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教学大纲课 程 名 称 : 社会学 系(院、部) : 公共管理学院 教 研 室 : 社会工作系 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1编 写 说 明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它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获得科学的社会知识,加深对社会现象的新认识,而且可以掌握许多分析与研究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为我们科学认识个人、社会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将密切结合我国的社会实际,在充分吸收社会学最新研究成
2、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社会学学科的主要领域、基本范畴、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理论,提高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运用社会学的思想、观点指导工作的生活,对社会各种各类的现象有独立的调查,整体的考量的专业基础。本课程的体系分绪论、静态篇、动态篇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紧密相关、互相渗透,构成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完整体系。绪论要求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特征和功能,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认识学习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意义,掌握社会学与其它相近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静态篇要求了解文化的各种定义,综合把握文化的内涵、特征、结构和功能;弄清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意义;理解文化的
3、特殊性和普遍性;明确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从最微观的角度认识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内涵、类型;认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的;了解并掌握社会角色失调的调适方法。了解社会群体的性质、特征及其类型;认识群体的网络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群体关系的基本要求;详细了解“家庭”这种特殊群体的有关知识。了解组织的特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组织结构的具体形态以及正式结构的功能等,进一步认识组织中的社会关系的特点;了解组织运行的具体过程;初步认识有关组织的理论流派及其局限性。动态篇要求了解社会行为的内容、类型、性质及其形成条件,尤其是集体行为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了解社会交往的涵义、
4、结构及其分类,认识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内涵、特征及其基本类型;了解社会分层的基本方法以及我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现状。了解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认识社会问题的后果及其影响,掌握社会控制的一般途径和手段;重点了解当前我国几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及其相应的社会控制途径。了解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内涵、性质、功能和特征;认识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2的内涵、原因及其特征,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及特征。课时分配表章 节 教 学 内 容学时安排第一章 绪论一、 社会学研究
5、对象与学科性质。二、 社会学发展简史。三、 社会学基本理论。4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一、 社会的内涵二、 文化的概念、结构与功能。三、 文化交流的内容。5第三章 社会化一、 个体社会化的内涵。二、 社会角色的内涵与基本类型。三、 社会角色的扮演与失调。4第四章 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类型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三、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3第五章 社会群体一、 社会群体的内涵及其特征。二、 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三、 作为初期群体的家庭。3第六章 社会组织一、 组织的内涵及其特征。二、 组织理论流派。三、 组织的结构。3第七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 社会分层的内涵。二、 社会分层理论。三、 社会流动的内涵
6、。四、 我国现有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状况。5第八章 社区一、社区概述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三、城市化3第九章 社会制度一、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二、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三、 制度化与制度变迁3第十章 社会问题一、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的内涵。二、 我国当前几种重大的社会问题。 33三、 社会问题的控制途径。第十一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一、 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二、 社会越轨的概念与分类三、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3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一、 社会保障的内涵、性质和作用。二、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征。三、 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二、
7、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三、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其特点。3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一、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二、 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三、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其特点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及其特征4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方法一、社会调查研究概述;二、实地调查的准备工作;三、社会调查方法54目 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节 社会学发展简史第三节 社会学基本理论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第三节 文化第三章 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第三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第四章 社会互动一一一 社会互动的类型一一一 社会互动的理论一一一 社会角
8、色与社会网络第五章 社会群体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内涵及其特征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功能一一一 作为初期群体的家庭第六章 社会组织一一一 组织的内涵及其特征一一一 组织理论流派一一一 组织的结构第七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 社会分层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第三节 社会流动的内涵一一一 我国现有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状况第八章 社区第一节 社区概述5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第三节 城市化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第三节 制度化与制度变迁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第二节 人口问题第三节 劳动就业问题第四节 贫困问题第十一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第一节
9、 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第二节 社会越轨的概念与分类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内涵、性质和作用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征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一节 社会变迁及其类型第二节 社会变迁理论第三节 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第十四章 社会现代化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第二节 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历程及其特点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及其特征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方法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第二节 实地调查的准备工作;第三节 社会调查方法6第一章 绪 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主要是了解社会学的研究
10、对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特征、发展简史和功能,认识学习社会学这门课程的意义,掌握社会学与其它相近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阅相关资料,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简史有初步而清晰的了解。要求: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社会学等概念的掌握;重点: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趋势、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和方法。(二)教学难点1. 社会学的学科性质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社会学的功能4社会学科简史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
11、对象1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历史依据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依据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4社会学基本问题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7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2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三节 社会学的特点与功能1社会学的特点2社会学的功能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1.基本概念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2.基本理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冲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理解社会学理论;马克思社会学理论。(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
12、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8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社会的内在涵义和外在特征,对社会结构、社会类型以及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如人口、文化等有全面的了解。要求: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文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包括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等概念的掌握;理论: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等理论的理解。(二)教学难点1. 社会学的概念;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3社会调查方法。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与
13、特征1文化的涵义2文化的特征第二节 文化的要素与分类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2主文化与亚文化3主文化与反文化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9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2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3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1文化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2文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3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团结、稳定的基础。4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的素质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1.基本概念社会;文化;文化震惊;文化冲突;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2.基本理论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的功能。(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本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参考书按经典著作、参考教材和案例进行分类,附在最后列出。