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防灾规划.ppt

举报
资源描述
天津滨海新区防灾规划,目录,滨海新区防灾体系及综合防灾减灾对策。,滨海新区地质地理环境以及灾害特征。,1,2,滨海新区地质地理环境以及灾害特征。,,Part 1,,滨海新区行政区划范围,天津滨海新区处于华北平原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县为界,全区土地面积2270k㎡(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的全部 2203 k㎡,东丽、津南两个行政区的部分地界 67k㎡)。拥有海岸线153km,海域面积3000k㎡,,滨海新区位置示意图,,水文气象,滨海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海洋过渡性气候,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小,受西部季风影响较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 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暖适中,冬季寒冷少雪。 全年大风日数较多,8级以上大风日数57天。冬季多雾、夏季8-9月份容易发生风暴潮灾害。主要气象灾害有:大风、大雾、暴雨、风暴潮、扬沙暴等,地质地貌,天津市滨海新区属坐落在唐山隆起以南、沧东断裂以东的黄弊拗陷带内次一级构造单元,而且孕育着以海河断裂为代表的构造带,断裂两侧有明显的落差,对两侧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华北地区新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地区,,海洋,滨海新区东邻渤海湾,这一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对本区影响甚大。,海况,滨海新区沿海海浪90%以上属风浪类型,涌浪类型约占 1%,且常与风浪混合出现。全年大浪日平均 40 天左右,小浪或无浪日为140 天左右。 滨海新区海域潮汐为半日潮,一昼夜两次涨落,一次略大,一次略小。每月有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大潮在农历初三和十八前后,小潮在农历初十和二十五前后。涨潮时间约 5—6 小时,落潮时间约 6—7 小时。,,天津滨海新区自然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天津滨海新区自然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特定的地质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二是人为的活动造成的生态改变。 (1)该区位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中间部位,全区处在黄骅凹陷以内,东西向的海河断裂从本区中部横穿而过,北部紧挨着蓟运河断裂带,西部是沧东断裂次一级构造。由此可见,天津滨海新区虽然面积不算大,但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多条活动地质构造在此交汇,因此成为地震灾害多发区。 (2)该区在 l 万年以前是陆地,但在经过4000 年左右,海水西进、形成海洋,后又海退,距今500 多年.即在明朝时期,才形成现今海岸。在此期间(约殷商后期),黄河在天津附近曾长期停留,决溢数百年之久,形成大量洼地,所以本区土质松软,覆盖层厚,地下水位浅,容易造成地震灾和地面下沉。 (3)本区面临渤海,有 117.7 km的海岸线,在 7—9 月份因热带风暴或台风北上,容易造成风暴潮,另外春夏之交.还易发生温带风暴潮。 (4)天津滨海新区地处海河流域的九河下稍,海河、蓟运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等主要河流均从本区入海,因此,一旦上游来水不能及时入海,就造成本区的洪涝。 (5)本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年降水量极不平衡,全年降水量的 80%左右集中在7—8 月份,因此,一旦在此期间降雨不足,就易引起干旱。反之,此期间降雨过多,就易造成洪涝。,,天津滨海新区自然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6)天津滨海地区洼地多,芦苇多,非常适于蝗虫的生长。加上近几年的暖冬气候和干旱,蝗虫繁殖极快,所以易产生蝗灾。 (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发展以及农业灌溉技术滞后,地表水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灾害。 (8)近几年来,海河流域上游兴建大量中、小型水库,截留水源,使上游来水逐年减少,因而造成本区易发生干旱。 (9)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和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使渤海自净能力下降,从而形成赤潮。,滨海新区防灾体系及综合防灾减灾对策。,,Part 2,,目标及总体防护要求,天津是国家重点设防城市,滨海新区是天津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预防为主、反应快速、策略有效”的原则,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市安全,全面提升三城区综合防灾减灾和救助能力,确保滨海新区以至天津的安全。 (1)新区城市建设应尽量避开地震活动断层、蓄滞洪区以及地质灾害的中、高易发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加强对危险品源科研、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管理。在治理现有危险源的同时,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对于现状无法满足安全规范要求以及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对于城市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高风险设施,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审慎建设、严格管理。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 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目标及总体防护要求,(5)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6)加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为市民提供方便、及时和高质量的疾病预防、医疗、救治服务,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重大检疫性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保护森林生态安全。 (7)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提高战时防空抗毁能力,保存战争潜力。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9)加强环境监管,建立环境应急系统,尤其应落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安全。,,防洪减灾,继续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防洪减灾方针,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应与流域规划相协调,科学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加强防洪减灾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健全蓄滞洪区和雨洪利用设施,保证新区防洪安全。 (1)滨海新区内的塘沽城区、大港城区、海河下游地区均处在天津城市防洪圈内,按200年一遇标准设防;汉沽城区按50-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其他重点建设区、中心镇按20-50年一遇标准防涝,集镇村庄按照10年一遇标准防涝。防潮标准:一般地区(盐田、虾池、村庄)按50~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其中与海滨大道相结合段,防潮标准为100年一遇);塘沽、汉沽等重点部位按200年一遇标准设防。 (2)在子牙新河北侧开辟新的行洪道。根据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永定新河、独流减河、海河干流3条河流的总设计泄量为5800立方米/秒,规划通过工程措施和合理调度进一步提高永定新河、独流减河的行洪能力,降低海河干流的泄洪流量。 (3)以堤防为基础,以大型水库和蓄滞洪区为骨干,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全面恢复主河道泄洪防洪能力和海挡的防风暴潮能力。 (4)按照规划标准治理永定新河、独流减河、海河干流等主要河道。加强河道疏通和治理,建设河道贯通工程,提高排洪调度能力;加强排灌网建设,及时排涝;加强水库调度管理和水库建设。 (5)加强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充分利用坑塘洼淀和新辟湖泊水面蓄滞洪水。 保护水域,适当增加水域面积。调整部分蓄滞洪区的范围,完善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快沙井子行洪道的建设。根据不同防洪标准和启用机率,对蓄滞洪区内的城镇建设实施控制。 (6)加强对水库、河道、调蓄坑塘等用地及生态的保护。城乡建设不得影响水库调度,不得侵占、缩小河湖用地。,,防地震与地质灾害,坚持“预防为主、快速反应、分级负责、统一指挥、部门分工”的原则,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搞好抗震设防。严格执行国标BG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一般建设工程按区划图或地震小区划提供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断裂带和砂土液化区;重大建设工程、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已建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及有重大文物价值的建(构)筑物等,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按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2)根据“就近、可通达、易实施、平震结合”的原则,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将城市绿地、公园、学校操场、广场作为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的有效人均用地标准为1.5~2.0平方米,长期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标准为2.0~3.0平方米。避难场所应建设必要的市政、治安和医疗救助等配套设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抗震救灾,将部分地下空间作为抗震救援物资储备场所。 (3)重点开展强震动观测与地震动衰减研究、地震断层和地质勘查、地下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工作。 (4)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切实改变城镇抗震能力薄弱的状况。 (5)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搞好保持水土工作,控制和减少地面沉陷、地面沉降等地 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区中的居民逐步实施搬迁,,消防,本着“防消结合”的原则,建设城市、森林消防体系,整合报警和通讯网络,均匀设置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努力提高综合消防能力。 (1)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确定防火等级,健全消防设施,保证消防通道。建立无线火警一、二、三级网为一体的集群调度指挥网络。 (2)加大消防水源管理力度。充分利用配水管网、河流湖泊、再生中水、水库等多种水源,结合城区各项建设、水系整治、避难场所设置消火栓、吸水井、取水码头、蓄水池等消防取水设施,确保火灾扑救的需要。 (3)扩大消防队站的综合救援服务职能,建立统一的消防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按照接到报警后消防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设置,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4~7平方公里,各城区设立一个消防支队,全市形成总队、支队、中队三个层级的城市消防系统。 (4)建立综合性航空、水上等消防救助体系,改善消防备防环境。,,人防,从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出发,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保护现有军事设施的国防功能,完善人防工程配套设施和防空防灾一体化指挥、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新区防空防灾能力,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符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民防空特点的控制与管理体系。 (1)加强人防工程中隐蔽工程、疏散手段和后方基地的建设,并注重功能配套和整体防护能力的有序提高,满足城市居民就地就近掩蔽的需要。 (2)建设组织指挥现代化、信息控制智能化、工程建设效能化、重点目标防护标准化的人民防空系统。滨海新区三城区防空报警覆盖率达到100%。 (3)各类建筑应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并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新建居住区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设人防工程,并尽可能弥补城市空间功能的不足,以利于平时的充分利用。 (4)地下空间开发要兼顾人民防空要求。按照“远近结合、上下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进行主动防灾,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防护空间体系。,,生命线系统综合减灾,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交通、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三城区生命线运行监控系统,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政府管理。加强城区生命线系统设施和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城区承载能力。,,气象灾害预防,做好气象业务保障与服务工作,加强常规气象监测,提高定时、定点、定量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建立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完善通讯网络与信息共享系统。建设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和滨海新区气象预警中心。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为各行各业防灾减灾提供全方位的气象跟踪服务。完善气象业务和设施建设,积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努力降低气象灾害损失。,,综合救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灾时救济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高备灾物资储备能力,保证灾时、灾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 (1)建立救灾物资仓储网络,科学规划储备物资总量和品种,健全灾民救助物资储备制度。 (2)建立快捷、畅通的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灾害评估制度,健全灾民救助应急资金机制,制定和完善救灾预案。,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温馨提示:
文客久久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