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石漠化土地整理及水土保持效益,1、喀斯特石漠化: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石漠化土地整理及水土保持效益,分布:详见上表。中国亚热带喀斯特分布区,东亚片区中心,面积达32万km2,占滇、黔、桂3省区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
其中,三省区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面积达7万km2,石漠化推进速度惊人:贵州石漠化面积年均以1800 km2的速度推进,云南石漠化面积占喀斯特面积(11.09万km2)的比例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上升到现在的30%。,石漠化土地整理及水土保持效益,严重性: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学术界称之为“生态癌症”。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与西北地区沙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一起称为中国的三大生态灾难。
缺水、缺土、缺林和贫困是石漠化环境的基本产物,“八难一多”已成为云南喀斯特山区的缩影和村寨概貌。
八难一多:吃饭难、饮水难、烧柴难、建房难、行路难、上学难、照明难、看病难、特困户多,石漠化土地整理及水土保持效益,成因:因土壤严重侵蚀而使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石砾堆积而成。
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石漠化的主因。喀斯特地区长期以来人口过度膨胀,迫使当地的人们不得不“向山地要粮”,在喀斯特山地上毁林毁草开荒,甚至陡坡垦殖,形成“人口增加→耕地扩展→林草减少→水土流失→石漠化→贫困”的怪圈。,石漠化土地整理及水土保持效益,土地整理:1996年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与管理中的热点领域。
国土资源部2002年的定义: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目前的农地整理主要着重于耕地整理。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三者均很重要。,西畴县概况,地势特点: 位于云贵高原南部边缘,地势北部和中部高,东南、西南低, 整体地势西部高东南低;境内山脉纵横,地形复杂,主要山脉呈西北走向和西南走向。
地貌特点:岩溶侵蚀中切割地貌,约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1.4%,相对高差1100m,溪水发育,切割强烈;
岩溶峰丛溶蚀洼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5.4%,相对高差1000m,峰丛基座相连,地形封闭破碎,土层较薄,耕地零星分散;
岩溶侵蚀中切割低山地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2.6%,相对高差1200m,植被保存较好,土层中等,宜林。,西畴县土壤类型图,土壤类型,红壤: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1.2%,海拔1000-1500,发育于砂页岩、页岩母质土上,风化度较砖红壤和赤红壤差,脱硅富铝化作用强烈,呈酸性反应,适宜林木生长;
赤红壤:占1.81%,富铝化明显,风化度介于砖红壤与山地红壤间,母岩属砂页岩、片麻岩,适宜热作、热林生长;
黄壤:占26.4%,脱硅富铝化作用弱于红壤,土体呈酸性反应,母质主要是砂页岩和石灰岩风化发育而成,土层深厚,适合用材林、经济林生长;
紫色土:占1.08%,母质为紫色页岩,土表深厚疏松,易被雨水冲刷,磷钾缺乏;
石灰土:占47.1%,母质为石灰岩,土少石多,质地较黏,农作物单产低。
水稻土:占2.38%,分布于河谷区。,人口,GDP与产业结构,西畴县概况,地势特点: 位于云贵高原南部边缘,地势北部和中部高,东南、西南低, 整体地势西部高东南低;境内山脉纵横,地形复杂,主要山脉呈西北走向和西南走向。
地貌特点:岩溶侵蚀中切割地貌,约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1.4%,相对高差1100m,溪水发育,切割强烈;
岩溶峰丛溶蚀洼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5.4%,相对高差1000m,峰丛基座相连,地形封闭破碎,土层较薄,耕地零星分散;
岩溶侵蚀中切割低山地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2.6%,相对高差1200m,植被保存较好,土层中等,宜林。,石漠化土地整理及水土保持效益,土地整理模式:1990年西畴县谷乡木者村自发创立的“炸石造台地(梯地)”为核心的石漠化模式;
主体内容是:炸石、垒埂、聚土、改土、建造“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台地(梯地),结合兴修水利、建公路、植树造林、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变石山区的贫困面貌。,石漠化土地整理及水土保持效益,土地整理模式:贵州“顶坛”模式-----没有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坡改梯,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适生植物资源和干热资源优势在石漠化土地上种植花椒、砂仁等喜热耐旱的经济作物,形成以花椒规模种植为核心的特色产业。
作为补充,还筛选出当地乡土特色植物黄毛忍冬藤(金银花),形成以花椒种植为核心的“经果林(如柚木+柿树、枇杷、桃等)---花椒---金银花”套种模式,“防护林(如肥牛树等)---花椒---金银花---玉米”混农林模式、花椒+砂仁模式。{花—沼—椒模式},石漠化土地整理及水土保持效益,土地整理模式:还有贵州罗甸县大关村“劈石造田”模式,石漠化土地整理及水土保持效益,共同点:1、生态效益:裸岩地比例下降;植被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肥力提高;
2、经济效应:种植适宜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模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多种经营的发展使经济作物、林、畜牧产品产量稳步增加;
3、社会效应: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石漠化土地整理及水土保持效益,生态经济模式:水土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以生态经济型林草为核心的植被恢复,培植替代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3个层面互相结合;
总体上,治理石漠化需要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矿区土地复垦,采矿土地复垦工程是对矿山开采所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和再利用的全部工作。
最佳方法是与采矿作业密切配合、统一规划、互相执调,既满足采矿生产的要求,又符合复垦的要求
从而达到最佳经济效益。,一、复垦工程考虑要素,1.矿区地表特征: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
2.环境因素:气候、气象、城镇、居民区的分布,矿山开采前该地区环境状况及矿山开采后可能造成的污染等;
3.矿区地表地层的理化性质: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盐渍度、土壤水分、渗透性、微量元素、抑制植物生长的有毒化学物质等;,一、复垦工程考虑要素,4.矿床开采方法:废石及尾矿的弃堆方法及复垦可能性,采用的采矿及复垦设备通用性;复垦区再种植及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复垦周期与经济效益等。,矿山规划阶段:对现有土地资源的现状以及矿区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在矿山开采前,提出矿山开采对土地资源影响的报告书,从国土经济学观点评定矿山是否能开采及开采的价值;
2.矿山开采与复垦工程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提出最佳开采复垦方案,评价土地资源恢复、再利用的可能性;,二、复垦工程设计内容,3. 复垦工程设计:复垦与矿山开采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包括采空区、废石场、尾矿堆场的复垦方法与工序,复垦设备等。
4.复垦设计:复垦区的复垦即再种植与复垦区的综合利用,复垦设计涉及面较广,往往有农、林、牧、水利、旅游等部门会同参加设计,根据矿山与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况决定复垦区的利用。,三、复垦方法,捣堆开采复田法:适用于较平坦的地区。采前,首先砍伐掉地表的树木,用推土机清除草类植物,再用铲运机将表土层剥下储存,并平整地面。
工艺过程是:
(1) 在矿体边界根据索斗铲的规格大小确定采掘带宽度,堑沟一般为2l-27m宽,堑沟方向与钻探网相一致或互相平行,以便钻探资料更准确地指导开采作业。,三、复垦方法,2. 工艺过程是:
(2) 将索斗铲置于堑沟的一端,并与堑沟纵方向成直角,索斗铲按分段双壁堑沟剥离法进行剥离,并回转180。将剥离物堆积在堑沟的一侧,等堑沟里的覆盖物剥完后,索斗铲以相反方向采掘下面矿石,并将其堆置在废石堆和堑沟之间的空地上;,三、复垦方法,2. 工艺过程是:
(3) 沟底的矿石开采完以后,索斗铲又回到原先挖掘覆盖物的那一端开始挖掘另一条堑沟,此时在第一条堑沟的一侧已形成与堑沟平行的一排覆盖物和一排矿石;
(4) 索斗铲在开挖第二条堑沟时,将挖掘的覆盖物卸入第一条堑沟中,用索斗铲将填入的覆盖物稍加平整,再用推土机将地表仔细地平整压实,然后在第二条堑沟剥离完以后开始挖掘下面的矿物,并将矿石堆积在已回填平整了的第一条堑沟位置的地表上。,三、复垦方法,3.分块等高线剥离开采复田法:此法就是把覆盖物等废石堆量在已经开采结束的台段上,而不是堆置在外侧山坡上,这样就消除了因废石堆被侵蚀引起固体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同时大大增加了废石堆本身的稳定性。如果能在废石堆复田后进行再种植,则更增加了长期的稳定性。,三、复垦方法,4.横山脊开采复田法:适用于高低起伏的山坡地形,在山脊和山峰下赋存有一层或多层的近似水平埋藏的矿床。
横向采掘的初始作业地点,应选择在适宜于堆置废石的地方,如山脊低处或者山沟洼地尽头的山坡陡坡处。第一条垂直于山脊长轴方向的堑沟中的废石就堆置在附近的山河尽头或山脊低处。剥离工作从山脊的这一侧一直剥离到那一侧,然后再往回剥离、反复进行,工作面沿着山脊向前推进。在向前推进了一定宽度以后,就可把剥离物回填至采空区进行复田。,四、复垦工艺,五个部分:
采区的合理划分;
表土(或包括底土)的剥离储备;
(3)废弃岩石的合理排弃与采空区的回填、整平;
(4)复垦区的表土(及底土)的铺复;
(5)复垦区的再种植或综合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