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的鉴别.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770682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的鉴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的鉴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的鉴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的鉴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的鉴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的鉴别虚阳浮越证与阴虚阳亢证为临床上两较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证型。正确认识两证的病理本质,对临床准确地辨证论治至关重要。一、阳浮与阳亢的本质差异1虚阳浮越证的本质虚阳浮越证,是指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所表现的虚弱证候。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可表现为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面色浮 红如妆,躁扰不宁,口渴咽痛,头部汗出,脉浮大或数等 颇似阳 热的证候表现。但因其本质为阳气虚衰,阳虚生寒,肢体失其温煦,水液不得输布,气化失常,故触之胸腹必然不灼热,且下肢厥冷,渴不多饮或欲饮热,咽部不红肿,面色亦非满面通红,并见疲乏无力,小便清长,或尿少而浮肿,大便不燥,甚

2、至下利清谷,脉按之无力,舌淡,苔白等里虚寒的证候,可知其所现“热” 症为假象。阴寒内盛,逼迫已虚之阳气在外游荡浮游于上、格拒于外,故称虚阳浮越,其病机是阴盛而格阳。阳虚阴盛为真寒,所显“热”症为假象。下真寒而阳浮于上,因而 张仲景称其为“戴阳”,曰: “下利脉沉而迟 ,面色赤,身有微 热,下利清谷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虚就是阳气虚衰于下。阳浮是阳虚 较为独特的表现形式,应注意与阳亢、火旺相区别。寒热真假,历来被视为辨证的难点。若能从本质上进行理解,全面收集症状进行分析,辨证并不困难,而身凉肢厥,小便清 长,是辨证的关键。2阴虚阳亢证的本质有把阴虚阳亢叫作阳气浮越的,如“阴虚阳浮真阴不足

3、,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理。证见头目眩晕、面色潮 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阴液亏损,不能制阳,上面有热,而形成阴 亏于下,阳亢于上或火旺于上,出现唇红、颧红、咽干、心烦、 头晕头痛、牙痛、咽喉痛、舌 红嫩小、脉细数等阴虚阳亢、阴虚火旺的证候。阴虚阳亢、火旺是虚火,如同灯中油少,而灯火尚旺,将其称作阳气浮越或阴虚阳浮,并非绝对不可。然而,虚阳浮越、阴虚阳亢,虽都是以虚为主,但前者为阳虚,后者为阴虚,病理本质有别。虽然不少症状都表 现为是上部的热症,但一为假、一为真,一曰“浮”、一曰“亢(旺)”,机理并不相同。下部的症状则完全对立,虚阳浮越为肢厥、尿清长、大便稀溏,证属阳虚;阴虚阳亢

4、为手足心热、尿短黄、大便干结,证属阴虚。二、温潜法温潜法,中医治法之一。温潜法虽源于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法,但由民国名医祝味菊先生最早提出,且祝味菊先生运用得相当娴熟。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 兴奋 ,滋阴清火之法, 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宜与温潜法。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源,导龙入海,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温,常用附子;潜,常用龙骨、牡蛎、磁石等。三、

5、临床验案举例例 1、虚阳浮越证案 1973 年仲夏,在株州市遇市委组织部干部欧阳,时年刚逾四旬。知余以医见长,有一疾相求治。 诉患高血压 已 5 年,收缩压常在 190 mm Hg 左右,舒 张压 多在 100 mm Hg 以上,治无显效,近半年并增心悸等症,胸部透视见左心室扩大。西医诊断为“动脉硬化”、“高心病 ”。其人面色红润,头额汗出溱溱,而身反着长衣长裤,诘其故,知 为但头汗出, 齐颈而还,身体无汗,下肢甚冷。切其脉,寸关弦而两尺弱,望其舌,略显红胖,苔无异样。再问周身之苦,谓头痛且晕,头重脚轻,胸闷心悸,小便清 长,夜尿且多,咽干少津,睡眠不宁,腰部酸痛。综观诸症,余之见识已定,提笔

6、 处方:熟地 20g,山茱萸 10g,怀牛膝 10g,枸杞 10g,白芍 12g,石决明 15g,炙甘草 6g。不以 为然,谓此类药服之多矣,其效平平。余曰:且慢! 尚有二味“引”药,或 许未曾用过。问是何药?答:附片 10g、上肉桂 3g。听罢此言,患者摇手不已,曰:血 压如此之高,又值炎暑之季,服此大辛大热之品,岂不是火上浇油?真可谓“久病成良医”!余释之曰:医操人命,怎敢盂浪,若非识得其中瘢结,断不可毅然投之,请君细听剖析。面红头汗,咽干少津,舌 红血压高,上部似为“火候”,但身无汗,下肢冷甚,穿布鞋、着绒裤,尿清长,果有火乎?此乃命 门火衰,虚阳上浮,下真寒而上假热也,中医喻之“龙火飞

7、腾”,治当“引火归元”,附桂为其关键药物,非用不可,君若不信,可试服之。药至 5剂,诉头晕有增无减,不敢再服, 问其测血压否?说今日已测,为 15294 mm Hg。余曰:佳兆也。再 进 5 剂,晕痛均缓,血 压几近正常。患者甚 觉奇怪,特来 长沙询问,为何头晕甚而血压反降?此乃龙归于海也。盖血压高固可头晕,而久之则习以为常,今血压下降,上实顿减,故头晕反甚耳。始深信之。析其方,既有石决之重镇,又有牛膝之下引;山茱萸、白芍既可起收敛阳气之功,又可制附桂之燥烈;附片、肉桂能大补元阳、引火归元,使浮游之火自息;而熟地、枸杞能补肾滋阴,意在阴中求阳,全方有滋肾壮阳,引 镇浮阳之功效。故医方论云:“附

8、桂八味治肾命虚寒之正药,亦导龙归海之妙法。 ”例 2、阴虚阳亢证案 邱某,女,湖南衡阳人,年过六旬,2007 年春,以头晕、口中经常生血泡而求治于余。详审病状:血压略高而头晕,心悸心烦且失眠,渴欲饮水,夜尿频繁,因口痛而畏食,大便 虽畅而稍干,口唇、口腔经常生疮若干,大如蚕豆,甚至溃烂,灼热疼痛,苦不堪言,遍用抗生素,久治罔效,尚虑癌变。 经人介绍,试看中医。刻诊:形体偏瘦,精神尚健,身体并无寒热,未见特殊出汗,面色无异,舌红略暗,苔剥微黄,脉 细而弦。析症审证,四诊合参,此乃阴虚不能制阳,致使阳气相对偏亢,形成口疮、口渴、心烦、失眠等一派火热炎上的证候。此火并非实火,口疮并非染毒,体瘦、便干

9、、脉细、苔剥,足见本系阴虚之故,阴愈虚则火更旺,阳愈亢则阴更伤,形成 恶性循环而病情渐重。上 显火热之状而下无寒凉之候,自然不属阳虚、阳浮。证无歧义,治本不难,处知柏地黄汤去淮山,加栀子、板蓝根,并用生大黄 6g。药仅 3 剂,口中血泡全消,烦痛顿失。复诊诉其好在未曾服过中药,故取效甚鲜,但病情并未根治,药 当续服,并忌辛辣香燥饮食。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说治虚火有四法。一曰达:肝经之病,五郁相因,当 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散之类是也。此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二曰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地黄之类是也。三曰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经曰:劳者

10、温之。又曰:甘温能除大热,如补中益气之类是也。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平热杂于壮水药中,导元下行。所 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如八味汤之类是也。虚阳浮越,温潜治之。近读先师章次公案又受启迪。唐幼。受凉,入寐惊惧,因汗多而小溲少,手足不温,予温潜法。此徐小圃先生法也。淡附片 5g,炒杭白芍、云苓、生白术、浮小麦各 9g,煅牡蛎 18g(先煎),灵磁石 12g(先煎),山萸肉 6g,细辛 1.8g,淡干姜 2.4g,炙甘草 3g,肉豆蔻 5g(见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如原书编者按语所云:温潜法为上海儿科名中医徐小圃先生所创用。他从大量的实践中认识到,在儿科 领域中有不少患儿由

11、于禀赋不足或久病伤正,以致既具真阴不足之象,又有亡阳虚惫之证,出 现脉软、肢冷、溺长或便溏,烦躁不宁,甚至彻夜不寐等现象。他认为温潜法可使水火阴阳复其常 态,因此广泛应用于小儿内伤、温热及夏季热等病。此案因受惊后入夜惊惧,又出 现手足不温等阳虚症状,故正合温潜之法。全方以附子温阳,磁石、牡蛎潜镇为主,因之得名。细读此案,先得我心。忆我在临床对辨证为肝肾阴虚,虚阳上越者,施以育阴潜阳治则是最常用的。后见素有阳虚体质者,常从寒化,冬天怕冷,四肢不温,平素腹胀,进食旺盛,而脾又不运,面色潮 红或阵阵升火,如酒醉状,夜眠不实,舌淡,脉沉者。投疏木开郁有小效,投甘温除热或有小效,投益肾引火归元亦有小效,

12、投滋阴镇阳初服一二剂尚好,久投必腹 隐痛便溏。反复思之此类素有阳虚体质者,乃是脾阳不足、营卫气血生化少源,根本在脾( 肾)阳不足、运化失司、虚阳浮越。投以燠土、温潜则面潮红、腹胀、寐梦、腰膝酸冷而除。我常用桂枝汤、小青龙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附子理中 汤、真武 汤等方,常加用的潜阳药为牡蛎、龙骨、灵磁石、珍珠母、生石决明等。所谓“虚阳浮越,温潜治之”。 读后感:虚阳浮越与阴虚阳亢皆有上部火热,而根本区别在于下部。肾居下,主元阴、元阳。阴虚者,下部热;阳虚者,下部寒。阴虚阳亢容易理解,而虚阳浮越则难于理解。阴能潜阳,何以虚阳浮越?此阴阳分离之故也。阴阳原本相依相辅,不可分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一方偏盛偏虚,失去平衡,则阴阳相分离也。治疗之法也全然不同,阴虚阳亢宜滋阴清火,虚阳浮越宜温阳潜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