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777128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 1845 年秋至 1846年 5 月左右。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以及著作在当时未能出版的缘故,马克思自己在 1859 年发表的 序言中作过这样的概括:“ 当 1845 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楚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

2、判了。” 从马克思的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即已有“我们的见解” ,但还未对之作出全面的阐发,因此,在这部著作中,对论敌的批判被用作作者阐述自己见解的方式。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著作的的主题是要“ 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 ,这就是说,作者认为,他们的新见解与整个德国思想传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划界。由此可见,这部著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新思想是在同旧思想的批判关系中确立的,阐明这种批判关系本身,无论对于新思想的创立者来说,还是对于新思想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当时未能出版(除其中的第 2 卷第 4 章在 1847 年

3、发表在一份杂志上以外),以致这部对于世人正确理解了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最为重要的文献,要迟至 20 世纪 30 年代(1932)年才以手稿的形式全部面世。 此书就其作品形式来说是未完成的,其中的第 1 卷第 1 章(即费尔巴哈章)是一份未写完的手稿。此外,全书甚至没有一个总标题,现在的书名(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马克思后来在一篇声明中对这部著作所用的称呼。 以手稿的形式面世的作品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出版者在发表前必须对它进行编排、分节和加设标题,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编排本。现在我们这里所用的中文版本,依

4、据的是 1985 年的德文单行本,所以与 1960 年的全集中文版有所不同。 从手稿的表达方式来看,此著一方面具有论战的形式,另一方面也具有作者对自己的见解作进一步探讨的性质,所以并不具备确定的原理体系和深思熟虑的结构安排。但这与其说是它的缺点,倒不如说是它的优点,因为它促使读者自己运用理解力,去体会在一场哲学革命之后作者关于人类思想与知识的真正性质和任务的看法。 在这部著作之前,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2提纲。后者其实可以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的一个纲要。应当把这两部作品联系起来阅读,它们同时是被命名为“马克思主义 ”的新世界观的开山

5、之作。至于 1844 年的那部著名手稿,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在那里,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哲学上的革命,新世界观是这场哲学革命所结出的果实。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一种历史观,不简单地是一种将唯物主义本体论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的观点,而是把唯物主义原则和历史原则统一起来的新本体论境域。这个统一的前提是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实践” 即是把自然的东西变成社会的东西的活动),这一重要的本体论思想,发生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明确地表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而后详尽地阐发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中。因此,我们从这部篇幅浩大的著作中选取费尔巴哈章

6、供读者研读。这样的选读也有马克思本人的说法作为依据,马克思在该著的序言部分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主要地具有从正面阐明作者自己的见解的作用,它可以被视为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总论。 费尔巴哈章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全面阐发新世界观的文献,论题广泛,内容丰富

7、,在其中得到正面论述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以下试分别简要述之。 1、“生活决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费尔巴哈章的开头部分同时也是全书的序言,揭示了作者所要批判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德意志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统治和束缚,是来自意识、观念的,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是,事情的真相是,“人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些词句的奴役。” 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只是提出了改变意识的要求,并以为意识的改变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这就是在当时的德国思想界继续存留

8、着的黑格尔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 因此,重新理解生活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批判德国哲学、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2、“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 如果“生活决定意识”,那么,生活就不是“意识” 所过的生活,历史也不是意识自身的一个发展过程。生活是现实个人的生活。 何谓“现实个人”?他们既不是纯粹的“意识主体” (那个抽象“ 我思”之“我”),也不是作为单纯的生物个体的生命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个人” 表述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

9、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3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个表述有一个在本体论上突破纯粹意识之内在性的新本体论境域作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从本源上看做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这是以“感性活动” 立论的本体论,最初阐发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后概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现在则凝结在“现实个人” 这个概念上。先是个人的“活动 ”,不是意识在其自身内部的自我活动,而是创造和改变 “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因而它是在外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与此同理,外部世界也不是与感性活动无关的单纯的“物质环境” ,而是与“活动” 相应的、作为“ 活动” 之“条件”的“ 世界”,这其实正是“ 感性世界”之概

10、念。 由此出发,才能发现历史之为历史的本体论根据:“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历史不是思想史,而首先是生产史。 “生产”不是“思想”的外化,而是本来就在世界中的现实个人之生存。现实个人的“ 生存”不是由自在的自在的自然界所设定的生物行为,而是他们以自身的“感性存在”(物质生活,或“在自然界中的生活”)作用于对象的创造活动:“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地的方式来进行” 。这就是“生产” 的生存论意义来说“历史” 的本体论根据。由此获得理解的历史,就既不是神的历史,或绝对精神的历史,也不是一个

11、生物物种的历史,而是现实个人的生产史。 3、以“历史的自然”取代“抽象的物质自然”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原则 历史之真正的本体论根据既已确立,就不应当再把历史与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的物质性,若脱离它与现实个人的生产史的联系,就不是自然界之真正的感性存在,而只是一个关于自然界的实在性的理论抽象。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感性本体论时,正是指出了他由于不能理解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建立的“历史的自然”既是自然科学的真正对象与材料,又是人类社会状况演变的真实根源,从而必定重新陷入唯心主义:“他没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依赖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12、,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4、以“交往形式”概念揭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乃至一切其他的社会关系(包括观念的关系或思想的关系)的感性本源 正是通过费尔巴哈章,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原理的本体论内涵:“生产关系” 是个人在其中实现其感性劳动的交往形式,亦即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因此它在本体论上确证了一切社会关系(包括家庭、经济组织、政治国家、宗教共同体等等)的感性本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根本原理。 建构感性世界的感性劳动,不是单个人的自然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性上彼

13、此创造其社会存在(此即“感性交往” )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社会本质。因此,生产力既不是单个人所拥有的自然力,亦非一般人类理智的物化力量,而是人们之间的感性交往的力量,因而它本质上是社会力量。 4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感性基础,它不是思想的产物,不是一种理智事物,而是一个让人们的感性交往得以进行和发展的社会形势。这个形式本身是感性的:在它身上直接体现了感性劳动对于社会的生产。 因此,正是在生产关系这个概念中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洞见:人们在劳动中不仅生产出物质生活资料,而且生产数人与人之间“物质联系” 的方式,即生产关系,并且见解地生产出其他一切社会关系。这就是历史运动的本质真相,是历史运动

14、区别于思想运动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历史科学” 所要描述和加以理解的对象,就是这种生产出社会关系的历史运动。 5、私有制是自发分工的产物,它处于劳动积累的必然性 生产关系是从现实个人的活动中形成起来,又反过来制约着现实个人的生存条件。与自发分工这种感性交往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定是所有制的关系。而所谓私有制,即是一部分人使用和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权力。 这种权力不是从思想、观念或意志中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奴役和对抗,是从私有制这种生存条件本身中生长出来的。究其实质,人与人之间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支配欲被支配的关系(即“社会权力” ,区别于“政治权力”)是处于在自发分工的前提下的实现劳动积累的

15、必然性,是积累起来的劳动(物质财富)对于现实的活劳动(劳动者)的统治权。因此,统治不是恶的意志或理性迷误的结果。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生产关系之“理性前的”的本质来历的揭示,若对生产关系的感性本质进行超感性的抽象,便会得到财产关系来自理性的“权力”这样一种法哲学的理解,但是,按照事情本身的真相,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6、共产主义是现代历史运动本身的实践趋向 根据历史运动归根到底是感性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运动的原理,人类解放的理想,作为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理想”,如果没有现实的历史运动提供出感性实践的基础,那就只能是一种存在于观念世界中的“ 应然”。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章中的历史唯

16、物主义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现代资本运动本身所包含的消灭资本原则感性实践趋向。这一趋向体现在两个基本事实中:一是现代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现代生产工具本身的社会性程度及其所必然带来的感性交往的世界化);一是现代劳动者的生存条件(即,被资本主义生产抽取了感性生命的现代无产阶级),一方面是资本的存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全球化,正在成为一种对于人的感性生命的“世界历史性” 否定。 这两个基本事实都表明:资本的存在基础愈是展开、愈是有力量,就愈是与资本原则本身相矛盾、相冲突。马克思、恩格斯据此写道:“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 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为,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

17、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了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57、历史唯物主义扬弃传统哲学,代之以“ 实证的”历史科学 马克思关于传统哲学之终结的思想最初表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和第十一条中。在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思想作了更加明确和深入的阐发。 根据“生活决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哲学在那种凭借意识分析和意识批判来理解世界的理论态度下,就只能产生种种“关于意识的空话 ”。不同的哲学理论之所以只是不同的空话,是因为它们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时候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承认了现存的东西。“多少向前迈进

18、了几步” 的费尔巴哈也不例外,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他“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确立对存在的事实的正确的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不过,我们完全承认,费尔巴哈在力图理解这一事实的时候,达到了一般理论家一般所能达到的地步,他还是一位理论家和哲学家。”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用语中,“理论家” 和“哲学家” 具有贬义,这是耐人寻味的。对现存世界力图达到正确的理解,这仍然只是在思想本身的范围内表达现存的事实,却丝毫没有涉及造成了现存事实,以及必将改变现存事实的历史运动。所谓“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主攻存在的东西” ,指的正是要去把握那既造成、又推翻现存

19、的东西的历史运动本身。这就要求突破哲学把现实翻译成意识自身逻辑的那条“思辨路向”,而代之以根据人们的实践活动来把握现实本身的历史性的“ 历史科学路向”。 所谓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 。要注意,这里讲的“实证科学”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所讲的实证科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后者的对象是所谓直接的经验事实,前者的对象则是“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剁成” 。这是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实证”。一种是“实证” 给定的现存事实,另一种是“ 实证”现实的人及其世界的历史性构成。 实证主义的科学需要独立的哲学为其划定事实领域,确立理论前提何目标。而“实证” 的历史科学所要把握的,乃是从人们的历史实践中产生的、规定了人们对现存事实的理解和解释的那些前提本身。这种对于一切理论解释之历史前提的把握,是历史科学的真正主题。历史唯物主义开辟了这种新型科学的道路。这种科学是对“能动的生活过程”的描绘,它“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的哲学观的明确表达,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悉心领会。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制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作,它在本体论革命的渊源中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来内涵,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关键的启发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