语言中以固定语势、加快语速去有意凸现思维的态势,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走向反面: 掩盖了思想的光芒,稀释了感情的浓度,堵塞了美感的通道,屏蔽了个性的魅力。 有时竟怀疑:语言主体的
6、作用究竟是为了口头的表达,还是为了写作的文采?有时更怀疑:与其听这一席话,还不如去看这一篇文。听说话,稍纵即逝,如不明白,就不容易捉模;看文章,历历在目,如不理解,反复阅读或求教于人,仍能连续下去。 “怎么想就怎么说”是不行的,大众传播要求的是为大众着想,更要对大众说话。只有学会正确的表述,准确的表达,才能被大众感知、被大众理解。写作是如此,有声语言更是如此。而这,从思维活动的起点就要把握住,并延续到表达的终点。广播电视传播,必须善于聚集全人类的精华,必须善于把它们传播给期待着的大众。任何个人的思维都不过是狭小的领域,单枪匹马打天下,行之不远便会夭折的。因此,企图用思维的满足营造口语至上的氛围
7、,无法推托使语言萎缩的责任。20世纪的语言哲学正以不可抗拒的排山倒海之势,从思维阶段转向语言阶段,从说(写)什么转向怎样说(写) ,并将迎来美学的新世纪! 3、如何看待口语中的书面语和书面语中的口语?口语是用来说的,书面语是用来写的。 口语和书面语是 语言的两种表现形态 。两者在语言特点上是有差异的。1)比起书面语来, 口语有以下特点 :、口语比较直接、感性,往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不经过心的过滤和斟酌,更接近心理真实;、口语比起书面语,更具有情景性、动作性,更讲究语速和语调的变化;口语比起书面语,、用词范围比较狭窄,可以重复、脱节、颠倒、补说,可以有大量的语气词和“这个” 、 “那个”之类的
8、带有个性特征的习惯性的废话。口语中的书面语,又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积极的口头书面语, 比如在正规、庄重的公众场合所说的语言,如新闻广播、演讲、领导讲话、报告等; 一种是消极的口头书面语 ,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有些人说话“学生腔” 、 “打官腔” 、 “酸文假醋、娘娘腔”等。2)书面语中的口语,比如通俗读物中的口语、剧本小说里的人物语言、法庭上的供词、证言记录等。 书面语比起口语要正规、理性、整齐、文雅,更符合生活中的正规、公众场合的语境,所以公众角色在一定的合适的语境里,说书面语完全是应该的 。 试想,国家主席主持仪式欢迎外国总统访华,上来一句不是: “总统阁下,欢迎您来中国访问 ”,而是 “哥
9、们,吃了么? ”岂不笑话? 在书写中加入口语,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小说中口语的运用是为了塑造人物性格,使作品更真实,更具有生活气息。试想, 高山下的花环里 雷军长骂娘那一段,不是 “奶奶个熊,谁敢把后门开到战场上,我就让谁的儿子去炸碉堡 ”,而是“我们要坚决杜绝不正之风,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 ”, 艺术魅力岂不大打折扣?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和台词,都是口语,只不过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而已,但同日常口语还是有区别的。一句话,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表达的目的、表达的对象而定,要符合具体的语境。4、口语与方言的关系,方言是否能拓展口语的宽度 口语 是从语言使用的方式来划分的,与它对应的是 书面语 。 方
10、言 是按照使用语言的地域范围来划分的,与它对应的是 共同语 。 (从说的角度来看,也就 是 普通话 ) 。口语和方言是两组划分标准不一的概念。 有书面语的方言,也有口语的方言 ; 有普通话口语,也有方言口语。 方言的特点是地域性,口语的特点是日常性。 两者都有个性,都鲜活,都富有人性气息和生命感。我是赞成在写作中加入方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加大了口语的宽度。他不但使文本更具有地方色彩,有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能使读者了解某个地域的人群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和文化状态。但使用方言和使用口语一样,也需要有个“度”的问题,否则容易造成阅读障碍。 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1、口语的特点通俗、明白、形象、生
11、动、风趣(幽默) ;2、书面语的特点准确、含蓄、庄重、典雅、诙谐(幽默) ;古人强调“修辞立其诚” 。 “修辞”能“立诚” ,这对人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人的群体来说有治国安邦之用。 “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是知文之用,远矣大矣!” (刘知几史通孔子也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会有“一言而兴邦或丧邦”的情况。西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中更是从“尊君重身,安国全性”的效用上来认识修辞: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 ”诗云:“辞之绎矣,民之莫矣。 ”夫辞者,人之所以自通也。 主父偃曰: “人而无辞,安所用之。 ”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
12、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 。就是说,郑国的政治家、外交家子产能言善辩,精于治国,为晋国的政治家、外交家赵武所钦佩,楚庄王曾想推翻周室,却被能言善辩的东周大夫王孙满折服,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使得六国安定,蒯通善于外交辞令而使得刘邦脱险,所以说会说话不仅能够树立君王的威信,提高自身的价值,而且可以安邦治国。因此说言辞必须认真的学习,游说的话语一定要说得恰到好处。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 “一样话,百样说” ,不同的说法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某市高中语文试卷出了这样一道题妻子晚餐还多做了两个丈夫爱吃的菜。这句话从语法的角度说没有
13、任何问题,但在理解上发生了歧义:1、妻子晚餐做的菜,两个丈夫都喜欢吃;(并没有两个丈夫,只有一个。 )2、妻子晚餐多作了两个菜,丈夫很喜欢吃。此话之所以发生歧义,就是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致使人发生了误解。举例一、表达年龄的词语很多年纪、年岁、年龄、年事、妙龄几何;岁 数、多大、几岁等, 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头语。比如,记者采访一位运动员,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记者:听说你要退役,是真的吗?运动员:是想退役。记者:为什么?运动员:我现在 年纪 已经太大了。记者:可你才17岁啊!运动员:不,我已经19岁了。这里, “年纪”一词用词不当。一般说来,从事体操运动的年龄不宜过大,但不到20岁的人就用
14、“年纪”一词不妥,改用“年龄”就比较合适。因为“年龄”是书面语,没有附加意义,常作为没有年龄限制的标志,在一般的履历表中有一栏是“年龄” ,但不能写成“年纪”、 “年岁” 、 “年事” 、 “妙龄” 、 “岁数” ,因为这些词语要么用于表示具有实际年龄标志的情况,要么用于口语。举例二、开除、辞退、炒鱿鱼举例三、 “未名湖默然于轻松翠柏之中, 湖畔 垂柳 青青 , 绿杨依依,洁白地银杏,映衬着湖中微微 荡漾 的蓝天白云,前年的古柏呵护着岸边凛凛肃穆的绿阁红楼,轻风拂来,明净的湖面堆起丝丝 笑靥 , 惹得四周心旌 摇曳 ,漫步湖畔的莘莘学子,也因她的明媚,不知会荡起多少青春的 梦漪 。 ”这里湖畔
15、 湖的岸边 湖边青青 青荡漾 晃动笑靥 酒窝摇曳 摇动梦漪 梦想之所以不用口语词,而用书面语,就是因为书面语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引起读者对未名湖的美感体验。另外, “湖畔”多用于散文、诗歌等要求高雅的交际领域中。比如,我国20世纪上半叶涌现出的“湖畔诗人” ,写成“湖边”诗人,显得乏味,不如“湖畔诗人”富有诗意,引人浮想联翩。举例四、再比如,一些有修养的人称呼对方的孩子,女性为 “令爱 ”“千金 ”; 男性为 “令郎 ”“公子 ”,而不称 “女儿 ”“丫头片子 ”或 “小子 ”“带把的 ”当然,有时为了交际需要,也会出现“雅”和“俗”的相互转换举例五、比如: 中南海 避暑山庄 听起来很雅致,给
16、人以美感。但实际上,所谓的“中南海”并非什么“海” ,而是一泓小湖,之所以这样称呼,只不过十为了给人以恢宏的气势和美感而已,如果说成 “中南湖 ”虽符合实际,但审美价值就没有了;也失去了中国政治中心的恢宏气势和伟人毛泽东的博大胸襟。至于 “避暑山庄 ”“避暑”口语是“纳凉” 、 “乘凉” “凉快”的意思;“山庄”即“山村” “山里的村子” ,如果写成“纳凉山村” ,就没有那种庄重和神秘感了。举例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 “太阳岛 ”其实是松花江畔的一个沙洲,什么也没有,但著名歌唱家郑绪岚的一首“太阳岛上”唱红了全中国,由此“太阳岛”名闻天下。所以说文学艺术的作用不可小觑。举例七、宋代诗人宋祁的词
17、今仅存六、七首,当时颇有名气,尤以“红杏枝头春意闹”里着一“闹”字的五楼春词,传为千古美谈。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全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词人为什么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呢?难道“晓寒”能掂斤论两的称吗? “红杏”会争斗出声音么?若按常理解释,这两句的确近乎不通。怪不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 相反王国维人间词话则盛赞此词,说: “着一 闹 字而境界全出。 ”究竟谁是准非呢? 李渔之所以觉得闹字不妥,那
18、是由于他忽略了诗词审美的特征,不能用形象思维去领悟词人的意趣。宋祁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关键就在于词人用感觉移借的手法来描绘春色。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感觉本就可以相互转换。如听音响,闹时会觉得热,静时会觉得冷。这是一种生活的直觉。这种直觉一旦被诗家写进诗词作品中,注往就能收到出奇的效果。“闹”字本是一个极其平淡的词,但用在此处,虽是口语,但比之书面语里的“盎然” 、“浓”要好的多,因为“浓”突出的仅是色彩,而“盎然”则比较抽象,又是两个音节,和“闹”相比,缺乏动态美。举例八、 朱自清的散文春 “小草 偷偷地 从土里 钻 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偷
19、偷地”是口头语,但用在草木身上格外传神,草木非人,不会“偷偷地” ,可用“默默地” 、 “静静地”来描写,但作者却用“偷偷地” ,除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外,意在使口语替换书面语,说明小草在不经意间、不知不觉的时候,从土里钻了出来,给人一种春天悄然而至的惊喜,一个 “钻 ”又写出了小草不畏泥土重压,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表达这一意向的词语还有“长” 、 “冒” 、 “挤” 、 “拱”等,但都不如“钻”神似。举例九、外国电影片名old maid直译为“老处女” ,我们在翻译时把它译为“长相思” ,前者直译,写实,而且只出现女性单方面,略显平淡,后者意译,关涉相思与被相思双方,一个永恒的爱情
20、主题,使人产生一定的联想。举例十、表达“死亡”的词语和方法有多种“死” 、 “死亡” 、 “仙逝” 、 “作古” 、 “殒命” 、“去世” “丧命” 、 “身亡” 、 “遇难” 、 “逝世” 、 “殉职” 、 “牺牲” 、 “与世长辞” 、 “寿终正寝” 、“呜呼哀哉” 、 “溘然长逝” 、 “驾鹤西归” 、 “阴阳两隔” 、 “香消玉殒” ;“老了” 、 “去了” 、“走了” 、 “光荣了” 、 “不在了” 、 “断气了” 、 “蹬腿了” 、 “完蛋了” 、 “见阎王了” 、 “上路了” 、“见上帝了” 、 “见马克思了” 、等等。但“死” 、 “死亡” 、 “仙逝” 、 “作古” 、 “殒
21、命” 、 “丧命” 、 “身亡” 、 “遇难” 、 “逝世” 、 “殉职” 、“牺牲” 、 “与世长辞” 、 “寿终正寝” 、 “呜呼哀哉” 、 “溘然长逝” 、 “驾鹤西归” 、 “阴阳两隔” 、“香消玉殒”等多用于书面语,庄重典雅的风格和功能较为明显;而“老了” 、 “去了” 、 “走了” 、 “光荣了” 、 “不在了” 、 “断气了” 、 “蹬腿了” 、 “完蛋了” 、“见阎王了” 、 “上路了” 、 “见上帝了” 、 “见马克思了”等多用于口头语,通俗、直白、委婉、诙谐的风格和功能较为突出。其次,从词语表示的态度来看,有褒义、贬义、中性等。“仙逝” 、 “作古” 、 “逝世” 、 “殉
22、职” 、 “牺牲” 、 “与世长辞” 、 “溘然长逝”等具有明显的褒义,尽管程度不同,但从中可以体会到说话人对表达对象的赞许、尊敬、惋惜、崇敬等心态或态度;“丧命” 、 “寿终正寝”则分别暗含了对死者的平淡态度和讽刺成分;“去世” “死” 、 “死亡” 、 “殒命” 、 “身亡” 、 “遇难” 、 “阴阳两隔”属于中性词,静态的看没有明显的褒贬功能;至于“蹬腿了” 、 “完蛋了” 、 “见阎王了”则完全是贬义词,表达出说话人对死者一种完全的不尊敬,或贬斥、或庆幸、或高兴的态度;而“光荣了”则是战士、警察或革命者在战场上“牺牲”的委婉语;“见马克思了”多是政治家去世的委婉语。第二节 口语和书面语
23、的基本功能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从语法上讲都是词语,词语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词语包括词和短语。短语又包括固定短语和不固定短语。固定短语包括惯用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和俗语等,人们把它统称之为熟语。词和熟语是语言中可重复利用的成品单位,它们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一、词语的语法功能类别汉语的词按语法功能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和叹词;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二、词语的修辞功能类别从运用角度分口语 书面语;从来源角度分普通词、方言词、外来词;从意义特征分同义词、反义词;从风从来源角度分古语词、科技词、文学词
24、、一般词;从肯否角度分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词语修辞功能分类的价值为什么要对词进行修辞功能分类呢?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是为了进行语法分析,着重点在于词的语法功能和用法。虽然这种分类有助于解决话语组织的正确性,即话语是否合乎语法规范的问题,但不能解决词语的其他修辞功能。词语修辞功能分类着重解决词语在话语表达中的态度标示、风格塑造、以及它们的语用范围等问题。比如, “大喊 ”、 “喊叫 ”、 “呼喊 ”、 “呐喊 ”, 从语法角度看都是动词,且意义相近,即是同义词,但在使用中却有一定的差异, “为民族的危亡而呐喊” ,就不能用“为民族的危亡而大喊” , “为民族的危亡而喊叫” ,尽管替代后是合
25、乎语法规范的,但修辞效果不一样。 “大喊” 、 “喊叫”的口语特征明显,多用于口语领域,而“呼喊” 、 “呐喊”的书面语特征明显,多用于文学性话语或庄重的场合。比如,鲁迅的小说名呐喊比较庄重,改用“大喊” 、“喊叫” 、 “呼喊” ,尽管替代后词义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庄重感消失了。再如, “娘” 、 “妈妈” 、 “母亲” ,表达的是同样的客体,且都是名词,语法功能基本一样,但“母亲”仅用于书面语,没有人见了他的妈妈直呼“母亲”的,要是真的那样叫,人们肯定认为他神经错乱了。至于“老婆” 、 “爱人” 、 “妻子” 、 “夫人”也一样。但是,这两组词语却各有其所使用的语境。台湾作家余光中在其所作
26、散文从母亲到外遇中说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如果换成“大陆是 亲娘, 台湾是 老婆, 香港是 金丝雀, 欧洲是 一夜情 ”, 成何体统?虽然没有语法错误,表达的理性意义也无变化,但是话语的整体风格变了,原文典雅,后者俚俗。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人们常说, “党啊,亲爱的妈妈! ”、 “祖国啊,母亲! ”、 “黄河是母亲河。 ”但很少听人说 “党啊,亲爱的娘! ”、 “祖国啊,妈妈! ”、 “黄河是妈妈河。 ”、或者“黄河,俺的亲娘! ”。尽管“我” 、 “俺”都是第一人称代词, “娘” 、 “妈妈” 、 “母亲”都是名词,指称相同,但其语体风格不一样。 “俺” 、 “娘”多用于方言交际领域,乡土气息浓厚,风格特征是通俗,而“我” 、 “母亲”则用于普通话,风格特征是典雅。上述实例说明,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和修辞功能分类,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和实践目的,但两者又可以互补。探讨词的语法功能,有助于使话语组织符合语法习惯;研究词的修辞功能,探讨全民语语言中词语的各种变体的功能差异,有助于更好的建构和理解话语,提高交际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