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学(煤矿地质学),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矿井地质,补 充 煤矿巷道知识第一节 地质工作概述第二节 主要矿井地质工作第三节 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补煤矿巷道知识,主要巷道,垂直巷道,水平巷道,开采巷道,立井:主立井提升煤 付立井材料、人员,小井:3m,通风、行人等,暗井、溜井(溜煤眼),平硐;石门;平巷:总运输巷,煤层运输巷 总回风巷,煤层回风巷,斜井:主斜井、付斜井;上山、下山,溜眼,总运输巷,总回风巷;采区运输巷,采区回风巷;,倾斜巷道,采区巷道,运输巷,回风巷;开切眼,巷道迎头,两帮,顶棚;探巷,掘进巷道,一、目的与任务 研究勘探、开拓的资料保证矿井生产的正常进行; 扩大储量、延长矿井
2、的寿命,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 编制采面地质说明书; 研究回采过程中的地质问题; 对煤质和储量加强管理; 长期积累、研究矿井的地质资料、找出问题和处理方式;二、矿井原始地质编录 经常性和及时性; 准确性和全面性; 系统性和统一性; 突出重点性,第一节 地质工作概述,石门的编录,石门编录示意图,三、矿井生产中的“三量管理”,三量: 煤矿采掘生产的准备工作,包括水平开拓、采区准备和回采工作面的切割等三个阶段。根据上述三个阶段的井巷工程的性质和用途,定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由三类巷道圈定的可采储量分别称为: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简称“三量”。,开拓煤量: 为开拓巷道所圈定的煤量。
3、指完成开采所必须的:主井、副井、风井、井底车场、主要石门、集中运输大巷或运输大巷、集中下山或采区下山、主要溜煤眼和必要的总回风巷等开拓、掘进工程所圈定的范围内、按设计要求应采出的煤量。可采期一般中型矿井为35年。,准备煤量: 为准备巷道所圈定的煤量。指在开拓煤量范围内完成开采所必须的采区运输巷道、采区回风巷道及采区上山等掘进工程所圈定的范围内、按设计要求应采出的煤量。可采期一般为1年。,回采煤量: 为在准备煤量的范围内,为采区上山、中间巷道和回采工作面切割眼,安装设备即可正式进行回采的煤量。可采期一般为46个月。,四、储量损失与回采率: 回采率计算: 回采率=(储量-损失量)/储量100%,采
4、区回采率,厚煤层 75%,中厚煤层 80%,薄煤层 85%,水力采煤 75%,回采工作面回采率,厚煤层 93%,中厚煤层 95%,薄煤层 97%,要加强储量管理、节约资源!,第二节 主要矿井地质工作,主要工作,新开拓区(水平延深)的地质工作;采区掘进的地质工作;工作面掘进的地质工作;工作面回采的地质工作;矿井收尾的地质工作;,矿井生产勘探工作,为直接解决生产的具体问题勘探工作:采掘施工超前放瓦斯和水,探岩体分布和对煤层的破坏范围;确定岩溶陷入柱位置;探煤厚变化、确定煤层的氧化和风化带;当巷道遇断层时,寻找断失煤层;圈定煤层的可采边界等。,矿井生产勘探工作,未开拓区地质构造及煤厚变化:了解未开拓
5、区的地质构造及煤厚变化;井田深部或两翼范围内低级储量升级;探明井田内设计中未包括的可采薄煤层、高灰分的煤层中圈出局部可采地段;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探工程,“解放”受水威胁的煤层。,第三节 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普遍性地质因素:地质构造 煤层厚度变化 煤层顶底板条件 局部性地质因素:岩浆侵入体 喀斯特陷落柱 矿井水 矿井瓦斯 地压 地热,一 煤层厚度的变化,(一)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二)煤层厚度变化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三)煤层厚度变化的观测与探测(四)评定煤层稳定性的主要参数(五)煤层厚度变化的处理,(一)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1.原生变化 煤层形成以前,由于地壳运动、沉积环境变迁等地质因素影
6、响而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原生变化包括: 地壳不均衡沉降(P161 图6-1) 泥炭沼泽古地形影响(基底不平)(P161 图6-2) 河流同生冲蚀(P162 图6-3) 海水同生冲蚀(P162 图6-4)2.后生变化 煤层形成以后,因河流冲蚀、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喀斯特陷落等地质因素影响而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后生变化包括:河流冲蚀(P162 图6-5) 构造运动(P162 图6-6) 岩浆侵入(P162 图6-7) 喀斯特陷落(P162 图6-8),(二)煤层厚度变化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1、影响采掘部署和计划生产 2、影响掘进率,使掘进率增高 3、降低回采率 4、瓦斯突出矿井,影响安全
7、生产,(三)煤层厚度变化的观测与探测,1、观测内容:在各见煤点观测煤厚、媒质结构、煤岩煤质、产状、 煤层含水性、煤层顶底板。2、观测方法 (1)观测点的布置: 结构简单稳定煤层,以50-100米点距控制 结构复杂多变煤层,以10-20米点距控制 (2)观测方法: A、煤层全厚观测及素描:产状、伪厚、真厚、断层、褶曲、分叉、尖灭及裂隙统计等 B、煤层连续剖面测制:以一定间距测绘煤层柱状、迎头素描、结构和构造形态、煤层产状、厚度、顶底板标高及裂隙统计等。 C、煤岩分层描述:划分煤岩类型及夹石层,作出柱状图。 D、制图:上述各种资料全部应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进行填绘,还应编制煤层等厚线图等。,(三)煤
8、层厚度变化的观测与探测,3、煤层探测(1)煤厚探测 煤巷掘进:缓倾斜煤层:钻探+溜煤眼、 钻探+联络斜巷 急倾斜煤层:钻探+煤门 回采工作面 煤电钻探测(2)煤层分叉尖灭的探测 A、煤层呈多层次稳定分叉 沿主煤层掘进+井下钻探探分层 B、煤层呈稳定程度不同的分叉 主分叉布巷道+钻探+巷探(3)煤层底凸薄化的探测圈定不可采范围 A、井下轻便钻机探测 B、井道实际穿过的底凸部位 C、观测工作面的顶、底板情况 (编制顶底板标高等值线图)(4)古河流冲蚀变薄带 A、巷道观测素描,并在平面图上展布 B、井下巷探、钻探,并充分利用勘探期建井期资料 C、编制煤层等厚线图、顶板岩性分布图,(四)评定煤层稳定性
9、的主要参数,据矿井地质规程(1984年5月)指出,在定量评价煤厚稳定时: 薄煤层以可采掘指数为主要指标,煤厚变异系数为辅助指标; 中厚、厚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为主要指标,可采性指数为辅助指标。 定量划分煤层稳定程度类型煤层可采性指数 Km Km= n/ n 其中:n 评定区内所有参加评定的见煤点数 n见煤点总数n 中煤厚大于或等于最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煤厚变异系数 (%) 其中:s煤厚变化标准差, ; mi见煤点厚度(米); 评定区内平均煤厚(米); n参加评定的见煤点数。,(五)煤层厚度变化的处理,1、掘进 出现分叉、尖灭现象,应确定稳定可采的分煤层,若为: 上分层靠顶板掘进 下分层靠底班掘
10、进 上山掘进 变薄带范围小,则挑顶式破底直接穿过去 运输大巷掘进 按原计划直接施工。2、回采 变薄带范围小,可直接推过去; 变薄带范围大,巷探摸清规律可分块开采。,二 矿井地质构造,(一)褶曲构造(二)断裂构造,(一)褶曲构造,1、褶曲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幅度在几十米以下,长 1km以下为中小型; 类型的划分:A、按褶曲规模分为大、中、小型; 其它为大型。 B、按煤矿生产要求则分为四类,主要以褶曲两翼夹角的大小 (两翼紧闭程度)划分类型: (1)大型褶曲 影响井田划分和矿井设计 ( 2)中型褶曲 影响采区和采区巷道的布置 (3)小型褶曲 影响煤巷及工作面的布置 (4)紧闭褶曲 影响工作面布置,(
11、一)褶曲构造,2、煤矿生产中褶曲的研究 1)褶曲的判断 岩层产状规则变化 岩层层序对称重复 煤层平巷出现弯曲 判断褶曲轴(上下煤层对比、区域构造线) 2)褶曲的观测 (1)巷道描述:褶曲轴位置、方向、产状,并绘 制平面图式剖面图。 (2)两翼产状:褶曲宽度和幅度、延展变化。 (3)褶曲于断层、节理、煤厚变化的关系。,(一)褶曲构造,3、褶曲的处理 1)大型褶曲 (1) 以轴线作为井田边界。 (2)井田内背斜轴可布置总回风巷,向斜轴作为运输大巷。 (3)向斜轴部煤层厚度大,顶板压力大,不宜布置井筒, 背斜轴部要注意瓦斯突出的预防。 2)中型褶曲 (1)轴线作为采区中心的上山或下山。 (2)褶曲轴
12、作为采区边界。 (3)宽缓褶曲,可单翼开采,直接推过轴部。 3)小型褶曲 (1)煤层变化大时,需重开切眼生产 (2)影响运输(60米内无大弯),需改造取直。,(二)断裂构造,1、节理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1)节理发育,容易卡钻,影响钻眼煤破效果。 2)影响开采效率(顺节理开采效率高)。 3)影响顶板控制方法(不能用顶柱,而要用 顶梁且与节理发育方向有一夹角)。 4)影响工作面布置(工作面与主节理方向要有一夹角)。 5)节理时瓦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二)断裂构造,2、断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1)影响井田划分和开拓方式。 2)影响采区和工作面布置。 3)影响安全生产(破碎带、瓦斯聚集、地下水通道)。
13、 4)增加煤炭损失量(断层煤柱)。 5)增加巷道掘进量 6)影响煤矿综合经济效益(见表6-3 p176),(二)、断裂构造,3、煤矿生产中断层的研究 1)断层揭露前的征兆 (1)裂隙增加 (2)产状变化 (3)煤厚变化 (4) 煤层结构发生变化,粉末鳞片状现象增多 (5)大断层附近常见有小断层伴生出现 (6)瓦斯涌出量增大 (7)出现滴水、淋水、涌水现象,2)断层的观测 (1)确定断层位置,并绘在平面图、剖面图上 (2)观察断层面特征:产状、擦痕、破碎带、充填物等 (3)观察断层伴生构造:牵引现象、羽生节理等 (4)确定断层性质 (5)测量断层面产状 (6)确定断层断距、落差,可实测或推断 (
14、7)素描,3、煤矿生产中断层的研究,3) 寻找断失煤层 (1) 层位对比法(注意不同煤层被错接在一起) (2) 伴生派生构造判断法,推测断失煤层位置 (3) 规律类推法(正断层,还是逆断层) (4) 作图分析法,利用各种矿图进行分析对比 (5) 生产勘探法(钻探、巷探、物探),3、煤矿生产中断层的研究,(二)断裂构造,4 4、 断层的处理 )开拓设计阶段对断层的处理 () 井田边界、采区边界的确定。 () 井筒应尽可能避开断层。 () 合理布置运输大巷。 () 尽可能将断层作为回采边界、节约资源。 () 井田开拓方式的选择,缓倾斜煤层被断层断开后要用立 井开采。 )巷道掘进阶段对断层的处理 (
15、)平巷过断层改变巷道方向寻找断失煤层 应根据断层性质、煤层倾向确定掘进方向(破顶式或顺断 层面推进) (2)倾 斜巷道过断层,应根据断层具体情况而定,3)回采阶段对断层的处理 () 当断层落差小,在以下情况下可强行通过 a、 普采、炮采工作面,落差小于煤厚; b、 综采工作面,断层两盘对接煤厚大于液压支架的最小支撑高度; c、 综采工作面,断层两盘对接煤厚小于液压支架的最小支撑高度 且底板岩性较软,采煤机能切割; () 重开切眼 遇到倾向式斜交断层时,落差大于煤厚可重开切眼 () 划小工作面 落差大于煤厚的走向断层,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采或分采的办法,4、 断层的处理,三 岩浆侵入煤层,(一)
16、岩浆侵入对煤层生产的影响(二)岩浆侵入煤层的观测与研究( 三)岩浆侵入体煤层的处理,(一)岩浆侵入对煤层生产的影响,1、对煤质的影响 (1)岩墙 影响两侧煤层 岩床 影响范围大 (2)侵入体大小 (3)基性侵入岩比酸性侵入岩影响大(辉绿岩、闪长岩、石英斑岩) (4)热力变质带(由近至远为天然焦、高变质煤、低变质煤、正常煤) 2、对生产的影响 (1)减少煤炭储量; (2)降低煤质:灰分增高、挥发分降低、粘结性破坏; (3)破坏煤层连续性,影响掘进、回采,(二)岩浆侵入煤层的观测与研究,1、对岩浆侵入体的观测 观测、素描的内容 (1)侵入体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 (2)侵入体产状;
17、 (3)侵入体与断裂关系; (4)煤层受影响情况:接触关系、天然焦宽度、煤变质程度等。 2、探测岩浆侵入体 (1)巷探、钻探 (2)编制侵入体平面图、剖面图 (3) 采取煤样,了解煤变质规律 (4)利用地震、钻探资料研究侵入体分布规律(山东物探测量队) 3、对岩浆侵入体资料的综合研究 综合各种资料,提出侵入体分布图、煤层煤质预测图,(三)岩浆侵入体煤层的处理,岩墙: 视岩墙规模大小而决定是否重开切眼还是分采岩床: 视岩床规模大小而决定是否直接推进还是注销,四 喀斯特陷落柱,(一)陷落柱成因(二)陷落柱的特征(三)陷落柱的观测和研究(四)陷落柱对生产的影响及处理,(一)陷落柱成因,1、喀斯特洞穴
18、发育的地质条件 (1)煤系或其下部存在可溶性岩层; (2)煤系中断裂构造发育; (3)地下水源丰富,且含酸根; (4)地下水动力条件好,排泄口流畅,水循环强烈;,2、喀斯特洞穴塌陷机理 1)重力塌陷上覆岩层重力所致 2)真空吸蚀塌陷 密封的溶洞因地下水排泄及局部地壳升降等原因,使其底部由承压 转为无压或负压,因此不断下降的水产生强烈的抽吸作用,使盖层陷落。 同时溶洞内外的压差效应,也使外部大气压对盖层产生冲压作用。 3) 物理化学综合作用 (1)岩层内出现物质重结晶作用; (2)地下水冲蚀和溶蚀作用 成煤过程中有机质分解产物(H2O,CO2,CH4)的化学作用。,一陷落柱成因,(二)陷落柱的特
19、征,1、基本形态 1)平面形态 以圆形、椭圆形、长条或不规则形 2)剖面形态 坚硬岩石的地层:柱体上小下大,夹角60 80。 松散或松软岩层:柱体上大下小,夹角40 50 。 3)陷落柱高度 根据地质条件不同,一般为几十米二百米,也有高 达数百米,直至地表。 4)陷落柱中心轴 柱体各平面中心点的连线中心轴线; 中心轴线多数不是直立的; 中心轴线可预测下部煤层中陷落柱的位置。,(二)陷落柱的特征,2、陷落柱出露特征 1)地表出露特征 (1)盆状凹陷:被第四系覆盖 (2)丘状凸起:上覆地层呈碎块状隆起堆积 (3)柱状破碎带:出露于沟谷、公路两侧 (4)特殊地貌上的形态(黄土覆盖区): 蜂窝状圆形陷
20、坑、弧形裂缝、滑坡 2)陷落柱井下特征 (1)柱面特征 不规则状:坚硬岩石呈突出状;松软岩石呈凹陷状 (2)柱体特征:多为较新地层碎块或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充填;柱内 岩块岩性混杂,分选差、棱角分明,若被胶结,则 为地史时期陷落柱;若松散,则为现代所形成。 (3)陷落柱内沉淀物:红色铁质、白色钙质、高岭土沉淀物、泥质 沉积物等。,(二)陷落柱的特征,3、喀斯特陷落柱分布特点 平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和分带性: 分区性矿区各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不同所致。 分带性与构造断裂带密切相关。,(三)陷落柱的观测和研究,1、陷落柱出现预兆 1)产状变化:塌陷牵引作用所致。 2)裂隙增多:裂隙走向平行柱面切线方向
21、,裂隙面向陷落柱中心 倾斜。 3)小断层增多:多为向陷落柱中心倾斜的正断层。 4)煤质氧化:光泽变暗,水分增多,强度降低。 5)涌水量增大:陷落柱穿过含水层起了通道作用。,(三)陷落柱的观测和研究,2、井下陷落柱的观测 注意与断层带、冲刷带的区别。 1)煤岩层特征 倾角增大,煤质松软,光泽变暗,出现水锈,裂隙呈弧形。 2)柱面特征 高角度凹凸不平的倾斜面,面上有煤粉、水锈、岩屑、软泥, 柱面与巷底交线呈弧形。 3)柱体内特征 观测岩性、形状、大小、堆积方式。 4)利用已有资料,结合观测特征,判断陷落柱的形状、大小等。,(三)陷落柱的观测和研究,3、陷落柱的探测 1)、钻探(回采工作面内探测)
22、2)物探(无线电波透视法) 3)巷探(小断面巷探),(四)陷落柱对生产的影响及处理,1、陷落柱对生产的影响 1)破坏可采煤层,减少煤层可采储量; 2)影响正规开采,使工作面无法布置; 3)增加巷道掘进率,降低回采率; 4)影响安全(矿井水、瓦斯的通道)。2、陷落柱的处理方法 1)设计时将陷落柱留在煤柱中。 2)主要巷道掘进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直接穿过陷落柱,回风 巷则应绕行。 3)回采工作面遇上陷落柱,可视具体情况(陷落柱大小、位置等) 而定。,五 矿井瓦斯,(一)瓦斯的形成与分带 (二)煤层瓦斯含量的影响因素及预测 (三)矿井瓦斯涌出量及矿井瓦斯等级 (四)防治煤(岩)与瓦斯突出的地质工
23、作,(一)瓦斯的形成与分带,1、瓦斯在煤层内的赋存状态 1)游离状态 以自由气体分子状态在煤层空隙中运动。游离瓦斯的数量取决于 煤层、围岩孔隙率的大小、温度、压力、压缩系数。 2)吸附状态 约占煤中瓦斯的7095%,又分为两种: 1)吸着瓦斯:瓦斯分子被吸着在煤岩体的孔隙内表面,形成薄 膜。 2)吸收瓦斯:瓦斯气体分子进入气体内部,瓦斯分子与煤分子 结合成固溶体。 3)动态平衡 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吸附瓦斯可变为游离瓦斯(解吸); 压力增高或温度降低,部分游离瓦斯变成吸附状态(吸附)。,(一)瓦斯的形成与分带,2、瓦斯的形成 与成煤过程有关,三种形成方式: 1)生物化学作用形成 成煤第一阶段:
24、有机质缺氧,分解出甲烷、沥青煤等,但不易保存。 2)煤变质作用形成 泥炭在上覆岩层高压高温的影响下,炭含量增加,并生成甲烷,多保 存在煤层中。形成一吨煤可产出1000m3的甲烷、CO2等气体。 3)油型气来源 煤系中含有砂岩含油层,瓦斯从含油层进入煤系中。,(一)瓦斯的形成与分带,瓦斯风化带,3、瓦斯分带:自上而下分为四个带: 氮气二氧化碳带,CO220%; 氮气带,N280%、CH420%; 氮气甲烷带,CH4为2080%、N2为8020%; 甲烷带,CH480%、N220% 瓦斯风化带下界的确定: 煤体中所含瓦斯成分80%; 煤层瓦斯压力 0.150.2MPa; 相同条件(温度,压力)下,
25、与上述煤层瓦斯压力相当的瓦斯 含量为: 气煤:1.52.0m3/t; 粘结煤:2.02.5 m3/t; 瘦煤:2.53.0 m3/t; 贫煤:3.04.0 m3/t; 无烟煤:5.07.0 m3/t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2 m3/t。,(二)煤层瓦斯含量的影响因素及预测,1、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 1)煤的变质程度:随着变质程度的升高,煤层吸附瓦斯能力加强。 2)围岩与煤层渗透性 在压力影响下,煤层瓦斯运移与排放与围岩和煤层的渗透性相关。 3)地质构造:断层、褶曲对瓦斯含量因其性质不同而产生不同影响。 4)地下水:地下水活动区瓦斯含量降低。 5)煤田暴露程度 暴露式煤田,瓦斯排放容易; 隐伏
26、式煤田,不利于瓦斯排放。 6)煤田埋藏深度:瓦斯含量随埋深增大而增加。 几个基本概念: 瓦斯梯度: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每增加1 m3/t时所增加的深度。 瓦斯含量梯度:同一矿井瓦斯含量每增加1 m3/t时所增加的深度。 瓦斯压力梯度:矿井瓦斯压力每增加0.1MPa时所增加的深度。,(二)煤层瓦斯含量的影响因素及预测,2、煤层瓦斯含量的测定 1)直接测定 密闭式岩芯采取器或集气式岩芯采取器或半自动测井仪(钻进时用) 2)间接测定 采取未经氧化的新鲜煤样,送实验室测定瓦斯吸附数据,再根据井下 实测瓦斯压力计算而定室内容量法。3、瓦斯含量预测图 1)内容:瓦斯取样点、取样点煤层实际瓦斯含量、瓦斯风化带
27、界线、瓦 斯含量等值线等。 2)编图要求: 以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作为底图,并分不同煤层编制。 编图资料:化验资料(瓦斯成分及其百分比)、煤层瓦斯含量,(三)矿井瓦斯涌出量及矿井瓦斯等级,1、矿井瓦斯涌出现象 1)普通涌出:缓慢逸出 2)特殊涌出:突出、喷出2、矿井瓦斯涌出量 1)绝对瓦斯涌出量矿井在单位时间内涌出的瓦斯量(m3/d或 m3/min). 2)相对瓦斯涌出量正常情况下,平均每生产1吨煤所涌出的瓦斯 量(m3/t)。3、瓦斯矿井等级 1)低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在10 m3/t以下 2)高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在10 m3/t以上 3)煤(岩)与瓦斯突出矿井:采掘过程中发生过煤(岩)与瓦斯突出 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