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大纲编写意见.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784364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大纲编写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大纲编写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大纲编写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大纲编写意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大纲编写意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大纲编写意见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一、基本要求1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培养计划、 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 编写教材、组织教学、 进行课堂教学质 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由主讲教师会同课程小组起草,教研所(室)审订,学院、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两级审批后 实施。2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与其它 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建 议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 3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任务)是课程教学大纲的核心,要写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学生学习本课 程后知识、能力等方面 应 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4课程的

2、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目的对课程内容安排的一个总设计, 应分章节按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详细编写。5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已确定的课程内容进行实施的要求和达到教学目的要采取的措施,应按各个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 实验、作业 、课程设计、考试等逐一设计、规划。6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在于 说明本课程的先修课及后续课及其联系与分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并使之具有较好的衔接性。 7课程教学大纲中指定的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应择优选择,且与设定的教学内容能较好的吻合。8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要符合时代要求,要突出体 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二、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供参考)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学时

3、数: 学分数:执笔者: 编写日期:(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明本课程的授课对象,属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2)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重、难点,并分章节详细编写内容及要求(按“了解” 、 “理解”、 “掌握”三个层次写明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应达到的要求)2(注:“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

4、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3)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各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课程设计、考试等。其中,课堂讲授: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外语、计算机应用等要求,教学辅助资料如:习题集、库,试题集、库,CAI 课件等要求;实验环节:主要写实验的内容及要求;作业方面:主要写明布置习题达到的目的,并分章节写出布置的题量;考试环节:写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改革的思路,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考试。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及

5、后续课,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5)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三、教学大纲的管理1课程教学大纲是组织课程课堂教学的依据,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连续性、 稳定性,课程教学大纲一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 2在课程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各学科 组(教研室)根据学科的发展变化需要对课程教学大纲作部分调整时,可向学院、教务处提出申请,同 时上报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学院、教务处审批、 备案后方可生效。3课程教学大纲属学院、学校基本教学文件,由学院、学校统一收审论证、统一管理和印发。附:教学大纲参考样式控制理论I 课程教学大纲Control Th

6、eory课程编号:1000191适用专业:自动化学时数:64 学分数:4执笔者:蒋大明 编写日期:1999 年 6 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控制理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具备对简单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动态仿真的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参加控制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4 学时)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重点是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理解对控制性能的基本要求,了3解各种典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本章知

7、识点为:自动控制的定义,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控制系统举例,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控制理论的发展。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6 学时)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了解微分方程一般建立方法,理解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动态结构图的建立和化简规则。本章知识点为: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的建立,动态结构图的化简,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13 学时)了解和掌握经典控制理论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时域分析法,能够用该方法分析控制系统的各种控制性能(包括稳定性,快速性和稳态精度)。本章知识点为:典型控制过程及性能指标,一阶系统分析,二阶系统分

8、析,稳定性与代数判据,稳态误差分析。为进一步加强对控制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安排实验一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第四章 根轨迹法(11 学时)本章要求掌握各种类型系统的根轨迹的绘制方法,并能通过根轨迹图来分析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了解各种特殊根轨迹的绘制方法。本章知识点为:根轨迹的基本概念及根轨迹方程,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特殊根轨迹,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开环零极点的变化对根轨迹的影响。第五章 频率法(11 学时)要求掌握各种系统和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和对数频率特性的画法,并能通过频率特性分析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本章知识点为: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乃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对数

9、稳定判据,稳定裕度及计算,系统闭环频率特性。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11 学时)在对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控制性能的改进就涉及到系统的校正。要求在建立控制系统校正的一般概念的基础上,对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置校正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掌握频率法校正和根轨迹法校正的一般方法。本章知识点为: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置校正,根轨迹法在校正中的应用。本章安排实验:控制系统的校正。第七章 采样控制系统(8 学时)要求理解和掌握采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采样定理,采样信号的复现,脉冲传递函数,了解采样系统的稳定性,稳态误差及瞬态分析等内容。本章知识点为:采样控制的基本概念,采样

10、过程和采样定理,采样信号的复现,变换,脉冲传递函数,采样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采样系统的稳态误差,采样系统的瞬态分析。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是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一)课堂讲授本课程属基础理论课程,涉及到较多的数学知识,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物理意义,不要陷入到繁复的数学推导之中。在教学中要求同学重点掌握时域、复域、频域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要着重培养学生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模拟实验研究的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既要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联系工程实际,并且重视

11、技术科学的一般方法学的培养。4(二)课后自学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每章都安排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三)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习气氛,开拓思路, 。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做好总结。(四)习题课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并适当安排开阔思路及综合性的练习及讨论。共 4 学时(已包括在前述学时分配中) 。(五)课外作业课外作业的内容选择基于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巩固,培养综合计算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习题以计算性小题为主,平均每学时-道题。 (六)平时测验为及时了解教学情

12、况,教师可适当安排平时课堂测验,每次测验不超过 30 分钟。(七)实验实验以学习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试验方法和训练实验研究能力为主,验证理论为辅。通过实验要求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模拟以及性能测试方法。(八)考试考试可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形式,以闭卷为主。闭卷部分的试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计算和工程绘图,题型可采用填空,判断,计算,画图,简答等方式。开卷部分的考试采用口试或笔试,难度可适当加大。总评成绩:课外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占 30%;期末闭卷考试占 60%;期末开卷考试占 10%。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模拟电子电路。五、建议教材与

13、教学参考书1孙虎章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2蒋大明主编, 自控遥控基础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3周雪琴主编, 工程控制导论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les of Management课程编号:4000021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时数:48 学分数:3执笔者:李伊松、姜文生 编写日期:1999 年 3 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

14、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5二、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管理学导论(6 学时)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掌握管理的目的、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职能;了解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解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内容:不同角度下的管理的概念,从管理的作用、目的看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管理的职能,管理学的特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

15、济方法、教育方法。自学:管理的基本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第二章 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2 学时)了解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了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掌握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观点,现代管理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及发展,以及对管理学的贡献,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理论阶段:X 理论、Y 理论、Z 理论,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过程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权责理论学派,中国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外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自学:西方管理学的代表人

16、物及对管理学的贡献。作业:中西管理思想比较方面的思考题,管理的概念和职能方面的思考题。讨论:管理学与相关学科及概念的关系。第三章 决策(4 学时)理解决策的概念,了解决策的作用和类型,掌握决策的步骤,了解决策的技术方法,了解现代决策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主要内容:预测的概念及种类,预测的原理及一般方法,决策的概念和作用,决策的类型和过程,决策技术与方法,现代决策理论的新发展。自学:几种定量预测、决策方法。第四章 计划(4 学时)理解计划的概念,了解计划的分类和内容要素;掌握滚动计划和应变计划;掌握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特点和程序。主要内容:计划的概念、性质和性质,计划的编制步骤和方法,现代计划方法,

17、目标的含义、目标管理的过程与特点。案例教学作业:案例报告。第五章 组织(8 学时)了解组织的概念及作用,组织的部门划分;掌握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了解组织的人员配备,掌握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委员会、直线领导与参谋,理解组织变革的影响因素及有关理论。主要内容:组织的概念及作用,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的部门划分,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组织的人员配备,组织的运行与变革(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以及正确处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直线与参谋、首长和委员会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案例教学作业:案例报告。第六章 领导(8 学时)理解激励、领导、沟通的概念,掌握领导的职能和影响领

18、导成效的因素,掌握有关激励和领导的主6要理论;理解沟通的渠道、原则、方法以及影响沟通效能的因素;理解领导的概念及其职能。主要内容:了解领导的概念及作用,掌握领导者的素质和条件,了解西方国家有代表性的领导理论(领导特性理论、作风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 ,掌握提高领导效能的基本途径,了解激励的作用、意义和要求,了解行为动因的基本模式及西方国家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 ,沟通的性质及其过程,沟通的渠道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沟通的原则与方法,信息沟通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作业:案例讨论。第七章 控制(4 学时)理解控制的概念及类型,掌握控制的步骤,了解控制的方法和实现有效

19、控制的途径。主要内容:控制的概念及作用,控制的类型,管理控制的过程,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常用的管理控制技术与方法(预算控制、计划评审技术、程序控制、定货与存货控制、质量控制) 。自学:信息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作业:讨论现代控制与管理信息系统。第八章 创新(2 学时)理解创新的含义、内容和过程,了解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主要内容:管理创新的含义及作用,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和过程,未来管理发展趋势。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而言,管理学是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方法上,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

20、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案例讨论课的次数应不少 5 次,主要安排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进行;进行案例讨论之前,教师事先对案例讨论的具体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向学生下发有关案例;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案例讨论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 20%,主要

21、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理解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必须考试;学生进行自学前,教师应下发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 50 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案例分析讨论或阅读管理学名著、撰写读书报告等,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考试题型应尽量多样化。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 30%,闭卷考试占 70%。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所有管理类课程的前导

22、课,各章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管理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把握。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李培煊, 管理学 ,中国铁道出版社2徐国华 赵平, 管理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73邢以群, 管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4周三多, 管理学棗原理与方法 ,复旦大学出版社5杨文士, 管理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斯蒂芬P罗宾斯, 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学物理实验(B)课程教学大纲University Physical Experiments (B) I课程编号:7300061适用专业:工类各专业学时数:32 学分数:2执笔者:何玉珍、杜树槐、成正维 编写日期:1998 年 3 月一、课程

23、的性质和目的大学物理实验(B)是配合大学物理(B)理论教学过程为理工类各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列为基础主干课。本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到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使学生在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物理实验的知识和方法,得到实验技能的训练,从而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二、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学生课上做实验为主,同时辅以实验理论的讲授和 CAI 教学。具体安排如下。1课堂讲授:(3-4 学时)(1)绪论理解物理实验课特点,了解课程内容、任务和学习方法。了解一些物理实验史料,

24、加深对科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2)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明确测量和误差的概念,了解误差的定义、分类和表示方法。掌握直接和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的估算。了解系统误差的来源和消除方法,掌握有效数字的记录和运算规则。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列表法、图示法、图解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粗差剔除方法等) 。2课堂实验:(24-28 学时) 通过课堂实验,了解基本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力、热、温度、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磁感应强度、折射率等)的测量。理解基本的实验方法(如比较法、放大法、转换测量法、摸拟法、补偿法、干涉法、衍射法、非电量的电测法)并能初步应用,了解常用仪器(例如测长仪器、测温仪器、变阻器、

25、直流电表、直流电桥、电势差计、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计时计频仪、分光计、常用电源、常用光源等)的性能并学会使用。(1)预备实验:(每个实验 2 学时,学生选作 2-4 个)物理实验入门训练。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仪器的调整和使用,掌握直接测量的误差估算和数据处理。选题基本测量:学习基本物理量长度和质量的测量;学会使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和物理天平。杨氏模量的测量:理解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学会光杠杆、望远镜的调节;用逐差法、作图法处理数据,用不确定度估算误差。示波器的使用:了解示波器的原理;掌握示波器的调节、使用方法。8电表改装与校验:掌握电表扩程改装的原理;正确计算分

26、压电阻和分流电阻;掌握电表的校验方法。显微镜的使用:理解显微镜的原理;掌握调整使用方法;用显微镜测微小长度。透镜焦距的测定:用自准直法、共轭法、物距像距法测透镜的焦距。(2)基本实验(每个实验 3 学时,学生选做 5-7 个):理解物理实验的用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了解较复杂的装置的调整。掌握专用测量的误差估算及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表述。选题: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掌握用转动惯量仪测转动惯量的方法;理解光电测时的原理;学习用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声速的测量:掌握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比较法测量声速的原理;了解压电换能器的性质和构造;学习间接测量量的误差估算。冷却法测金属的比热容:了解金属的

27、冷却规律;学会用冷却法、比较法测金属的比热容。液体粘滞系数的测量:学会用落球法测液体的粘滞系数。电桥测中、低值电阻:掌握单臂电桥、双臂电桥平衡原理;掌握用比较法测电阻值;掌握电桥灵敏度的概念;会计算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霍耳效应:掌握霍耳效应测磁场的原理;用作图法处理数据并进行分析。分光计的调整:掌握分光计的调整技术;学习用分光计测棱镜顶角和最小偏向角。3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使用 配合本学期实验内容选题进行,3-4 学时(分两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本课程以课堂实验为主,部分内容实行开放式教学。2课堂讲授应用多媒体技术(电子课件、录相、CAI 等) ,同时学生亦可通过 CAI、仿

28、真实验进行预习,应用预习检查题库进行自我测试。建立试题库,进行预习检查,实验理论(笔试)及实验技能(实际操作)的考核。部分实验应用计算机采集及处理数据。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为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课同期开课。本课程的后续课为大学物理实验(B),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误差理论、实验方法、仪器应用等方面奠定基础。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自编物理实验系列教材2华南理工大学、北方交大等十四所高校参加研制的工科物理实验系列课件 3张兆奎编, 大学物理实验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9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时数:80(3 周) 学分数:2

29、执笔者: 编写日期:2008 年 3 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必修的课程。目的是在学生学完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去化工厂及相关工厂进行实习。通过在工厂车间的参观学习和跟班实习,使学生了解化工厂的毕备生产环境,了解化工生产概况,获得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的实际感性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印证、巩固和加深所学基本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化工事业的理解,树立为化工而奋斗的精神;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学习尽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们的优秀品质和团队精神,树立劳动观点,集体观点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工作的竞争能力。

30、实习过程中,由指导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在现场进行,考核办法主要为口试,亦可为笔试。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现场考核结果,实习笔记、完成的作业和实习报告,结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组织纪律及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评价,按五极积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二、课程教学内容实习内容:1.了解工厂生产经营发展情况、远景规划及技术进步重大措施步骤。2.学习和掌握实习岗位岗位操作法。3.了解实习工厂和车间化工产品的生产工程原理、方法、工艺流程及成本核算概况。4.了解生产过程的主要工艺指标及控制方法,测试仪表。5.了解主要设备的类型、结构特点、尺寸、材料及保温防腐措施。

31、6.了解工厂水、电气的供应利用情况。7.了解工厂、车间“三废”处理及利用情况。8.了解生产中间原料消耗及产物量的简易估算方法,收集生产现场的数据,作必要的物料、能量衡算,对生产状况作一定探讨,对所发现的生产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9.实习期间,学生应严格遵工厂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虚心向工人师傅、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做好实习笔记,积极提出问题,勇于分析,回答问题,实习结束时,写出实习报告。要求和学时分配:1.实习地点:四川化工总厂、成都化肥厂、四川洛江树脂厂等。2.实习队领导:为了加强实习指导工作,参加实习的班级组成实习队,由系主任指定教师任实习队长,由教师和班干部组成队委会。全面负

32、责实习队的领导工作。3.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实习完时须提交完整的符合要求的生产实习报告,并准备接受对实习的询问考察,最终确定实习成绩。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下期第 1、2、3 周进行,时间安排工作如下分配:准备工作 1 天 交换岗位 2 天入厂教育 1 天 参观学习 1/21 天重点岗位实习 10 天 考核总结 1/2 天10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实习了解化工生产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物料、设备的规律、实现生产过程的特点、过程本身的特点)。2.深入了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特点、生产方案、工艺流程、单元操作、主要设备及操作控制。3.了解实习车间的生产管理及技术进步改革和措施,电器的供应利用情

33、况。4.学习工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对生产的高度责任感,对工作尽职尽责,勇于改革,不断进取创新的奉献精神。教师针对实习工厂现场情况,作必要的讲解分析,在于理清实习的思路、方法,激发学生向生产实际学习的热情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教师以深入实习现场指导、引导为主。学生以在重点生产岗位跟班学习为主,根据实习具体情况,安排一定时间到实习岗位以外的车间或邻近的工厂参观。聘请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讲座。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陈五平编,合成氨,无机化工工艺学(一),化工出版社,1993.62.陈五平编,合成氨,无机化工

34、工艺学(二),化工出版社,第三版,1993.63.陈五平编,合成氨,无机化工工艺学(三),化工出版社,第三版,1993.64.梅安华主编,小合成氨厂工艺技术与设计手册,化工出版社,19945.刘少武等,硫酸生产技术,华南大学出版社,1993.66.姜圣珍等,合成氨原料气的净化,合成氨工学,石化出版社,19767.泸天化,尿素生产工艺,石化出版社,1978.28.袁一等,大型氨厂合成氨生产工艺,化工出版社,19849.佟玉衡,实用水处理技术,化工出版社,1998.810.童志权,工业废气净化与利用,化工出版社,2001.111.方度等,氯碱工艺学,化工出版社,1990.712.白德辉等,化肥催化剂实用手册M,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