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 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 31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 150 多种生物【答案】D 2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 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 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 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答案】C 【解析】该林区
2、猕猴种群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A 错误;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B 错误;79 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 正确;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 11,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会加剧,出生率不一定升高,D 错误。3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 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 Nt1 之间的关系,直线 p 表示NtN t1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 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
3、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 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答案】D 4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 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 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蝌蚪存活率/%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甲 乙 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
4、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 【解析】表中数据显示,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加,由此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的种间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 正确;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 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D 错误。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答案】B
5、 6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1)为调查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 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 _(填序号)。(2)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_个。【解析】 根据种群密度调查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故取样最合理,根据样方的计数原则:其数目为统计样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之和;在本样方内共6 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7,故本题答案填 7。【答案】 (1) (2)77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 A 引起的。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
6、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 A 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 A 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 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 A 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_。(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 A,对 A 种群的生存_(填“有利” 、 “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 A 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就有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 (1)捕食和竞争 (2)有利 通过捕食,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害虫 A
7、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害虫 A 种群的生存 (3) 调节8图 1 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图 2 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图 1图 2(1)图 1 中 a 表示_。图 1 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 填“a” 、 “b”或“c”)。(2)分析图 2,前 4 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_( 填“增大” 、 “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 1620 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_型曲线增长。(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_;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_的个体数。【答案】
8、 (1)性别比例 b (2)基本不变 9 或 10 “J ”(3)随机取样 相邻两边上易错起源 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例 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 4 至 10
9、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 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 10 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 C 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 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 项错误。【变式探究】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10、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 3 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
11、1 保持稳定 (2) 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名师点睛】1明确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2辨析种群增长的 2 类曲线(1)曲线分析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增长模型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形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K 值 无 K 值 有 K 值(2)种群增长“S ”型曲线中 K/2 的应用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 K/2 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 K/2 处(
12、若达到 K/2 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锦囊妙计,战胜自我】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提示】 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 K/2 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3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4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提示】 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提示】 样方法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6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
13、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将偏高。()易错起源 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例 2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 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 【变式探究】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
14、虱是捕食关系,A 项正确、B 项错误;植物病毒 V 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 V 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 V 是寄生关系,C 、D 项错误。【名师点睛】1熟记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类型(1)四种种间关 系写出 A、B、C、D 四图 a 与 b 的种间关系: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 D.捕食。(2)两种结构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现象 分层现象 常呈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辨析群落演替类型类
15、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速率 缓慢 较快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锦囊妙计,战胜自我】1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豌豆和水草属于竞争关系。()2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提示】 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
16、群的分布。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提示】 草坪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5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 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 )6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7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易错起源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例 3(2016全国甲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
17、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 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 【变式探究】某农场面积约 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 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 280 只,发现其中有 2 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 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